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书信选

贝多芬书信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贝多芬,孟广钧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贝多芬
  • 书信
  • 音乐家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欧洲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8258929
商品编码:280291462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贝多芬书信选

:7.00元

作者:贝多芬,孟广钧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2-01

ISBN:9787538258929

字数:

页码:1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选收了1787年到1822年的贝多芬的书信,其中包括《致约·杰姆》《致阿玛利雅·杰里巴德》、《致永生的爱人》等。

目录


1787年
1 致约·乌沙登
1793年
2 致沃凯
3 致爱·布雷宁
1795年
4 致尼·茨梅斯卡里
1801年
5 致弗·韦该勤
6 致卡·阿闵德
7 致尼·茨梅斯卡里
8 致弗·韦该勤
1804年
9 致尼·吉姆洛克
10 致约·杰姆
1805年
11 致约·杰姆
12 致约·杰姆
13 致约·杰姆
1806年
14 致约·比尤艾里
1807年
15 致玛·比果
16 致比果伉俪
17 致约·杰姆
18 致约·杰姆
19 致约·杰姆
1810年
20 致泰·马里法蒂
21 致弗·韦该勤
22 致依·格连什坦
23 致尼·茨梅斯卡里
1811年
24 致泰·布伦斯维克
25 致贝·布连塔诺
26 致约·沃·歌德
27 致哥·盖尔特里
28 致尼·茨梅斯卡里
29 致尼·茨梅斯卡里
……

作者介绍


文摘


接到这封信,你一定会奇怪。虽然你没有拿到证明,反正我会不变地保留对你的活生生的记忆。——在我的手稿里甚至有一份是准备献给你的作品,一定会在今年夏天寄给你。两年以前,我的平静、安详的生活结束了,不得不经常去参加社交活动,而且至今没有见到给我带来什么好处。结果又恰恰相反。可是四周的风暴对什么人不起作用呢更何况我可能会成为幸运的人,说不定如果不是恶魔在我耳朵里扎下营来我会是幸运的一个人。倘若不是我在什么地方读到过这么一句话,说:一个人哪怕还有能力只去做一件好事,他也无权自己告别生活时,那么我早就不在人世,早就自杀了。啊,生活是如此美好!可我的生活总有缺。
  我想你不会拒绝我,为我找到我的受洗证明。因为你和斯提凡·布雷宁的经济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一切和拿证明有关的花费你都先从他那里支取,我在这里立即全部归还他。如果你认为有必要为这件事从科布伦茨到波恩去就地了解情况,一切花费也都由我来承担。——这中间有个问题要注意,就是还有一位老兄,也叫路德维希,不过后面加了个马利亚,他出生在我前面,已经死了。为了正确证明我的年龄,应该先找到这份材料,因为我早就知道,有人搞错了,认为我的年龄比实际的大。——可惜,我长这么大还不知道自己的准确年龄。——我有过一本家谱,天知道哪里去了。——总之,不要生我的气,我热切地恳求你既要找路德维希·马利亚的材料,又要找比他晚出生的现今的路德维希的材料。你愈快给我寄来证明,我愈感激你。
  我听说,你在你们共济会的分会唱我的歌,大概是E大调,那谱子连我自己都没有了。请给我寄来,我答应给你高三倍甚至四倍的价码。——不管我对你的贡献有多么少,请你为我保重,青春永驻。——请以你的朋友的名义拥抱并亲吻你的可尊敬的夫人和孩子们,以及其他你所爱的和珍视的人。
  
  7月6日晚,星期一
  你在痛苦,我的珍贵的宝贝。刚刚才知道,信件必须一早交出去。星期一和星期四,只有这两天有邮车从这里去卡。你在痛苦。啊,不论我在哪里,都有你同在。我和你在一起,我同你谈话,我总在想着和你共度一生的可能性。这是什么样的一生!!!哦!!!我认为没有你,我在各处所得到的人们的好感是我不想追求的,也是不配得到那么多的。低人一等太伤我的心。当我审视自己和天下人的关系时,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个被称为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于是,在这里便又显现出人的神圣本质。当我想,到星期六你才能收到我的封信时,我哭了。不论你多么爱我,我爱你更甚。你永远不要躲避我——晚安。我刚洗过澡,该上床了。啊,天哪!这样近,又这样远!莫非我们的爱情真是上苍安排,固如天上宫阙。
  7月7日,清晨
  还没有起床,我便想你,我的永生的爱人,我一阵高兴,又一阵悲愁,我在等待命运的回答,它听到我们的声音吗和你在一起,我能活,不然便没法活。是的,我决心去浪迹天涯,直到能飞到你的怀抱那一天,在你那里找到永不分离的亲爱家园,并把我的心——被你拥抱的心送往圣灵的王国。可惜,这不可避免。你能控制住自己,更何况你是知道我对你是忠诚的;永远也不可能有另一个女人能攫走我的心,永远不能,永远不能!哦,天哪!为什么这样相爱的人必须分离,而我的生活又不能离开维,这可怜的生活,今后会怎么样呢你的爱使我成了幸福的人,同时又是不幸的人。
  在我这个年龄需要过有节奏的安定的生活,而在我们的关系处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吗天使!我刚才得知,邮车每天都有,为了让你快点收到信,我只好停笔了。愿你冷静沉着——我们只有靠沉着才有可能达到我们共同生活的目的。愿你冷静沉着,爱我吧!今天——昨天——你流了多少痛苦的泪——你——我的生命——我的一切——再见——哦,继续爱我——永远不要错误判断爱你的人的忠诚的心。
  永远是你的,
  永远是我的,
  永远是我们的。
  路
  
  真诚不需要用语言表述。从你那里得到卡尔手术成功的消息时,我的感激之情同样也是无法表述的。所以你们就免掉让我想词和编造各种语句吧。我准备献给你的贡品是清楚的,那就是我的心,你是不会拒绝的,因而便也就无声了。
  当然,你会想到我是多么想了解我儿子的病情好转进程的。因此,不要忘记把你的详细通信地址告诉我,以便于我直接写信。你离开这里以后,我曾给贝尔纳多去信,请他到你那里了解情况,但是没有给我任何答复。说不定你还会认为我是一个粗心的半野人。看来,贝尔纳多去你那里的次数并不比给我写信多。但你完全可以理解,我不能参与守护我的卡尔是多么难过,因而多么想尽量经常得到他的病情的信息。既然贝是这样一种无心肠,的无动于衷的朋友,我只有依靠你的友谊和好心了。我相信很快会有你的回音。请你把我的好祝愿和千百次的谢意转达给你的可尊敬的夫人。
  
  致约·布略赫林格(寄维也纳)
  1819年8月19日后于缪德林格
  慈祥的先生!
  你该下决心严格不让卡尔的母亲到你家里去,与此相关,请你立即把她写给你的胡言乱语退还她,并向她指出,今后不许她再跨入你家门坎。对这种人就该这样说话和对待她。做为监护人,我对你说,我是负责任的(因为我确实是监护人,相信你再不会怀疑)甚至即便我不是,每一个稍为熟悉我的人也会明辨这里不可少的界线。怎么能够认为似乎我会让这个可卑的家伙对我经常进行攻击和诽谤呢卡尔两次出逃,都是她的阴谋策划。他向残忍的母亲寻求保护,但是两次都被遣送回来。另一个长舌妇也同样尽说无耻谎话,我不愿再提她,请你禁止她再给你写信。同时,做为监护人,我再附寄给你一些证明材料,其实你完全不看也可以,因为你已受权不理睬她,每次都可以引用高监护权力机构的决定。
  你完全不需要市政局的书面指令,因为顾问已经对你说过了。我给你这些文件仅仅是为了让你确认我的确是监护人,任何一个政权机构也无法剥夺我的权力……
  ……卡尔对我的所作所为,使我极不满意。他恨我,是从他后一次来我这里起被他妈妈教唆的。可以想像她给他灌输了多少毒素。因此不许谴责她的规定是不适用的。对孩子可以指出一点,就是必须不理睬他的母亲。他从小就知道这一点,章纳塔吉奥从来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神职人员也找不出任何不该指责的东西,也这样对待她,而你是高监护代表,因为昨天顾问先生指着我向他建议要听我的话。因此你可以对他说,高监护人禁止他今后去看他的妈妈和为什么等等。相信你今后有足够的根据。
  根据他现在对我的态度,我现在根本就不看他。当然,从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在恶劣的影响中他忘掉对我的义务,然后不久又回到原辙中来。我的心在流血。想一想,我对他父亲做了多少事,想尽一切办法再延长他的生命几年(他过早死亡也因为这可怕家伙),我关心他的儿子甚于我自己,他怎样感激我从他妈妈手中把他抢救出来引而如今的所作所为,完全丧失天良,毫无感情、毫无留恋、无动于衷。他给我的信里除了空话别无所有,我差点没有把信给他退回去。贝尔纳多不让我这样做。这可含糊不得。我是要么全要,要么不要。因为我关系着他的学业和幸福。为他的前程,我甚至做了牺牲。
  一团糟乱把他引向邪路,我甚至怀疑,他母亲逼他宣誓不爱我、不依恋我。她已经这样干过一次了。因此必须把他拉回原路,那样他才能到我身边来。不把他母亲是个什么人的真相揭出来是达不到这点的。因为她那臭名声和毒辣不道德的品格,不能让他和她太近了。
  我不得不再申请做严格规定,不然我们什么也做不成。要我同意把蛇抱在怀里抚养未免过分了。高尚应该唤出高尚来,而善行能容忍恶习,但不能对险恶行径置于不顾。
  我不得不坚持我的要求,你要停止和她的任何接触,不但不见她,也不与她通信。我再也不愿听到有关她的一个字。上帝永远都帮助我,他会把使我侄儿刚刚陷入迷途的邪恶和残酷纠正过来,它们很可能在预示他的未来的不幸日月。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贝多芬书信选》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贝多芬的任何书信内容,而是聚焦于音乐史、古典乐派、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 《音乐的星辰:从巴洛克到浪漫的辉煌交响》 卷首语:时代的脉搏与旋律的足迹 本书并非对某一伟大音乐家的私人情感记录,而是对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欧洲音乐图景的一次宏大梳理。我们试图从历史、社会、哲学和技术演进的多个维度,重构那个孕育出海顿、莫扎特、以及革新者贝多芬(作为时代背景而非个人侧写)的非凡年代。音乐,如同那个动荡时代的镜像,在贵族赞助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完成了其自身的革命。 《音乐的星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形态形成、发展和最终爆发的坚实框架。我们将避开个人轶事,专注于结构、理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的几何学——秩序与和谐的构建 第一章:维也纳的荣耀与贵族的赞助 本章深入剖析了“古典主义时期”——大约1730年至1820年——的社会结构如何直接塑造了音乐的创作范式。我们详述了美第奇家族、霍夫米斯特家族等主要音乐赞助者(Mäzenatentum)的作用。音乐的创作不再仅仅是服务于教堂或宫廷礼拜的宗教仪式,而是成为体现贵族品味与教养的标志。 宫廷的音乐官邸: 分析了当时宫廷乐师的地位、职责与俸禄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在既定的“曲式”框架内进行创作。 交响乐的诞生与演变: 详细追踪了从巴洛克晚期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向单乐章、多乐章的奏鸣曲式(Sonata Form)过渡的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了“主题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这一逻辑严密的结构,如何成为古典主义美学的核心体现。我们考察了曼海姆乐派在管弦乐配器和和声推进上的早期实验,这些实验为后来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章:奏鸣曲式的理性之光 奏鸣曲式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宪法”。本章彻底解构了这一至关重要的形式。 和声的语法: 阐述了古典时期主调音乐(Homophony)的兴起,对比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Polyphony)的复杂织体。重点解析了功能和声的巩固,特别是主-属-下属和弦在建立音乐张力与解决中的规范化应用。 器乐的革新: 探讨了钢琴(Fortepiano)取代羽管键琴的过程,以及这一技术变革对动态范围(Dynamics)和演奏技巧的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不同乐器声部在古典交响乐团中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变化,例如木管乐器如何从单纯的“装饰”角色走向独立的旋律贡献者。 --- 第二部分:从宫廷到剧院——歌剧的社会功能与革新 第三章:歌剧的“改革”:从内省到普世 歌剧在古典时期扮演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角色。本章聚焦于歌剧改革运动,特别关注对“正歌剧”(Opera Seria)矫饰之风的反思。 格鲁克的剧作理念: 分析了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如何倡导“回归本真”,强调剧情的连贯性、情感的直接表达,以及合唱在叙事中的功能性复兴。 喜歌剧的崛起: 探讨了《费加罗的婚礼》这类“喜歌剧”(Opera Buffa)如何巧妙地运用音乐语言讽刺贵族习气,成为新兴资产阶级表达自我诉求的文化载体。对比了意大利、法国和德语区歌剧在结构、宣叙调(Recitative)处理上的地域差异。 第四章:赋格与变奏:对既有传统的致敬与超越 古典作曲家并非凭空创造,他们对巴赫和亨德尔的复调技巧进行了继承和重构。 对位法的再利用: 考察了莫扎特如何在奏鸣曲的“发展部”中,巧妙地嵌入赋格或对位段落,以增加音乐的智力密度,而非仅仅停留在抒情层面。 主题的变形与发展: 详细分析了“变奏曲”这一形式在海顿手中如何从简单的旋律装饰,发展成为对一个核心音乐动机进行哲学式探索的工具。 ---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萌芽——个人主义与超越的渴望 第五章:时代裂痕:启蒙运动的终结与主体性的觉醒 进入十九世纪初,社会对理性秩序的信仰开始动摇,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音乐的“浪漫化”准备了土壤。 哲学思潮的映照: 简要介绍康德的审美理论对艺术“崇高感”(Sublime)的强调,以及卢梭对自然与淳朴情感的推崇,如何间接影响了音乐家对宏大情感和原始力量的追求。 音乐的文学化倾向: 分析了音乐如何开始试图讲述“故事”(Narrative),即使是纯器乐作品。引介了“意象音乐”(Program Music)的早期雏形,以及作曲家如何寻求超越纯粹听觉体验的表达。 第六章:配器的扩展与色彩的探求 随着音乐厅规模的扩大和听众对“力度”的渴求,管弦乐队开始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铜管乐器的地位提升: 追踪了圆号(Horn)和长号(Trombone)在交响乐配器中的作用如何从背景支撑,转变为重要的戏剧性色彩工具。 和声的边界试探: 探讨了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如何开始运用更多的半音(Chromaticism)和不协和音程,以模糊传统调性的确定性,营造不安、迷惘或强烈渴望的听觉氛围。这预示着功能和声体系即将面临的挑战。 --- 结语:古典传统的熔炉 《音乐的星辰》最终呈现了一个动态的音乐生态系统。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为后世的创新者提供了一个足以承载宏伟构想的稳固基石。本书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使我们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任何一位在那个时代致力于变革的音乐巨匠所面对的创作环境、技术限制与文化期待。通过对这些“星辰”周围环境的描绘,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辨识出,音乐是如何从精致的古典秩序,一步步走向充满激情与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的广阔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入手《贝多芬书信选》,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寻宝”的心态。我一直认为,伟人的魅力,除了他们留下的宏伟作品,更在于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人性。贝多芬,他的音乐总是带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斗志,一种对自由和理想的狂热追求,但同时,我也能从中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挣扎。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创作的间隙,在他与世隔绝的日子里,他究竟是如何思考的?他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待?他对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是崇拜他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他的那些书信,会不会像一部部微缩的个人史,里面藏着他对爱情的渴望,对友谊的珍视,对艺术的虔诚,甚至是某些不为人知的抱怨?我希望通过阅读他的书信,能够打破那些神坛上冰冷的面具,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贝多芬。这种“窥探”式的阅读,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仿佛能借此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也为理解他那些充满力量的音乐,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

评分

这次拿到《贝多芬书信选》,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可以跟‘神’好好聊聊天了。” 贝多芬,他的音乐从来不是温吞的,而是充满了火山爆发般的激情,有时又带着一种直击灵魂的悲怆。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他那些震撼心灵的作品,必须得了解那个创造了这些作品的“人”本身。他的生活,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一定在他的音乐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特别好奇,当他面对命运的不公,比如失聪,他是如何找到继续创作下去的力量的?他对爱情有着怎样的理解?他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比如政治、艺术界,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我设想,那些被封存的信件,一定承载着他最真实的想法,也许是诙谐的调侃,也许是愤怒的控诉,也许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对失落的哀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开他神秘面纱的一角,让我看到一个更鲜活、更复杂的贝多芬,而不仅仅是那个符号化的音乐巨匠。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对我来说,是比任何音乐评论都来得更真切的学习方式。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贝多芬书信选》,纯粹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除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私人生活和真实想法同样重要,甚至是解开作品深层含义的钥匙。贝多芬,这位音乐史上的巨人,他的音乐充满了挣扎、激情、反叛,但也掩藏着一份深邃的孤独和对理想的执着。我总是在想,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样的情感纠葛,才能孕育出那样震撼人心的旋律?他是个什么样的“凡人”?他会因为生活琐事而烦恼吗?他对人性有怎样的看法?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不满?他对未来的音乐发展有哪些预见?这些问题,或许在他的书信里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与贝多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创作的动力来源,去拼凑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贝多芬形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那种纸张泛黄的感觉,仿佛就能闻到历史的尘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通过这些信件,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精神,甚至能从他的文字中汲取一些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

评分

拿到《贝多芬书信选》,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灵魂的“碎语”。我一直觉得,与其去啃读那些枯燥的传记,不如直接去聆听艺术家本人的“声音”,而书信,就是最直接、最未经雕琢的声音。贝多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可撼动的力量,他的音乐,从早期的热情奔放到后期的深沉内省,无不透露着一种与时代对话、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很好奇,在那些没有音乐相伴的日子里,他究竟是如何感知世界的?他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期盼?他对周围的人,是怎样的态度?那些信件,会不会记录下他某个创作的灵感闪现,或是对某个音乐问题的深刻思考?我尤其想知道,当他被病痛折磨,被世俗误解时,他内心的挣扎和不屈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对我来说,这本选集不仅仅是一堆文字,更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到这位音乐巨匠内心深处的波澜,去理解他音乐中那股源源不断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

评分

说实话,购买《贝多芬书信选》的初衷,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式”的文化投资。我总觉得,伟人的思想和生活,就像是一块块散落的宝石,而他们的书信,往往就是最能折射出这些宝石光芒的棱镜。贝多芬,我一直把他看作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异类”,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改革者。他的音乐,特别是晚期作品,那种近乎哲学的深邃和前所未有的结构,总让我觉得背后一定有某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或者说是某种强烈的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往往源于艺术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我尤其好奇,当他面对失聪的痛苦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绝望,又是如何一步步寻找到与音乐共存的方式?他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脑海中是否已经有了对全人类团结美好的憧憬?他在给亲友的书信中,是否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者对未来音乐发展的设想?我希望能从这些字里行间,窥探到他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愤怒、爱恋,甚至是幽默。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幕后花絮”,是对他宏大音乐事业的一次人性化补充,让我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去理解这位音乐巨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