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
定價:380.00元
作者:劉景龍
齣版社:文物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1013845
字數: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762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內容提要
《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收錄的窟龍,自第160窟至第500窟,北鄰賓陽洞,南接第543窟(萬佛洞),南北長400米,共有編號窟龍341個。具有代錶性的窟龍主要有優填王造像、第403窟(敬善寺)和第435窟(摩崖三佛),基本屬於唐代造像的區段。
龍門石窟中優填王造像數量在中國各地石窟中是多的。記述有關優填王造像的佛教經典有《增一阿含經》、《觀佛三昧經》、《法顯傳》、《釋迦譜》、《經律異像》、《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各種記述或詳或略,大體相同。習慣上稱呼的“優填王像”,實際係指優填王所造之像。《增一阿含經》雲:“釋提桓因請佛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是時人間不見如來久,……優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來,遂得苦患,是時王敕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來形象,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山旃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龍門石窟中的優填王造像,有的就山造像,有的列寵置像,從遺存、遺跡判斷原有近百尊,其中放置的像均已無存。本區段的優填王造像近50尊。賓陽洞、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趙客師洞、破洞、古陽洞等處都有分布,均為高宗時期(公元650-683年)所造,造像大都在長方形座上倚坐,後有背靠,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偏袒右肩,薄衣透體,少衣褶。
第362窟前壁北側高昌人張安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為父母造像記(《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匯錄》0422條)及已無造像的第484,窟(新羅像寵)題銘(《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匯錄》0590條),都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左證。
第403窟(敬善寺)前室北側轉角有“敬善寺石像銘”,因而得名。該窟由前、後室組成。前室平麵略呈橢圓形,門額正中一圓拱寵,兩側各一飛天。門前南北兩壁各雕一菩薩立於半月形仰覆蓮颱上。門兩側二力士上身袒裸,佩項飾,下身著裙,體魄雄健,足踏山石,北側力士頭殘,南側力士頭戴仰蓮形寶冠。
後室平麵近方形,穹隆頂,正壁主像為阿彌陀佛。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僧祇支,胸結帶,手施說法印,在迭澀束腰八角蓮座上結跏趺坐,不露足。原作佛頭現存日本大阪美術館。座下飾一周寶裝覆蓮辦及兩軀護法獅子。佛背後刻蓮辦紋身光。兩側脅侍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弟子、菩薩造型寫實。正壁南北轉角處造像寵主尊均立(坐)於由主佛座伸齣的長莖蓮花上。洞內南、北、柬三壁上部,主要造像之間及門額均雕齣姿態各異、坐於連莖蓮花座上的菩薩五十軀,形象新穎彆緻。洞頂綫刻似未完工的蓮花藻井,周圍八身彩繪供養飛嚮主尊飛舞。
該窟是唐朝皇室直接開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供養比丘像代錶著造像施主進入主像行列,為龍門石窟首見。據“敬善寺石像銘”考證,該洞係唐太宗紀國太妃(紀王慎之母)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所開鑿。
目錄
凡例
龍門石窟造像綜論/劉景龍
內容提要/劉景龍
圖版目錄
圖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作者介紹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文摘
規模宏大的第1443窟(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早的一座洞窟,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前後,從此拉開瞭龍門開窟造像的序幕。據《魏書·釋老誌》記載,景明初,宣武帝下令仿照代京靈岩寺石窟(即雲岡石窟),在龍門山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營建石窟各一所,永平年間中尹劉騰又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造就是現存的賓陽三洞。至此,在龍門石窟齣現瞭次開窟高潮。北魏時期開鑿的洞窟主要還有:第712窟(蓮花洞)、第1519窟(火燒洞)、第1609窟(皇甫公洞)、第1381窟(藥方洞)、第u8l窟(魏字洞)、第1192窟(唐字洞)、第1038窟(趙客師洞)、第1034窟(普泰洞)等。
在北魏皇室在龍門大規模營造的高潮中,洛陽一帶民間開窟造像之風盛行。現在洛陽周邊地區(原洛州轄區)保存下來的諸多小型石窟,如陝縣溫塘石窟、義馬鴻慶寺石窟、孟津謝莊石窟、洛陽吉利萬佛山石窟、偃師水泉石窟、伊川鴉嶺石窟、伊川呂寨石窟、嵩縣鋪溝石窟、宜陽虎頭寺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和鞏縣石窟寺等,經調查,大多是與龍門石窟賓陽洞、皇甫公洞同時開鑿的石窟。
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洞窟形製,前期主要接受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影響,為平麵馬蹄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如第1443窟(古陽洞),第104、140、159窟(賓陽三洞),第712窟(蓮花洞),第]519窟(火燒洞)等。後期的洞窟形製平麵為方形,穹窿頂上雕大蓮花,後壁設壇,左右壁開鑿大龍,如第1034窟(普泰洞)、第1181窟(魏字洞)、第1609窟(皇甫公洞)等。後期的洞窟形製似乎是北魏晚期龍門石窟的獨特樣式。這一時期的佛造像以三世佛為主,麵相消瘦,為秀骨清像,著褒衣博帶式服裝,衣褶層迭稠密,衣裾垂覆寶座。菩薩所披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擺兩角尖長。飛天手捧菓盤或持各種樂器,飄逸瀟灑。北魏窟內雕供養人行列和維摩詰變相、佛本生故事。其中富代錶性的是第]40窟(賓陽中洞)大型禮佛圖——孝文皇帝、皇後禮佛圖。其雕刻手法,繼承瞭雲岡石窟的直乎刀法,造像的藝術風格從雲岡的渾厚粗獷轉嚮龍門的典雅端莊。
中國的佛教造象樣式,自束漢以來曆代都有變化。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是我國傳統藝術融閤印度造象樣式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印度的佛像一般著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袈裟。前者見於雲岡石窟第工6-20窟主佛,並在龍門石窟第1443窟(古陽洞)兩側壁上層大寵中的主佛形象上沿襲瞭下來。雲岡石窟第8窟和第20窟左右立佛像穿著的通肩式袈裟,寬而薄的長衣緊貼身體,並隨著軀體的起伏,形成若乾平行弧綫。這種樣式,在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中也較為流行,同屬印度造象樣式。在雲岡石窟第二期的洞窟裹,齣現瞭褒衣博帶式佛裝,衣服為對襟式,露齣內部的僧祇支,胸前係帶,右襟披搭於左臂上。這是北魏王朝漢化政策在石窟造像中的重要錶現。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以褒衣博帶式服裝為主,麵相清秀,瀟灑飄逸,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密切相關。
北魏末年政治動蕩,結束瞭龍門石窟造像的次高潮。
序言
凡例
龍門石窟造像綜論/劉景龍
內容提要/劉景龍
圖版目錄
圖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拿到《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預感,這本書會給我帶來不少新的認識。劉景龍先生的學術地位,我一直非常認可,他的研究往往能觸及到彆人忽視的角落。這第二捲,在我看來,是對龍門石窟造像的某個重要維度進行瞭深入的挖掘。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造像的“工藝細節”的展示。龍門石窟的造像,之所以能震撼人心,除瞭其宏大的體量和精美的造型,還在於工匠們一絲不苟的工藝。書中是否會詳細解析不同造像的雕刻技法?比如,頭發的紋理、衣褶的褶皺、人物的肌肉感,這些細節是如何通過雕刻錶現齣來的?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關於古代石刻工藝的寶貴知識。而且,作為一本“全集”的組成部分,它在資料的呈現上,一定非常嚴謹。我希望書中提供的圖片,能夠清晰地展現齣這些工藝細節,甚至是放大局部,讓我能夠看得更清楚。此外,我對書中關於造像的“材質分析”也非常感興趣。龍門石窟的造像,材質主要是石灰岩。但是,不同石窟的石材質地、硬度、顔色都會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又如何影響瞭造像的藝術風格和保存狀況?如果書中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科學的分析,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龍門石窟造像的藝術魅力,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
評分拿到《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翻閱,尤其是對其中涉及到的具體造像,我充滿瞭好奇。劉景龍先生的著作,我嚮來推崇,他對於佛教造像的洞察力,往往能直擊核心。這第二捲,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圖錄,更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某些著名造像的深入解讀,比如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造像,在這本書中是否有新的發現或者更深入的視角?我總是覺得,即便是那些“名聲在外”的造像,也一定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書中會不會涉及到這些造像的修復曆史,或者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傳與影響?這些信息對於理解一件藝術品,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也很想知道,這本書在整理和編纂過程中,是否涉及到瞭一些比較罕見的、或者是在過去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造像?龍門石窟的造像數量龐大,總有一些“遺珠”等待著被發掘和解讀。如果劉景龍先生在這方麵有新的建樹,那將是極大的驚喜。我對書中對於造像背後宗教思想的闡釋也非常感興趣。佛教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發展,必然會體現在造像的藝術風格和象徵意義上。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展現這種演變,以及龍門石窟造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冰冷的石像背後,所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精神世界。
評分剛翻開這《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第一感覺就是厚重。這不僅僅是說它的紙張和裝幀,更是那種承載的曆史分量。劉景龍先生作為編著者,其學術造詣在這套書中可見一斑。我一直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特彆是佛教造像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龍門石窟作為其中璀璨的明珠,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這第二捲,從我初步的翻閱來看,似乎是將焦點放在瞭某個特定的時期或者某幾類具有代錶性的造像上。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那些細節的深入剖析,比如造像的衣紋處理、麵部錶情的刻畫,以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造像之間的演變和聯係。往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揭示造像背後時代背景、宗教信仰、乃至工匠技藝的關鍵。而且,作為文物齣版社齣版的書籍,其圖片的質量和印刷的精細程度,通常都是非常有保障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清晰、高分辨率的造像圖片,能夠讓我近距離地“欣賞”那些曆經韆年風雨的藝術瑰寶,甚至感受到石窟中彌漫的肅穆與莊嚴。同時,我也關注書中是否會對某些重要的、但可能鮮為人知的造像進行詳細的解讀,比如那些被忽視的供養人造像,或是某些造像銘文的研究。這些往往能夠提供更豐富、更立體的曆史信息。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龍門石窟研究的一次重要的學術貢獻,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更深入瞭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門。
評分從《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的整體來看,它給我一種學術的嚴謹與藝術的優雅並存的感覺。劉景龍先生的編纂,無疑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我一直認為,對龍門石窟這樣宏大的石窟群的研究,需要的是係統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這第二捲,如果它專注於某個方麵,那麼它在那個方麵的研究深度,將是我最看重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造像的“風格演變”是否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龍門石窟的造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曆瞭不同時期的風格變化。書中是否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這種風格演變的脈絡,比如從北魏到隋唐,再到宋代的風格差異?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各個時期造像在造型、綫條、裝飾等方麵的細微區彆。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造像的“地域性”研究很感興趣。龍門石窟雖然位於河南洛陽,但它在佛教藝術史上,又與哪些地域的藝術風格有著聯係?它是否受到瞭絲綢之路上傳入的粟特、印度等藝術風格的影響?這本書能否在這方麵提供一些新的見解?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性的研究,將龍門石窟的造像置於更廣闊的藝術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此外,我還關注書中對造像的“象徵意義”的解讀。佛教造像,並非僅僅是藝術品,更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書中是否能夠深入淺齣地闡釋這些造像所蘊含的佛教教義,以及它們在當時宗教活動中的作用?
評分這次的《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讓我眼前一亮,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精良。劉景龍先生的編纂,我一直非常信賴,他對於古代佛教造像的理解可謂是鞭闢入裏。這第二捲,我粗略翻瞭一下,發現它似乎對龍門石窟的造像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類和研究。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於某些造像群體的討論,比如賓陽洞、蓮花洞等等,那些石窟的整體布局和造像的組閤關係,在這本書中是否有瞭全新的解讀?我一直覺得,脫離瞭整體語境單獨看造像,往往會失去很多信息。所以,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提供關於這些造像群的詳細分析,包括它們的功能、象徵意義,以及在整個龍門石窟體係中所處的位置。另外,作為一本“全集”的第二捲,它在延續第一捲學術脈絡的同時,有沒有可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比如,引入瞭新的考古發現,或者采用瞭新的科技手段來分析造像的材質、雕刻工藝?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還有,書中對造像的年代考證,是否提供瞭更詳實的證據和更嚴謹的論述?龍門石窟的造像年代跨度很大,準確的斷代是進行藝術史和曆史研究的基礎。如果能在這方麵有突破性的進展,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不可估量瞭。我個人非常關注書中的圖像資料,希望圖片的質量能夠達到博物館級彆的水平,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石窟造像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工匠們精湛的技藝。
評分這本書《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給我的感覺,是那種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的結閤。劉景龍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權威和嚴謹。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來自於它能夠為我提供的知識增量。這第二捲,如果它在對龍門石窟造像的某個方麵進行瞭集中性的論述,那麼我將重點關注其中關於“比較研究”的部分。龍門石窟的造像,雖然是獨立存在的,但它也必然與同時期、同地區的其他佛教造像存在著聯係。書中是否會通過將龍門石窟的造像與其他地區的造像進行比較,來揭示其獨特性和普遍性?例如,將龍門石窟的造像與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在風格、題材、雕刻技法上的異同。這樣的比較研究,往往能夠提供更深入的洞見,幫助我們理解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脈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此外,我還對書中關於造像的“藝術史意義”的評價很感興趣。龍門石窟的造像,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占據著怎樣的地位?它對後世的藝術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闡釋這些藝術史上的價值?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龍門石窟造像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性。
評分這本《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對曆史細節的追溯。劉景龍先生作為編著者,其學術背景是這本書最堅實的後盾。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是因為我對龍門石窟的造像,一直抱有一種深入探究的渴望。這第二捲,在我看來,是對某個特定時期或者某些類型的造像進行瞭聚焦。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對那些“非主流”的造像進行瞭深入的研究?我們都知道龍門石窟有許多著名的造像,但那些數量更多、可能不那麼顯眼的造像,它們同樣承載著曆史的信息。例如,那些小型的供養人造像,它們往往能反映齣當時的社會階層、信仰習俗。這本書會不會在這方麵有所突破?我非常關注書中對造像的“流傳”與“變遷”的考察。一件藝術品,它的生命不僅僅在於被創作齣來的那一刻,更在於它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解讀、被保存、被再創造。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龍門石窟造像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命運?比如,哪些造像遭受瞭破壞,哪些又得到瞭修繕?這些曆史的印記,對於理解龍門石窟的整體價值,我認為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我對書中關於造像的“故事性”解讀也非常感興趣。每一尊造像,都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傳說,或者一種信仰的載體。這本書能否通過對造像的解讀,讓我們觸摸到那些久遠的年代裏,人們的情感與精神世界?
評分《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給我帶來的衝擊,是那種知識層麵的深度挖掘。劉景龍先生的嚴謹治學態度,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我之前閱讀過他的一些關於佛教藝術的論述,總是能從中獲得啓發。這第二捲,在我看來,是對於龍門石窟造像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展。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造像雕刻技法的分析。龍門石窟的造像,之所以能流傳韆古,除瞭其藝術價值,更在於其精湛的工藝。書中會不會對不同時期、不同石窟的雕刻技法進行對比分析?比如,圓雕、淺浮雕、高浮雕等技法在龍門石窟中的應用與發展。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古代雕塑工藝的知識。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造像的材料學研究很感興趣。不同石窟的石材成分、質地,對造像的保存和藝術風格都會産生影響。如果書中能提供這方麵的分析,那將是非常寶貴的資料。另外,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造像的“地方性”特徵進行探討。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藝術的典範,但它也必然受到瞭當時地域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這本書是否能夠揭示齣龍門石窟造像的地域特色,以及它與其他地區佛教造像的異同?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龍門石窟的藝術成就,以及它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地位。
評分當我拿到《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種厚重的學術氣息。劉景龍先生作為編著者,他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成果,自然是這本書質量的保證。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尤其是佛教造像,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龍門石窟無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一。這第二捲,如果它集中於某個時期的造像,那麼我最為關注的,將是書中對這些造像所體現的“思想文化內涵”的解讀。例如,北魏時期孝文帝改革後,佛教造像風格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唐代盛世的造像,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風貌和宗教思想?這本書是否能夠通過對具體造像的分析,來揭示這些深層的文化信息?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那些石像背後所蘊含的信仰、哲學以及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造像的“傳承與創新”的探討很感興趣。龍門石窟的造像,是在繼承前人藝術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書中是否會分析,龍門石窟的造像如何吸收瞭外來藝術的影響,又如何反哺瞭後世的藝術創作?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龍門石窟造像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評分《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劉景龍先生的編纂,無疑保證瞭這本書的學術水準。我之所以對其充滿期待,是因為龍門石窟的造像,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係,需要係統性的研究。這第二捲,如果它聚焦於某個特定的時期,那麼我對書中對那個時期造像的“時代特徵”的分析,將尤為關注。例如,北魏時期造像的秀骨清像,與唐代造像的豐滿圓潤,它們之間的過渡和演變是如何體現的?書中是否能夠通過對具體造像的分析,來揭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審美取嚮和社會思潮?我非常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說服力的論證,來支持其觀點。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造像的“功能性”研究很感興趣。龍門石窟的造像,並非單純的藝術品,它們往往與當時的宗教活動、寺廟建築緊密相關。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造像在佛教儀式中的作用?它們是如何被供奉、被禮拜的?這些信息對於理解龍門石窟的整體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龍門石窟的宗教內涵,以及它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