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包邮】在出版界二十年

【9.9元包邮】在出版界二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静庐 著
图书标签:
  • 出版人
  • 回忆录
  • 行业观察
  • 从业经验
  • 图书出版
  • 行业内幕
  • 个人成长
  • 职业生涯
  • 9
  • 9包邮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4365874
商品编码:282013653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在出版界二十年 作者 张静庐
定价 14.80元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4365874 出版日期 2005-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酒馆学徒,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书迷恋,经过不懈的奋斗,缍成为二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出版家。这就是张静庐传奇的前半生。
本书除叙述个人经历之外,还讲述了二三十年代上海出版界的掌故,介绍了礼拜六派、创造社等文学流派的情况。有心的读者亦能从中窥测到民国社会的风貌以及上海作为文化中心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作者与现代学人郭沫、郁达夫等人交往的逸事在该书中也有所展现。

   作者简介
张静庐(1898-1969),出版家。浙江镇海人。早年在天津、上海的通讯社、报社任记者、编辑,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均任经理。1934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1949年在上海任联营书店总经理。辑有《中国近代出

   目录
一 写自传的动机
二 我的生长地
三 屠户世家
四 惟一的母校
五 不长进的孩子
六 礼拜六派时代的轮廓
七 阅读与写作
八 出版的尝试
九 从酒保到编辑
十 荒唐之夜
十一 “六三”运动
十二 大闹新华门
十三 “谁是主唆者?”
十四 踏进出版界
十五 泰东图书局的转变
十六 创造社的摇篮
十七 外勤记者
十八 商报馆五年间
十九 光华书局的诞生
二十 小伙伴们与幻洲社
二十一 回光返照与黄金时代
二十二 北伐前后
二十三 从“现代”到“联合”
二十四 再度脱离“现代”
二十五 上海杂志公司的建立
二十六 小小计划初步成功
二十七 “退订改订自由”
二十八 杂志界的畸形发展
二十九 提高出版物的水准
三十 平地风波
三十一 抗战后的出版界
写在后面
附录一:杂志发行经验谈
附录二:张静庐先生生平简介

   编辑推荐
当我们今天重新捧读这本书,从作者娓娓道来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出版氛围。张静庐在书业活动中的经营才能,个性化的出版性格,以及鲜明的出版思想,使他成为同行中极具“霸气”与“才情”的出版家。在风云际会的民国年间,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要编纂一部比较详尽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似乎不应该忘掉你。
——阿英
我是个“出版商”,二十年来生活在这个圈子里,姑不论对于文化工作须知到如何成绩,对于社会影响达到怎 样程度,但是,我是个“出版商”而不是“书商”,希望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朋友们对于我有这**限度的了解!这也是“差之毫百谬以千里”的分界线。虽然出版商也要为生活,为维持事业的必要开支而顾到“钱”……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意义 在这上面。以出版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和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当报酬者,其演出的方式相同,而其出发动机完全两样。
——张静庐

   文摘

   序言

【9.9元包邮】在出版界二十年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横跨二十载的行业编年史,一部深植于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变革浪潮中的个人奋斗与行业观察的深度记录。本书并非仅是作者的自传,更是一幅通过个人视角折射出整个中国出版生态变迁的宏大画卷。它以时间为轴线,以书籍为载体,详尽剖析了从传统纸质书的黄金时代,到数字阅读的异军突起,再到如今融合出版新格局的艰难探索与实践。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摸索与黄金时代的余晖(2000-2008)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世纪之初,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交汇点。彼时,国有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民营书业在夹缝中野蛮生长。作者以一名初入行的新人视角,详述了那个“靠人脉、靠关系、靠胆识”闯天下的年代。 1. 选题策划的“直觉时代”: 详细描述了早期选题是如何依靠编辑的个人经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以及与作者的深度沟通来确定的。书中将深入剖析当时畅销书的诞生路径,例如如何通过“关系书店”的铺货,以及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实现图书的快速周转。 2. 传统供应链的博弈: 对新华书店体系、批发商与零售终端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细致描摹。这部分内容将揭示发行环节的灰色地带、退货机制的潜规则,以及图书定价策略背后的多重考量。读者将了解到,在没有成熟ERP系统的时代,库存管理如何成为悬在出版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 知识产权的“拓荒史”: 重点阐述二十年前,版权意识的薄弱和维权成本的高昂。作者记录了数次与盗版商的直接交锋,以及在法律框架尚不健全时,一家出版社如何艰难地为自己的智力成果筑起壁垒。这部分内容对理解当代版权保护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互联网的冲击与内容形态的裂变(2009-20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业迎来了颠覆性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聚焦于行业如何应对来自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冲击。 1. 电子书的“试水”与挫折: 详细记录了出版社在面对Kindle、汉王等电子阅读器出现时,从最初的观望、被迫合作到内部数字出版部门的建立与挣扎。书中将坦诚分析出版社在技术转型上的滞后性,以及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作为内容提供方处于的弱势地位。 2. 渠道的数字化迁移: 深度分析了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如何迅速蚕食地面书店的市场份额。作者将分享如何调整营销策略,从传统的展会推广转向线上种草、口碑传播,以及在电商的“价格战”中,如何平衡利润与市场占有率。 3. 社群阅读的萌芽: 记录了在豆瓣、微信公众号兴起后,出版机构如何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读者社群。这不仅仅是营销的改变,更是出版人对“读者”这一概念理解的深化——从被动的购买者到主动的参与者。 第三部分:IP运营与融合出版的未来图景(2016至今) 进入新的十年,出版业不再仅仅是“印书卖书”,而是成为内容价值链的起点。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着墨于IP的深度开发和媒体融合的战略布局。 1. 从图书到“文创”的延展: 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成功的图书内容转化为影视、动漫、游戏乃至文创产品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作者将分享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案例,剖析从一个文字创意如何通过授权、合作开发等步骤,最终实现多维度的商业价值。这部分内容对理解当代内容产业的运行逻辑至关重要。 2. 知识付费的兴衰沉浮: 记录了出版界在知识付费浪潮中的角色定位。是成为内容供应商,还是亲自下场做课程?作者将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劣,并重点探讨了出版社在权威性、专业性上如何对抗碎片化学习的冲击,守住自己的核心阵地。 3. 技术的赋能与挑战: 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用户画像、库存预测中的应用潜力。书中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结合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数据孤岛、人才短缺等具体困难,展现出版机构在拥抱新技术时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口。 结语:坚守与新生 全书以一种对行业深沉的爱与清醒的认知作结。二十年风雨兼程,作者回顾了那些为了一本书的生命力而付出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也展望了在数字洪流中,纸质书如何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定位——它不仅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文化记忆、仪式感与精神寄托的物质形态。本书将为所有身处内容创作、传播和发行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份宝贵的、未经粉饰的行业实录。 目标读者群: 资深出版人、编辑、营销人员,用于回顾行业历史,对标未来方向。 对内容产业感兴趣的商业人士,用于理解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 文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作为了解中国当代出版业运作的权威案例教材。 所有热爱书籍,想了解一本书从作者手中到读者手中的完整旅程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世界的尽头遇见你——一场关于诗意栖居的漫游》 我一直以为,所谓的“诗意生活”离我太过遥远,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宁静,一一呈现在眼前。她笔下的旅行,不是那种匆忙打卡的观光,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体验。她用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淳朴的民风,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跟着她一起,走进了撒哈拉沙漠的星空,走进了爱琴海的海风,走进了江南水乡的烟雨。最让我动容的是,她在旅途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好奇。她不是在寻找远方的风景,而是在寻找一种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方式。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旅行,它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深刻的哲理,但它却能让我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一种纯粹的美好之中。它告诉我,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只待我们用心去发现。

评分

《那些被时间冲刷的日子——一场关于记忆与告别的冥想》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抱太大期望,毕竟“XX年”这样的字眼常常伴随着陈腐和说教。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哪里是什么回忆录,这分明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告别的深刻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解剖着那些我们不愿提及却又无法回避的过往。他谈论的不是某个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是个人经验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那些细小的创伤,那些难以愈合的伤疤,都在他的笔下被一一呈现。我读到那些关于失去、关于错过的章节时,心里五味杂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执念,那些以为天大的事情,在时间的磨砺下,原来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书中对“告别”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是一次性的决绝,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是与过去的自己,与曾经的羁绊,与那些不复存在的风景,一点一滴地和解。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会让人感到一丝压抑,但正是这种真实,这种毫不避讳的剖析,才让它具有了强大的力量。它不提供慰藉,但它提供了一种面对真相的勇气,一种在残破中寻找宁静的可能性。

评分

《文字的温度——那些触动心灵的篇章》 如果说之前读的书是带我探索世界,那么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更深的内心。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轻易地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写那些关于孤独、关于寻找归属感的故事,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无数个夜晚的影子。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那些含蓄的隐喻,都让我沉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连接”的探讨,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孤岛,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文字,通过情感,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连接。这种连接,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有力量,能够驱散所有的阴霾。书中的很多段落,我都会忍不住摘抄下来,反复品味。它不是那种让你哈哈大笑的书,也不是那种让你热血沸腾的书,但它能让你在静谧的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平静和被理解。它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打动我的诗句,那些让我潸然泪下的故事,原来,文字真的可以如此有温度,如此地治愈人心。

评分

《我买过的那些书——那些年,我与文字的情缘》 这本书真的让人爱不释手,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遍。作者的文笔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心底,没有惊涛骇浪,却能将平凡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描摹得淋漓尽致。那些关于童年的回忆,那些青春期懵懂的思绪,那些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都被他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我早已遗忘却又无比珍贵的时光。书中的人物鲜活而真实,没有脸谱化的好人坏人,只有在生活洪流中挣扎、成长、或妥协的普通人。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入微,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也更能理解身边的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亲情的那几章,那种含蓄而深沉的爱,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却在点点滴滴的日常中渗透,让人读来倍感温暖。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疲惫的时候给你一个拥抱,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丝光亮。它没有说教,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只是用最朴素的文字,讲述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

《生活就是一场实验——在不确定中寻找答案的记录》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迷雾,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书中有很多关于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探索与尝试,无论是职业的选择,情感的经营,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都充满了实验精神。我尤其欣赏他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没有抱怨,没有沮丧,而是从中提炼经验,继续前行。这是一种多么积极的生活哲学!书中的案例生动有趣,很多时候我读到一半就能猜到作者的下一步行动,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他解释这些行动背后的思考过程。他打破了许多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原来生活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轨道,我们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说明书,它不教你“如何做”,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充满力量,跃跃欲试,想要去尝试一些一直以来不敢踏出的脚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