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IKO和虫子是“80后”北京小夫妻,2013年移居大理。
“一个安静却有故事的城市,不大不小的房子,可以种菜、栽花的后院,养一条金毛,远离喧嚣,告别PM2.5,有一个相爱的人,平静生活,谁不想呢?”
还没试过旅居?爱上哪个地方,就去住一年!
我心安处是幸福
作者和爱人从北京移居大理这样一个安静却有故事的城市,拥有不大不小的房子,可以种菜、栽花的后院,养一条金毛,远离喧嚣,告别PM,有一个相爱的人,平静生活。《离开北京去大理》是其在大理生活的点滴和感悟,包括每一季的蔬菜水果、景色、美食、节日、生活等。“此书记录了我和老公虫子2013年2月离开北京移居到大理之后的生活,包括所见所听所感,以及我们心理的成长和变化。我们想用图文记录的方式,给我们在大理这已过的九个月(2013年2月-10月)生活留念。有些朋友并不理解我们为何要在一个古城住那么久。其实我自己也不太明白,说不出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和虫子都是喜好安静的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不被打扰、清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反正,至今还没有待腻,还不想离开大理。”
80后iko和虫虫是一对北京小夫妻,辞职之前,iko是一名白领,上班族,虫子是自由职业。2013年,他们自驾移居大理,iko把他们的经历写成文字,发表在《北京青年报》,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荐后,他们的故事受到成千上万网友关注。他们在大理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找到他们,使他们成为第二季第七集《三餐》的主人公。2014年,他们继续生活在大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月:离开北京
离开的念头——找回自己
离开的决定——天时地利人和
倒计时
说再见
我们回来了
手忙脚乱
三月:古城生活开始了
大理生活一月记
三月的第1天
大理新家
一切都不一样了
吃货
大理厨娘
四月:风清月明的日子
四月小事
慢生快活
人民路上的收获
第1个大理节日
山静日长
五月:生活步入正轨
“虚度”在大理
幸福从何而来
小满的一天
凉拌土豆丝
大理宅人
生活习惯的改变(一)
六月:大理的夏天
夏天的记号
深蓝色生日
买书
端午生日宴
雨季前的高温
“无聊”的日子
北京的夏天
七月:雨季来了!
盛夏的果实
美梦不醒
七月雨记
家宴
节俭和低碳
家庭主妇的期盼
简单生活
八月:离群索居的日子
名正言顺的玩火
生活家
人生若没有晚饭
立秋那天
买菜趣事
八月的下午
九月:夏去秋来
花果婚
秋食
中秋月夜
大理云和雨
没有烦恼,怎叫生活
三验爱车
过好自己的日子
十月:清淡的朝朝暮暮
快乐都是自找的
清清淡淡
一家三口
古城没有电影院
生活习惯的改变之二
大理古城之游玩指南
大理古城之生活指南
这本书的后劲,也就是读完之后的持久影响,是我最看重的一点。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在我合上它之后,让我对眼前习以为常的生活产生一种审视的眼光。我推测,作者在描述抵达大理后的“重启”过程时,肯定会涉及大量的反思,关于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这种反思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的物质剥离上,而应该触及到我们对时间、对存在意义的根本认知。例如,作者会不会记录下自己开始学习一项全新的、在北京完全不会碰触的技能?这种技能的习得过程,本身就是对自我局限性的一种打破。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可能性:即便是成年人,即便背负着过去的沉重历史,也依然有勇气和能力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这本书能让我走出书房后,更愿意停下来看一眼窗外的云朵,更愿意花时间去倾听一个朋友的烦恼,而不是急着回复下一封邮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成功地将个人的“出走”故事,转化成了一种对普世价值的温柔提醒。
评分读完大体介绍,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作者是如何平衡叙事中的“现实性”与“理想化”的。毕竟,任何一个“逃离都市”的故事,最终都会面临一个残酷的问题:生活成本、实际挑战,以及“新环境”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隔阂或不适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呈现出一种成熟的视角,而不是一味地将大理描绘成一个没有烦恼的乌托邦。如果作者能坦诚地写出,在适应新生活节奏时遇到的那些小摩擦,比如语言上的障碍、商业模式的差异,甚至是内心深处对“过去”的依恋与不舍,那这本书的层次感就会立刻提升。想象一下,当一个习惯了深夜写字楼灯火的人,突然需要面对清晨鸡鸣和傍晚日落的规律作息,这种生物钟的调整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琐碎但真实的细节编织进宏大的主题中去,让“去大理”这件事,从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移,变成一场深刻的“在路上”的哲学探讨。这种处理方式,才不会让整本书落入“心灵鸡汤”的俗套,而是成为一部有重量、有厚度的当代游记文学。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微微褪色质感的蓝绿色调,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云南清朗的天空和苍山洱海的烟波浩渺。光是看着书脊,我就能想象出作者在文字中是如何精心描摹那些光影变幻的瞬间,比如清晨阳光穿过白族民居雕花的木窗,洒在青石板上的那种斑驳陆离。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城市生活与自然归隐之间的那种内在张力。北京的快节奏、高压力的职场生活,与大理的慢时光、那种“采菊东篱下”的理想状态,两者间的碰撞想必会激发出许多深刻的思考。是彻底的逃离,还是一种带着现代人审视目光的重新发现?我猜想,作者一定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风花雪月的风景,而是深入挖掘了在身份转变过程中,人的内心是如何进行自我重塑和精神疗愈的。这本书的叙事手法会不会像是一首长篇的散文诗,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呼吸,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卸下了肩上的重担,去感受那种久违的松弛感。我很想知道,在那些描绘当地风土人情和邻里交往的细节里,是否能捕捉到一种更本质、更纯粹的人际连接,这比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建立的“社交网络”要温暖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从透露出的几句引述来看,似乎带有很强的个人情绪色彩,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我总觉得,那些真正好的非虚构写作,是作者将自己完全“裸露”在文字面前的产物。我猜测,作者在描述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时,比如在洱海边冥想,或者在苍山脚下徒步时,语言的张力一定非常大。是那种近乎眩晕的、被美景击中的震撼感,还是沉静下来的、与自我和解的平和?我希望作者能大胆地使用意象和象征,去构建一种超越普通游记的审美体验。比如,用“风”来象征自由,用“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与包容。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北京这座城市所代表的“效率”、“竞争”这些概念,与大理所蕴含的“慢”、“自然”进行一种内在的对话,那么这本书就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两种生存哲学的交锋。我期待的,是那种读完后,能让我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微弱声音的文字,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非常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条线索的。离开一个熟悉到连陌生人都可以心照不宣的城市,去到一个以旅游和外来人口为主导的新社区,人际关系的处理必然充满了挑战。书中是否描绘了作者与当地白族老乡之间的互动?那种跨越文化背景的真诚交流,往往是旅行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我猜想,也许会有一些关于“融入”与“保持自我”的精彩段落。比如,作者如何在不扮演“施予者”或“被拯救者”的角色下,去学习当地的生活智慧?我设想,那些关于美食、手工艺或者传统节日的描写,都会是承载这种文化交流的绝佳载体。如果作者能细腻地捕捉到那些非语言的交流信号——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种共同劳作的默契——这本书的情感深度就会大大增加。毕竟,人最终是需要社群的,即使是逃离,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心灵栖息的“部落”。我希望读到的是,主人公在新的地方,重新建立起了一种有意义的、基于信任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