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
定价:380.00元
作者:刘景龙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1013845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762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收录的窟龙,自第160窟至第500窟,北邻宾阳洞,南接第543窟(万佛洞),南北长400米,共有编号窟龙341个。具有代表性的窟龙主要有优填王造像、第403窟(敬善寺)和第435窟(摩崖三佛),基本属于唐代造像的区段。
龙门石窟中优填王造像数量在中国各地石窟中是多的。记述有关优填王造像的佛教经典有《增一阿含经》、《观佛三昧经》、《法显传》、《释迦谱》、《经律异像》、《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各种记述或详或略,大体相同。习惯上称呼的“优填王像”,实际系指优填王所造之像。《增一阿含经》云:“释提桓因请佛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是时人间不见如来久,……优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是时王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来形象,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山旃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龙门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有的就山造像,有的列宠置像,从遗存、遗迹判断原有近百尊,其中放置的像均已无存。本区段的优填王造像近50尊。宾阳洞、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赵客师洞、破洞、古阳洞等处都有分布,均为高宗时期(公元650-683年)所造,造像大都在长方形座上倚坐,后有背靠,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偏袒右肩,薄衣透体,少衣褶。
第362窟前壁北侧高昌人张安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为父母造像记(《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0422条)及已无造像的第484,窟(新罗像宠)题铭(《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0590条),都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左证。
第403窟(敬善寺)前室北侧转角有“敬善寺石像铭”,因而得名。该窟由前、后室组成。前室平面略呈椭圆形,门额正中一圆拱宠,两侧各一飞天。门前南北两壁各雕一菩萨立于半月形仰覆莲台上。门两侧二力士上身袒裸,佩项饰,下身着裙,体魄雄健,足踏山石,北侧力士头残,南侧力士头戴仰莲形宝冠。
后室平面近方形,穹隆顶,正壁主像为阿弥陀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僧祇支,胸结带,手施说法印,在迭涩束腰八角莲座上结跏趺坐,不露足。原作佛头现存日本大阪美术馆。座下饰一周宝装覆莲办及两躯护法狮子。佛背后刻莲办纹身光。两侧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弟子、菩萨造型写实。正壁南北转角处造像宠主尊均立(坐)于由主佛座伸出的长茎莲花上。洞内南、北、柬三壁上部,主要造像之间及门额均雕出姿态各异、坐于连茎莲花座上的菩萨五十躯,形象新颖别致。洞顶线刻似未完工的莲花藻井,周围八身彩绘供养飞向主尊飞舞。
该窟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供养比丘像代表着造像施主进入主像行列,为龙门石窟首见。据“敬善寺石像铭”考证,该洞系唐太宗纪国太妃(纪王慎之母)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所开凿。
目录
凡例
龙门石窟造像综论/刘景龙
内容提要/刘景龙
图版目录
图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规模宏大的第1443窟(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早的一座洞窟,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前后,从此拉开了龙门开窟造像的序幕。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宣武帝下令仿照代京灵岩寺石窟(即云冈石窟),在龙门山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建石窟各一所,永平年间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造就是现存的宾阳三洞。至此,在龙门石窟出现了次开窟高潮。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主要还有:第712窟(莲花洞)、第1519窟(火烧洞)、第1609窟(皇甫公洞)、第1381窟(药方洞)、第u8l窟(魏字洞)、第1192窟(唐字洞)、第1038窟(赵客师洞)、第1034窟(普泰洞)等。
在北魏皇室在龙门大规模营造的高潮中,洛阳一带民间开窟造像之风盛行。现在洛阳周边地区(原洛州辖区)保存下来的诸多小型石窟,如陕县温塘石窟、义马鸿庆寺石窟、孟津谢庄石窟、洛阳吉利万佛山石窟、偃师水泉石窟、伊川鸦岭石窟、伊川吕寨石窟、嵩县铺沟石窟、宜阳虎头寺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和巩县石窟寺等,经调查,大多是与龙门石窟宾阳洞、皇甫公洞同时开凿的石窟。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形制,前期主要接受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影响,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如第1443窟(古阳洞),第104、140、159窟(宾阳三洞),第712窟(莲花洞),第]519窟(火烧洞)等。后期的洞窟形制平面为方形,穹窿顶上雕大莲花,后壁设坛,左右壁开凿大龙,如第1034窟(普泰洞)、第1181窟(魏字洞)、第1609窟(皇甫公洞)等。后期的洞窟形制似乎是北魏晚期龙门石窟的独特样式。这一时期的佛造像以三世佛为主,面相消瘦,为秀骨清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褶层迭稠密,衣裾垂覆宝座。菩萨所披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摆两角尖长。飞天手捧菓盘或持各种乐器,飘逸潇洒。北魏窟内雕供养人行列和维摩诘变相、佛本生故事。其中富代表性的是第]40窟(宾阳中洞)大型礼佛图——孝文皇帝、皇后礼佛图。其雕刻手法,继承了云冈石窟的直乎刀法,造像的艺术风格从云冈的浑厚粗犷转向龙门的典雅端庄。
中国的佛教造象样式,自束汉以来历代都有变化。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是我国传统艺术融合印度造象样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印度的佛像一般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袈裟。前者见于云冈石窟第工6-20窟主佛,并在龙门石窟第1443窟(古阳洞)两侧壁上层大宠中的主佛形象上沿袭了下来。云冈石窟第8窟和第20窟左右立佛像穿着的通肩式袈裟,宽而薄的长衣紧贴身体,并随着躯体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这种样式,在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中也较为流行,同属印度造象样式。在云冈石窟第二期的洞窟裹,出现了褒衣博带式佛装,衣服为对襟式,露出内部的僧祇支,胸前系带,右襟披搭于左臂上。这是北魏王朝汉化政策在石窟造像中的重要表现。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以褒衣博带式服装为主,面相清秀,潇洒飘逸,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结束了龙门石窟造像的次高潮。
序言
凡例
龙门石窟造像综论/刘景龙
内容提要/刘景龙
图版目录
图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拿到《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尤其是对其中涉及到的具体造像,我充满了好奇。刘景龙先生的著作,我向来推崇,他对于佛教造像的洞察力,往往能直击核心。这第二卷,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某些著名造像的深入解读,比如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造像,在这本书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或者更深入的视角?我总是觉得,即便是那些“名声在外”的造像,也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书中会不会涉及到这些造像的修复历史,或者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与影响?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一件艺术品,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在整理和编纂过程中,是否涉及到了一些比较罕见的、或者是在过去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造像?龙门石窟的造像数量庞大,总有一些“遗珠”等待着被发掘和解读。如果刘景龙先生在这方面有新的建树,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对书中对于造像背后宗教思想的阐释也非常感兴趣。佛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必然会体现在造像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上。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这种演变,以及龙门石窟造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冰冷的石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追溯。刘景龙先生作为编著者,其学术背景是这本书最坚实的后盾。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对龙门石窟的造像,一直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渴望。这第二卷,在我看来,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或者某些类型的造像进行了聚焦。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对那些“非主流”的造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都知道龙门石窟有许多著名的造像,但那些数量更多、可能不那么显眼的造像,它们同样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例如,那些小型的供养人造像,它们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阶层、信仰习俗。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非常关注书中对造像的“流传”与“变迁”的考察。一件艺术品,它的生命不仅仅在于被创作出来的那一刻,更在于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解读、被保存、被再创造。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龙门石窟造像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命运?比如,哪些造像遭受了破坏,哪些又得到了修缮?这些历史的印记,对于理解龙门石窟的整体价值,我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我对书中关于造像的“故事性”解读也非常感兴趣。每一尊造像,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段传说,或者一种信仰的载体。这本书能否通过对造像的解读,让我们触摸到那些久远的年代里,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给我的感觉,是那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刘景龙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严谨。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来自于它能够为我提供的知识增量。这第二卷,如果它在对龙门石窟造像的某个方面进行了集中性的论述,那么我将重点关注其中关于“比较研究”的部分。龙门石窟的造像,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但它也必然与同时期、同地区的其他佛教造像存在着联系。书中是否会通过将龙门石窟的造像与其他地区的造像进行比较,来揭示其独特性和普遍性?例如,将龙门石窟的造像与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的造像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风格、题材、雕刻技法上的异同。这样的比较研究,往往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脉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造像的“艺术史意义”的评价很感兴趣。龙门石窟的造像,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它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艺术史上的价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龙门石窟造像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
评分这次的《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让我眼前一亮,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精良。刘景龙先生的编纂,我一直非常信赖,他对于古代佛教造像的理解可谓是鞭辟入里。这第二卷,我粗略翻了一下,发现它似乎对龙门石窟的造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和研究。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某些造像群体的讨论,比如宾阳洞、莲花洞等等,那些石窟的整体布局和造像的组合关系,在这本书中是否有了全新的解读?我一直觉得,脱离了整体语境单独看造像,往往会失去很多信息。所以,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造像群的详细分析,包括它们的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在整个龙门石窟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另外,作为一本“全集”的第二卷,它在延续第一卷学术脉络的同时,有没有可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比如,引入了新的考古发现,或者采用了新的科技手段来分析造像的材质、雕刻工艺?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还有,书中对造像的年代考证,是否提供了更详实的证据和更严谨的论述?龙门石窟的造像年代跨度很大,准确的断代是进行艺术史和历史研究的基础。如果能在这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不可估量了。我个人非常关注书中的图像资料,希望图片的质量能够达到博物馆级别的水平,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石窟造像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评分从《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的整体来看,它给我一种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优雅并存的感觉。刘景龙先生的编纂,无疑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一直认为,对龙门石窟这样宏大的石窟群的研究,需要的是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这第二卷,如果它专注于某个方面,那么它在那个方面的研究深度,将是我最看重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造像的“风格演变”是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龙门石窟的造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风格演变的脉络,比如从北魏到隋唐,再到宋代的风格差异?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各个时期造像在造型、线条、装饰等方面的细微区别。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造像的“地域性”研究很感兴趣。龙门石窟虽然位于河南洛阳,但它在佛教艺术史上,又与哪些地域的艺术风格有着联系?它是否受到了丝绸之路上传入的粟特、印度等艺术风格的影响?这本书能否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新的见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比较性的研究,将龙门石窟的造像置于更广阔的艺术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此外,我还关注书中对造像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佛教造像,并非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些造像所蕴含的佛教教义,以及它们在当时宗教活动中的作用?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刘景龙先生的编纂,无疑保证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我之所以对其充满期待,是因为龙门石窟的造像,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需要系统性的研究。这第二卷,如果它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时期,那么我对书中对那个时期造像的“时代特征”的分析,将尤为关注。例如,北魏时期造像的秀骨清像,与唐代造像的丰满圆润,它们之间的过渡和演变是如何体现的?书中是否能够通过对具体造像的分析,来揭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思潮?我非常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来支持其观点。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造像的“功能性”研究很感兴趣。龙门石窟的造像,并非单纯的艺术品,它们往往与当时的宗教活动、寺庙建筑紧密相关。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造像在佛教仪式中的作用?它们是如何被供奉、被礼拜的?这些信息对于理解龙门石窟的整体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龙门石窟的宗教内涵,以及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评分刚翻开这《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这不仅仅是说它的纸张和装帧,更是那种承载的历史分量。刘景龙先生作为编著者,其学术造诣在这套书中可见一斑。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别是佛教造像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龙门石窟作为其中璀璨的明珠,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这第二卷,从我初步的翻阅来看,似乎是将焦点放在了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者某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造像上。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那些细节的深入剖析,比如造像的衣纹处理、面部表情的刻画,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造像之间的演变和联系。往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揭示造像背后时代背景、宗教信仰、乃至工匠技艺的关键。而且,作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其图片的质量和印刷的精细程度,通常都是非常有保障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清晰、高分辨率的造像图片,能够让我近距离地“欣赏”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艺术瑰宝,甚至感受到石窟中弥漫的肃穆与庄严。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对某些重要的、但可能鲜为人知的造像进行详细的解读,比如那些被忽视的供养人造像,或是某些造像铭文的研究。这些往往能够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历史信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龙门石窟研究的一次重要的学术贡献,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门。
评分拿到《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预感,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少新的认识。刘景龙先生的学术地位,我一直非常认可,他的研究往往能触及到别人忽视的角落。这第二卷,在我看来,是对龙门石窟造像的某个重要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造像的“工艺细节”的展示。龙门石窟的造像,之所以能震撼人心,除了其宏大的体量和精美的造型,还在于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工艺。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不同造像的雕刻技法?比如,头发的纹理、衣褶的褶皱、人物的肌肉感,这些细节是如何通过雕刻表现出来的?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古代石刻工艺的宝贵知识。而且,作为一本“全集”的组成部分,它在资料的呈现上,一定非常严谨。我希望书中提供的图片,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些工艺细节,甚至是放大局部,让我能够看得更清楚。此外,我对书中关于造像的“材质分析”也非常感兴趣。龙门石窟的造像,材质主要是石灰岩。但是,不同石窟的石材质地、硬度、颜色都会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了造像的艺术风格和保存状况?如果书中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的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魅力,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那种知识层面的深度挖掘。刘景龙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之前阅读过他的一些关于佛教艺术的论述,总是能从中获得启发。这第二卷,在我看来,是对于龙门石窟造像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展。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造像雕刻技法的分析。龙门石窟的造像,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精湛的工艺。书中会不会对不同时期、不同石窟的雕刻技法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等技法在龙门石窟中的应用与发展。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古代雕塑工艺的知识。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造像的材料学研究很感兴趣。不同石窟的石材成分、质地,对造像的保存和艺术风格都会产生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这方面的分析,那将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另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造像的“地方性”特征进行探讨。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艺术的典范,但它也必然受到了当时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示出龙门石窟造像的地域特色,以及它与其他地区佛教造像的异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评分当我拿到《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厚重的学术气息。刘景龙先生作为编著者,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自然是这本书质量的保证。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尤其是佛教造像,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龙门石窟无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一。这第二卷,如果它集中于某个时期的造像,那么我最为关注的,将是书中对这些造像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内涵”的解读。例如,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后,佛教造像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唐代盛世的造像,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和宗教思想?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对具体造像的分析,来揭示这些深层的文化信息?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石像背后所蕴含的信仰、哲学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造像的“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很感兴趣。龙门石窟的造像,是在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书中是否会分析,龙门石窟的造像如何吸收了外来艺术的影响,又如何反哺了后世的艺术创作?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