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飄萍與'京報'/報人時代 林溪聲 9787101061437 中華書局

邵飄萍與'京報'/報人時代 林溪聲 9787101061437 中華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溪聲 著
圖書標籤:
  • 邵飄萍
  • 京報
  • 新聞史
  • 中國新聞
  • 媒體史
  • 傳記
  • 中華書局
  • 林溪聲
  • 近代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聞知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1437
商品編碼:28209362371
齣版時間:2008-09-01

具體描述

書名邵飄萍與'京報'/報人時代
定價28.00
ISBN9787101061437
齣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林溪聲
編號10945927
齣版日期2008-09-01
印刷日期2008-09-09
版次
字數150000
頁數

引言:理想主義者的哀傷與宿命
D1一部分邵飄萍:報界巨子新聞導師
一、革命時代的翩翩少年
東陽邵氏
早慧的少年
報界巨子的啓濛者
漸習新風的浙高時代
與“鑒湖女俠”的忘年交
二、以新聞為誌業
初執教鞭
25歲的'漢民日報'主筆
袁氏當國
憲政!共和!
還是做記者
三、東渡扶桑 嶄露頭角
歌罷掉頭東
離鄉未敢忘憂國
“稱帝門”中的報業醜聞
思想裂縫處的輿論主持者
四、揮筆討袁 再造共和
阿平者 平不平也
揭破“總統的新裝”
“喚醒袁君之迷夢”
五、“特彆通訊”風靡滬上
山雨欲來
D1一“特派員”
北京新聞編譯社
南社·老虎總長
采訪藝術與通訊時評
鐵屋中的呐喊
六、執業治學 中流砥柱
報業的大時代
自立門戶 '京報'誕生
'國民'顧問
立新聞為學術
七、“五四”大轉摺
幻滅的希望
“五三”之夜
烽火燃神州
流亡的日子
八、新時代與新思想
書生議政
著書論馬列
尋求自強:解讀馬列的基點
九、特殊的共産黨員
重振'京報'
“康慕尼齋”的常客
難求定論的黨員身份
孤證
……
D1二部分'京報':茫茫暗夜裏的曙光
D1三部分亂世悲歌:書生報國一枝筆
附:邵飄萍與'京報'大事年錶

革命時代的翩翩少年 “特彆通信”風靡滬士 生死冤傢張作霖 萍水相逢百日間。

林溪聲 1977年生 籍貫遼寜 講師 新聞學博士。參與著述的有'名記者論'、'新聞傳播精品導讀——特寫與報告文學捲'、'名記者叢書·範長江捲'、'遼寜老期刊圖錄'等。

'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國D1二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甚至認為自由的報刊應該成為對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起到某種製衡作用的“D1四種權力”。這種“D1四種權力”的齣現對西方整個社會係統的運轉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中立的立場、客觀的報道為新聞業提供瞭一個可以操作的判斷標準 成為通行的基本新聞價值觀 在某種程度上 確立瞭報人的政治地位 也使中國新聞人萌生瞭做“無冕”的職業理想。邵飄萍曾說過 “夫新聞社為社會機關 在社會上有獨立之地位 且此種獨立地位 與任何 皆屬平等” 這句話說明邵飄萍對新聞傳播者的角色權利是有深刻認知的。然而 與其說他是一位在“西風漸進”的時代風雲中的職業記者 莫不如說他是集報人、學者和政治傢三種角色於一體 有著中國文化背景又被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影響的新聞人。
邵飄萍曾呼籲 “吾人既為中國之從事新聞業者 決不能謂聞學之進步須坐待夫新聞業之進步。尤不能謂新聞業之進步 須坐待社會之進步而始進步也” “新聞業之發達與社會之發達與否 兩者處於互為因果的關係”……這些都說明在邵飄萍的新聞觀中 除瞭“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外 他更認為新聞媒介的功效就在於對政府的監督和對社會環境的監測。因此 他主張新聞知識應列為國民普通知識之一 中學以上的學校都應開設新聞課程 大學應設立新聞係。
他呼喚新聞自由 對反動政府對新聞自由的壓製 他堅決反抗。他甚至說:“尤有當警告該秘書長者 報紙登載失實 更正亦至平常……豈並世界新聞慣例而絲毫不知 竟動輒以警廳‘嚴切根究依法辦理’腐敗官話來相恫嚇……苟下次再有此種可憐之事 請恕忙碌 相應不理。”這是當時知識分子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時代精神的反映。
他始終以“探究事實不欺讀者”為新聞報道的靠前信條 在'京報'上自詡“本報刊載新聞嚮極慎重” 申明“本報不肯隨便亂來之態度”可以大白於天下;他強調報紙的指導性 反對所謂的“有聞必錄”和“趣味至上”;他的文章以議論見長 但注重用事實說話……但是 就是這樣一位有著熱烈的報國熱情和高遠誌嚮的新聞記者 卻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 並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祭奠理想。
中國報人的理想主義情懷 並非邵飄萍專享 準確地說 邵飄萍是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中國報人的代錶。在邵飄萍生活的時代 除瞭謀生之外 相當多數的報人 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還是有著理想化要求的。1926年9月 吳鼎昌、張季鸞、鬍政之三人接管瞭1902年創刊的'大公報' 提齣“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 這是倡導“獨立、客觀、公正”的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中國版。上世紀30年代初 鬍政之曾說:“辦報要有原則 政治是靈魂 對國j1a社會提不齣主張 起不瞭作用 光是想賺錢 又有什麼意義?”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 '大公報'既堅持瞭理念 也賺到瞭足夠的錢來維持報紙的運營。和'大公報'相比 倒是那些試圖依附於某種勢力苟活 或是一味靠迎閤受眾來獲取利潤的報紙 在曆目前沒有留下任何印記就銷聲匿跡瞭。

靠前部分邵飄萍:報界巨子新聞導師
一、革命時代的翩翩少年
東陽邵氏
作為中國近代新聞界的風雲人物 邵飄萍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報業之路的?這是每個關注中國近代報業發展、中國近代文化的人都想問的一個問題。同樣 為何在那個時代 會湧現一批以天下為己任、以新聞為理想的報人?
且先從邵飄萍的傢世說起。按照近代心理學的說法 早年的成長環境 會對一個人的理想塑造與前途抉擇起到很大的影響。那麼 邵飄萍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的?
邵飄萍齣生在浙江東陽大聯鄉紫溪村。這個地名可能讓人覺得陌生 確實 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中 這片土地並不顯眼 既非軍事要地 也非商業重鎮。不過 東陽雖不能和紹興、寜波等浙江文化重鎮相比 但也自有其文化底蘊與特色。
東陽地處浙江腹地 公元195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建縣製 迄今已有一韆八百多年曆史 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的美稱。這裏文化樸茂 教育鼎盛 素有“勤耕苦讀”之風。曆目前英纔輩齣 古代有名宦舒之輿、喬行簡、張國維等 近代有北伐名將金佛莊、物理學傢嚴濟慈、植物學傢蔡希陶、報業巨子王惕吾等。
具體說到邵飄萍的齣生地紫溪 是人名 也是村名、溪名。相傳 該村的古名為黃毛塔 湯、硃、張三姓是這裏的原住民。北宋末年 邵平的世裔孫邵雍與邵亢-官至吏部侍郎、樞密副使兄弟由河南遷居浙江東陽 自此江南有瞭邵姓。邵雍在中國哲學目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死後還獲得瞭朝廷賜予的謚號“康節” 並且在'宋史'中有傳 可見其地位之高。由此說來 邵飄萍也可稱為“名門之後”瞭。
南宋末年 邵亢的D1七世裔孫邵養元到黃毛塔定居 成瞭當地邵姓靠前世 並繁衍成一個大族 其他三姓後裔逐漸減少 在村裏也逐漸式微。到瞭明朝 邵氏傢族齣瞭一位監察禦史 名為邵豳-1481-1539 號紫溪。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 經族人商議 就此將村名更為紫溪村 那條自北嚮南終年流水潺潺的蜿蜒小溪 也就有瞭“紫溪”的名字。紫溪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東西有“伏虎”、“飛鳳”二山 北有“巨人”石佛守護 南接“瑉牛”山頭 山腳有半月形的門口塘 被人賦予“臥牛嚮月”的美稱。村口那兩棵古老的香樟樹 記錄瞭歲月的年輪 也見證瞭邵氏傢族的風風雨雨。
……

晚清報業風雲:轉型與抗爭中的知識群像 一 晚清,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古老帝國在內憂外患中步履維艱,無數知識分子以筆為劍,試圖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這一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報業作為新興的公共輿論空間,其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凸顯。它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成為瞭政治角力、思想交鋒的主戰場。此時的報人,不再是單純的文人墨客,而是肩負社會責任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的命運與國傢的興衰緊密相連。 本書聚焦於這一特殊曆史時期,旨在梳理和剖析晚清報業發展中的關鍵脈絡、核心議題,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報人群體。我們試圖穿透紛繁的史料,還原一個真實、立體、充滿張力的晚清新聞世界。 二 晚清報業的勃興,離不開西方傳教士早期在華的印刷實驗,以及洋務運動中對西方知識和技術的引進。然而,真正讓報紙從單純的“洋務宣傳品”蛻變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媒介,則依賴於本土知識精英的介入和商業運作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中文報紙,如上海的《申報》、香港的《華字日報》等,在內容編排、發行網絡、廣告運營等方麵進行瞭諸多嘗試。它們在報道國內外時事、介紹科學技術、評論時局的互動中,逐漸培養瞭一批具有現代新聞素養的從業者。本書將細緻考察這些早期報刊的創辦背景、資本結構及其對社會風氣的初期影響,特彆是它們如何在嚴格的審查製度下,探索言論的邊界。 三 隨著甲午戰敗和“公車上書”的爆發,報紙的政治功能被空前放大。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的意識形態鬥爭,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報紙展開的。梁啓超等人的南下北上,將報紙變成瞭鼓吹變法、啓迪民智的“新民”利器。他所倡導的“新文體”,以其流暢、熱烈、富含感情色彩的論述,極大地增強瞭報刊的感染力和號召力,重塑瞭中文的公共錶達方式。 本書將深入分析維新派報人如何運用比興、象徵、寓言等修辭手法,規避文字獄的風險,同時有效地嚮社會大眾傳播變法救國的理念。這一時期的報紙,其內容已遠超單純的“新聞報道”,更像是一種麵嚮全民的政治教育讀本。 四 戊戌政變失敗後,雖然維新派的報刊遭受重創,但報業的生命力並未被扼殺,反而轉嚮瞭更廣闊的商業化和專業化道路。進入二十世紀初,上海成為瞭事實上的全國報業中心。張季直(張謇)等實業傢對報業的投資,使得報紙的經營逐漸脫離瞭純粹的政治依附,開始注重新聞事實的采集與核實,以及版麵的科學化布局。 這一時期的報紙,在民生報道、社會新聞、副刊建設上取得瞭顯著成就。副刊的齣現,標誌著報紙開始關注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趣味,為文學創作開闢瞭新的園地,也為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積蓄瞭大量的思想能量。我們將在書中探討,商業資本的介入,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瞭新聞的獨立性,同時也帶來瞭資本逐利性對新聞質量的潛在威脅。 四 辛亥革命前後,報業人麵臨著更為復雜的抉擇。他們既是推翻帝製的鼓吹者,也是新政權建立後輿論環境變化的親曆者。革命黨人創辦的機關報,如《民報》等,以激昂的戰鬥姿態,批判帝製,宣傳共和。然而,當共和理想遭遇現實的腐敗與軍閥割據時,許多報人對新政權的失望和反思,也深刻地反映在瞭他們的筆端。 本書將梳理不同政治派彆報人的實踐與思想演變,展示他們如何在新舊交替的動蕩中,堅守或調整自己的新聞理念。例如,有的人從改良轉嚮瞭革命,有的人則在目睹革命的失序後,轉而投身於教育或實業,試圖從更基礎的社會層麵實現“救亡圖存”。 五 總體而言,晚清報業的發展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它見證瞭傳統士紳階層嚮現代知識分子的艱難轉型,目睹瞭西方媒介技術如何被本土文化所吸收、改造並釋放齣強大的社會動員力。 本書通過對一係列重要報刊及其相關人物群像的細緻描摹,力求展現那個時代報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既要對抗來自官方的審查和壓製,又要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既要學習西方的媒介範式,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他們的努力,為現代中文報業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們的探索與掙紮,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我們所呈現的,正是這一群在印刷機轟鳴聲中,試圖定義和塑造一個新時代的知識群像。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紮實,絕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曆史梳理,而是充滿瞭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史料的敏銳捕捉。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態度,每一個推論似乎都有著堅實的文獻基礎作為支撐,很少有大而無當的空泛之詞。文字的推進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娓娓道來的娓娓道來,也有關鍵時刻的擲地有聲,使得整部著作讀起來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枯燥或跳躍。這種深入骨髓的學術精神,讓讀者能夠充分信服作者的論斷,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到一種科學的史學研究方法,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初讀時可能會覺得略顯古奧,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敘事頻率和用詞習慣後,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典雅的文氣,讀來彆有一番韻味。它沒有刻意去追求那種麵嚮大眾讀者的通俗易懂,而是保持瞭一種知識分子應有的剋製和精準,用詞考究,句式結構也頗具章法。這種文風,恰恰與書中探討的主題相得益彰,共同營造齣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氛圍。可以說,閱讀這本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博學長者進行的深入對話,其間流淌著的是時間的沉澱和思想的火花。

評分

從學術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創新性非常突齣,它打破瞭以往那種將曆史人物或事件孤立看待的局限,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生態係統中進行考察。作者似乎有一種“大曆史觀”,能夠將個體命運、媒體生態、社會思潮乃至商業運作等多個維度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密不透通風的分析網絡。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領域變得豁然開朗,也為我們理解特定曆史時期的輿論形成機製提供瞭全新的理論視角。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發現,因為作者鋪陳的綫索太多,需要反復咀嚼和對照,纔能真正領會其深意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時代圖景。它不僅僅記錄瞭個體的命運起伏,更重要的是,它通過這些個體的經曆,摺射齣瞭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社會變遷中的掙紮、選擇與堅守。那種在傳統與革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同身受。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報館裏燈火通明的景象,聽到編輯們激烈的爭論聲,感受到那種知識力量試圖穿透時代迷霧的渴望。這種立體化的曆史呈現,遠比冰冷的年代記要生動得多,它讓曆史“活”瞭起來,成為瞭可以觸摸、可以思考的鮮活存在。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心思,拿在手裏分量十足,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封麵設計上,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排版,乍一看可能覺得樸素,但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一種內斂的學術氣質。內頁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號都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曆史文獻引文部分,排版得井井有條,清晰易讀,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便利。由此可見,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確實下瞭不少功夫,不僅僅是內容的堆砌,更是對閱讀體驗的整體把控,體現瞭對傳統齣版物應有的尊重和匠心。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為閱讀增添瞭一種儀式感,讓人更加願意沉下心來,去探尋文字背後的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