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邵飘萍与'京报'/报人时代 |
| 定价 | 28.00 |
| ISBN | 9787101061437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作者 | 林溪声 |
| 编号 | 10945927 |
| 出版日期 | 2008-09-01 |
| 印刷日期 | 2008-09-09 |
| 版次 | 无 |
| 字数 | 150000 |
| 页数 | 无 |
| 引言:理想主义者的哀伤与宿命 D1一部分邵飘萍:报界巨子新闻导师 一、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 东阳邵氏 早慧的少年 报界巨子的启蒙者 渐习新风的浙高时代 与“鉴湖女侠”的忘年交 二、以新闻为志业 初执教鞭 25岁的'汉民日报'主笔 袁氏当国 宪政!共和! 还是做记者 三、东渡扶桑 崭露头角 歌罢掉头东 离乡未敢忘忧国 “称帝门”中的报业丑闻 思想裂缝处的舆论主持者 四、挥笔讨袁 再造共和 阿平者 平不平也 揭破“总统的新装” “唤醒袁君之迷梦” 五、“特别通讯”风靡沪上 山雨欲来 D1一“特派员” 北京新闻编译社 南社·老虎总长 采访艺术与通讯时评 铁屋中的呐喊 六、执业治学 中流砥柱 报业的大时代 自立门户 '京报'诞生 '国民'顾问 立新闻为学术 七、“五四”大转折 幻灭的希望 “五三”之夜 烽火燃神州 流亡的日子 八、新时代与新思想 书生议政 著书论马列 寻求自强:解读马列的基点 九、特殊的共产党员 重振'京报' “康慕尼斋”的常客 难求定论的党员身份 孤证 …… D1二部分'京报':茫茫暗夜里的曙光 D1三部分乱世悲歌:书生报国一枝笔 附:邵飘萍与'京报'大事年表 |
| 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 “特别通信”风靡沪士 生死冤家张作霖 萍水相逢百日间。 |
| 林溪声 1977年生 籍贯辽宁 讲师 新闻学博士。参与著述的有'名记者论'、'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名记者丛书·范长江卷'、'辽宁老期刊图录'等。 |
|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国D1二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甚至认为自由的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某种制衡作用的“D1四种权力”。这种“D1四种权力”的出现对西方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为新闻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 成为通行的基本新闻价值观 在某种程度上 确立了报人的政治地位 也使中国新闻人萌生了做“无冕”的职业理想。邵飘萍曾说过 “夫新闻社为社会机关 在社会上有独立之地位 且此种独立地位 与任何 皆属平等” 这句话说明邵飘萍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权利是有深刻认知的。然而 与其说他是一位在“西风渐进”的时代风云中的职业记者 莫不如说他是集报人、学者和政治家三种角色于一体 有着中国文化背景又被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影响的新闻人。 邵飘萍曾呼吁 “吾人既为中国之从事新闻业者 决不能谓闻学之进步须坐待夫新闻业之进步。尤不能谓新闻业之进步 须坐待社会之进步而始进步也” “新闻业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与否 两者处于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些都说明在邵飘萍的新闻观中 除了“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外 他更认为新闻媒介的功效就在于对政府的监督和对社会环境的监测。因此 他主张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 中学以上的学校都应开设新闻课程 大学应设立新闻系。 他呼唤新闻自由 对反动政府对新闻自由的压制 他坚决反抗。他甚至说:“尤有当警告该秘书长者 报纸登载失实 更正亦至平常……岂并世界新闻惯例而丝毫不知 竟动辄以警厅‘严切根究依法办理’腐败官话来相恫吓……苟下次再有此种可怜之事 请恕忙碌 相应不理。”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他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读者”为新闻报道的靠前信条 在'京报'上自诩“本报刊载新闻向极慎重” 申明“本报不肯随便乱来之态度”可以大白于天下;他强调报纸的指导性 反对所谓的“有闻必录”和“趣味至上”;他的文章以议论见长 但注重用事实说话……但是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热烈的报国热情和高远志向的新闻记者 却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并要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理想。 中国报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并非邵飘萍专享 准确地说 邵飘萍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中国报人的代表。在邵飘萍生活的时代 除了谋生之外 相当多数的报人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是有着理想化要求的。1926年9月 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接管了1902年创刊的'大公报' 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 这是倡导“独立、客观、公正”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中国版。上世纪30年代初 胡政之曾说:“办报要有原则 政治是灵魂 对国j1a社会提不出主张 起不了作用 光是想赚钱 又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大公报'既坚持了理念 也赚到了足够的钱来维持报纸的运营。和'大公报'相比 倒是那些试图依附于某种势力苟活 或是一味靠迎合受众来获取利润的报纸 在历目前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就销声匿迹了。 |
| 靠前部分邵飘萍:报界巨子新闻导师 一、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 东阳邵氏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界的风云人物 邵飘萍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报业之路的?这是每个关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同样 为何在那个时代 会涌现一批以天下为己任、以新闻为理想的报人? 且先从邵飘萍的家世说起。按照近代心理学的说法 早年的成长环境 会对一个人的理想塑造与前途抉择起到很大的影响。那么 邵飘萍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邵飘萍出生在浙江东阳大联乡紫溪村。这个地名可能让人觉得陌生 确实 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中 这片土地并不显眼 既非军事要地 也非商业重镇。不过 东阳虽不能和绍兴、宁波等浙江文化重镇相比 但也自有其文化底蕴与特色。 东阳地处浙江腹地 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 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的美称。这里文化朴茂 教育鼎盛 素有“勤耕苦读”之风。历目前英才辈出 古代有名宦舒之舆、乔行简、张国维等 近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物理学家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报业巨子王惕吾等。 具体说到邵飘萍的出生地紫溪 是人名 也是村名、溪名。相传 该村的古名为黄毛塔 汤、朱、张三姓是这里的原住民。北宋末年 邵平的世裔孙邵雍与邵亢-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兄弟由河南迁居浙江东阳 自此江南有了邵姓。邵雍在中国哲学目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死后还获得了朝廷赐予的谥号“康节” 并且在'宋史'中有传 可见其地位之高。由此说来 邵飘萍也可称为“名门之后”了。 南宋末年 邵亢的D1七世裔孙邵养元到黄毛塔定居 成了当地邵姓靠前世 并繁衍成一个大族 其他三姓后裔逐渐减少 在村里也逐渐式微。到了明朝 邵氏家族出了一位监察御史 名为邵豳-1481-1539 号紫溪。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 经族人商议 就此将村名更为紫溪村 那条自北向南终年流水潺潺的蜿蜒小溪 也就有了“紫溪”的名字。紫溪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东西有“伏虎”、“飞凤”二山 北有“巨人”石佛守护 南接“珉牛”山头 山脚有半月形的门口塘 被人赋予“卧牛向月”的美称。村口那两棵古老的香樟树 记录了岁月的年轮 也见证了邵氏家族的风风雨雨。 …… |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时代图景。它不仅仅记录了个体的命运起伏,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个体的经历,折射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选择与坚守。那种在传统与革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扯,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报馆里灯火通明的景象,听到编辑们激烈的争论声,感受到那种知识力量试图穿透时代迷雾的渴望。这种立体化的历史呈现,远比冰冷的年代记要生动得多,它让历史“活”了起来,成为了可以触摸、可以思考的鲜活存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显古奥,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频率和用词习惯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典雅的文气,读来别有一番韵味。它没有刻意去追求那种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易懂,而是保持了一种知识分子应有的克制和精准,用词考究,句式结构也颇具章法。这种文风,恰恰与书中探讨的主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氛围。可以说,阅读这本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长者进行的深入对话,其间流淌着的是时间的沉淀和思想的火花。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扎实,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历史梳理,而是充满了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史料的敏锐捕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推论似乎都有着坚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很少有大而无当的空泛之词。文字的推进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娓娓道来的娓娓道来,也有关键时刻的掷地有声,使得整部著作读起来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或跳跃。这种深入骨髓的学术精神,让读者能够充分信服作者的论断,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一种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受益匪浅。
评分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创新性非常突出,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将历史人物或事件孤立看待的局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作者似乎有一种“大历史观”,能够将个体命运、媒体生态、社会思潮乃至商业运作等多个维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密不透通风的分析网络。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晦涩的领域变得豁然开朗,也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舆论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因为作者铺陈的线索太多,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才能真正领会其深意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思,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上,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排版,乍一看可能觉得朴素,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内敛的学术气质。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号都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文献引文部分,排版得井井有条,清晰易读,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把控,体现了对传统出版物应有的尊重和匠心。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为阅读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让人更加愿意沉下心来,去探寻文字背后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