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向毛Z东学管理 |
| 定价 | 39.80 |
| ISBN | 9787515401263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作者 | 李凯城 |
| 编号 | 1200272515 |
| 出版日期 | 2012-05-01 |
| 印刷日期 | 2012-05-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10.00千字 |
| 页数 | 179 |
| 前言 D1一章精神聚众――用核心价值现统领一切 1.把员工统摄到宗旨的大旗下 2.两种价值观之争:为顾客服务还是为金钱服务? 3.“为谁当兵 为谁打仗” D1二章思想教育――让价值观生根落地 1.“思想掌握一切 思想改变一切” 2.领导干部一定要学理论 3.集中开展思想教育 4.解决一人一事的思想问题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6.改造外来成分:“文化注入”与“思想改造” 7.五种倾向、一种情绪和两个不会 D1三章群众路线是致胜法宝――得人心者得天下 1.“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2.真的用兵如神吗? 3.大家想办法 人人出主意 4.民主究竟是谁说了算? D1四章打造铁的纪律――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 1.建军必先立法 立法渐求完备 2.变强制为自觉:让员工自己管自己 3.重在平时培养 注重点滴养成 4.没有检查就没有执行力 5.反对“愚兵政策” D1五章作风就是战斗力――狼文化是如何炼成的 1.作风就是战斗力 2.团结就是力量:化内耗为合力 3.兵贵神速:强调雷厉风行 反对疲沓作风 4.“让开枪的人都手哆嗦” 5.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6.争先创优:以竞赛激发官兵斗志 7.兵随将转:领导带头 管好重点人物 D1六章尊干爱兵――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1.端正根本态度――与员工斗法不可取。 2.以情带兵:大熔炉、大学校、大家庭 3.尊重每一位部属的人格 4.和群众做朋友 而不是去做侦探 5.开展尊干爱兵活动 D1七章实践育人――建立高效的学习型组织 1.与众不同的育人模式 2.“马列主义是头 爬山主义是脚” 3.知识分子工农化 工农干部知识化 4.抓好在职培训:打一仗 进一步 D1八章防止出现叛军叛将――提高团队忠诚度 1.党指挥枪 不允许枪指挥党 2.红脸白脸一起唱:实行双首长制 3.有效掌控基层:支部建在连上 D1九章培养骨干 带动一片――干部是决定因素 1.真正的骨干从何而来? 2.压担子 传帮带 3.骨干都是摔打出来的 附录为什么西方管理学越讲越像? |
| 普通成人 |
| '向学管理――中国离不开'由李凯城编著。如何凝聚团队的人心?如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企业价值观落地生根?如何打造铁的纪律?如何有效打造团队战斗力?如何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对于上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提出了有效的解决之道。即使在今天 思想依然闪烁着光芒 被许多成功企业家奉为精神图腾。'向学管理――中国离不开'通过系统阐述在创建和管理人民军队中的成功实践 结合当代企业家在应用思想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管理难题的思路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对于今天的企业界、管理界来说 管理智慧已经是思想之源、智慧之根。许多吒咤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 如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史玉柱等 都是活学活用思想的典范。他们将思想中的精髓灵活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竞争、扩张中 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假如能将一个国j1a缩微为一家企业 那无疑是很伟大、很成功的一位企业家!他的组织管理能力 他的领导水平 他的带兵艺术 他的人格魅力 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理论等等 无疑是很值得、管理者学习的。 |
| 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 首先要有凝聚力。如果缺乏凝聚力 连人都留不住 靠谁去战斗?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 是管理者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许多创业者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当初几个朋友合伙打天下时 想法肯定很简单:一求生存 二图发展。每个人都势单力薄 只有相互帮衬 精诚团结 扭成一股绳 才能有所作为。可一旦企业做大了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想法自然就变了 “宁当鸡头 不做凤尾”的问题也出来了。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有本事 贡献大 应该在打下的地盘中占更大份额。矛盾越来越多 越来越尖锐 越来越难调和 争执的程度终于超过合作的意愿 很后双方不得不分手了之。 如果说企业创办者还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创业冲动 那么对后加入的员工来说 进企业可能就是谋个饭碗。企业的一切都是老板的 自己不过是个打工仔。觉悟高一点的 拿一份钱 尽一份力;等而下之的 则能偷懒就偷懒 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了 谁给钱多就跟谁干 跳槽就成了家常便饭。 今天企业管理者遇到的这类问题 当年也遇到过 而且相当尖锐。纵观整个民国史 简直就是一部军阀背叛史、军队哗变史。不仅袁世凯、冯玉祥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很终是被部属的倒戈搞垮的 就连营连一级的军官 也都拉上队伍自奔前程。 以袁世凯为例。他称帝后 起先是一线的重要骨干冯国璋、李纯、朱瑞、靳云鹏、汤芗铭偷偷地联络其他各省的将军 联名上书逼他退位 到很后连那些对帝制很卖力的二线干将陈树藩、陈宦一看大势不对 也起来窝里反 纷纷宣布独立 就算没有蔡鄂在云南举义 袁世凯这个皇上也做不成了。 蒋介石算是挖墙脚的很好高手。1929年初 蒋介石在打败了桂系后 把矛头指向冯玉祥 利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冯玉祥的两员大将韩复榘、石友三 致使冯玉祥精锐部队兵力损失三分之一。在其他军阀身上 蒋介石这一招也屡试不爽 以至于搞垮了一大批与之作对的军阀 然而 很后他自己也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而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的军队从来没有督战队 也没有大把银元奖励 但他的军队却很富有献身精神 是世界上很有凝聚力的军队。除了改编的部队外 解放军历目前几乎没有整建制哗变、叛逃的。即使这样的不错领导叛逃时 也只带了一个警卫员偷偷跑到武汉。叛逃后 曾经叫人带信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要警卫员张海回到他那儿去。问张海去不去。张海坚决表示不愿意去 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 难道他不革命我也不革命吗?”夸奖他是个好同志 不去对!后来 张海回到了延安保卫处 解放以后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20世纪80年代他还专门写文章 谈到当年为什么不跟着走。 那么 是靠什么凝聚这样一支举世无双的铁军呢?说到底 靠的是信仰。靠的是宗旨。 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 做过这样一段总结: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 而且要有一个大家信守的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 旗帜竖起来后 人们才有所趋附。既有了主义 又有了人 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 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 并通过这些人 拿了这个主义去组织联络更多的人。 这里的主义 就是一种信仰和信念。用信仰和信念去统一思想。 对于这一点 就连张学良也不能不佩服。经过长征的红军 到了陕北 装备极差 营养很差 破衣烂衫 和叫化子一样 但是却把张学良装备很好的部队打败 为此张学良感慨万分地说 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 是一支疲惫之师 还能把我的部队打败。我们都是带兵的 我们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走了两万五千里 还跟着你走 而且还能打胜仗 还没把部队带没了 带散了! 其实 早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 由于中国红军来源复杂 军心并不稳。为了帮助红军提高阶级觉悟 明确革命的目标 在建军之初 就确立了红军的专享宗旨。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 他对解放军宗旨做出了经典概括:“这支军队之所以有力量 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 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 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着全民族的利益 而结合 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就是这个军队的专享的宗旨。”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 广大官兵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 而是为共同的理想而结合 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因此 旧军阀之间相互“挖墙角”的那些办法 对这支军队根本不起作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也许可以收买少数意志不坚定者 却无法改变整支部队的性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为广大官兵接受后 人民军队便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1935年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 兵力只剩8000人 人困马乏 粮草枯竭 各方面都十分困难。而先期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徐海东领导下的红15军团 不仅人数上与中央红军差不多 而且武器精良、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如果按农民起义军的规矩 应该是大鱼吃小鱼 两军合并后由徐海东说了算。可由于红15军团的全体指战员有信仰、有宗旨 徐海东不仅接近听从中央军委的指挥 而且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了中央红军很大的支援。难怪直到晚年还一再谈及此事 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历目前解放军打败仗 被打垮、打散的情况是很多的 但由于建军宗旨深入军心 部队被打散后还能重新聚集起来 甚至一个不落地跑回来。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中 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同志曾率领31团的三营 下山去接应28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 P2-4 |
这本书的书名——“向毛泽东学管理”,以及作者李凯城和出版社当代中国的信息(ISBN: 9787515401263),都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轮廓。在当前全球管理学界普遍受到西方理论影响的背景下,一本聚焦于中国本土政治领袖管理思想的书籍,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毛泽东的领导生涯横跨数十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与挑战,其管理智慧之深厚,影响之广泛,是毋庸置疑的。我猜测,李凯城这位作者,可能试图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战略眼光、用人策略、组织建设等方面,挖掘出适用于现代管理的“宝藏”。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毛泽东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或者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将这些历史性的管理经验,提炼出能够转化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原则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例如,在企业文化建设、团队领导力、危机应对等方面,是否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发行,也为这本书的质量和视角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或许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管理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和出版社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极有可能是一本深度解析毛泽东管理思想的著作,并且由当代中国出版社这样一家有分量的机构发行,ISBN号9787515401263也表明了其正规性。李凯城,这个名字可能代表着一位在这方面有着深刻见解的学者或实践者。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人们总是在不断寻求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将目光投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尤其是毛泽东,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义。我好奇的是,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维度去解读毛泽东的管理智慧?是关于战略决策的宏观层面,还是关于组织建设的微观细节?例如,他如何平衡个人能力与集体智慧,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有效激励和约束团队,又或者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并执行最优的策略?我个人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井冈山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等,去剖析毛泽东在其中的管理实践,那么会非常有说服力。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洞见,帮助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找到一些独特的“中国智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空谈。
评分一本名为“向毛泽东学管理”的书,由李凯城所著,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ISBN是9787515401263,这样的信息组合,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当代管理理论琳琅满目的今天,回溯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管理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体现。毛泽东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企业环境天壤之别,然而,他对人、对组织、对目标的深刻理解,以及他独特的领导艺术,是否真的能跨越时空,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借鉴?我猜测,李凯城这位作者,可能不是简单地罗列毛泽东的言论,而是会深入研究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管理决策,提炼出其核心的管理理念。比如,他对于群众路线的强调,对于知行合一的推崇,对于统一战线的运用,这些是否能转化为现代企业中,例如团队建设、战略执行、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方面的具体方法?而且,当代中国出版社的背景,也暗示了这本书的视角可能会更加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探讨中国式的管理哲学,这对于理解国内企业的发展逻辑,或许更有直接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既有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洞见,帮助我跳出西方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势,发现更多元的管理智慧。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向毛泽东学管理”的书,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历史与现实交织点的趣味。毛泽东作为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人,其管理风格自然非同寻常,融合了宏大的战略眼光、深刻的人性洞察以及灵活的实践策略。李凯城这位作者,他的名字预示着作者可能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和管理学都有所涉猎的专家,能够将两位伟人的管理思想进行梳理和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9787515401263这个ISBN码,以及当代中国出版社的标志,都表明了这是一本经过严谨出版流程的作品,而非坊间流传的杂乱论调。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略部署、在建设时期的组织管理,乃至于其处理人际关系和激发团队士气方面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些经验,在今天看来,是否还能为我们提供处理复杂组织、应对挑战的启示?例如,他如何处理不同意见,如何进行决策,如何平衡全局与局部,这些都是现代管理者面临的永恒课题。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理论框架下,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生动地展现毛泽东的管理智慧,让读者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现代管理的实践路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探讨如何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身上汲取管理智慧的著作。李凯城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当代管理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他可能是一位在这方面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学者。9787515401263这个ISBN码,则证实了它是一本正式出版的图书,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发行,这个出版社的专业性也为内容的可靠性增加了一层保障。总的来说,从这些基础信息推测,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应该是那些希望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找到中国式管理方法,或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管理实践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而毛泽东的领导思想,其历史影响深远,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更是具有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那些跨越时代、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管理原则,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被忽视的、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的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