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君山文化志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钢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洛阳
  • 老君山
  • 文化
  • 地方志
  • 历史
  • 民俗
  • 宗教
  • 道教
  • 山脉
  • 河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7349
商品编码:27866156128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程钢 主编 著作 定  价:8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88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497349 将“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和“道家道教的文化解读”合为上下编,在知识性和文化方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上编历史志 / 3一、 老子与老君山 / 3二、 北魏始建老君庙 / 5三、 唐代、明代老君山的发展 / 5四、 关于“崇祯太子逃遁老君山”的传说 / 6五、 清代至民国老君山的逐渐没落和再次兴起 / 17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老君山简史 / 17第二章殿堂志 / 28一、 老君山殿堂的总体建构 / 28二、 简评 / 48第三章神像志 / 49一、 崇玄馆 / 49二、 太极广场 / 50三、 灵官殿 / 52四、 三官殿建筑群 / 57五、 救苦殿 / 59六、 淋醋殿 / 60七、 观音殿 / 61八、 老君庙 / 63九、 道德府 / 63十、 金殿 / 65十一、  玉皇顶 / 66十二、  亮宝台 / 67十三、  龙泉山公园 / 68十四、  长春观 / 72第四章壁画志 / 76一、 老子文化苑 / 76洛阳老君山文化志目录二、 娘娘殿(紧邻三官殿、三星殿) / 81三、 灵官殿 / 81四、 观音殿(菩萨殿) / 90五、 救苦殿 / 91六、 淋醋殿 / 93七、 老君庙 / 94八、 夷希廊 / 94九、 道德府 / 96十、 龙泉山公园 / 96十一、 长春观 / 96十二、 崇玄馆 / 97十三、 三官殿 / 98十四、 三星殿 / 99第五章文物与碑刻志 / 100一、 铁铸神像 / 100二、 铁铸“放光金殿”小庙 / 103三、 铁瓦 / 103四、 大铁钟 / 104五、 碑刻 / 106六、 其他文物遗迹 / 114第六章景观志 / 116一、 老子文化柱 / 116二、 老子文化苑 / 118三、 老君山道教文化区 / 118四、 老君山山顶自然风光 / 123五、 老君山山顶景观 / 127六、 追梦谷风景区 / 129第七章风俗志 / 132一、 穿戴习俗 / 132二、 人生礼仪 / 138三、 岁时民俗 / 142四、 村规民约与会社庙道 / 146五、 道教音乐 / 148第八章艺文志 / 153一、 诗词 / 153二、 文赋 / 156三、 楹联 / 175下编第九章老君山怀古 / 181一、 缘起 / 181二、 老君山铁神像 / 186三、 十方院与庙会 / 198第十章灵官殿:入道之门 / 204一、 王灵官 / 206二、 “降鬼祟” “伏群魔”——传统社会中道教的重要功能 / 209三、 王灵官与萨守坚 / 210四、 王灵官与真武大帝 / 212五、 周思得与王灵官崇拜的兴起 / 216六、 王灵官崇拜的背景: 雷法 / 218七、 “祈晴祷雨济世间”——王灵官法的经世功能 / 222八、 灵官殿结语 / 223第十一章道教仙境 / 226一、 救苦殿壁画“韩湘子练气” / 226二、 金顶 / 233第十二章文化整合 / 259一、 老君山与道乐 / 259二、 八十一化图 / 268三、 老子文化苑:“大道行天下” / 276后记 / 284致谢 / 289

内容简介

洛阳老君山地处洛阳市栾川县,是洛阳市有名的道教名胜。自2011年起,本书主编组织清华大学同学前往老君山文化景区进行人文调研,连续调研五年,编写成本书——《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全书分为两部分: 上编是集体编写的“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下编是本书主编独自撰写的“洛阳老君山道家道教的文化解读”,在知识性与文化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作为文化志,它填补了老君山志书编撰的空白,对洛阳市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图片丰富,文笔流畅可读,有助于一般读者包括旅游者理解老君山的道家道教文化内涵。 程钢 主编 著作 张学成,男,1972年生,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临沂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研究会会员,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唐前文学与文化、沂蒙文化及旅游文化研究;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多项;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第三章神像志参考文献见:
    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绘图来自: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卢国龙整理;老君山景区导游讲解手册.〖1〗一、崇玄馆老子塑像诸子像(从左到右分别为庄子、列子、文子和庚桑子)【神像】
    主座中位:
    道教始祖老子。中位之左侧依次为南华真人庄子、冲虚真人列子。中位之右侧依次为通玄真人文子、洞等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是程钢老师带领清华大学同学利用假期持续对洛阳老君山进行社会调查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从2010 年开始,程钢老师先后6次带领学生奔赴河南进行以老君山道教文化为中心的田野调查。这份努力如今终于瓜熟蒂落,成为这样一部著作,对此首先我要表达祝贺之意。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有三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在写作方法上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从区域文化研究领域看,按照以往的地方文化志写作传统,会依循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四分法,将一个地方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类,再按照这一分类进行资料整理和章节题目设计,按照这一体例完成写作。这种看似全面的写作方法,实际上存在着肢解地方文化、缺乏理解地方文化整体性和地域文化内在逻辑的弊病,形成的文本,尽管格局上四平八稳,内容包罗万象,但很难真正反映出当地文化的鲜明特征。《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则采取集中考察老君山道教文化等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 序言 洛阳,这座承载着千年辉煌的古都,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而在洛阳众多名山胜迹之中,老君山以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香客信众驻足。本书,便是为了深入探寻老君山蕴藏的文化精髓,系统梳理其历史沿革、宗教传承、民俗风情、艺术表现以及自然人文价值而作。 第一章:老君山的地理人文脉络 老君山,古称“山”“平顶山”,又名“太清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地处伏牛山腹地。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就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本书将从老君山的地理坐标、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入手,描绘出这座山峰的自然肌理。同时,我们将追溯老君山自古以来的人类活动痕迹,探讨其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解析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1.1 地理坐标与自然禀赋 地理位置: 详细阐述老君山在地理图谱上的位置,其与洛阳市、栾川县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其在河南省乃至中国地理版图中的相对位置。 地质构造与地貌: 深入研究老君山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主要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详细描述其典型的地貌类型,如高山、峡谷、奇峰、溶洞,以及由这些地貌构成的独特景观。特别会关注其地质遗产价值,例如与太古代地层相关的地质现象。 气候特征与生态系统: 剖析老君山的气候特点,如气温、降水、风力等,以及其垂直气候分带现象。研究其丰富的植被类型、珍稀动植物资源,阐述其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价值。 1.2 历史变迁与文化渊源 早期人类活动: 追溯老君山及其周边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考证其在史前文明中的地位。 历史上的名称演变: 梳理“山”“平顶山”“太清山”等名称的由来,分析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与洛阳古都的关联: 探讨老君山在洛阳作为历代古都的历史时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洛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道教圣地与精神图腾 老君山最为人称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道教圣地的深厚底蕴。本书将系统梳理老君山与道教的渊源,从历史传说、道教宫观、神祇崇拜、道教思想等方面,全面展现老君山的道教文化内涵。 2.1 老子传说与道教溯源 老子与老君山: 详细考证“老君山”名称的由来,深入解读《道德经》作者老子(李耳)与老君山之间的传说联系。梳理历代文献中关于老子在此修行、炼丹、著经的记载,并对其进行辨析。 道教在此地的早期传播: 探讨道教在老君山地区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如何逐渐成为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 2.2 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 宫观的建筑与布局: 深入研究老君山现存及历史上存在的道教宫观,如太清宫、道德宫、玉皇顶等,对其建筑风格、布局特点、雕塑壁画艺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宫观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追溯各宫观的创建年代、历代兴衰、修缮扩建的历史,考证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和地位。 宫观中的道教文化元素: 挖掘宫观中蕴含的道教经典、符咒、法器、神像等文化元素,解读其象征意义和宗教功能。 2.3 神祇崇拜与道教仪式 主祀神祇: 重点介绍老君山道教信仰体系中的核心神祇,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三清等,梳理其神话传说、教义内涵以及在老君山信仰中的地位。 民间信仰与地方神: 探讨老君山地区独有的民间信仰,以及与道教融合的地方神祇崇拜现象。 宗教仪式与节日庆典: 详细介绍老君山道教宫观举行的一些重要宗教仪式,如斋醮、科仪、祈福法会等,以及与道教相关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如春节、正月十五、老子诞辰等。 2.4 道教思想在老君山的体现 “道法自然”的哲学意境: 结合老君山的自然风光,阐释《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共生之中。 清静无为的修行之道: 探讨老君山作为道教圣地,其如何承载了道教清静无为、养生修真的修行理念。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 分析老君山道教文化中对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实践。 第三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融 老君山不仅是道教圣地,更是令人赞叹的自然风光区。本书将结合其道教文化,深入描绘老君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并探讨自然与人文景观如何相互辉映,共同构成老君山独特的魅力。 3.1 奇绝的山峰与秀丽的云海 标志性景点: 详细介绍老君山的核心自然景观,如金顶、玉皇顶、峰林、石林、瀑布、溪流等,对其形态特征、成因进行科学的描述。 云海奇观: 重点描绘老君山壮丽的云海景象,分析其形成条件,以及在道教文化中云海所象征的超脱与神秘。 四季风光: 展现老君山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致,分析其季节性变化对景观的影响。 3.2 历史遗迹与摩崖石刻 古代遗址: 探寻老君山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如古栈道、古烽火台等。 摩崖石刻与造像: 重点介绍分布在山体各处的摩崖石刻、碑文、造像等,对其内容、艺术风格、历史价值进行深入解读。这些石刻往往承载着宗教祈愿、游记感怀、历史记录等丰富信息。 3.3 传说故事与民间文化 与老君山相关的传说: 搜集和整理与老君山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如炼丹传说、神仙显灵故事、动植物传说等,分析其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民俗风情: 描绘老君山周边地区居民的传统民俗风情,如婚丧嫁娶、岁时节令、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探讨其与老君山道教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四章: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 老君山的文化魅力,也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文化传承的脉络之中。本书将从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多个角度,展现老君山文化的艺术表现力,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4.1 文学作品中的老君山 历代文人的咏叹: 搜集整理历代文人墨客在老君山留下的诗词、散文、游记等作品,分析其对老君山自然风光、道教意境的描绘与感悟。 现代文学与老君山: 探讨当代作家如何从老君山汲取灵感,创作反映当地文化、历史、风貌的作品。 4.2 绘画、雕塑与宗教艺术 宫观壁画与雕塑: 深入研究老君山道教宫观内精美的壁画、雕塑艺术,分析其宗教题材、艺术技法、历史价值。 民间工艺与老君山元素: 探讨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陶瓷等,如何融入老君山的文化元素。 现代艺术家的创作: 关注现代艺术家如何以老君山为题材进行绘画、摄影、雕塑等创作,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4.3 音乐与表演艺术 地方戏曲与民歌: 探究老君山地区是否拥有与之相关的特色戏曲、民歌,分析其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 与道教相关的音乐: 研究道教宫观中可能使用的音乐形式,如道教音乐、法事音乐等,以及其艺术特点。 4.4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注老君山地区与道教文化、民俗风情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旅游开发与文化体验: 分析老君山作为旅游胜地,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 当代道教的实践与发展: 探讨老君山在当代道教信仰、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结论 洛阳老君山,以其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为画布,以深厚的道教文化为底色,谱写了一曲天人合一的壮丽乐章。本书力求通过对老君山多维度、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展现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之一的独特魅力。从地理人文的根脉,到道教圣地的辉煌,再到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的交融,以及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的脉络,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有温度的老君山。本书不仅是对老君山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体认与传承。愿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对老君山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个人觉得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它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螺旋上升的结构来构建老君山文化的整体图景。开篇的宏观地理环境介绍之后,很快便切入了核心的文化板块,但这个核心板块的处理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化符号,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例如,它在谈及宗教文化时,并没有停留在道教的基本教义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思想如何与本地的自然崇拜、祖先祭祀等本土信仰发生碰撞、融合,最终沉淀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内核。这种多层面的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化”二字的理解,它不只是庙宇和经文,更是山水、人情、习俗的综合体。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初读者能快速建立起对该地的文化认知框架,而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也能从中找到深入探讨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简直就是一幅浓缩的古典山水画卷,初见便觉气韵生动,色彩的运用既有水墨的淡雅,又不失洛阳地区特有的那种厚重与历史感。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纸张的质地细腻而有韧性,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这立刻给人一种“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的心理暗示。我特意留意了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古朴又不失现代读者的易读性,行距和字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初翻几页,那些关于山脉走向、地质变迁的描述,虽然专业性不强,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仿佛带着我穿梭回了千百年前,亲眼目睹了那巍峨山体的形成。尤其是序言部分,那几段对“道家源起”的溯源论述,虽未深入到具体典籍的考据,却将老君山的文化脉络勾勒得十分清晰,引人入胜,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其文化底蕴。整体而言,光是这份对书籍本身的敬畏感和美学追求,就足以让人在书架上为它留出一个显眼的位置。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地方文史资料抱有极大好奇心的人,但很多这类书籍往往陷入了资料堆砌的窠臼,枯燥乏味得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活性。它似乎懂得如何将那些坚硬的史料“软化”。比如,在讲述某位历史名人与此山相关的轶事时,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传记式记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口头流传的故事,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的描写段落,那些繁复的仪式流程,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僵硬的步骤罗列,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语言的转换非常自然,时而慷慨激昂,如同在描述山峦的壮阔;时而又细腻婉转,如同在描摹山间百姓的日常劳作与祈愿。这种叙述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文化符号,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寓教于乐”。

评分

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扎实程度和学术上的审慎态度。尽管这本书的风格偏向普及和文化推广,但其背后支撑的史料根基是相当稳固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或文献记载时,往往会附带简短的注释或出处说明(虽然篇幅控制得很好,不影响整体流畅性),这表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年代久远、信息模糊的传说故事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采取“存疑并陈”的态度,将不同版本的说法并列呈现,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在展现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参考价值,让人对其所描述的一切产生高度的信任感,而非仅仅是停留在“优美散文”的层面。

评分

读完合上书卷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僵硬的知识点,而是一幅流动的、有生命力的画面:清晨的薄雾缭绕在山腰,古老的石阶上苔痕斑驳,山顶的道观里传来悠远的钟声,而山下的村落里,人们正按照世代相传的习俗准备着一天的生活。这本书成功地将“山之形”与“人之文”紧密地焊接在了一起。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理实体或一段历史,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这种气质是独特的,它让你在了解了历史脉络和文化符号之后,会油然而生地产生一种去“朝圣”的冲动,想要亲身去体验那种被厚重文化浸润过的山川气息。如果说很多地方志是客观的陈述,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封饱含深情的情书,写给那片孕育了千年道家精神的土地,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心驰神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