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影学新论系列 元美学
:22.00元
作者:王志敏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343997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讨论如何叙述美学的问题,并把重点放在“如何”二字。全书包括七个部分。书中对世界美学三大体系的思想方法均有涉及,并据此建立了三个美学体系的模型,进而对“美”进行了定义;同时,作者对美感理论、人本理论、审美形态和美育的建立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刻阐述。
作者多年来从事美学研究,对美学的思考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真知灼见。全书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美学大师们的思想。对“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是一次对作者多年美学研究结晶的分享,也是一本具有创新思想和较高学术水准的专著,对有志于进行“美学”研究的朋友们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辑 美学总述
一、美学存在的依据
二、美学三体系
三、美学方法论
第二辑 给美下定义的四个要素
一、作为定义背景的哲学倾向
二、作为概念的美的定义域
三、美的表述概念
四、定义的表述方式
第三辑 美感理论的类型
一、美感问题的提出
二、美感问题与心理学的关系
三、美感本质的含义
四、美感的实体理论
五、美感的现实发生机制
第四辑 人本理论的三个类型
一、人体学的划分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三、卡西尔的人学观
四、海德格尔的人学观
第五辑 偶然、必然与自由
一、关于必然性
二、关于偶然性
三、关于自由
第六辑 审美形态问题
一、审美形态三特征
二、从二元对立看秀美与崇高
第七辑 美育的成立
作者介绍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学术顾问、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电影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文摘
序言
第九段: 翻开《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而厚重的学术氛围。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和辨析各种电影美学理论,并且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他对于“知觉”和“表征”在电影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理解到,电影不仅仅是将现实世界“复制”到银幕上,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种“表征”的方式,来重构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比如,一个特写镜头,可以将一个微小的表情放大,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巨大波澜,这种“表征”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我平时观影的习惯,我是否过于被动地接受电影所呈现的一切,而没有去思考这些表征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如何影响我的感知?作者的论述,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却为我提供了一个分析电影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电影是如何通过视听语言来构建意义的。我开始尝试着去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去体会它们是如何利用镜头、剪辑、声音来达到特定的“表征”效果,从而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情感。
评分第八段: 《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这本书,我得承认,我并没有一次性地完全读懂。它的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思辨,对于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来说,确实具有相当的阅读门槛。不过,书中一些零星的观点,却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让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对于“情感的普遍性”和“个体经验的特殊性”在电影中的交织,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认为,一部伟大的电影,之所以能够跨越文化和时代的界限,正是因为它能够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同时又能细腻地展现个体的独特经历。我回想起看《肖申克的救赎》时的感受。那个关于希望、自由和友谊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但同时,安迪的个人经历又是如此的独特和令人心疼。作者的理论,似乎为我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解释。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平时看电影时,是否过于追求情节的刺激和视觉的奇观,而忽略了那些更细微、更具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它引导我去关注电影如何通过镜头、声音、表演等元素,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让我们与银幕上的角色产生连接。
评分第四段: 我一直认为,电影学研究应该回归到电影本身,去探究那些触动人心的力量。《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具体的电影作品进行个案分析,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独特魅力。他反复提及的“存在主义”视角,让我思考了许多我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比如,电影是如何让我们感知到“真实”的?当我们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时,我们是相信它是真实的,还是明知道它是虚构的,却依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作者认为,电影的“元美学”就在于它能够同时包含着“在场”与“缺席”的双重体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构建出来的世界,但同时,我们又能从中找到情感的投射,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他们真的存在过。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体验,恰恰是电影艺术的魔力所在。我尝试着将作者的理论应用到我喜欢的几部电影上,比如《荒漠孤魂》和《穆赫兰道》。在观看这些电影时,我不再仅仅关注剧情的走向,而是开始去体会那些模糊不清的边界,那些若隐若现的象征,以及电影如何通过声音、画面、节奏来构建一个超越现实的体验。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影方式,也让我对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第三段: 《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这本书,我得承认,一开始确实把我难住了。那些长篇大论的哲学概念,加上对电影史的各种引用,让我有种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感觉。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他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电影美学理论框架,这个框架不是建立在具体的电影技巧之上,而是从更根本的哲学层面来审视电影。比如说,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在场性”这个概念,以及它在电影中的体现。这让我想起那些经典的电影片段,比如《教父》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托·柯里昂,他坐在书房里,光线昏暗,眼神深邃,那种沉静而强大的“在场感”似乎能穿透银幕,直达观众内心。作者认为,这种“在场感”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更是摄影、灯光、场景设计等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营造了一种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但同时又保持着艺术的距离。这本书的挑战在于,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我经常需要暂停阅读,去回顾之前的内容,或者翻阅其他资料来帮助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次克服一个难点,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评分第十段: 《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书。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元层面”的思考,就是要我们跳出具体的电影技巧,去探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本质。他对于“观看的哲学”以及“电影的本体论”的讨论,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一直以为,看电影就是一种放松和娱乐,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影的观看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作者提出的“沉浸”与“疏离”的辩证统一,让我对许多电影的观感有了新的理解。有时候,我们会被电影深深吸引,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但同时,我们又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这种“沉浸”与“疏离”并存的状态,恰恰是电影“元美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但它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电影,去欣赏电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电影鉴赏,不仅仅在于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更在于理解它为何能够成为它,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内心。
评分第一段: 拿到《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的时候,我真是又期待又有点忐忑。电影学这个领域本身就够烧脑的,再加上“元美学”这个词,总觉得是那种需要啃很多理论才能摸到门道的东西。翻开第一页,果不其然,开篇就抛出了不少概念,什么“电影的本质”、“感知与认知”、“符号学在电影中的延展”之类的。我一下子就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学术术语像一张网,把我牢牢困住。我花了好几个小时,一边读一边在网上搜索各种名词的解释,试图理解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比如说,他反复强调的“元语言”概念,结合电影来说,就是电影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可以表达什么,以及这种表达的边界在哪里。这和我之前理解的电影语言,比如镜头、剪辑、色彩等等,又有所不同。他似乎想超越这些具体的电影元素,去探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形而上”的东西。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平时看电影时,到底是在看什么?是故事?是画面?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体验?有时候,一部电影明明情节很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就是能深深打动我,让我回味无穷。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导演高超的技巧?还是我个人情感的投射?《元美学》似乎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抽象的层面来解答这些问题,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拍出好电影”,而是去探讨“电影是什么”以及“电影为何能够成为电影”。这种思考方式,虽然一开始让人有点抓不住重点,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
评分第二段: 阅读《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智力的马拉松,而非轻松的阅读。它不是那种翻几页就能领会其精髓的畅销书,也不是那种能够提供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的工具书。相反,它更像是一本摆在你面前的哲学论著,需要你沉下心来,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解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观看主体”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观众视为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将观众置于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位置。他探讨了观众的经验、记忆、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他们对电影的理解,以及电影本身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观众的认知和情感的。这让我联想到我第一次看《2001太空漫游》时的感受。当时我年纪还小,很多剧情都看不懂,但那种宏大、神秘、压抑的氛围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就是一种“元美学”的体验,电影超越了叙事本身,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和宇宙的敬畏。作者的论述,恰恰是试图去剥离那些表面的叙事技巧,去触碰电影最核心的、最能引起人类共鸣的那个点。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让我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那些难以言喻的观影体验。这种引导式的探究,虽然过程艰辛,但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巨大的。
评分第七段: 拿到《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的时候,我心里的期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对电影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让我望而却步。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本书确实是一次挑战,但也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挑战。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电影的美学本质。他提出的“视听本体”概念,以及对“时间与空间”在电影中重塑的分析,都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作者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电影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视听宇宙”。这个宇宙有自己的运行规则,有自己的逻辑。比如,电影中可以通过剪辑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线性顺序,制造出非线性的叙事,这种能力恰恰是电影“元美学”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平时看电影时,是否过于关注“发生了什么”,而忽略了“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的更深层意义。它让我意识到,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讲述的故事,更在于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以及它如何通过视听语言来触动我们的感知和认知。
评分第六段: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说实话,不是我通常会喜欢的类型。大量的哲学思辨,严谨但有时显得有些枯燥的学术语言,让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不过,《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所探讨的主题——电影的“元美学”,确实是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的方向。作者试图超越对电影叙事、类型、导演风格的浅层分析,去探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更深层的本体论意义。他对于“符号学”在电影中的“元”层面的运用,以及“意义生成”的机制,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特别被他关于“暗示”和“留白”的讨论所吸引。作者认为,电影的魅力往往在于那些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在于观众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填补的空白。这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观影的习惯,我是否过于依赖电影的直接表达,而忽略了那些更深层次的、需要我去主动挖掘的意义?我开始尝试着去关注电影中的声音设计,灯光运用,甚至是画面的构图,去体会它们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超越语言的“元”信息。
评分第五段: 《电影学新论系列:元美学》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作者在书中反复探讨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电影体验中的辩证关系。我发现,他并没有试图去消弭这两者之间的界限,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时候,一部电影是否能够打动我们,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状态和经历。比如说,当我们经历过失恋的痛苦时,再看一部描绘爱情悲剧的电影,那种感受可能就会比常人更加深刻。作者认为,电影的“元美学”恰恰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与银幕上的影像产生共鸣。他提出的“情感回响”概念,让我对许多经典的电影场景有了新的认识。那些看似普通的对话,或者一个眼神,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抽象的理论,更要将其与自身的观影经验相结合,进行反思。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回忆我曾经看过的电影,去分析那些让我难以忘怀的片段,尝试着用作者的理论去解读。这个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但每一次的理解,都让我感到一种豁然开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