洛陽老君山文化誌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鋼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洛陽
  • 老君山
  • 文化
  • 地方誌
  • 曆史
  • 民俗
  • 宗教
  • 道教
  • 山脈
  • 河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教育考試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7349
商品編碼:27866156128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作  者:程鋼 主編 著作 定  價:89 齣 版 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頁  數:288 裝  幀:平裝 ISBN:9787302497349 將“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和“道傢道教的文化解讀”閤為上下編,在知識性和文化方性方麵達到瞭較高水平。 上編曆史誌 / 3一、 老子與老君山 / 3二、 北魏始建老君廟 / 5三、 唐代、明代老君山的發展 / 5四、 關於“崇禎太子逃遁老君山”的傳說 / 6五、 清代至民國老君山的逐漸沒落和再次興起 / 17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老君山簡史 / 17第二章殿堂誌 / 28一、 老君山殿堂的總體建構 / 28二、 簡評 / 48第三章神像誌 / 49一、 崇玄館 / 49二、 太極廣場 / 50三、 靈官殿 / 52四、 三官殿建築群 / 57五、 救苦殿 / 59六、 淋醋殿 / 60七、 觀音殿 / 61八、 老君廟 / 63九、 道德府 / 63十、 金殿 / 65十一、  玉皇頂 / 66十二、  亮寶颱 / 67十三、  龍泉山公園 / 68十四、  長春觀 / 72第四章壁畫誌 / 76一、 老子文化苑 / 76洛陽老君山文化誌目錄二、 娘娘殿(緊鄰三官殿、三星殿) / 81三、 靈官殿 / 81四、 觀音殿(菩薩殿) / 90五、 救苦殿 / 91六、 淋醋殿 / 93七、 老君廟 / 94八、 夷希廊 / 94九、 道德府 / 96十、 龍泉山公園 / 96十一、 長春觀 / 96十二、 崇玄館 / 97十三、 三官殿 / 98十四、 三星殿 / 99第五章文物與碑刻誌 / 100一、 鐵鑄神像 / 100二、 鐵鑄“放光金殿”小廟 / 103三、 鐵瓦 / 103四、 大鐵鍾 / 104五、 碑刻 / 106六、 其他文物遺跡 / 114第六章景觀誌 / 116一、 老子文化柱 / 116二、 老子文化苑 / 118三、 老君山道教文化區 / 118四、 老君山山頂自然風光 / 123五、 老君山山頂景觀 / 127六、 追夢榖風景區 / 129第七章風俗誌 / 132一、 穿戴習俗 / 132二、 人生禮儀 / 138三、 歲時民俗 / 142四、 村規民約與會社廟道 / 146五、 道教音樂 / 148第八章藝文誌 / 153一、 詩詞 / 153二、 文賦 / 156三、 楹聯 / 175下編第九章老君山懷古 / 181一、 緣起 / 181二、 老君山鐵神像 / 186三、 十方院與廟會 / 198第十章靈官殿:入道之門 / 204一、 王靈官 / 206二、 “降鬼祟” “伏群魔”——傳統社會中道教的重要功能 / 209三、 王靈官與薩守堅 / 210四、 王靈官與真武大帝 / 212五、 周思得與王靈官崇拜的興起 / 216六、 王靈官崇拜的背景: 雷法 / 218七、 “祈晴禱雨濟世間”——王靈官法的經世功能 / 222八、 靈官殿結語 / 223第十一章道教仙境 / 226一、 救苦殿壁畫“韓湘子練氣” / 226二、 金頂 / 233第十二章文化整閤 / 259一、 老君山與道樂 / 259二、 八十一化圖 / 268三、 老子文化苑:“大道行天下” / 276後記 / 284緻謝 / 289

內容簡介

洛陽老君山地處洛陽市欒川縣,是洛陽市有名的道教名勝。自2011年起,本書主編組織清華大學同學前往老君山文化景區進行人文調研,連續調研五年,編寫成本書——《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全書分為兩部分: 上編是集體編寫的“洛陽老君山文化誌”,下編是本書主編獨自撰寫的“洛陽老君山道傢道教的文化解讀”,在知識性與文化性方麵達到瞭較高水平。作為文化誌,它填補瞭老君山誌書編撰的空白,對洛陽市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圖片豐富,文筆流暢可讀,有助於一般讀者包括旅遊者理解老君山的道傢道教文化內涵。 程鋼 主編 著作 張學成,男,1972年生,山東臨沂人。臨沂大學教授,文學博士,臨沂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史記研究會會員,中國李清照、辛棄疾研究會會員,山東孫子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唐前文學與文化、沂濛文化及旅遊文化研究;主持並完成省級課題3項,市廳級課題多項;在各級期刊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著作3部。     第三章神像誌參考文獻見:
    李養正編著.新編北京白雲觀誌.北京:
    宗教文化齣版社,2003.繪圖來自: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
    上海古籍齣版社,1990;(元)趙道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盧國龍整理;老君山景區導遊講解手冊.〖1〗一、崇玄館老子塑像諸子像(從左到右分彆為莊子、列子、文子和庚桑子)【神像】
    主座中位:
    道教始祖老子。中位之左側依次為南華真人莊子、衝虛真人列子。中位之右側依次為通玄真人文子、洞等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是程鋼老師帶領清華大學同學利用假期持續對洛陽老君山進行社會調查結齣的一顆豐碩的果實。從2010 年開始,程鋼老師先後6次帶領學生奔赴河南進行以老君山道教文化為中心的田野調查。這份努力如今終於瓜熟蒂落,成為這樣一部著作,對此首先我要錶達祝賀之意。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有三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在寫作方法上有自己非常鮮明的特點。從區域文化研究領域看,按照以往的地方文化誌寫作傳統,會依循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語言文化四分法,將一個地方的各種文化現象進行分類,再按照這一分類進行資料整理和章節題目設計,按照這一體例完成寫作。這種看似全麵的寫作方法,實際上存在著肢解地方文化、缺乏理解地方文化整體性和地域文化內在邏輯的弊病,形成的文本,盡管格局上四平八穩,內容包羅萬象,但很難真正反映齣當地文化的鮮明特徵。《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則采取集中考察老君山道教文化等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 序言 洛陽,這座承載著韆年輝煌的古都,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更孕育瞭豐富多彩的文化寶藏。而在洛陽眾多名山勝跡之中,老君山以其獨特的道教文化底蘊、秀麗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的曆史積澱,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香客信眾駐足。本書,便是為瞭深入探尋老君山蘊藏的文化精髓,係統梳理其曆史沿革、宗教傳承、民俗風情、藝術錶現以及自然人文價值而作。 第一章:老君山的地理人文脈絡 老君山,古稱“山”“平頂山”,又名“太清山”,位於洛陽市欒川縣,地處伏牛山腹地。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造就瞭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本書將從老君山的地理坐標、地質構造、地貌特徵入手,描繪齣這座山峰的自然肌理。同時,我們將追溯老君山自古以來的人類活動痕跡,探討其與周邊區域的聯係,解析其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1.1 地理坐標與自然稟賦 地理位置: 詳細闡述老君山在地理圖譜上的位置,其與洛陽市、欒川縣的行政隸屬關係,以及其在河南省乃至中國地理版圖中的相對位置。 地質構造與地貌: 深入研究老君山的形成過程,分析其主要地質構造,如斷層、褶皺等。詳細描述其典型的地貌類型,如高山、峽榖、奇峰、溶洞,以及由這些地貌構成的獨特景觀。特彆會關注其地質遺産價值,例如與太古代地層相關的地質現象。 氣候特徵與生態係統: 剖析老君山的氣候特點,如氣溫、降水、風力等,以及其垂直氣候分帶現象。研究其豐富的植被類型、珍稀動植物資源,闡述其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的價值。 1.2 曆史變遷與文化淵源 早期人類活動: 追溯老君山及其周邊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考證其在史前文明中的地位。 曆史上的名稱演變: 梳理“山”“平頂山”“太清山”等名稱的由來,分析其背後可能蘊含的曆史文化信息。 與洛陽古都的關聯: 探討老君山在洛陽作為曆代古都的曆史時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與洛陽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互動關係。 第二章:道教聖地與精神圖騰 老君山最為人稱道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作為道教聖地的深厚底蘊。本書將係統梳理老君山與道教的淵源,從曆史傳說、道教宮觀、神祇崇拜、道教思想等方麵,全麵展現老君山的道教文化內涵。 2.1 老子傳說與道教溯源 老子與老君山: 詳細考證“老君山”名稱的由來,深入解讀《道德經》作者老子(李耳)與老君山之間的傳說聯係。梳理曆代文獻中關於老子在此修行、煉丹、著經的記載,並對其進行辨析。 道教在此地的早期傳播: 探討道教在老君山地區早期傳播的曆史進程,以及其如何逐漸成為重要的道教活動中心。 2.2 曆史悠久的道教宮觀 宮觀的建築與布局: 深入研究老君山現存及曆史上存在的道教宮觀,如太清宮、道德宮、玉皇頂等,對其建築風格、布局特點、雕塑壁畫藝術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 宮觀的曆史沿革與變遷: 追溯各宮觀的創建年代、曆代興衰、修繕擴建的曆史,考證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功能和地位。 宮觀中的道教文化元素: 挖掘宮觀中蘊含的道教經典、符咒、法器、神像等文化元素,解讀其象徵意義和宗教功能。 2.3 神祇崇拜與道教儀式 主祀神祇: 重點介紹老君山道教信仰體係中的核心神祇,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三清等,梳理其神話傳說、教義內涵以及在老君山信仰中的地位。 民間信仰與地方神: 探討老君山地區獨有的民間信仰,以及與道教融閤的地方神祇崇拜現象。 宗教儀式與節日慶典: 詳細介紹老君山道教宮觀舉行的一些重要宗教儀式,如齋醮、科儀、祈福法會等,以及與道教相關的傳統節日慶典活動,如春節、正月十五、老子誕辰等。 2.4 道教思想在老君山的體現 “道法自然”的哲學意境: 結閤老君山的自然風光,闡釋《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體現在對自然的尊重與和諧共生之中。 清靜無為的修行之道: 探討老君山作為道教聖地,其如何承載瞭道教清靜無為、養生修真的修行理念。 陰陽五行與天人閤一: 分析老君山道教文化中對陰陽五行學說、天人閤一思想的理解與實踐。 第三章: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交融 老君山不僅是道教聖地,更是令人贊嘆的自然風光區。本書將結閤其道教文化,深入描繪老君山獨特的自然景觀,並探討自然與人文景觀如何相互輝映,共同構成老君山獨特的魅力。 3.1 奇絕的山峰與秀麗的雲海 標誌性景點: 詳細介紹老君山的核心自然景觀,如金頂、玉皇頂、峰林、石林、瀑布、溪流等,對其形態特徵、成因進行科學的描述。 雲海奇觀: 重點描繪老君山壯麗的雲海景象,分析其形成條件,以及在道教文化中雲海所象徵的超脫與神秘。 四季風光: 展現老君山春、夏、鞦、鼕四季不同的自然景緻,分析其季節性變化對景觀的影響。 3.2 曆史遺跡與摩崖石刻 古代遺址: 探尋老君山區域內可能存在的古代人類活動遺跡,如古棧道、古烽火颱等。 摩崖石刻與造像: 重點介紹分布在山體各處的摩崖石刻、碑文、造像等,對其內容、藝術風格、曆史價值進行深入解讀。這些石刻往往承載著宗教祈願、遊記感懷、曆史記錄等豐富信息。 3.3 傳說故事與民間文化 與老君山相關的傳說: 搜集和整理與老君山相關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如煉丹傳說、神仙顯靈故事、動植物傳說等,分析其在地域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民俗風情: 描繪老君山周邊地區居民的傳統民俗風情,如婚喪嫁娶、歲時節令、飲食習慣、服飾文化等,探討其與老君山道教文化之間的聯係。 第四章:藝術錶現與文化傳承 老君山的文化魅力,也體現在各種藝術形式的創作和文化傳承的脈絡之中。本書將從文學、繪畫、音樂、雕塑等多個角度,展現老君山文化的藝術錶現力,並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 4.1 文學作品中的老君山 曆代文人的詠嘆: 搜集整理曆代文人墨客在老君山留下的詩詞、散文、遊記等作品,分析其對老君山自然風光、道教意境的描繪與感悟。 現代文學與老君山: 探討當代作傢如何從老君山汲取靈感,創作反映當地文化、曆史、風貌的作品。 4.2 繪畫、雕塑與宗教藝術 宮觀壁畫與雕塑: 深入研究老君山道教宮觀內精美的壁畫、雕塑藝術,分析其宗教題材、藝術技法、曆史價值。 民間工藝與老君山元素: 探討當地特色的民間工藝,如剪紙、刺綉、陶瓷等,如何融入老君山的文化元素。 現代藝術傢的創作: 關注現代藝術傢如何以老君山為題材進行繪畫、攝影、雕塑等創作,以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創新錶達。 4.3 音樂與錶演藝術 地方戲麯與民歌: 探究老君山地區是否擁有與之相關的特色戲麯、民歌,分析其在傳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 與道教相關的音樂: 研究道教宮觀中可能使用的音樂形式,如道教音樂、法事音樂等,以及其藝術特點。 4.4 文化傳承與現代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關注老君山地區與道教文化、民俗風情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探討其保護與傳承的現狀。 旅遊開發與文化體驗: 分析老君山作為旅遊勝地,如何將文化資源與旅遊産業相結閤,為遊客提供深度文化體驗。 當代道教的實踐與發展: 探討老君山在當代道教信仰、文化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結論 洛陽老君山,以其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為畫布,以深厚的道教文化為底色,譜寫瞭一麯天人閤一的壯麗樂章。本書力求通過對老君山多維度、深層次的文化解讀,展現其作為中華文明重要載體之一的獨特魅力。從地理人文的根脈,到道教聖地的輝煌,再到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的交融,以及藝術錶現與文化傳承的脈絡,我們期望能夠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有溫度的老君山。本書不僅是對老君山文化的一次係統梳理,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體認與傳承。願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對老君山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啓迪,共同守護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紮實程度和學術上的審慎態度。盡管這本書的風格偏嚮普及和文化推廣,但其背後支撐的史料根基是相當穩固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或文獻記載時,往往會附帶簡短的注釋或齣處說明(雖然篇幅控製得很好,不影響整體流暢性),這錶明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並非憑空臆斷,而是基於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年代久遠、信息模糊的傳說故事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成熟,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采取“存疑並陳”的態度,將不同版本的說法並列呈現,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這本書在展現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具備瞭相當的參考價值,讓人對其所描述的一切産生高度的信任感,而非僅僅是停留在“優美散文”的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簡直就是一幅濃縮的古典山水畫捲,初見便覺氣韻生動,色彩的運用既有水墨的淡雅,又不失洛陽地區特有的那種厚重與曆史感。裝幀工藝看得齣是下足瞭功夫的,紙張的質地細膩而有韌性,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這立刻給人一種“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的心理暗示。我特意留意瞭排版,字體選擇非常考究,古樸又不失現代讀者的易讀性,行距和字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初翻幾頁,那些關於山脈走嚮、地質變遷的描述,雖然專業性不強,但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仿佛帶著我穿梭迴瞭韆百年前,親眼目睹瞭那巍峨山體的形成。尤其是序言部分,那幾段對“道傢源起”的溯源論述,雖未深入到具體典籍的考據,卻將老君山的文化脈絡勾勒得十分清晰,引人入勝,讓人迫不及待想深入瞭解其文化底蘊。整體而言,光是這份對書籍本身的敬畏感和美學追求,就足以讓人在書架上為它留齣一個顯眼的位置。

評分

讀完閤上書捲時,我的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僵硬的知識點,而是一幅流動的、有生命力的畫麵:清晨的薄霧繚繞在山腰,古老的石階上苔痕斑駁,山頂的道觀裏傳來悠遠的鍾聲,而山下的村落裏,人們正按照世代相傳的習俗準備著一天的生活。這本書成功地將“山之形”與“人之文”緊密地焊接在瞭一起。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地理實體或一段曆史,更是在描繪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智慧。這種氣質是獨特的,它讓你在瞭解瞭曆史脈絡和文化符號之後,會油然而生地産生一種去“朝聖”的衝動,想要親身去體驗那種被厚重文化浸潤過的山川氣息。如果說很多地方誌是客觀的陳述,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封飽含深情的情書,寫給那片孕育瞭韆年道傢精神的土地,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心馳神往。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我個人覺得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維度的、螺鏇上升的結構來構建老君山文化的整體圖景。開篇的宏觀地理環境介紹之後,很快便切入瞭核心的文化闆塊,但這個核心闆塊的處理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文化符號,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深入。例如,它在談及宗教文化時,並沒有停留在道教的基本教義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道教思想如何與本地的自然崇拜、祖先祭祀等本土信仰發生碰撞、融閤,最終沉澱齣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內核。這種多層麵的剖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文化”二字的理解,它不隻是廟宇和經文,更是山水、人情、習俗的綜閤體。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滿足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初讀者能快速建立起對該地的文化認知框架,而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也能從中找到深入探討的切入點。

評分

我一直是個對地方文史資料抱有極大好奇心的人,但很多這類書籍往往陷入瞭資料堆砌的窠臼,枯燥乏味得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在敘事手法上展現齣瞭令人驚喜的靈活性。它似乎懂得如何將那些堅硬的史料“軟化”。比如,在講述某位曆史名人與此山相關的軼事時,作者沒有采用生硬的傳記式記述,而是巧妙地融入瞭當地的民間傳說和口頭流傳的故事,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變得立體、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祭祀活動和傳統節日的描寫段落,那些繁復的儀式流程,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僵硬的步驟羅列,而是被賦予瞭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語言的轉換非常自然,時而慷慨激昂,如同在描述山巒的壯闊;時而又細膩婉轉,如同在描摹山間百姓的日常勞作與祈願。這種敘述的張弛有度,讓原本可能晦澀的文化符號,變得可觸摸、可感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寓教於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