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脾胃論》為金元時期有名醫學傢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老人,曾從有名醫學傢張元素學醫。《脾胃論》成書於李東垣晚年,是東垣的代錶著作,強調“人以胃氣為本”,“ 脾胃內傷,百病由生”。本書廣引博證《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以及其他醫傢關於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診斷治療的思想,係統的論述瞭以脾胃為中心的疾病診治觀念。上捲主要以《內經》為依據,闡發李氏對脾胃生理病理及處方配伍的基本學術觀點;中捲主要為脾胃損傷後內傷發熱、長夏濕熱等證的機理及診斷,以及補中益氣湯等方的主治及加減配伍;下捲論脾胃虛損對其他髒腑和人體九竅的影響,並附治療飲食傷脾的52首方劑。本書對中醫學術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先哲贊曰:“東垣先生之方,醫門道也。”可見後人對其學術思想的認識和推崇。本書適閤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金)李杲 著;程傳浩 校注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他是中國醫學目前"金元四大傢"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校注人員:程傳浩,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古樸典雅的字體與水墨風格的插畫相得益彰,尚未翻開便能感受到一種沉靜而深邃的學術氣息。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醫學懷揣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深知《脾胃論》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猶如一座巍峨的高山,雖然久仰其名,但真正觸及原文,常常會因為古文的晦澀和篇章的跳躍而望而卻步。這次有幸獲得《脾胃論》校注,我最大的期待便是它能成為我理解這部醫學經典的“金鑰匙”,能夠以一種更為親切、易懂的方式,引導我一步步走進張從正的醫學世界。
評分我尤其看重的是,這本校注本是否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脾胃”在張從正醫學理論中的核心地位。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對脾胃的認識可能僅限於“消化”這個簡單的生理功能,但中醫的脾胃,其內涵遠不止於此,它關乎著一身氣血的生化,關乎著五髒六腑的協調,甚至影響著人的情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瞭解張從正是如何從脾胃這一根本齣發,構建其辨證施治的理論體係的。
評分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購買一本校注本,除瞭求知,也期望能夠獲得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這本《脾胃論》校注,如果能夠包含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介紹,或者對張從正生平及其醫學思想的簡要梳理,那將是錦上添花。畢竟,理解醫傢所處的時代背景,纔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此外,如果配有相關的圖譜,例如經絡圖、髒腑圖等,能夠輔助理解書中的一些理論,無疑會大大提升閱讀的效率和趣味性。
評分閱讀醫學古籍,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其行文風格。古人的錶達方式與現代人截然不同,有時一段話可能包含多重含義,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我期待這本校注本的語言風格能夠更加貼近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即便是原文的注釋,也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避免過於專業的術語堆砌,讓我能夠真正地“讀進去”,而不是僅僅“看過去”。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那細緻入微的校勘記錄所吸引。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常常好奇,那些塵封已久的古籍,是如何被一代代醫傢所傳承、解讀的?校注本的價值,便在於此。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原文呈現齣來,更是在原文的基礎上,融入瞭編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考證、辨析和補充。那些旁徵博引的注釋,那些對不同版本細微差彆的梳理,都讓我窺見瞭學術研究的嚴謹與不易。這讓我不禁思考,每一次的校注,都是一次與古人智慧的對話,一次對醫學真諦的不斷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