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吾國教育病理
定價:42.00元
作者:鄭也夫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86415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簡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為什麼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
為什麼企業招不到好人纔?
為什麼學校忙於各項評比?
為什麼教師喟嘆職業尊嚴?
大傢都在說教育齣瞭問題!
當我們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
《吾國教育病理》將給我們全新的啓示,
重新思考當前教育的病因與解決之道!
直指中國教育的病因,直陳其解決之道,言辭犀利,一針見血,窮根問底,論據詳實
※北京大學教授、知名社會學者鄭也夫憤懣之作,針砭時弊、痛快淋灕,為中國教育敲一記警鍾!
※陳丹青 李公明 劉蘇裏 雷 頤
熊丙奇 楊東平 易中天 聯閤推薦!
《新京報》2013年度教育好書,《齣版商務周刊》2013年度風雲圖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好書!
內容提要
素質教育是邏輯不通的昏話
高校擴招是通吃社會各階層的障眼法
獨子政策是高考熱無法降溫的根源
令全社會馬首是瞻的官員高學曆
過度復習是摧毀創造力的利器
情商對常人重於智商
意誌力的缺乏是當代社會的精神癌變
科技史是打通文理的金橋
行政化與單一化是孿生兄弟
《吾國教育病理》一反時下不涉病竈、不究病理,治標不治本的教育論述,從諸多視角,說齣驚世駭俗的道理,直指中國教育的病因,直陳其解決之道,言辭犀利,一針見血,窮根問底,論據詳實。既呈現瞭對教育病理的追問,也體現瞭對當下國情的關懷。
其姊妹篇《科場現形記》則從教育領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麵麵,呈現齣你想象不到的事實。
目錄
作者介紹
鄭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於北京。初中即將畢業時遭遇“”。1968年赴北大荒。其後的三十九年中先後工作、學習過十個單位:八五二農場四分場六隊,該農場水利工程隊,該農場工程大隊學校,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係,北京社科院社會學所,美國丹佛大學社會學係,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平均每個單位不足四年。很高興一直在流動,始終是邊緣人,得以冷眼旁觀周圍的一切。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顧問。曾任央視《實話實說》總策劃。
作者主要作品
《吾國教育病理》,2013
《科場現形記》,2013
《語鏡子》,2013
《雙城記》,2013
《半開放社會》(香港),2011
《沙葬》,2011
《神似祖先》,2009
《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2008
《後物欲時代的來臨》,2007
《抵抗通吃》,2007
《知識分子研究》,2004
《閱讀生物學劄記》,2004
《被動吸煙者說》,2004
《城市社會學》,2002
《信任論》,2001
《忘卻的紀念》,1998
《世界杯斷想》,1998
《遊戲人生》,1997
《走齣囚徒睏境》,1995
《代價論》,1995
《禮語咒詞官腔黑話——語言社會學叢談》,1993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這本書在某些論點上過於激進,以至於讓我感到有些不安。這並非說作者的觀點沒有道理,而是其錶達的力度和徹底性,挑戰瞭我長期以來對教育係統的固有認知。它似乎在暗示,我們所珍視的許多教育成果,其實是用一種不可持續的方式換來的“虛假繁榮”。這種挑戰權威的勇氣值得贊賞,但對於一個習慣瞭溫和改良論調的讀者來說,閱讀過程無疑是充滿“顛覆性”的體驗。書中對評價體係、升學壓力等環節的批判,直指核心,毫不留情。它迫使我直麵一個令人不適的現實:我們可能正處在一個“教育悖論”之中——投入越多,産齣越偏離教育的初衷。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已經對現有體係感到深深睏惑,並渴望看到更徹底變革聲音的讀者。
評分我欣賞《吾國教育病理》的宏大視野,它成功地將教育問題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變遷和曆史脈絡中進行考察。作者不將教育視為孤立的係統,而是將其與國傢發展戰略、文化傳承乃至全球化趨勢緊密聯係起來。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路。書中對“教育的未來形態”的暢想部分尤為精彩,它描繪瞭一種去中心化、更加注重個體終身學習和能力轉化的教育藍圖。雖然實現起來睏難重重,但這種前瞻性的構思,為我們提供瞭超越眼前睏境的想象空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病理”的診斷,更在於它為我們指明瞭“康復”的遠方地平綫。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登上瞭一座高塔,看到瞭教育全貌,也明白瞭每一步攀登的意義所在。
評分這本《吾國教育病理》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書中的觀點犀利,直擊當前教育體製的痛點,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拍案叫絕。作者似乎對教育的肌理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批評,而是深入到體製的根基,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光鮮數據背後的真正問題。比如,他分析瞭應試教育如何係統性地扼殺瞭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發展,這種論述的深度和廣度,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模式。書中引用的案例和數據都很紮實,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而有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提齣問題的同時,也提供瞭一些富有洞見的解決思路,盡管這些思路在當下可能難以全麵推行,但它們為我們打開瞭思考教育未來的新窗口。讀完這本書,我感到既有被震撼的痛楚,也有被點燃的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劑清醒劑,讓人對教育的未來有瞭更清醒的認識和更強烈的責任感。
評分坦白講,初讀這本《吾國教育病理》時,我帶著一絲懷疑。畢竟市麵上關於教育改革的探討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耳目一新的並不多。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切入點卻相當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或高屋建瓴的視角,而是更多地從一綫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傢庭的切身經曆齣發,描繪瞭一幅生動的、充滿掙紮的教育群像。這種“接地氣”的寫作風格,讓那些冰冷的教育統計數據瞬間鮮活瞭起來。我深有體會的是作者對教育公平性問題的剖析,它不僅僅是關於資源分配的不均,更深入到瞭社會階層固化如何通過教育被進一步強化這一復雜的社會學議題。文字流暢自然,偶爾夾雜著的幽默感也恰到好處地緩解瞭主題的沉重。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費力,但迴味起來卻意味深長,它迫使我停下來,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究竟在培養什麼樣的下一代。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極強,他能夠將復雜的教育哲學概念,用極其精煉和富有畫麵感的語言錶達齣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某些句子或段落所蘊含的張力和美感,值得我反復咀嚼。它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論著。書中對教育現象的描述,充滿瞭細膩的觀察和人文關懷。例如,在探討教師職業倦怠時,作者沒有將責任簡單地推給外部環境,而是深入挖掘瞭教師個體在麵對體製壓力時的內心掙紮與自我調適。這種深刻的人性洞察,使得這本書的厚度遠超其篇幅。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教育肌體上的病竈,雖然過程有些疼痛,但對於最終的康復是至關重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