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老君山文化誌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鋼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洛陽
  • 老君山
  • 文化
  • 地方誌
  • 曆史
  • 民俗
  • 宗教
  • 道教
  • 山脈
  • 河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少兒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7349
商品編碼:27866297200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作  者:程鋼 主編 著作 定  價:89 齣 版 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頁  數:288 裝  幀:平裝 ISBN:9787302497349 將“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和“道傢道教的文化解讀”閤為上下編,在知識性和文化方性方麵達到瞭較高水平。 上編曆史誌 / 3一、 老子與老君山 / 3二、 北魏始建老君廟 / 5三、 唐代、明代老君山的發展 / 5四、 關於“崇禎太子逃遁老君山”的傳說 / 6五、 清代至民國老君山的逐漸沒落和再次興起 / 17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老君山簡史 / 17第二章殿堂誌 / 28一、 老君山殿堂的總體建構 / 28二、 簡評 / 48第三章神像誌 / 49一、 崇玄館 / 49二、 太極廣場 / 50三、 靈官殿 / 52四、 三官殿建築群 / 57五、 救苦殿 / 59六、 淋醋殿 / 60七、 觀音殿 / 61八、 老君廟 / 63九、 道德府 / 63十、 金殿 / 65十一、  玉皇頂 / 66十二、  亮寶颱 / 67十三、  龍泉山公園 / 68十四、  長春觀 / 72第四章壁畫誌 / 76一、 老子文化苑 / 76洛陽老君山文化誌目錄二、 娘娘殿(緊鄰三官殿、三星殿) / 81三、 靈官殿 / 81四、 觀音殿(菩薩殿) / 90五、 救苦殿 / 91六、 淋醋殿 / 93七、 老君廟 / 94八、 夷希廊 / 94九、 道德府 / 96十、 龍泉山公園 / 96十一、 長春觀 / 96十二、 崇玄館 / 97十三、 三官殿 / 98十四、 三星殿 / 99第五章文物與碑刻誌 / 100一、 鐵鑄神像 / 100二、 鐵鑄“放光金殿”小廟 / 103三、 鐵瓦 / 103四、 大鐵鍾 / 104五、 碑刻 / 106六、 其他文物遺跡 / 114第六章景觀誌 / 116一、 老子文化柱 / 116二、 老子文化苑 / 118三、 老君山道教文化區 / 118四、 老君山山頂自然風光 / 123五、 老君山山頂景觀 / 127六、 追夢榖風景區 / 129第七章風俗誌 / 132一、 穿戴習俗 / 132二、 人生禮儀 / 138三、 歲時民俗 / 142四、 村規民約與會社廟道 / 146五、 道教音樂 / 148第八章藝文誌 / 153一、 詩詞 / 153二、 文賦 / 156三、 楹聯 / 175下編第九章老君山懷古 / 181一、 緣起 / 181二、 老君山鐵神像 / 186三、 十方院與廟會 / 198第十章靈官殿:入道之門 / 204一、 王靈官 / 206二、 “降鬼祟” “伏群魔”——傳統社會中道教的重要功能 / 209三、 王靈官與薩守堅 / 210四、 王靈官與真武大帝 / 212五、 周思得與王靈官崇拜的興起 / 216六、 王靈官崇拜的背景: 雷法 / 218七、 “祈晴禱雨濟世間”——王靈官法的經世功能 / 222八、 靈官殿結語 / 223第十一章道教仙境 / 226一、 救苦殿壁畫“韓湘子練氣” / 226二、 金頂 / 233第十二章文化整閤 / 259一、 老君山與道樂 / 259二、 八十一化圖 / 268三、 老子文化苑:“大道行天下” / 276後記 / 284緻謝 / 289

內容簡介

洛陽老君山地處洛陽市欒川縣,是洛陽市有名的道教名勝。自2011年起,本書主編組織清華大學同學前往老君山文化景區進行人文調研,連續調研五年,編寫成本書——《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全書分為兩部分: 上編是集體編寫的“洛陽老君山文化誌”,下編是本書主編獨自撰寫的“洛陽老君山道傢道教的文化解讀”,在知識性與文化性方麵達到瞭較高水平。作為文化誌,它填補瞭老君山誌書編撰的空白,對洛陽市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圖片豐富,文筆流暢可讀,有助於一般讀者包括旅遊者理解老君山的道傢道教文化內涵。 程鋼 主編 著作 張學成,男,1972年生,山東臨沂人。臨沂大學教授,文學博士,臨沂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史記研究會會員,中國李清照、辛棄疾研究會會員,山東孫子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唐前文學與文化、沂濛文化及旅遊文化研究;主持並完成省級課題3項,市廳級課題多項;在各級期刊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著作3部。     第三章神像誌參考文獻見:
    李養正編著.新編北京白雲觀誌.北京:
    宗教文化齣版社,2003.繪圖來自: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
    上海古籍齣版社,1990;(元)趙道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盧國龍整理;老君山景區導遊講解手冊.〖1〗一、崇玄館老子塑像諸子像(從左到右分彆為莊子、列子、文子和庚桑子)【神像】
    主座中位:
    道教始祖老子。中位之左側依次為南華真人莊子、衝虛真人列子。中位之右側依次為通玄真人文子、洞等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是程鋼老師帶領清華大學同學利用假期持續對洛陽老君山進行社會調查結齣的一顆豐碩的果實。從2010 年開始,程鋼老師先後6次帶領學生奔赴河南進行以老君山道教文化為中心的田野調查。這份努力如今終於瓜熟蒂落,成為這樣一部著作,對此首先我要錶達祝賀之意。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有三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在寫作方法上有自己非常鮮明的特點。從區域文化研究領域看,按照以往的地方文化誌寫作傳統,會依循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語言文化四分法,將一個地方的各種文化現象進行分類,再按照這一分類進行資料整理和章節題目設計,按照這一體例完成寫作。這種看似全麵的寫作方法,實際上存在著肢解地方文化、缺乏理解地方文化整體性和地域文化內在邏輯的弊病,形成的文本,盡管格局上四平八穩,內容包羅萬象,但很難真正反映齣當地文化的鮮明特徵。《洛陽老君山文化誌》則采取集中考察老君山道教文化等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一座山的精神史詩 洛陽老君山,不僅僅是北魏時期道教名山,更是一部巍峨的精神史詩,一本厚重的文化畫捲。它承載著韆年的信仰與智慧,鎸刻著曆史的足跡與傳奇。本書《洛陽老君山文化誌》便緻力於探尋這座山巒深處的文化脈絡,以詳實考據與細膩筆觸,描繪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與深遠影響。 序章:巍峨的坐標,文化的起點 在洛陽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心髒地帶,老君山以其磅礴的氣勢,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俯瞰著中原大地的滄海桑田。它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個文化坐標。本書的開篇,將從老君山的地理概貌入手,勾勒齣其雄奇的山形地貌,進而引齣它在中國古代地理觀念、道教文化傳播中的特殊意義。我們將探討為何自古以來,這片土地就成為文人墨客、香客僧侶爭相朝拜的目的地,又是什麼樣的自然稟賦與人文積澱,孕育瞭老君山獨一無二的文化氣質。 第一章:溯源道脈,金頂的輝煌 老君山與道教的淵源,是其文化內涵的核心。本書將深入挖掘老君山作為道教聖地的曆史演變。我們將追溯道教的起源,探討其與老子思想的緊密聯係,以及道教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特彆是老君山金頂,作為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徵,其興建、發展曆程,以及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都將得到細緻的梳理。從道觀的建築風格、宗教儀軌,到曆代高道大德在此留下的足跡與傳說,本書將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道教老君山。我們將探討曆代帝王、文人對老君山的推崇,以及這些推崇如何進一步鞏固瞭老君山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韆年的傳說,山魂的低語 一座山之所以成為文化符號,往往離不開無數代人在此傳頌的傳說與故事。老君山,承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豐富瞭山林的肌理,更塑造瞭其獨特的文化品格。本書將精心搜集、整理並解讀關於老君山的各類傳說,包括但不限於神仙顯靈、奇遇故事、曆史人物的隱居傳說等等。我們將分析這些傳說在傳播過程中所摺射齣的古代人民的信仰、倫理觀念以及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情。通過對這些故事的深入剖析,我們可以窺見老君山在當地民眾心中超越現實的精神寄托。 第三章:詩酒的吟哦,文脈的流傳 自古以來,壯麗的山川總是激發著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老君山也不例外,它曾是無數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發情懷的對象。本書將搜集整理曆代文人騷客在老君山留下的詩詞歌賦、遊記散文,並對其進行賞析解讀。我們將探討這些文學作品如何描繪老君山的自然風光,如何寄托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不僅能感受到老君山的美麗,更能觸摸到曆代文人的心跳與思想。 第四章:民俗的圖騰,信仰的根脈 老君山的文化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宗教和文學層麵,更深深植根於當地的民俗風情之中。本書將深入探究老君山周邊地區的民俗文化,包括節慶習俗、祭祀活動、民間信仰等。我們將分析這些民俗如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老君山的神韻相互滲透,又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錶達對山巒的崇敬與依戀。例如,與道教相關的廟會、祈福儀式,以及在當地流傳的民間歌謠、戲劇錶演,都將成為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些民俗活動是老君山生命力的體現,也是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第五章:山水與人文的交融,藝術的再現 老君山的山水之美,早已被曆代藝術傢們用畫筆、用雕塑、用文字所描繪和再現。本書將關注老君山在藝術創作中的錶現,探討其如何成為繪畫、攝影、音樂等藝術形式的靈感源泉。我們將分析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是如何捕捉老君山的獨特神韻,又如何將這份自然之美與人文情懷相結閤。同時,我們也關注現代藝術對老君山的再創作,探討當代藝術傢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賦予老君山新的藝術生命。 第六章:曆史的迴響,現代的審視 在曆史的長河中,老君山見證瞭王朝的更迭,也經曆瞭時代的變遷。本書將在迴顧老君山曆史地位的同時,對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進行審視。我們將探討老君山作為旅遊勝地的發展,如何在其原有的文化基礎上,融入新的時代元素。同時,我們也關注老君山在文化遺産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將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審視老君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又如何為當代人提供精神滋養。 結語:不朽的山靈,永恒的文化 老君山,它不僅僅是一座山,它是曆史的載體,是信仰的寄托,是文化的象徵。它以其亙古不變的雄姿,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洛陽老君山文化誌》,便是試圖拂去曆史的塵埃,撥開現實的迷霧,讓這座山巒的靈魂,再次在這片土地上低語,讓它的文化精髓,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綻放光彩。它是一部關於老君山的史詩,一部關於山水人文交融的贊歌,一部關於中華文明永恒流傳的見證。 本書的每一頁,都凝聚著對老君山的敬意,對文化的求索,對曆史的尊重。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瞭解老君山,愛上老君山,感受到這座山巒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獨特精神魅力。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瞭解老君山文化的窗口,為研究和傳承老君山文化提供一份寶貴的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對我個人世界觀的拓展,産生瞭微妙而深遠的影響。我過去對老君山更多的印象停留在山水的壯麗層麵,但閱讀完這本書後,我纔真正理解到,那座山脈是如何深度嵌入到中華文明的精神結構中的。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實體,更是一個承載瞭特定哲學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通過書中對地域性精神內核的挖掘,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尋根”和“歸屬感”的理解。這種層麵的提升,是任何通俗讀物難以給予的。它促使我跳脫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思考在快速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珍視並保護好這些深埋在特定地域文化中的寶貴精神財富。閤上書捲時,心中充滿瞭對那片土地的敬意,也多瞭一份對傳承的責任感,這或許是任何一部優秀文化誌書能夠帶給讀者的最寶貴的收獲。

評分

作為一個對地方誌研究略有涉獵的人,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資料搜集和考證方麵,其深度和廣度是令人稱道的。它絕不是泛泛而談的概述,而是深入到瞭很多鮮為人知的地方。從官方文獻的梳理到地方耆老的口述訪談,再到考古發現的交叉印證,每一個論點背後似乎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那些文化斷代期或記錄模糊地帶的處理方式,他們沒有簡單地迴避,而是采用瞭多角度的推測和論證,並且清晰地標明瞭哪些是確鑿的史實,哪些是學界的探討,這種學術的嚴謹態度非常值得稱贊。這種紮實的基礎,使得全書的論述邏輯非常嚴密,無論從曆史學、宗教學還是民俗學的角度切入,都能從中找到令人信服的論據。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可靠的研究範本。

評分

洛陽老君山文化誌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皮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莊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拿到手裏分量十足,仿佛捧著一塊經過歲月洗禮的古玉。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帶米黃的色彩,摸上去細膩而有質感,閱讀時能明顯感覺到對眼睛的友好度,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憊。裝幀的工藝也看得齣用心,無論是書脊的縫閤還是內頁的排版,都處理得非常精細。特彆是那些穿插在文字間的插圖和老照片,印刷的色彩飽滿,細節縴毫畢現,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能觸摸到老君山的曆史痕跡。這本書的開本選擇也很閤理,既方便攜帶,又不失閱讀的沉浸感,整體而言,光是把它放在書架上,就已經成為傢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光是這份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就值迴票價瞭。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筆觸,真是充滿瞭對地域文化那種深沉而細膩的愛。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文化符號,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讀者緩緩走進老君山那層層疊疊的精神脈絡之中。他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詞造句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性,讀起來酣暢淋灕。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與老君山相關的民間傳說和信仰流變時,那種代入感極強,仿佛能聽到山間的風聲和古老的頌經聲。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某個特定節慶儀式的描述,作者用近乎散文詩的筆法,將儀式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祝禱都描繪得活靈活現,讓人在文字中體會到一種莊嚴的儀式美感。這種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文學錶達的感染力完美結閤的敘事風格,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讀完後會讓人對那片土地産生一種強烈的敬畏與嚮往。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在進行一場精心設計的尋寶之旅。它巧妙地將不同主題的章節進行瞭穿插和呼應,讓讀者在知識的海洋裏探索時,不會感到枯燥或迷失方嚮。比如,當你剛剛讀完一段關於老君山道教淵源的深刻論述後,下一章節可能就會切換到對當地獨特建築風格的圖解分析,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極大地保持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趣味性。很多地方的設計都體現瞭編纂者的巧思,比如章節末尾設置的“文化拾遺”小欄目,總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趣味知識點,讓人在緊張的求知欲得到滿足的同時,又被新的好奇心所驅使著翻到下一頁。總的來說,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文化研究轉化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讓人樂此不疲,一讀便覺時間飛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