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雯漪 著
图书标签:
  • 林徽因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建筑
  • 文化
  • 女性
  • 爱情
  • 梁思成
  • 金岳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24900
商品编码:2804375229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

定价:24.8元

作者:姜雯漪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11324900

字数:465000

页码:43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林徽因是上个世纪的传奇,*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她的名字如她的人一样,传至今天,仍为众人所称道。我们把她看成清风,看成我们理想中所能想象得到的美丽女子,唯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听她的故事,读她的诗,念她的文……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
  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岁月静思。
  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
  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汇入梁思成的图纸。
  她和学界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臻于*美*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都会兴奋……她,就是中国近百年文化史上“才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从北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到西南联大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脱坯和泥筑建的屋宅,再到她患病时煎熬五年困苦闭封却依旧未曾懈怠建筑研究片刻的李庄生涯。林徽因,一步一步,走得铿锵、热烈,又哀艳、笃定,寸寸皆是庄严并令人钦佩。
  《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她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与辉煌……书中还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经典*唯美*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部分小说,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春风。林徽因是上个世纪的传奇,她的名字如她的人一样,传至今天,为众人称道,却永远都不会消失。

内容提要


  林徽因,我国20世纪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诗人、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杰出女性,她那开阔的胸襟、绝顶的聪明、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磨砺汇集成一股内在的精神气质,从她身上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人生一样,都为世人所仰叹。
  从文艺界的“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她的人生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历尽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也正是因为这样,为林徽因立传,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
  《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将为你讲述林徽因的一生,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她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与辉煌……除此之外,《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还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经典唯美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部分小说,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春风,让你邂逅一位真实的林徽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建筑的诗意:中国现代主义的先声》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含您提到的《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信息: --- 建筑的诗意:中国现代主义的先声 作者: 陈景明 出版社: 华夏文粹出版社 定价: 9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580页(含大量珍贵图纸与照片) 内容提要 《建筑的诗意:中国现代主义的先声》并非一部人物传记,而是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思想与实践如何挣脱传统束缚,迈向现代化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建筑思潮萌芽、发展直至初步成型的关键阶段——从清末新政时期对西方建筑技艺的被动引入,到民国时期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再到抗战爆发前后本土化实践的艰难探索。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寻“中国性”与“现代性”在彼时建筑语汇中的复杂张力。作者陈景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建筑史学功底,摒弃了以往仅关注标志性建筑的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一批在时代浪潮中努力构建本土现代建筑话语的群体、重要的学术会议、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设计竞赛和规划蓝图。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部详实的“中国现代建筑思想图谱”。 第一部分:晚清遗风与技艺的引渡(1890-1919)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最初端倪。不同于以往将焦点集中在“新政”的宏大叙事上,本书细致梳理了江南、岭南等沿海开放城市中,由买办阶层、教会和外商主导的初期建筑活动。重点探讨了“洋房”的出现如何不仅仅是材料和结构的革新,更是生活方式和空间观念的第一次冲击。我们审视了最早一批留洋学习西方工程技术的人才,如詹天佑在铁路建设中的实践,虽然领域不同,但其对现代规范的引入,为后来的建筑界提供了技术储备。此外,本书还首次系统整理了清末官办学堂中,关于“制图学”和“工程力学”课程的设置,这些基础教育构成了日后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石。 第二部分:教育体系的奠基与“学院派”的成型(1920-1930) 这是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真正起点。本书详尽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建筑学系,如南京金陵大学、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以及中央大学的建立过程。作者通过比对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引用的德文、德式或美式教材,分析了早期中国建筑教育的“流派”倾向。重点分析了早期师资力量的构建,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欧洲古典主义”和“新兴功能主义”之间寻找平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深入挖掘了早期建筑设计竞赛的案例,这些竞赛虽多以模仿西方风格为主,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标准化、效率化设计的追求,标志着建筑行业开始接受现代工业逻辑。 第三部分:本土化的初探与形式的挣扎(1930-1937) 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建筑界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矛盾的“本土化”探索期。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使用现代的结构技术(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去表达或回应中国人对“传统”的集体记忆。作者详细分析了若干标志性公共建筑的设计思路,这些建筑不再是简单的西方复刻,而是试图在平面布局、屋顶形式(如歇山、硬山等传统元素在现代体量上的重构)上做出回应。本书收录了大量当时的设计草图和方案辩论记录,揭示了设计师们在“传统装饰的符号堆砌”与“功能主义的冰冷”之间徘徊的艰难抉择。这一部分的文献价值极高,展现了现代主义在东方语境下产生的独特“变体”。 第四部分:结构与材料的革新:工程学的视野 有别于纯粹的美学探讨,本书的第四部分从工程技术层面审视了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现代建筑的实现,离不开对新材料的掌握。本章详细考察了民国时期大型结构工程(如桥梁、水坝及高层公共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模板工艺的进步,以及对荷载计算标准的引进。作者通过对数个重要工程的竣工报告分析,揭示了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背景下,本土技术人员如何克服材料短缺和技术人才不足的困境,实现复杂结构的安全建造。这部分内容为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实在性”提供了坚实的工程学支撑。 第五部分:城市规划的蓝图与现代都市的诞生 建筑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城市规划的现代化。本书将视野从单体建筑扩展到城市肌理的重塑。我们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在首都南京以及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推行的第一批现代城市规划蓝图。这些规划引入了分区控制、交通干道系统、绿地系统和功能分区等现代概念。本书对比了不同规划方案中对“新城”与“旧城”的处理方式,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里巷空间如何被现代的街道和街区概念所取代,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空间伦理的变迁。 结语:未竟的序章 本书最后总结了抗战爆发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造成的决定性中断,以及在战乱中建筑思想和人才的播散与流失。作者认为,1937年前所进行的探索,虽然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统一的“中国现代建筑学派”,但它成功地在中国精英阶层中确立了现代工程技术和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为战后重建和未来发展埋下了不可磨灭的种子。 特色与价值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国内外档案馆、高校图书馆收集的珍贵档案、原始设计图纸、工程报告及私人信件的影印件,许多图片和图表为首次公开出版。它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建筑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变迁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部严谨、深入且充满细节的学术参考书,全面展现了中国现代建筑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理性与诗意。本书不仅记录了“建”的过程,更深挖了“思”的脉络。 --- (总字数:约153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林徽因充满敬意,但也很少有哪本书能让我如此深入地去了解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林徽因。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她“冰心”、“徐志摩”、“梁思成”这些标签上,而是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思考,她的选择,她的坚持。我被她对中国古建筑的热情所打动,她与梁思成一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国宝,这份勇气和担当,令人肃然起敬。我更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但她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让我对“你是人间四月天”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句浪漫的诗句,更是她用一生所书写的,关于美、关于爱、关于家国情怀的赞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林徽因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一直对她的才华和她的生活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有些碎片化的信息,难以拼凑出全貌。这本书,就像一条涓涓细流,缓缓地将林徽因的一生铺展在我眼前。我看到了她少年时代的聪慧,青年时代的风采,中年时代的沉淀,以及晚年的坚韧。我不仅仅看到了她作为“民国女神”的光环,更看到了她作为一位建筑师的严谨和创造力,她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以及她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书中所描绘的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真实女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与梁思成合作的描绘,那种默契和互补,让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更加欣赏她,也更加理解她。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想读,但总被它的名字吸引,却又有点犹豫。我总觉得,“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句诗,太过于浪漫和轻盈,似乎难以承载一个真实人物的完整一生。我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只着重于林徽因的才情、她的爱情故事,而忽略了她更深层的思考、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作为一位建筑师、一位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林徽因,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留下一抹独特印记的女性。我渴望了解她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学术界中闯出一片天地的。我期待的,不是一个被神化的偶像,而是一个真实、立体的、有温度的人。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阵拂过湖面的微风,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位传奇女性的好奇,但我也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更多关于她思想、她的困境、她的选择的深刻理解,而不仅仅是那份诗意的美好。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林徽因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光环和争议。我怕这本书会落入俗套,要么将她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才女,要么将她描绘成一个情史丰富的情感玩家。我更关注的是,她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女性的。她的建筑设计理念,她的文章,她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这些才是真正让我着迷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她思想的深度,展现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以及她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我期待看到她作为一位建筑师的专业性,她对美学的追求,以及她如何将这些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和生活中。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很美,但我更希望它能呈现出她“人间四月天”背后,那份坚韧、智慧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诗歌的厚重感。林徽因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意象,但我更想了解的是,在这份美好的背后,她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挣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建筑师的专业素养,她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以及她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如何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为国家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我被她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深深打动。她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更是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她的人生,就像她的建筑作品一样,既有精致的美学,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她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