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吾国教育病理
定价:42.00元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8641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什么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
为什么企业招不到好人才?
为什么学校忙于各项评比?
为什么教师喟叹职业尊严?
大家都在说教育出了问题!
当我们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
《吾国教育病理》将给我们全新的启示,
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
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新京报》2013年度教育好书,《出版商务周刊》2013年度风云图书,《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好书!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是逻辑不通的昏话
高校扩招是通吃社会各阶层的障眼法
独子政策是高考热无法降温的根源
令全社会马首是瞻的官员高学历
过度复习是摧毁创造力的利器
情商对常人重于智商
意志力的缺乏是当代社会的精神癌变
科技史是打通文理的金桥
行政化与单一化是孪生兄弟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目录
作者介绍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作者主要作品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语镜子》,2013
《双城记》,2013
《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
《沙葬》,2011
《神似祖先》,2009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
《抵抗通吃》,2007
《知识分子研究》,2004
《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
《被动吸烟者说》,2004
《城市社会学》,2002
《信任论》,2001
《忘却的纪念》,1998
《世界杯断想》,1998
《游戏人生》,1997
《走出囚徒困境》,1995
《代价论》,1995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文摘
序言
我欣赏《吾国教育病理》的宏大视野,它成功地将教育问题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作者不将教育视为孤立的系统,而是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传承乃至全球化趋势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书中对“教育的未来形态”的畅想部分尤为精彩,它描绘了一种去中心化、更加注重个体终身学习和能力转化的教育蓝图。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这种前瞻性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眼前困境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病理”的诊断,更在于它为我们指明了“康复”的远方地平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登上了一座高塔,看到了教育全貌,也明白了每一步攀登的意义所在。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在某些论点上过于激进,以至于让我感到有些不安。这并非说作者的观点没有道理,而是其表达的力度和彻底性,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教育系统的固有认知。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珍视的许多教育成果,其实是用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换来的“虚假繁荣”。这种挑战权威的勇气值得赞赏,但对于一个习惯了温和改良论调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无疑是充满“颠覆性”的体验。书中对评价体系、升学压力等环节的批判,直指核心,毫不留情。它迫使我直面一个令人不适的现实: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教育悖论”之中——投入越多,产出越偏离教育的初衷。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现有体系感到深深困惑,并渴望看到更彻底变革声音的读者。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他能够将复杂的教育哲学概念,用极其精炼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或段落所蕴含的张力和美感,值得我反复咀嚼。它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著。书中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人文关怀。例如,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时,作者没有将责任简单地推给外部环境,而是深入挖掘了教师个体在面对体制压力时的内心挣扎与自我调适。这种深刻的人性洞察,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其篇幅。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教育肌体上的病灶,虽然过程有些疼痛,但对于最终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坦白讲,初读这本《吾国教育病理》时,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探讨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并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却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或高屋建瓴的视角,而是更多地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家庭的切身经历出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充满挣扎的教育群像。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那些冰冷的教育统计数据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深有体会的是作者对教育公平性问题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资源分配的不均,更深入到了社会阶层固化如何通过教育被进一步强化这一复杂的社会学议题。文字流畅自然,偶尔夹杂着的幽默感也恰到好处地缓解了主题的沉重。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意味深长,它迫使我停下来,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吾国教育病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书中的观点犀利,直击当前教育体制的痛点,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对教育的肌理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批评,而是深入到体制的根基,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真正问题。比如,他分析了应试教育如何系统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这种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很扎实,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富有洞见的解决思路,尽管这些思路在当下可能难以全面推行,但它们为我们打开了思考教育未来的新窗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有被震撼的痛楚,也有被点燃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人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强烈的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