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读物 |
|
寻城记.成都
作 者: 田飞;李果 著 [其他著作者]李果 著 定 价: 5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14-01-01 页 数: 360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00102537我们为读者提供很丰富、很精致、拥有地方韵味的城市人文读本。
一座城市,历经百年沧桑,都拥有许多只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建筑,且记录下许多辉煌岁月或悲情往事。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经历过多次改造后,许多历史遗迹湮灭难寻。本书作者带你走遍蓉城,寻访城市角落,追踪风物变迁,听那摆不完的龙门阵。
在悠闲逍遥背后,美食美景近旁,竟还有那么多的历史碎片,本书将为你一一拼接,还原城市的历史记忆。
●目录 ●缘起 陌生的城市/001 ●卷首语 且逍且遥,实号成都/003 ●九天开出一成都 /1 ●古蜀开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 ●望丛祠——望帝教民农桑,丛帝治水兴蜀 /6 ●大佛岩——古驿路上的北朝摩崖 /8 ●王建墓——五代宫廷二十四伎乐 /16 ●孟知祥墓——五代帝王陵,西蜀芙蓉城 /20 ●皇城坝——三桥九洞望四川 /24 ●明蜀王陵——精美绝伦,地下宫阙 /28 ●三国成都 /35 ●武担山——开明王妃冢,玄德称帝处 /36 ●汉昭烈庙——君臣合祠,昭烈千秋 /38 ●八阵图——武侯推演,尽得其妙 /42 ●古关帝庙——尘廛间的武圣小庙 /44 ●关庙街——关氏父子,一门忠良 /46 ●张爷庙——肉铺屠肆间的桓侯祠 /48 ●和平街——平侯洗马池,子龙显圣处 /52 ●马超墓——威侯墓冢的前世今生 /56 ●......内容简介
成都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一砖一瓦、一楼一池,都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工商业的兴衰故事;无论旧闻轶事、风物民俗,都蕴涵着蜀地人民生生不息的热烈、洒脱、诙谐的精神气质。作者从小生活于此,对于城市的变迁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在寻访历史旧迹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眼光和思考,为读者带来惊喜的同时,更为屡兴变迁的城市留下宝贵的记忆。
田飞
田飞,1972年生于重庆。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9年出版《名家典析》之《人.自然.包装》一书。2000年创办游沙部落品牌规划机构。2002年编撰并出版《平面设计》系列丛书。2005年起致力于城市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寻访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2007年,《寻城记.成都》、《寻城记. 重庆》先后编撰完成并出版。现居北京。
李果1975年生于四川成都。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任教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2005年起致力于城市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寻访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2007年,《寻城记.成都》、《寻城记.......
卷首语
且逍且遥,实号成都
儿时听大人唱歌,除了“东方红”、“红太阳”,入耳很多的要算是“好地方”了。长大后喜游走,也陆续去了不少“好地方”。好地方自有好地方的好,风光好,人淳朴。但当地百姓似乎却不那么认同,每每聊起,嘴里总是嘟囔着,“好个啥呀!……”
印象中,成都这个地名似乎没怎么在“好地方”歌词中出现过。但外出每每自报家门,换来的回应也每每总是三个字“好地方”。成都的好的确让人羡慕。如果抛开人世的功名利禄,剩下的人的欲望,美食、美酒、美景、美色都聚在了成都。这种聚不是掰着手指数来的,更不是为打造逍遥之都而生拉硬扯的凑数,而是来自上天的眷顾,采得一把珠玉撒向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充满生命力和画面感,读起来让人几乎忘了是在阅读历史著作。作者似乎拥有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天赋,他对光影、气味、声响的捕捉极为精准。譬如,描述某个老茶馆的早晨,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阳光穿过雕花木窗洒在竹椅上的温度,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浓郁的盖碗茶香和早点摊的烟火气。这种高度的感官刺激,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述者的姿态,娓娓道来,亲切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是一些复杂的地缘政治变迁,经由他的笔触,也变得清晰易懂,仿佛是邻家长辈在茶余饭后,带着骄傲和感慨,向你讲述他所热爱的家乡的沧桑过往。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这座城市的某些刻板印象。在以往的认知中,它或许只是一座以美食和休闲著称的现代都市,但这本书揭示了其深藏不露的、充满张力的历史侧面。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刀锋般犀利,直指历史事件中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和矛盾,时而又变得极其温柔,充满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缅怀与珍视。这种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它迫使读者跳出“游客”的视角,去审视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与融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城”的故事,更是关于“人”在特定地理空间下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的深刻思考,哲理的穿插运用得恰到好处,提升了全书的思想深度。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文笔如同细腻的织锦,将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一针一线地重新缝合起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街道,耳边是车水马龙的喧嚣,眼前是斑驳的青石板路。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描绘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智慧,在字里行间跃然而出。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让人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也深深地与那些遥远的面孔产生了共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敬意。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的描绘,简直是入木三分,仿佛我亲眼目睹了当年的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编年史,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切入点来解构这座城市的灵魂。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懂得如何运用细节的力量来构建全景。比如,对某种传统手工艺品的起源考证,或是对某条著名小巷名称演变的考据,看似枝微末节,实则暗藏着整个城市文化基因的密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大量的史料引证和实地考察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使得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无懈可击。每一次对历史疑点的梳理和辨析,都像是在剥开一个又一个迷雾,最终呈现出清晰而有力的结论。对于一个对地方文化有深厚探究欲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令人手不释卷的学术指南,同时又兼具了极高的可读性,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老道,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有起承转合,有高潮迭起,更有意犹未尽的余韵。作者懂得何时应该加快叙事速度,快速跳过平淡的过渡期,以突出关键的转折点;也懂得何时应该慢下来,用大篇幅去描绘某个决定性的历史瞬间或某个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我特别喜欢他处理“时间跨度”的方式,不同历史时期的叙事风格会微妙地变化,这无形中也强化了时间的流逝感和历史的层次感。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里涌上的不是知识被灌输后的满足,而是一种对时间洪流的敬畏感和对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的由衷赞叹。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坐标,转化为了有温度、有故事的鲜活存在,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