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君山文化志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钢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洛阳
  • 老君山
  • 文化
  • 地方志
  • 历史
  • 民俗
  • 宗教
  • 道教
  • 山脉
  • 河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7349
商品编码:27866297200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程钢 主编 著作 定  价:8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88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497349 将“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和“道家道教的文化解读”合为上下编,在知识性和文化方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上编历史志 / 3一、 老子与老君山 / 3二、 北魏始建老君庙 / 5三、 唐代、明代老君山的发展 / 5四、 关于“崇祯太子逃遁老君山”的传说 / 6五、 清代至民国老君山的逐渐没落和再次兴起 / 17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老君山简史 / 17第二章殿堂志 / 28一、 老君山殿堂的总体建构 / 28二、 简评 / 48第三章神像志 / 49一、 崇玄馆 / 49二、 太极广场 / 50三、 灵官殿 / 52四、 三官殿建筑群 / 57五、 救苦殿 / 59六、 淋醋殿 / 60七、 观音殿 / 61八、 老君庙 / 63九、 道德府 / 63十、 金殿 / 65十一、  玉皇顶 / 66十二、  亮宝台 / 67十三、  龙泉山公园 / 68十四、  长春观 / 72第四章壁画志 / 76一、 老子文化苑 / 76洛阳老君山文化志目录二、 娘娘殿(紧邻三官殿、三星殿) / 81三、 灵官殿 / 81四、 观音殿(菩萨殿) / 90五、 救苦殿 / 91六、 淋醋殿 / 93七、 老君庙 / 94八、 夷希廊 / 94九、 道德府 / 96十、 龙泉山公园 / 96十一、 长春观 / 96十二、 崇玄馆 / 97十三、 三官殿 / 98十四、 三星殿 / 99第五章文物与碑刻志 / 100一、 铁铸神像 / 100二、 铁铸“放光金殿”小庙 / 103三、 铁瓦 / 103四、 大铁钟 / 104五、 碑刻 / 106六、 其他文物遗迹 / 114第六章景观志 / 116一、 老子文化柱 / 116二、 老子文化苑 / 118三、 老君山道教文化区 / 118四、 老君山山顶自然风光 / 123五、 老君山山顶景观 / 127六、 追梦谷风景区 / 129第七章风俗志 / 132一、 穿戴习俗 / 132二、 人生礼仪 / 138三、 岁时民俗 / 142四、 村规民约与会社庙道 / 146五、 道教音乐 / 148第八章艺文志 / 153一、 诗词 / 153二、 文赋 / 156三、 楹联 / 175下编第九章老君山怀古 / 181一、 缘起 / 181二、 老君山铁神像 / 186三、 十方院与庙会 / 198第十章灵官殿:入道之门 / 204一、 王灵官 / 206二、 “降鬼祟” “伏群魔”——传统社会中道教的重要功能 / 209三、 王灵官与萨守坚 / 210四、 王灵官与真武大帝 / 212五、 周思得与王灵官崇拜的兴起 / 216六、 王灵官崇拜的背景: 雷法 / 218七、 “祈晴祷雨济世间”——王灵官法的经世功能 / 222八、 灵官殿结语 / 223第十一章道教仙境 / 226一、 救苦殿壁画“韩湘子练气” / 226二、 金顶 / 233第十二章文化整合 / 259一、 老君山与道乐 / 259二、 八十一化图 / 268三、 老子文化苑:“大道行天下” / 276后记 / 284致谢 / 289

内容简介

洛阳老君山地处洛阳市栾川县,是洛阳市有名的道教名胜。自2011年起,本书主编组织清华大学同学前往老君山文化景区进行人文调研,连续调研五年,编写成本书——《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全书分为两部分: 上编是集体编写的“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下编是本书主编独自撰写的“洛阳老君山道家道教的文化解读”,在知识性与文化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作为文化志,它填补了老君山志书编撰的空白,对洛阳市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图片丰富,文笔流畅可读,有助于一般读者包括旅游者理解老君山的道家道教文化内涵。 程钢 主编 著作 张学成,男,1972年生,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临沂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研究会会员,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唐前文学与文化、沂蒙文化及旅游文化研究;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多项;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第三章神像志参考文献见:
    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绘图来自: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卢国龙整理;老君山景区导游讲解手册.〖1〗一、崇玄馆老子塑像诸子像(从左到右分别为庄子、列子、文子和庚桑子)【神像】
    主座中位:
    道教始祖老子。中位之左侧依次为南华真人庄子、冲虚真人列子。中位之右侧依次为通玄真人文子、洞等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是程钢老师带领清华大学同学利用假期持续对洛阳老君山进行社会调查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从2010 年开始,程钢老师先后6次带领学生奔赴河南进行以老君山道教文化为中心的田野调查。这份努力如今终于瓜熟蒂落,成为这样一部著作,对此首先我要表达祝贺之意。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有三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在写作方法上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从区域文化研究领域看,按照以往的地方文化志写作传统,会依循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四分法,将一个地方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类,再按照这一分类进行资料整理和章节题目设计,按照这一体例完成写作。这种看似全面的写作方法,实际上存在着肢解地方文化、缺乏理解地方文化整体性和地域文化内在逻辑的弊病,形成的文本,尽管格局上四平八稳,内容包罗万象,但很难真正反映出当地文化的鲜明特征。《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则采取集中考察老君山道教文化等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一座山的精神史诗 洛阳老君山,不仅仅是北魏时期道教名山,更是一部巍峨的精神史诗,一本厚重的文化画卷。它承载着千年的信仰与智慧,镌刻着历史的足迹与传奇。本书《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便致力于探寻这座山峦深处的文化脉络,以详实考据与细腻笔触,描绘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序章:巍峨的坐标,文化的起点 在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心脏地带,老君山以其磅礴的气势,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俯瞰着中原大地的沧海桑田。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文化坐标。本书的开篇,将从老君山的地理概貌入手,勾勒出其雄奇的山形地貌,进而引出它在中国古代地理观念、道教文化传播中的特殊意义。我们将探讨为何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成为文人墨客、香客僧侣争相朝拜的目的地,又是什么样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孕育了老君山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 第一章:溯源道脉,金顶的辉煌 老君山与道教的渊源,是其文化内涵的核心。本书将深入挖掘老君山作为道教圣地的历史演变。我们将追溯道教的起源,探讨其与老子思想的紧密联系,以及道教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特别是老君山金顶,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兴建、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都将得到细致的梳理。从道观的建筑风格、宗教仪轨,到历代高道大德在此留下的足迹与传说,本书将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道教老君山。我们将探讨历代帝王、文人对老君山的推崇,以及这些推崇如何进一步巩固了老君山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千年的传说,山魂的低语 一座山之所以成为文化符号,往往离不开无数代人在此传颂的传说与故事。老君山,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山林的肌理,更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品格。本书将精心搜集、整理并解读关于老君山的各类传说,包括但不限于神仙显灵、奇遇故事、历史人物的隐居传说等等。我们将分析这些传说在传播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古代人民的信仰、伦理观念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窥见老君山在当地民众心中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 第三章:诗酒的吟哦,文脉的流传 自古以来,壮丽的山川总是激发着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老君山也不例外,它曾是无数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对象。本书将搜集整理历代文人骚客在老君山留下的诗词歌赋、游记散文,并对其进行赏析解读。我们将探讨这些文学作品如何描绘老君山的自然风光,如何寄托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老君山的美丽,更能触摸到历代文人的心跳与思想。 第四章:民俗的图腾,信仰的根脉 老君山的文化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宗教和文学层面,更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民俗风情之中。本书将深入探究老君山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节庆习俗、祭祀活动、民间信仰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民俗如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老君山的神韵相互渗透,又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山峦的崇敬与依恋。例如,与道教相关的庙会、祈福仪式,以及在当地流传的民间歌谣、戏剧表演,都将成为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民俗活动是老君山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第五章:山水与人文的交融,艺术的再现 老君山的山水之美,早已被历代艺术家们用画笔、用雕塑、用文字所描绘和再现。本书将关注老君山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探讨其如何成为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灵感源泉。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如何捕捉老君山的独特神韵,又如何将这份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关注现代艺术对老君山的再创作,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赋予老君山新的艺术生命。 第六章:历史的回响,现代的审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老君山见证了王朝的更迭,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本书将在回顾老君山历史地位的同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进行审视。我们将探讨老君山作为旅游胜地的发展,如何在其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同时,我们也关注老君山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老君山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又如何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滋养。 结语:不朽的山灵,永恒的文化 老君山,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历史的载体,是信仰的寄托,是文化的象征。它以其亘古不变的雄姿,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便是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拨开现实的迷雾,让这座山峦的灵魂,再次在这片土地上低语,让它的文化精髓,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它是一部关于老君山的史诗,一部关于山水人文交融的赞歌,一部关于中华文明永恒流传的见证。 本书的每一页,都凝聚着对老君山的敬意,对文化的求索,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君山,爱上老君山,感受到这座山峦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精神魅力。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老君山文化的窗口,为研究和传承老君山文化提供一份宝贵的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真是充满了对地域文化那种深沉而细腻的爱。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缓缓走进老君山那层层叠叠的精神脉络之中。他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在描绘那些与老君山相关的民间传说和信仰流变时,那种代入感极强,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风声和古老的颂经声。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个特定节庆仪式的描述,作者用近乎散文诗的笔法,将仪式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祝祷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在文字中体会到一种庄严的仪式美感。这种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表达的感染力完美结合的叙事风格,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读完后会让人对那片土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与向往。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拓展,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我过去对老君山更多的印象停留在山水的壮丽层面,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到,那座山脉是如何深度嵌入到中华文明的精神结构中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承载了特定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通过书中对地域性精神内核的挖掘,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寻根”和“归属感”的理解。这种层面的提升,是任何通俗读物难以给予的。它促使我跳脱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珍视并保护好这些深埋在特定地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合上书卷时,心中充满了对那片土地的敬意,也多了一份对传承的责任感,这或许是任何一部优秀文化志书能够带给读者的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皮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到手里分量十足,仿佛捧着一块经过岁月洗礼的古玉。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的色彩,摸上去细腻而有质感,阅读时能明显感觉到对眼睛的友好度,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用心,无论是书脊的缝合还是内页的排版,都处理得非常精细。特别是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插图和老照片,印刷的色彩饱满,细节纤毫毕现,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触摸到老君山的历史痕迹。这本书的开本选择也很合理,既方便携带,又不失阅读的沉浸感,整体而言,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成为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是这份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方志研究略有涉猎的人,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资料搜集和考证方面,其深度和广度是令人称道的。它绝不是泛泛而谈的概述,而是深入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地方。从官方文献的梳理到地方耆老的口述访谈,再到考古发现的交叉印证,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文化断代期或记录模糊地带的处理方式,他们没有简单地回避,而是采用了多角度的推测和论证,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哪些是确凿的史实,哪些是学界的探讨,这种学术的严谨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这种扎实的基础,使得全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无论从历史学、宗教学还是民俗学的角度切入,都能从中找到令人信服的论据。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可靠的研究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寻宝之旅。它巧妙地将不同主题的章节进行了穿插和呼应,让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时,不会感到枯燥或迷失方向。比如,当你刚刚读完一段关于老君山道教渊源的深刻论述后,下一章节可能就会切换到对当地独特建筑风格的图解分析,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保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很多地方的设计都体现了编纂者的巧思,比如章节末尾设置的“文化拾遗”小栏目,总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趣味知识点,让人在紧张的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被新的好奇心所驱使着翻到下一页。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文化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让人乐此不疲,一读便觉时间飞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