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用典(第二辑)》是《习 用典(第 辑)》的延续。《习 用典(第辑)》出版以来,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十余种版本,累计发行近200万册,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习 用典(第二辑)》是对习
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是学习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
书 名 《习 用典(第二辑)》
作 者 人民日报评论部
开 本 16
字 数 285千字
定 价 89.00元(精装)
书 号 精装:978-7-5115-5425-3
CIP分类 D2-0
出版时间 2018-4
本书收入习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习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杨振武,人民日报社社长,主持本书编写;
卢新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带领评论部张铁、范正伟等撰写习 用典现实意义的解读文字;
杨立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撰写典故释义文字。
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中学、专科院校师生等,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本书极其适合全民阅读活动。
【治理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习 引用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2.人民日报对此引用的解读
■ 解读
习 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 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也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
也以“大道为公”,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造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正如党的
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3.此引用语句的原典
■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4.原典释义
■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大道:伟大的制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 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
敬民篇
3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5 /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7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发挥亚太引 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2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63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笃行篇
9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在 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7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劝学篇
127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29 /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1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5 / 国虽大,好战必亡。
——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7 /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9 /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在 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217 /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辩证篇
233 /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历史篇
263 /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5 /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7 /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学篇
285 /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9 /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 主要参考文献
329 / 后记
人民日报 2018.4.23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理论参考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把握时代脉搏的“活教材”。书中对于许多重大议题的分析,都展现出极强的现实关怀和前瞻性视野。我发现,当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或政策解读上的困惑时,这本书中蕴含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总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切入点,帮助我穿透表象,直达本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是衡量一本政治理论读物成败的关键指标。它不是高悬于空的教条,而是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锐利工具,让人感觉手中握有了一把解读时代的“钥匙”。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尽管这是一本探讨宏大叙事的著作,但它在维护思想的纯粹性与保持表达的亲和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高深而故意设置阅读门槛,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思想的严谨性。书中引用和阐释的诸多典故和历史典章,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解读,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支撑论点的有力佐证,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更为坚实和有文化底蕴。每次合上书本,心中总会留下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余味”,这种耐人寻味的感觉,正是优秀读物独有的魅力所在。它促使读者走出书本的物理边界,将思考带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去印证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精装本的质感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元素,但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庄重和权威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光滑细腻,油墨印刷的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高质量的制作工艺,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初次翻阅时,那种翻动精装书页的沙沙声,配合着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构筑了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氛围。它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它,都是一次郑重其事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在文字表达上的深厚功底,文字风格多变,极富感染力。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用典故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拉近理论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深意;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论断有力,逻辑推演如庖丁解牛,干净利落,展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这种在不同语境下切换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避免了许多理论书籍常见的枯燥乏味,使得原本严肃的主题焕发出了活力。读到精彩之处,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巧妙的比喻,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份报告,而是在聆听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深感知识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逻辑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心绘制的地图。作者在梳理宏大理论框架的同时,非常注重细节的阐述,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消化。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核心思想的阐释并非简单的堆砌术语,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例如,在探讨某个关键政策的理论基础时,作者会先追溯其历史渊源,然后详细剖析其时代背景的独特性,最后落脚到具体的实践要求上。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实践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掌握该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学术构建无疑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让人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可靠的知识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