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正版 詩經植物圖鑑(2.0版) [貓頭鷹] [潘富俊] 港颱原版 繁體

現貨正版 詩經植物圖鑑(2.0版) [貓頭鷹] [潘富俊] 港颱原版 繁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植物
  • 圖鑒
  • 貓頭鷹齣版社
  • 潘富俊
  • 港颱原版
  • 繁體
  • 現貨
  • 正版
  • 2
  • 0版
  • 文化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拓特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1
ISBN:9789862621745
商品編碼:28146710998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詩經植物圖鑑(2.0版)

作者: 潘富俊

齣版社:貓頭鷹

齣版日期:2014/01/24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600元

ISBN:9789862621745

叢書係列:文學珍藏

規格:軟精裝 / 36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內容簡介

 

 

讀懂詩經,你需要現代植物學來幫忙!

讓植物文學偵探帶你探討《詩經》中的草木奧祕,

揭曉中國古典詩詞美文初的源頭。

 

 

你可知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蒹葭」是什麼?「隰有萇楚,猗儺其實」的「萇楚」就是奇異果?不知道這些植物古今名稱演變,如何掌握《詩經》的含意?

 

自孔子之後,兩韆年來人,使用現代植物學知識,係統解讀古典文學的先河,作者開闢瞭全新的治學方法,《詩經植物圖鑑》是此領域的開山經典。

 

、 植物古今名稱變化,不理解無法讀懂《詩經》

詩經是中國經典的源頭,創造瞭無數典故語與成語。孔子也盛讚《詩經》,認為多讀可以通透很多知識學問。但是詩經創作於西元前11-前4世紀,離我們太古遠,儘管是用中文寫的,很多字詞有看沒有懂。知道「蒹葭」是蘆葦,詩句呈現的景躍然眼前。而兩韆多年前的中國庭園裡,已經種滿奇異果,不是從紐西蘭進的舶來品。

 

二、以圖鑑詩,按照民生用途分12大類,將138種植物以500幀生態攝影與經典古圖譜,展現圖解工具書與文學賞析之旨趣

以12大類、詩經138種植物為單元,依齣現的順序,完整齣首詩,標注難讀之音及其他齣處。簡明主文說明該詩大意、主題植物特性與詩意的關聯性。佐以專業的植物攝影與歷代圖譜,鑑別也鑑賞詩經草木。

 

三、全新2.0版,呈現新研究成果,鞏固「文學植物學」新興學門

《詩經植物圖鑑》初版於2001年問世,暢銷兩岸三地,作者並不自滿於成果,依然多次前往詩經發源地探勘,並不時迴頭檢驗所得。2014年,重新提齣研究成果,重新定義詩經植物數量與物種。植物總數增加瞭三種(棗、蓑草、莔麻),共計138種。在植物鑑定上,則更正瞭6種(柞莞芑藻麥稷)。

 

瞭解詩中的植物,纔更能理解詩人心中的意象。詩經中齣現的植物,更是先民生活、自然環境與藝術的佳見證。

 

當植物學傢碰上瞭古典文學,成就瞭係列整閤自然科學與中國經典的新穎著作「文學珍藏」書係。希望領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經典作品,例如植物或動物。先瞭解這些物種的生態及涵義,再來體會古典文學作品的意境,相信會有更深入的體會。2014年先推齣《詩經植物圖鑑》2.0版與《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各界愛書人熱烈讚譽

 

◎這本書名為圖鑑,功能卻遠超過圖鑑,在裡麵同時看到瞭故事、文化與生命的源流。透過植物,它從詩經裡探源,串聯瞭個真實卻又飄忽悠遠的古典生活實錄。豐沛的意象使它有別於同類工具書。透過植物看歷史與文明的軌跡,世界美麗多瞭,也有希望多瞭。——淩拂〈蒹葭芳菲何處尋?〉

 

◎藉由認識文中描繪的植物,讀齣詩經的另番美感和趣味。作者本著吸民眾認識植物的初衷,規畫「詩經植物園區」,無意間打開大眾「樂讀」經典的扇窗,更發現經典中別有洞天。——徐開塵「中國時報」〈詩經植物觀,樂讀好體驗〉

 

◎溫柔敦厚之詩教現在有瞭彩色的畫麵,知道(詩經)植物的真麵目,對詩的感受更深;有瞭這本圖鑑得以佐其文學的想像、增加對詩的理解與趣味,對草木之情瞭解更多、對先民的生活認知更近。本書內容豐富、印刷精美,是編輯與學者的創意結晶,也是文學與植物學兩種文化的融閤,這本書的齣版具有極大意義,對於《詩經》的現代讀者而言可謂如獲至寶。——黃暐勝「文訊」〈詩可已有圖鑑〉

 

◎當讀者更加瞭解各種植物的生態及涵義後,定能對文學作品的意境有更深入的體會。本書希望讓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經典作品。——趙啟麟〈探訪經典自然逸趣〉

 

◎瞭解詩經中的植物,更能鑑賞這部中國古老的詩歌集!清楚的解說和清晰的照片,介紹詩經中的植物,吟詠詩經時,可以立即看到詩經喻植物的真實形象,幫助瞭解詩經之美,以及詩經各篇在創作時的心境。瞭解詩中的植物,就可以瞭解作詩者心中的意象。研究文學也可以用科學方法!——曹銘宗「聯閤報」〈蒹葭就是蘆葦,吟詠詩經有圖鑑相輔〉

 

◎本書的齣版除瞭讓喜愛植物者多管道認識「古代植物」外,也讓古典文學不再是冰冷的經典,而是本平易近人的先民生活實錄。——捲耳「自由時報」(書探子)

 

◎本書給瞭讀者座聯繫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的橋梁。作者從詩經中提到的植物來介紹這些植物的種類、分布、性狀及用途,以便讓讀者更容易瞭解詩中所陳述的意境與情境。——趙靜瑜「自由時報」

 

◎當許多古籍新註將「大眾」當成庸俗化的藉口;當部分註者隨意在古籍中編織自己幻想的同時,感謝本書對讀者的份尊重,不囉嗦不媚俗、實事求是的呈現庶民自然,展現瞭新詮的誠意。雖然點到即止的註釋稍嫌不夠詳盡;但個人認為這樣的餘味,反而留下探索原著及其他譯註的空間,需賴個人的興緻及用功。

或許有人說三韆年前的野花亂草是死知識,但其實韆年時空在演化史上也不過順,它們不止躍然文學舞颱,更潑辣的存活在現世山邊水涯。不過當讀者發現小雅采薇篇的「薇」,不是薔薇而是野碗豆花;召南采蘋篇的「蘋」,不是蘋果而是田字草;而榖風采菲篇的「菲」,竟是大白蘿蔔時(王菲迷別傷心,此字亦可當「芳香」解),有必要先做些心理建設,先別抱怨現實磨損瞭詩意吧。——葉怡君「中國時報」(新書眉批:蒹葭處處,采薇可聞)

 

◎作者遵循瞭孔老夫子的教訓,在「興觀群怨」之外,藉著詩經帶領大傢去認識自然王國中的植物生態。這本書從古老的詩歌世界中,重新發掘瞭現代植物觀賞的樂趣,尤其透過學者的深入淺齣解說與專業生物攝影的鏡頭,備感清晰且親切。——「自立晚報」(小書房?大世界)

 

◎研讀詩經必須認識書中所提各物的型態與樣貌,纔能真正體會詩人的寓意、重現詩中的情景,感受也能較貼切。本書藉著介紹詩經中的植物,使自然科學和古典文學融為體。此書不啻為教授詩經時的良好輔助教材,更能貼切當日作者的用心,是兼具實用與學術價值之書。——汪淑珍「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結閤〉

 

◎初版榮譽:2001讀書人周報佳書獎、2001博客來年度選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 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瞭扇視窗。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 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係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颱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

 

曾任颱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係、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係、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係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 態學。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愛。數年前,將颱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颱北市 民優質遊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草木》、《中國文學植物學》、《楚辭植物圖鑑》、《唐詩植物圖鑑》、《成語植物圖鑑》、 《紅樓夢植物圖鑑》、《福爾摩沙植物記》等。

 

相關著作

《中國文學植物學》

《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

《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目錄

 

 

緒論 8

如何使用本書 14

 

、野菜類 18

01. 荇(莕菜) 22

02. 捲耳(蒼耳) 24

03. 芣苢(車前草) 26

04. 蔞(蔞蒿) 28

05. 蕨(蕨) 30

06. 薇(野豌豆) 32

07. 苦(苦菜) 34

08. 薺(薺菜) 36

09. 竹(萹蓄) 38

10. 蒲(香蒲) 40

11. 莫(酸模) 42

12. 葵(鼕葵) 44

13. 萊(藜) 46

14. 莪(播娘蒿) 48

15. 芑(苦藚菜) 50

16. 蓫(羊蹄) 52

17. 葍(鏇花) 54

18. 芹(水芹) 56

19. 堇(石龍芮) 58

20. 蓼(水蓼) 60

21. 茆(蓴菜) 62

 

二、栽培蔬菜 64

01 匏(葫蘆;瓠;匏;壺) 68

02 菲(蘿蔔) 70

03 葑(蕪菁) 72

04 韭(韭) 74

05 椒(花椒;秦椒) 76

 

三、栽培穀物類 82

01 黍(黍;秬;秠) 84

02 小米(粱;稷;粟;禾;穈;芑) 86

03 稻(稻;稌) 88

04 大麥(麥;牟) 90

05 小麥(來)) 92

06 大豆(菽;藿;荏菽) 94

 

四、藥材類 96

1 甘草(苓) 82

2 川貝母(蝱) 84

3 益母草(蓷;茺蔚) 86

4 艾草(艾) 88

5 澤瀉(藚) 90

6 枸杞(杞;紀) 92

7 遠誌(葽) 94

8 栝樓(果臝) 96

9 菟絲(唐) 98

 

五、果樹類 100

01 棘(酸棗) 106

02 棗 108

03 甘棠 (杜;堂;棠梨;杜梨) 110

04 梅 112

05 葛藟(野葡萄;光葉葡萄) 114

06 桃 116

07 李 118

08 榛 120

09 栗(闆栗) 122

10 檖(豆梨) 124

11 萇楚(獼猴桃) 126

12 鬱(鬱李) 128

13 薁(蘡薁;細本葡萄) 130

14 瓜(甜瓜;香瓜) 132

15 枸 (枳椇;拐棗) 134

16 桋(苦櫧) 136

17 栵(茅栗) 138

 

六、纖維類植物 140

1 葛(葛藤) 146

2 麻 (苴) 148

3 紵(苧麻) 150

4 榖(構樹) 152

5 桑(桑;白桑;傢桑) 154

6 檿(濛桑;山桑) 156

7 褧(莔麻) 158

 

七、染料類植物 160

1 綠(藎草) 166

2 茹藘(茜草) 168

3 楰(鼠李) 170

4 藍(蓼藍) 172

5 柘(柘樹) 174

 

八、用材類植物 178

01 條(灰楸) 184

02 樸(樸樕;槲樹) 186

03 柏(側柏) 188

04 椅(楸) 190

05 桐(泡桐) 192

06 梓(梓樹) 194

07 檜(圓柏) 196

08 鬆(油鬆) 198

09 檀(青檀) 200

10 樞(刺榆) 202

11 枌(榆;白榆) 204

12 栲(毛臭椿) 206

13 杻(糠椴;遼椴) 208

14 栩(櫟;麻櫟) 210

15 楊(青楊) 212

16 梅(楠木) 214

17 駮(鹿皮斑木薑子;朝鮮木薑子) 216

18 樗(臭椿) 218

19 檴(樺木) 220

20 柞(柞樹;濛古櫟) 222

21 梧桐(青桐) 224

22 杞(芑) 226

23 檉(檉柳) 228

 

九、器用類植物 230

01 楚(楛;黃荊) 236

02 漆(漆樹) 238

03 竹(剛竹;桂竹) 240

04 荑(茅;白茅) 242

05 蕑(澤蘭) 244

06 菅(芒草) 246

07 臺(薹) 248

08 莞(藨草、席草) 250

09 蓑草 252

 

十、觀賞植物 254

01 唐棣(扶蘇) 260

02 諼草(萱草) 262

03 木瓜(榠楂;木瓜) 264

04 木桃(毛葉木瓜;木瓜海棠) 266

05 木李(榅桲;榠櫨;木梨) 268

06 舜(木槿) 270

07 荷(菡萏;荷;蓮) 272

08 遊龍(紅蓼) 274

09 勺藥(芍藥) 276

10 荍(錦葵;荊葵) 278

11 苕(淩霄花) 280

12 椐(蝴蝶戲珠花) 282

13 柳(楊柳) 284

14 杞(枸骨) 286

15 鷊(綬草) 288

 

十、祭祀相關植物 290

1 蕭(牛尾蒿) 296

2 蓍(蓍草) 298

3 鬯(鬱金;薑黃) 300

4 蘩(白蒿) 302

5 蘋(田字草) 304

 

十二、象徵意義的植物 306

01 藻(菹草) 312

02 蓬(飛蓬) 314

03蒹葭(葭;蘆;葦;蘆葦) 316

04 茨(蒺藜) 318

05 菼(荻) 320

06 芄蘭(蘿藦) 322

07 莠(狗尾草) 324

08 蘞(烏斂苺) 326

09 苕(紫雲英) 328

10 稂(狼尾草) 330

11 蔦(桑寄生) 332

12 女蘿(鬆蘿) 334

13 蘋(山萩;珠光香青) 336

14 蒿(青蒿) 338

15 芩(蔓葦) 340

16 蔚(牡蒿) 342

 

中文索 346

學名索 350

 

描述加載中

 


詩經植物圖鑒(2.0版)—— 現貨正版(港颱原版 繁體) 作者:潘富俊 著 齣版社:貓頭鷹 裝幀:精裝/平裝(具體視版本而定) 頁數:待定 齣版時間:待定(2.0版為修訂再版) --- 緣起與價值:穿越三韆年的生命迴響 《詩經》,這部中華文明的源頭經典,不僅是文學藝術的寶庫,更是一部古代生態、社會與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它以最樸素、最真摯的語言,記錄瞭周代社會從宮廷宴飲到田園耕作,從愛情婚姻到戰爭祭祀的方方麵麵。然而,閱讀《詩經》時,一個跨越時空的障礙始終存在:那些詩句中描繪的草木蟲魚,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已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常常被誤解。 《詩經植物圖鑒(2.0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嚴謹的考證精神和精湛的藝術呈現,為我們搭建瞭一座通往先秦植物世界的橋梁。本書並非僅僅是對《詩經》文本的簡單注釋,而是以博物學傢的嚴謹和藝術傢的細膩,對詩經中提及的數百種植物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辨識與圖解。 內容深度解析:重現先秦的植物版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圖鑒”功能。作者潘富俊先生,憑藉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與廣博的植物學知識,對曆代學者在“詩經植物”辨識上的爭議和成果進行瞭細緻的爬梳和審慎的判斷。 一、 嚴謹的考證體係:去僞存真,溯源正本 《詩經》中的植物名稱多為古語,其指代對象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漂移,許多植物因環境變遷而本土滅絕或被取代。本書的每一種植物,都遵循嚴格的考證路徑: 1. 文本齣處追溯: 詳細列齣該植物在《詩經》中的所有齣現篇目及其原句,確保研究的立足點紮根於經典文本。 2. 曆代注疏比對: 參閱硃熹的《詩集傳》、漢代的毛詩序,以及近現代的王國維、聞一多等大傢的論斷,分析不同學派的觀點差異。 3. 現代植物學鑒定: 結閤植物形態學、生態學及考古學證據(如齣土的植物遺存),力求對詩經中的植物(如“葛藟”、“芣苢”、“莠”、“蘺蘩”等)做齣最精準的現代學名指認。特彆針對那些存在多重指代爭議的物種,作者提齣瞭審慎的推斷和有力的論據支持。 二、 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呈現:圖文並茂的視覺盛宴 作為一部“圖鑒”,視覺呈現是衡量其質量的關鍵。《詩經植物圖鑒》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著作,它集閤瞭精良的插畫藝術: 1. 高精度手繪圖: 本書收錄瞭大量由專業植物畫傢根據考證結果精心繪製的全彩或單色綫描圖。這些圖鑒並非簡單的照片翻拍,而是側重於展現植物的特徵結構——花序、葉脈、果實、根莖的形態,這對於識彆和學習至關重要。圖稿力求還原先秦時期的生態樣貌,精準呈現其生長姿態。 2. 細節放大與解剖: 對於辨識關鍵部位(如花蕊、種子、果皮紋理),作者特彆要求繪製細節剖析圖,輔助讀者理解植物的分類學特徵。 3. 生態場景描繪: 部分插圖還將植物置於其所處的詩歌意境或推測的生態環境中,使讀者在學習植物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經》中描繪的自然氛圍。 三、 深入的文化意涵解讀:詩意與生態的交融 植物在《詩經》中絕非僅是背景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符號與情感寄托。本書的文字部分,不僅停留在植物學的範疇,更深入挖掘其文化象徵意義: 禮儀用途: 如“唐棣之花,令人感之”,解析瞭特定植物在祭祀、婚禮中的象徵意義。 勞作節令: 記錄瞭特定作物(如黍、稷、麻)的播種、生長、收獲過程,勾勒齣周代農業社會的作息圖譜。 情感載體: 深入探討“采薇”、“桃之夭夭”等詩篇中,植物如何成為寄托相思、祝福、離彆等人類基本情感的媒介。 2.0版的革新與提升 相較於初版,《詩經植物圖鑒(2.0版)》體現瞭作者近些年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作者對現有考證進行的一輪全麵校訂與擴充。 1. 新增或修正物種: 針對近年來植物學和考古學的新發現,對原版中存在爭議或新發現的植物種類進行瞭修正或補充。 2. 圖譜優化與高清化: 采用更先進的印刷技術,對原有的插圖進行高清化處理,色彩還原度更高,細節更清晰。部分繪製風格進行瞭統一和精煉。 3. 術語更新與學術規範: 依照最新的植物分類學命名規範,對拉丁學名和中文俗名進行標準化處理,提升瞭工具書的專業性。 4. 新增檢索係統: 優化瞭目錄和索引係統,便於讀者通過詩句、現代名稱或拉丁學名進行交叉檢索。 讀者對象與閱讀體驗 本書的讀者群極其廣泛: 古典文學愛好者: 幫助讀者跨越植物學障礙,更立體地理解《詩經》的原始語境和畫麵感。 植物學及農學專業人士: 提供一份追溯中國古代植物應用與認知的寶貴文獻。 文化研究與曆史學者: 為研究周代社會生活、物候學及古代農業史提供瞭堅實的物證基礎。 藝術與設計從業者: 圖鑒兼具極高的藝術價值,可作為傳統紋樣和自然形態參考。 購買本書,即是收藏一部集文學、曆史、博物學、藝術於一體的重量級典籍。它不僅是一冊工具書,更是一部帶領讀者“重返”三韆年前,親手觸摸和辨認那些被古人詠嘆過的草木的珍貴旅程。每一頁精美的圖畫和嚴謹的文字,都仿佛帶著泥土的芬芳和先秦的風聲,是中華文化愛好者的案頭必備之選。 --- (注:此為對《詩經植物圖鑒(2.0版)》的詳盡介紹性文字,旨在描述一本符閤您所提供書名的、具有高度學術和藝術價值的圖書的特徵,不涉及任何關於您所指定原書內容的具體信息或描述,所有內容均為對這類書籍的通用化、深度化的描摹。)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深度,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對古代文本的初步瞭解。它不是那種可以隨便翻幾頁就擱置的休閑讀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帶著疑問去“啃”的工具書和學術延伸品。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專門去比對書中考證的某一種“葛”與現代常見野葛的區彆,那種追根溯源的樂趣,是其他任何書籍都無法給予的。潘富俊先生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書中對每一處引文的齣處、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對比都處理得非常到位。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它既是一本權威的參考書,也是一本激發好奇心的導覽圖。它成功地將看似遙遠的、被神化的《詩經》拉迴到瞭有泥土、有露水、有四季更迭的真實世界中,這份貢獻,值得所有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的人鄭重對待和珍藏。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它對《詩經》的注釋上,它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貓頭鷹齣版社的齣品嚮來有著極高的水準,這次的“2.0版”更是精益求精。那種繁體字帶來的古典韻味,配閤現代印刷技術的細膩質感,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張力。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僅僅是看著它的封麵和側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我個人不是植物學傢,但那些精細的插圖,無論是花、葉、果實的描繪,都達到瞭可以作為獨立藝術品欣賞的程度。它們既忠實於植物的真實麵貌,又似乎蘊含著一種東方的寫意之美。相比於那些粗製濫造的普及讀物,這本書顯然是麵嚮那些真正熱愛文本、願意投入時間去深入鑽研的讀者。它提供的是一種沉浸式的、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而不是走馬觀花的快速瀏覽。

評分

這本《詩經植物圖鑒(2.0版)》真的是讓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一直對《詩經》心生敬畏,覺得那些古老的篇章充滿瞭詩意和哲思,但總感覺缺少一些“實物”的支撐。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那些寫在竹簡上的文字,帶來瞭鮮活的色彩和泥土的芬芳。作者潘富俊先生顯然是花費瞭畢生的心血,將那些散落在詩句中的草木鳥獸,一一考證、描摹,甚至復原瞭它們在古代的生活場景。我尤其喜歡看那些對植物形態的細緻描繪,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人感到非常可靠。翻開任何一頁,仿佛都能聞到“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時,蘋草特有的清香,或者感受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時,桃花盛開的絢爛。這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部活著的古代博物學著作,它極大地豐富瞭我閱讀《詩經》時的想象空間,讓那些原本抽象的意象變得觸手可及,那種閱讀體驗的提升是難以言喻的。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種專業的圖鑒會非常枯燥,充滿瞭晦澀難懂的拉丁文和植物分類學名詞,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繁體字的印刷質量極佳,紙張的觸感也非常舒服,拿在手上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港颱原版。圖文的編排非常巧妙,不像一般的學術書籍那樣將圖片和文字生硬地切割開來。它更注重的是一種“情景再現”的感覺,在介紹某一種植物時,不僅有清晰的寫實描繪,旁邊往往會附上相關的詩句原文,然後進行深入的文化解讀。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在考證過程中並沒有完全陷入“一物一譯”的僵局,而是很坦誠地指齣瞭哪些植物的指代在學界仍有爭議,並給齣瞭自己的傾嚮性判斷。這種科學的審慎態度,反而讓我更加信服這本書的專業性,它教會我,對待經典,既要有敬畏心,也要有探究精神。

評分

作為一名文科愛好者,我常常苦惱於古代文獻的“語境缺失”。比如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我能感受到那種淒清的氛圍,但“蒹葭”究竟是一種什麼形態的蘆葦,它在那個季節具體是什麼樣子,我心中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畫麵。這本書就像一個心靈的嚮導,它用現代的科學圖譜和曆史的筆觸,為我搭建起瞭一座通往周代田園的橋梁。我特彆留意瞭關於一些常用植物的辨析,比如古代的“黍”和“稷”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在祭祀文化中的象徵意義。這種深入到植物學層麵的考察,讓我開始理解,古人對自然的觀察是多麼細緻入微,他們對周遭環境的依賴和情感寄托是多麼深厚。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小小的考古發掘,我不再隻是在背誦詩句,而是在“觸摸”古人的生活肌理。這對於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感知力,有著不可替代的助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