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書名:塔利班
作者:[巴基斯坦] 艾哈邁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著;鍾鷹翔 譯
ISBN:9787229087043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01-01
印刷時間:2015-01-01
字數:字
頁數:376頁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重量:499g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塔利班》是一部內容豐富、生動詳實、分析透徹、客觀公正地介紹塔利班發展曆史及現實狀況的讀物,是一部極為生動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瞭解塔利班好的讀物,沒有之一。它讓讀者清晰而真實地瞭解真實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瞭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認知相左的)及中亞各國地緣政治。該書以反主義,反恐怖主義為全書的宗旨,充分展現瞭作者堅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鮮明立場。
《塔利班》分為三大部分:部分介紹塔利班運動的曆史;第二部分介紹塔利班的獨特性質;第三部分(為作者修訂後新增內容,突齣911後的大國博弈)介紹和分析瞭與阿富汗接壤的中亞各國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其對塔利班的影響,可幫助讀者全麵而正確地認識塔利班。
作者簡介
艾哈邁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關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媒體稱他為“巴基斯坦佳和勇敢的記者”。美國華盛頓郵報、先驅論壇報,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他是一個超過20年的遠東經濟評論記者。
編輯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主義
你以為你瞭解 其實你一無所知
一部客觀記錄塔利班曆史的著作
多國列為禁書 中國讀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戰地記者10年冒死采訪,21年嘔心著述,翻譯成26國語言坊間秘傳
全世界讀者都在盛贊(詳見媒體),新華社駐外記者聯袂寫序力薦
立場客觀、內容詳實,國內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萬字,新增內容聚焦9.11事件後新一輪大國博弈
文摘
聖戰:奧薩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剋哈姆(Torkham)位於開伯爾山口的頂部,這裏是一處邊境驛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彆位於一道簡單的柵欄兩邊。巴方一側駐守著精神抖擻的邊防軍人,灰色的製服、靴子和頭巾是他們的標誌。1989年,蘇軍從阿富汗剛剛撤離完畢,筆者也踏上瞭迴國的行程。不過,當時的托剋哈姆關口卻是柵門緊閉。帶著一身的疲憊,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側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國門再次打開。
突然,我的身後響起一片喧鬧。隻見一輛大卡車滿載著聖戰武裝呼嘯而過。那上麵都是些異國麵孔,有淺色皮膚的阿拉伯人、藍眼睛的中亞人,還有幾位東亞人模樣的黑臉漢子。他們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聖戰戰士並無二緻,隻是頭巾顯得不大閤襯。這群人全副武裝,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從不離手。大傢都在等著開關放人,我乾脆和他們攀談開來。這纔發現其中竟然隻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對普什圖語、達裏語和烏爾都語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張嘴進行翻譯。
我遇到的這幫人中,有菲律賓來的摩羅人、蘇聯來的烏茲彆剋人、鄰國的分裂主義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彆來自阿爾及利亞、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個國傢。至於那位阿富汗人,則是希剋馬蒂亞爾領導的阿富汗伊斯蘭黨(HizbIslami)的成員。經過一周在訓練營的辛苦訓練,這群外國人準備到白沙瓦過,去看看傢信、換身衣服或改善一下夥食。他們來到阿富汗的目的除瞭要和聖戰組織並肩作戰,還接受瞭武器、爆破和遊擊戰方麵的訓練。日後他們返聖戰迴傢鄉之時,聖戰也會一並前去。
同晚上,貝·布托總理在伊斯蘭堡設宴款待新聞界人士。三軍情報局負責人哈米德·古爾(KhamidGul)也是與會賓客之一。這位上校是軍隊中的頭號伊斯蘭分子,他對於蘇聯人的撤退感到無比振奮。筆者嚮古爾提齣瞭幾個問題:一、如果古爾廣招天下伊斯蘭分子的舉動不是玩火,那麼到底誰纔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這些分子會不會把恐怖活動帶迴自己的祖國·古爾的迴答如下:“我們現在進行的是一場聖戰。曆史進入現代以來,這還是全世界穆斯林次組成同一個陣營。世界上已經有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陣營。為什麼穆斯林就不能團結在一起呢·”對於這些秉持著主義的穆斯林,筆者願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稱呼他們。雖然他們之中沒有一個成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並非阿拉伯裔。
1986年,當時的情報局負責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連齣三招,步步都是對付蘇軍的殺手鐧,這些計劃在當時屬於高度機密。首先,在國會的許可下,美方嚮阿富汗方麵提供瞭大量FIM-92毒刺導彈,聖戰組織因此有瞭擊落蘇軍飛機的能力。同時,美國軍事顧問也參與到聖戰之中,為阿富汗人傳授遊擊戰的點點滴滴。此前,美方雖然一直力挺聖戰組織,卻從未嚮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製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國情報局、英國軍情六處和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達成協議,準備嚮蘇聯境內發動遊擊戰攻擊,塔吉剋斯坦和烏茲彆剋斯坦這兩個中亞加盟共和國就是此次行動的目標。兩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蘇軍供給的來源地。這個任務終落到瞭希剋馬蒂亞爾和他的武裝身上。這位軍閥是三軍情報局為仰仗的聖戰武裝領導人。1987年2月,小隊武裝離開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過阿姆河進入塔吉剋斯坦,並用火箭嚮當地村落發動攻擊。這個新聞讓卡塞興奮不已。情報局長第二次對巴基斯坦進行秘密訪問時,甚至身進入阿富汗境內·和巴基斯坦總統齊亞一起檢閱聖戰組織的部隊。【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從全世界招募伊斯蘭分子前來巴基斯坦受訓,進而參與抗蘇戰爭。這本是巴方的一項計劃,1982年來,三軍情報局一直在推行這種政策,隨著戰爭的進行,參與援助聖戰組織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瞭支持的行列中。齊亞·哈剋想鞏固伊斯蘭國傢的聯盟,同時希望自己的國傢成為聯盟的首領。同時,齊亞還計劃將中亞各國拉進自己的陣營。華盛頓當局也希望整個穆斯林世界一起對抗蘇聯,這既是對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閤美國利益。沙特阿拉伯則又得到瞭一次推廣瓦哈比主義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用戰爭除掉瓦哈比派中的分子,可謂一舉兩得。
各方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沒想到聖戰組織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經慢慢從蘇聯方麵蔓延到本國政府和美國身上。為瞭吸引伊斯蘭分子,巴基斯坦方麵大開方便之門,隻要願意參加阿富汗聖戰,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從當地的巴基斯坦使館拿到簽證。巴方的號召在中東引起瞭熱烈迴應。穆斯林兄弟會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招募瞭大批兵員,投赴阿富汗前綫。這些中東誌願軍一來到巴基斯坦,鏇即受到三軍情報局和巴基斯坦伊斯蘭黨的熱情迎接。主人為客人安排好瞭食宿和軍事訓練課程,鼓勵他們加入阿富汗聖戰組織,其中好的選擇當然是阿富汗伊斯蘭黨。沙特情報部門為期間的費用埋單。法國學者奧利維耶·羅瓦把這宗交易形容為“沙特、穆斯林兄弟會和阿富汗伊斯蘭黨三方閤作的冒險,而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則是他們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間,共有來自43個國傢的3.5萬名分子離開自己在中東、北非、東非、中亞或遠東的傢鄉,不遠萬裏來到阿富汗接受戰爭的洗禮。此外,還有幾萬名外籍分子來到巴阿邊境,在齊亞政權資助的宗教學校裏學習。在世界範圍內,超過10萬名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戰爭搭上瞭關係。
分子們的巴阿之旅往往開始於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內的訓練營裏,在這些地方,他們彼此相識,一起學習、受訓,後一齊上戰場。期間,各地的分子在戰略和意識形態上互通有無,結成瞭戰鬥友誼,這讓他們在未來受益匪淺。這裏就是伊斯蘭主義的大學課堂。除瞭這裏,世界上沒有哪個學術場所能夠聚集這麼多的分子。美國前國傢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說:“從世界曆史的角度上來看,是蘇聯解體的影響更大,還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義·是穆斯林之間的串聯讓人震驚,還是中歐的解放和冷戰的結束更具影響力·”【157】1993年,幾名齣自阿富汗訓練營裏的武裝分子策劃襲擊瞭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這一行徑驚醒瞭美國人。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Huntington)曾寫道:“戰爭讓各種伊斯蘭勢力團結到瞭一起,他們要對非穆斯林發起攻擊。同時,無數的武裝分子從戰爭中成長起來,訓練營、後勤供應綫等也因此建立。戰爭擴張瞭伊斯蘭組織之間的人事和組織聯係,提供瞭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導彈。重要的是,這些伊斯蘭組織獲取瞭自信。他們自信能從一次勝利走嚮下一次勝利。”【158】聖戰分子認為,既然一場聖戰能摧毀蘇聯這個大國。他們完全可以用另一場聖戰將另一個大國擊倒在地,順帶把本國的政府一並推翻。聖戰分子顯然認為蘇聯的敗退完全由於自傢之力。實際上,蘇聯的解體有著復雜的內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過是來自外部的一擊而已。美國人認為蘇聯解體的禍端起於蕭牆之內,而分子則覺得那是伊斯蘭的勝利。的勝利讓分子歡欣鼓舞,伊斯蘭教曾在七、八世紀的200年間橫掃全世界,輝煌的過去似乎又要重演。分子認為,隻要一代戰士能夠不畏犧牲、獻齣熱血和生命,一個新的烏瑪世界就會再次降臨人間。
……
.............
................我花瞭差不多兩個周末的時間纔把這本書啃完,說實話,閱讀的體驗跌宕起伏,遠超齣瞭我原本對一本“暢銷書”的預期。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高超,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枯燥的背景資料和復雜的人物關係,編織成一張引人入勝的大網。初讀時,我甚至有些跟不上他的節奏,那些專業名詞和曆史背景層齣不窮,讓人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然而,一旦適應瞭那種獨特的敘事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你會發現,作者不是在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在引導你進行一場深度思考。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稱奇,那些微小的場景描寫,往往能瞬間將你拉入到那個特定的時空氛圍之中。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某個段落的精妙措辭而停下來,反復咀詠讀上好幾遍。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要求你付齣努力,但迴報你的,是知識深度和思想廣度上的巨大拓展。
評分從一個純粹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節奏控製簡直是大師級的。雖然內容厚重,但作者總能在關鍵時刻穿插一些極富畫麵感的片段或者極簡有力的總結,如同在緊張的音樂中加入瞭恰到好處的休止符,讓讀者有機會喘口氣,整理一下思緒,然後帶著更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下一波信息洪流。我記得有一次讀到淩晨兩點多,就是被那種“必須知道接下來發生瞭什麼”的強勁驅動力牽引著。這種節奏感,使得原本可能顯得冗長的曆史梳理和理論闡述,變得如同情節緊湊的小說一般引人入勝。這種將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完美結閤的能力,是很多作者夢寐以求卻難以企及的境界。這本書的流暢性,讓閱讀過程本身成為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這纔是它真正能成為“暢銷”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粗糲的質感,配上沉穩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記得當時在書店裏,它和其他那些花裏鬍哨的暢銷書放在一起,顯得格外有分量感。那種內斂卻有力的設計,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內容的不凡。拿到手裏,分量也恰到好處,那種厚重感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隨便翻翻的書,而是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讀的“硬貨”。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講究,不是那種一摸就掉渣的廉價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印刷清晰銳利,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裝訂也十分牢固,即便是頻繁翻閱和做筆記,也不擔心書脊會開裂。這本書的實體版本,從製作工藝上來說,絕對稱得上是精心打磨的齣版精品。它散發齣的那種“正版”的可靠氣息,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更加專注,因為它本身就建立瞭一種儀式感,讓你尊重作者和齣版方付齣的心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每一次拿起,都能感受到那種對知識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人性復雜性的深刻剖析。我原以為這類題材的書籍,多半會陷入非黑即白的簡單化敘事,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的每一個主要角色,無論立場如何鮮明,都被刻畫得立體而矛盾。他們並非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自己的掙紮、恐懼、信仰和軟弱的個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道德灰色地帶時的那種剋製與客觀。他沒有急於對任何一方進行價值審判,而是將那些艱難的抉擇、痛苦的權衡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處理方式,迫使我不得不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驅動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對錯”的理解變得更加審慎和復雜瞭。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本激發你提齣更深刻問題的工具書,這種思考的餘溫,久久不散。
評分坦白講,我一開始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社會化需求”——大傢都說它好,我不想落伍。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帶來的價值遠非滿足社交談資那麼簡單。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是那種需要你拿齣筆記本做重點標注的級彆。書中引用的數據、案例和理論支撐,都經過瞭極其嚴謹的考證,顯示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交叉驗證上的巨大投入。我發現自己對一些過去模糊的概念,現在能用一套全新的、更具邏輯性的框架去理解瞭。特彆是在分析某個關鍵轉摺點時,作者提供的多角度解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可信度”和“深度”,它已經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暢銷,更像是一種信息時代的必需品,能夠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堅實、更少偏見的認知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