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間至の住宅設計手繪筆記
本間至の住宅デザインノート
作者: 本間至
譯者:元子怡
出版社:瑞昇
出版日期:2016/08/22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600元
ISBN:9789864011148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 x 2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一級建築士的手繪筆記!
想將住宅設計的樂趣傳達給大家
為何住宅設計如此有趣呢?
因為在繪製圖面的同時思考各式各樣的事物
接著繼續繪製時又會出現新的點子!
設計時將便利性、機能性等各種因素納入考量。不論是小坪數、四代同堂、地下室、既能維持隱私也悄悄連接,解決所有需求,從外到內每一條動線、每一個角落、每個空間都充滿了豐富性。仔細規劃,貼近人的生活,舒適靜謐,傳遞交流的空間,使住宅中的關係更加密切。
作者分享親手設計的40間住宅,希望透過這本書,在窺伺設計者腦袋的思考過程中,不光只是理解,也許只是單純欣賞,也能實際感受到設計的樂趣。
將來想進入建築界工作的高中或大學生們,應該能感受到將來工作的樂趣,對於現在正在從事住宅設計的年輕人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一些參考。還有想要自己建造家園的人們,可以透過本書了解設計的思考方式,或是住宅設計的奧妙之處,如果能藉此而將自己的想法,實際運用在住宅設計上,也許能讓這本書更加地有意義。
本書特色
徒手繪畫的意義…
繪出住宅藍圖,一筆一畫都傳遞溫暖
在建築設計的世界中,大約在數十年前,圖面都是用鉛筆繪製而成,因此鉛筆是重要的必需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將事務所取名為「Bleistift」。在德語中是「鉛筆」的意思,因此事務所的名字就是「鉛筆」。
在手繪圖面的時候,用尺描繪直線,跟徒手描繪直線,描繪的意義和繪製出的效果都不盡相同。如果想要將圖面內容,詳細地傳達給對方時,就必須用尺來繪製。如果繪圖者是想確實把握繪製物的尺度和平衡,這時候也是建議用尺丈量。那麼,徒手描繪的圖面,又會有什麼意義和效果呢?
徒手繪製出的圖面,也同樣能標示出詳細的尺寸,因此能當作製作圖面的參考。另外,如果描繪者能夠掌握繪圖尺度,也能大概保持圖面的尺度平衡。不過也只是「大概的位置、大概的感覺」,無法為圖面帶來更多效果。
比起完美的電腦繪圖,手繪設計圖更能傳遞溫度。也就是說,徒手繪製出的圖面,擁有更深層次的魅力。
其魅力就是,描繪者在繪製圖面時,思考不會受限。另外,對於欣賞圖面的人而言,比起用直線畫出的圖面,徒手畫的圖面,更能夠將描繪者想要傳達的主旨,清楚傳遞給對方。不論是繪圖者、欣賞者,兩邊都能更加柔軟地思考,這也許就是徒手繪圖的魅力所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本間 至(Honma Itaru)
將日常的生活小細節,作為我的設計信念,由這些信念打造出來的空間,將會充滿著細緻的美感。
1956年出生於東京,擁有一級建築士證照。1979年畢業於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1979年4月進入林寬治設計事務所,1986年成立本間至∕Bleistift一級建築士事務所。現為同事務所代表、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客座講師。曾任NPO住宅建築會的代表理事(2006~2008年)。
[經歷]
1965年 出生於東京
1979年 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
1979~1986年 林寬治設計事務所
1986年 成立本間至∕Bleistift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1995年 成為「NPO住宅建築會」設計會員
2006~2008年 擔任「NPO住宅建築會」代表理事
2009年~ 參與「NPO住宅建築會(住宅建築學校)」創校
2010年 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客座講師
[主要著作]
《佳住宅設計方法》、《理想的隔間圖鑑》(皆為X-Knowledge出版)等書
[關於Bleistift]
東京都世田代谷區赤堤1-35-5
TEL:03-3321-6723
www22.ocn.ne.jp/~bleistif/
Email: pencil@mbd.ocn.ne.jp
目錄
6 CASE01
設計時需將便利性等
各種因素納入考量
12 CASE02
打造出比實際更寬敞的空間
16 CASE03
向內部開放的圍繞式設計
20 CASE04
以餐廳為中心,將各空間連接
24 CASE05
扮演要角的螺旋樓梯
30 CASE06
為一個空間賦予三種機能
34 CASE07
打造出兼具機能性
的小巧收納空間
44 CASE08
將臥室配置於地下室
50 CASE09
與母親及姊弟家族
共同生活的3代同堂住宅
56 CASE10
各自擁有「獨自空間」,並緩和地彼此相連
64 CASE11
利用4座樓梯將空間連結
72 CASE12
將餐桌打造成生活的中心
76 CASE13
上下樓共同擁有的採光井
80 CASE14
親朋好友共享的休閒空間
84 CASE15
藉由跳躍式樓層設計
傳達彼此的氣息
90 CASE16
將廚房打造成生活的中心
94 CASE17
劃分區塊,並將空間連結
98 CASE18
盡可能將光線傳遞至樓下
102 CASE19
不即不離的空間關係
106 CASE20
窗戶、收納、天花板…
藉由各種要素劃分區域
112 CASE21
為移動空間中的天花板,
打造出高低差
116 CASE22
將挑空空間打造成生活的中心
122 CASE23
由外到內,多采多姿的住宅生活
128 CASE24
具有挑空效果的樓梯間
134 CASE25
順暢便利的家事動線
138 CASE26
夫婦分房的住宅設計
142 CASE27
因為空間小巧才更要注重關係性
148 CASE28
令人想往內一探究竟的格局設計
158 CASE29
將空間緊密地連結
168 CASE30
縮短平房的生活動線
174 CASE31
以生活方式為區分原則
將空間悄然連結
182 CASE32
透過玄關周圍轉換氣氛
188 CASE33
利用樓梯間及拉門
連接成豐富的住宅空間
194 CASE34
用一層樓解決所有的生活需求
200 CASE35
以生活中的平衡感為優先考量
206 CASE36
以生活方式為區分原則
將空間任意關閉或連接
210 CASE37
將生活空間曖昧地彼此連結
218 CASE38
將上下樓以及各房間
悄然連結
224 CASE39
藉由便利性
打造豐富的生活空間
230 CASE40
迴繞動線的入口效果
这本关于建筑设计手绘的实战指南,对于我这种刚踏入设计领域的新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书中的讲解非常直观,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大量运用实例来阐述如何将脑海中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的图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空间关系和光影变化时的细腻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画图只是机械地模仿,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看”一个空间,如何捕捉建筑的灵魂。比如书中对不同材质的笔触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试着模仿了几张,虽然功力尚浅,但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图纸在“呼吸感”上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关于手绘表现中如何快速表达体量感和氛围感的部分,对我帮助极大,让我不再惧怕面对空白的图纸。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带着你走过从草图到完整方案图的每一步,非常实用且充满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完全对得起它作为港台原版书籍的定位,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翻阅起来非常舒服,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触感,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在“设计思维”层面的引导。很多人都说手绘是工具,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手绘作为思考载体的价值。它不是教你画得多漂亮,而是如何通过手的动作,理清思路,深化设计。书中对不同设计阶段的手绘表达侧重点做了清晰的划分,让我明白了在方案初期应该追求的是速度和概念的捕捉,而在深化阶段则需要注重细节和材质的真实感。这种对设计流程的深刻理解,远比单纯的技巧分享要宝贵得多。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种“先电脑出图,后手绘修饰”的工作习惯,转而更加重视手绘在前期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强调“笔记”和“手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可能是作者早年作品的简单合集,缺乏系统性。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非常巧妙,每一页的内容都像是一次精炼的知识点提炼,没有冗余的文字,全部是视觉化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体块拆解和剖面表达上的清晰度。很多复杂的建筑形态,通过作者的简化和强调,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效率”——它能帮助你用最快的方式抓住设计问题的核心,并用最直接的语言(图画)进行表达。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平衡多个项目,时间紧张的从业者来说,这种高效的学习路径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不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翻阅的“灵感速查手册”,指导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视觉决策。
评分我是一个对日式美学有着深厚兴趣的设计爱好者,所以这本书自然在我的购物车里占了特殊位置。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怎么画”的层面,而是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设计哲学。通过他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中,你能感受到一种对“场所精神”的尊重和对居住者体验的关怀。例如,书中对“光”在室内空间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多次精彩的探讨,并用极其简练的线条描绘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光线渗透到空间内部的微妙变化。这对我理解现代主义建筑在处理自然元素方面的深度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为了学习某个具体的技巧,而是去体会他那种对生活和空间之间关系的洞察力。这本书无疑为我的设计视野拓展了一扇新的窗户,它让我的“看”变得更有目的性,更有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真诚”。它没有刻意去拔高自己,而是非常务实地展示了一位资深设计师是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失败尝试”或“不同方案对比”的快速草图。这些未加修饰的稿子,比那些光鲜亮丽的完成图更能体现设计过程的真实挣扎和推敲。通过对比,我明白了优秀的设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爆发,而是在无数次细微调整中逐渐清晰的。书中对比例尺的把握和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微妙平衡,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设计的美感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之中。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绘画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对设计世界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心灵鸡汤”,但它的“鸡汤”是用严谨的结构和无数经验累积的笔触浇筑而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