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 大象出版

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 大象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桂录 著,张西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英国汉学
  • 翟理斯
  • 韦利
  • 霍克思
  • 20世纪域外传播
  • 文化交流
  • 文学研究
  • 大象出版
  • 汉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2466
商品编码:28253641193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张西平教授主持的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批准号:07JZD0036)的结题成果之一,本书也是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英文学关系史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0BWW008)和福建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系年”(项目批准号:2014JDZ0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立足于英国汉学发展的原典文献和19—20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以年谱编撰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梳理及考察英国汉学三大家翟理斯、阿瑟·韦利、大卫·霍克思,在汉学翻译、汉学研究及汉学教学诸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展示三大汉学家毕生孜孜不倦的汉学活动及其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的巨大媒介作用,并突出他们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作者简介

葛桂录,男,1967年12月生,江苏泰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向带头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向负责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目录

绪 论 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英国三大汉学家  

一、英国三大汉学家的汉学历程 

二、三大汉学家的汉学特色及其地位贡献  

三、比较文学视角与汉学研究思路 

四、年谱编撰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翟理斯(1845-1935)汉学年谱  

附录:翟理斯作品索引  

阿瑟·韦利(1889-1966)汉学年谱  

附录:阿瑟·韦利作品索引 

大卫·霍克思(1923-2009)汉学年谱 

附录:大卫·霍克思作品索引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后记


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 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 大象出版 本书系聚焦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在域外传播的精彩篇章,此次精选三位在英国汉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翟理斯、韦利与霍克思——的年谱,勾勒出他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与推广的轨迹。这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履历的梳理,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特别是英国,历经时代变迁、文化碰撞与学术演进的生动写照。 翟理斯(Herbert Giles):奠基者与拓荒者 翟理斯,作为早期英国汉学界的巨擘,其年谱将带领读者穿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时光。他早年的人生经历,从牛津大学的求学,到驻华使馆的任职,再到牛津大学的汉学教授生涯,无不体现了他对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情感与不懈追求。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翟理斯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与介绍。他翻译的《道德经》不仅在西方世界传播了道家思想,更引发了对中国哲学体系的深入探讨。他的《中国文学史》更是开创了系统性介绍中国文学的先河,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年谱将细致呈现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面对文化隔阂,如何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将中国文学的精髓传达给西方读者。他的研究成果,如对《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作品的介绍,不仅丰富了西方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也影响了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他的年谱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学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西方汉学界的状况,以及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早期面貌。 韦利(Herbert Giles):承继者与深化者 紧随翟理斯之后,韦利的年谱将展现另一位重要学者的身影。他的学术生涯几乎贯穿整个二十世纪,他继承了前辈的衣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韦利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上,展现出更为细腻和精辟的见解。 韦利在古典小说的翻译上尤为突出,他以其精准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中国文化语境的深刻洞察,成功地将《水浒传》等巨著介绍给英文世界。他的译本,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节,更努力传达了人物性格的鲜活与时代的氛围。年谱将详细记录他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他对文本解读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在西方传播策略上的思考。通过他的年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传播是如何在学术界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以及如何逐渐融入西方主流的文学视野。他对中国诗歌、戏剧的翻译与研究,同样功不可没,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学不同体裁的大门。 霍克思(Hawkes):革新者与桥梁 霍克思,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汉学界的中坚力量,他的年谱将聚焦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红楼梦》的革命性翻译和解读。他的《红楼梦》英译本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高度赞誉,也在普通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霍克思的年谱将深入剖析他为何选择《红楼梦》作为毕生研究的重点,他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和深入的文化注释,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研究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深度阐释。年谱将展示他如何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霍克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介绍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欣赏,从学术界的关注到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他的年谱将带领我们审视二十世纪末期,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如何被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的。 书系特色与价值 “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群体在中国古典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贡献进行梳理,呈现域外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册《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作为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色与价值: 史料性强: 年谱形式的撰写,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三位学者的生平事迹与学术轨迹,包含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一手材料。 学术深度: 深入剖析了三位汉学家在翻译、研究、教学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域外传播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跨文化视角: 从域外传播的视角,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与演变,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 人物立体: 通过年谱的叙述,勾勒出三位学者的学术风貌与个人魅力,使其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时代印记: 每一位学者的年谱都折射出其所处时代的学术思潮、社会环境与文化风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书系适合中国文学研究者、比较文学研究者、翻译学研究者、文化传播研究者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历程,以及这些杰出的域外学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段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动人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远方的回响”。我们总说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我们有时可能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视角里,而忽略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套书,正是将目光投向了“域外”,并聚焦在英国这片土地上,三位杰出的汉学家,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我非常好奇,他们各自的学术背景、性格特质,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解读方式的?比如,翟理斯作为早期开拓者,他的译本可能充满了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开创性的意义是无法忽视的。而韦利和霍克思,作为后来的学者,他们可能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更成熟、更精深的学术方法。这本书的“年谱”形式,我相信会为我们揭示出这种学术传承与演进的脉络。我尤其想知道,当他们翻译那些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中国古诗词,或者描写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的小说时,他们是如何做到“信达雅”的?他们是否在翻译中,融入了自己本国的文学传统和美学理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三位汉学家,更是通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古典文学。

评分

这套《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大象出版的书一向是品质的保证。翻开第一页,就仿佛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但常常感觉隔着一层薄膜,无法完全领略其精髓。而这套书,通过介绍英国三位杰出汉学家——翟理斯、韦利和霍克思——他们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域外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西方学者是如何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去理解、解读、翻译和推广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的。他们的眼光、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成就,一定充满了故事。想象一下,翟理斯当年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料下,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将《诗经》和《唐诗三百首》带到西方的?韦利又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他对中国哲学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霍克思,他《红楼梦》的译本更是誉满全球,他究竟是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鸿沟,让曹雪芹的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西方世界拥有如此高的声誉?这本书的年谱形式,想必会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学思历程的脉络,以及他们与中国古典文学结缘的种种细节。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汉学家的传记,更是关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生动写照,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感人的篇章。

评分

我特别关注《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中关于“年谱”部分所能提供的细节。年谱,顾名思义,是梳理一个人一生年岁和重要事件的记录。我期待这本书中的年谱,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和事件罗列,而是能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三位汉学家各自的人生哲学、学术追求,以及他们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深刻的羁绊。例如,翟理斯在某个特定年份,是否因为某个偶然的契机,对某个中国古代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韦利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曾陷入某种理论的困境,又是如何通过实践和反思,最终找到突破口?霍克思在面对《红楼梦》的某个极富挑战性的章节时,他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能通过这些具体的年谱信息,让我们窥探到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个人生活,他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内心的挣扎与喜悦又是如何交织?大象出版的书,通常在细节的挖掘上做得相当出色,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呈现出三位汉学家鲜活的生命故事,他们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和适应中前进,这种“历程”本身,就充满了教育意义和启发性。

评分

《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根植于血脉的宝藏,但当它“走出去”,并在异域文化中被解读、被接受,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挑战和魅力的事情。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通过对翟理斯、韦利、霍克思这三位英国汉学家的年谱梳理,为我们展现出他们“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的完整图景。他们是如何结识中国古典文学的?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们投身于这项艰巨而又意义非凡的事业?他们的研究和翻译,是否经历了从最初的懵懂、探索,到后来的精深、成熟的过程?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语言难题、文化隔阂,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将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给世界?我尤其好奇,霍克思的《红楼梦》译本,为何能在西方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本书的年谱,是否会披露他为完成这部译作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如何理解曹雪芹笔下的世情百态,以及他如何用英文的韵味去传达中文的意境?大象出版的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一直颇有建树,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文化传播的深刻洞察。

评分

初读《20世纪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翟理斯、韦利、霍克思》,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着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一位位充满求知欲的学者,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殿堂里,一丝不苟地钻研那些遥远的东方文字。翟理斯,这位被誉为“汉学巨匠”的人物,他的年谱一定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他不仅要面对语言的障碍,更要应对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种种误解和偏见。他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学的桥梁?他的翻译,尤其是对《诗经》和《唐诗三百首》的介绍,又对当时的英国文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到了韦利,他的研究和翻译又将呈现出何种新的面貌?我很好奇,他的视角是否更加深入,是否在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也触及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核?至于霍克思,他对《红楼梦》的翻译无疑是近代以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他的年谱,我猜想会是一个关于“不可能的任务”如何被一一攻克的传奇。从《红楼梦》庞大的篇幅、复杂的意象,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如何捕捉到其精髓,并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本书通过年谱的形式,将他们的生命轨迹与学术成就紧密相连,无疑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是什么样的坚韧、怎样的智慧,以及怎样的文化自觉,才能成就这“英国之旅”的辉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