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禅者的初心1+2 全套二本 铃木俊隆禅师著 禅学名著 禅学佛学禅宗佛系书籍 佛法修行佛教

【正版包邮】禅者的初心1+2 全套二本 铃木俊隆禅师著 禅学名著 禅学佛学禅宗佛系书籍 佛法修行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学
  • 铃木俊隆
  • 佛教
  • 禅宗
  • 佛学
  • 修行
  • 正版书籍
  • 包邮
  • 禅者的初心
  • 佛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建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001775
商品编码:2826537854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禅者的初心1+2

作 者: 铃木俊隆
定 价: 67
重 量:
ISBN   号:
出  版  社: 海南出版社
开 本: 16开
页 数:
字 数:
装 帧: 平装
出版时间/版次: 2015-7-1
印刷时间/印次: 2015-7-1
编辑*

1. 铃木俊隆禅师:将禅引入西方的,在西方建立禅寺,对乔布斯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影响西方人的禅学名著,《人的宗教》作者休斯顿史密斯作序*

3. 本书专为那些对佛教一窍不通的西方人写的*禅学读物,也是乔布斯学禅的入门读物。
内容介绍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 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作者介绍
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1905~1971):日本曹洞宗的禅师,法名祥岳俊隆,生于1905年5月,父亲也是一位禅师。在日本期间,铃木俊隆自年少即开始禅修训练,经过多年的修习而臻成熟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多数修行者皆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时,铃木仍坚守他的禅师生涯。1959年,他迁移至美国旧金山。几年内,他的教授吸引了许多西方学生,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禅修院。 1971年12月,由于长年疾病缠身,铃木俊隆禅师辞世。著有《禅者的初心》《禅者的初心2》(原名《禅的真义》)。
目录

*序他就在我们之中 / 休斯顿·史密斯…………1

 

 

 

出版缘起一个*自由的人 / 理查德·贝克…………7

前言初心…………19


第一部身与心的修行…………23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坐禅的姿势…………24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30

获得*的自由…………35

涟漪就是你的修行…………40

拔除心中的野草…………44

一错再错也是禅…………4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2

叩头,叩头,再叩头…………57

开悟没啥*?…………63


第二部在修行的道路上……69

“我们很强调的一点是,要深信自己的原初本性。”千里长轨人生路…………70

日复一日打坐…………74

远离兴奋…………78

要努力,不要骄傲…………81

不留一丝痕迹…………86

布施就是无所执著…………91

避开修行中的错误…………98

限制自己的活动…………104

研究佛法,研究自己…………108

静坐于烦恼之中…………114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121

说你想说的话…………126

一切作为都是修行…………132

对死亡的新体会…………137

第三部用心理解…………143

我们对佛法的了解不应该只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了解存在于确实的修行本身。坐禅不是为了开悟…………144

接受无常…………150

那一下电闪…………154

顺应自然…………160

专注于“无”…………165

当下的一念又一念…………171

相信“无中生有”…………176

万物本一体…………181

安静地坐禅…………186

佛法是一种体验…………190

真正的佛教徒…………194

心也需要休息…………199

人人都可以是佛…………205


后记禅心…………209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


坐禅的姿势

当我把左脚放到右边,同时也把右脚放到左边,我就不会知道它们哪一只是右脚,哪一只是左脚。两者同时都可以是左脚或右脚。

现在我想谈谈坐禅的姿势。当你采取莲华坐的坐姿时,右足是压在左大腿的下面,左足是压在右大腿的下面。当这样盘腿而坐时,尽管我们有一只左脚和一只右脚,但它们却会浑然为一。这种姿势道出了二元的同一性:非二,非一。这也是佛教*要的教法:非二,非一。我们的身与心既非二,也非一。如果你认为身与心是二,那你就错了;但如果你认为身与心是一,你同样是错的。我们的身与心既是二,又是一。我们总以为所有事物不是一就是多于一,不是单数就是复数,但在实际经验里,我们的生命不只是复数,它也是单数。我们每一个人都既独立而又依赖。
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死。如果我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那就是个误解。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会死,那也同样是个误解。我们既会死,但我们又不会死,这才是正见。有些人认为,人死的时候只是肉体死去,而心灵或灵魂会永远长存,这也不全然是对的,因为心灵与肉体都有其尽头。但是,说心灵与肉体会永远存在却也是对的。
尽管我们有“心灵”和“肉体”这两个不同的观念,但它们实际是一体的两面,这才是正见。所以,我们坐禅时采取盘腿坐姿,为的就是要象征这个真理。当我把左脚放到右边,同时也把右脚放到左边,我就不会知道它们哪一只是右脚,哪一只是左脚。两者同时都可以是左脚或右脚。

坐正、背挺直、手放好

坐禅时*要注意的是保持脊骨挺直。你的两耳和双肩都应该成一水平线。肩膀放松,后脑勺斜向上,正对天花板。下巴应该收拢,当你的下巴向上抬,你的姿势就不会有力量。另一个让你的姿势获得力量的方法,是把横膈膜往下压向丹田,这可以帮助你维持身体与心灵的平衡。试着保持这种坐姿,起初也许会觉得呼吸不自然,但习惯之后,呼吸就会顺畅而绵长。
你的两手应该结成“禅定印”,方法是:手掌朝上,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掌中,两手中指的中间指节相触,两根拇指上举,指尖轻轻互触(就像是中间隔着一张纸)。这样一来,你的双手就会构成一个漂亮的鹅蛋形。你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持这个手印,就像是手里抱着什么极其珍贵的物品那样。双手应该贴住身体,拇指举在肚脐的位置。两只手臂自然下垂,微微离开身体一点点,就像是它们各自夹着一颗蛋那般。
身体不要歪到一边,也不要向后仰或向前倾。应该坐得直直的,就像是天空要靠你的头才能撑起来一样。这种坐姿不只是形式,它是佛教的关键所在,是对你的佛性一个*的表现。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佛教,就应该依照此一姿势来修行。这些形式不是获得正确心灵状态的手段,采取这些姿势本身就是正确的心灵状态。
但我们不需要获得什么*的心灵状态。当你想要获得什么,心就会游荡到别的地方;当你没有想要获得什么,你会拥有的,就是此时此地的身体与心灵。一位禅师说过:“遇佛杀佛。”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个在当下的佛,就应把他“杀掉”,如此你才能归复自己的佛性。
做任何事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我们不是为别的事而生存,我们生存是为了自己。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法,由我们遵守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就像打坐有打坐的坐姿一样,我们站在禅堂时,也有许多规则*须遵守,但订定这些规则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人弄成一模一样,而是为了让每个人可以*由、*在地表现他们的自我。
例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站姿,而站姿是由身体比例来决定。当你站着的时候,两个脚跟应该相距一拳宽,两脚的大拇指应与两个乳头在同一直线上,这就跟坐禅时,应该对丹田施予若干压力一样。此外,你的双手也应该表现出你的自我。用左手抵住胸,拇指与其他手指结成圈形,右手放在上面。右手拇指向上举,两只前臂与地板平行。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抱着根圆柱子,不会身体萎顿或歪向一边。

姿势正确才能保有自己

*要的事情是拥有自己的身体。身体一旦萎顿,你就会失去自己,你的心也会游荡到别处去,而你也不会在自己的身体之中。这不是正道。我们*须存在于此时、此地!这是关键。你*须拥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这样,就什么问题都不会产生。要是我现在使用的这个麦克风是放在别的地方,它就不能发挥功能。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
然而,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反过来说,要是你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事情,那万事都会妥妥*。你是“老板”耶,老板打瞌睡时,店里的每个员工都会跟着打瞌睡。但是,当老板扮演好自己,那么每一位员工也会扮演好他们自己。这就是佛教的奥秘。

随时随地保持正确姿势

所以,不只坐禅时应该努力保持正确的姿势,从事其他任何活动时莫不是如此。开车时应该保持正确姿势,看书时也应该保持正确姿势。如果你以懒洋洋的姿势看书,一定看不久。这是真正的教法,写在纸上的教法不是真正的教法。白纸黑字的教法是你脑子里的一种食物,你的脑子当然需要一些食物,但是,透过正确的修行方式让你成为你自己,那是更为重要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佛陀无法接受他那时代的各种宗教。他研究过许多宗教,但都不满意各宗教的修行方式。他无法在苦行或哲学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他感兴趣的不是某些形而上的存在的物质,而是自己的身与心——存在于当下的身与心。当他找到自己时,他也发现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这就是他的开悟。开悟不是某种舒服快乐的感觉或某种奇特的心灵状态。当你以正确的姿势打坐,你的心灵状态本身就是开悟。
如果你不能满足于坐禅时的心灵状态,心思就会左右摇摆。我们不应让自己的身心摇摆不定或四处游走。只要用我所说的方式打坐,就不*谈论怎样才是“正确的”心灵状态,因为你本然就已具有了。这就是佛教的结论。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

所谓的“我”,只是我们在一呼和一吸之间开阖的两片活动门而已。

坐禅时,我们的心总是与呼吸紧紧相随。吸气时,气会进入内在世界;呼气时,气会排向外在世界。内在世界是无限的,外在世界也同样是无限的。虽然说这话有“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分,但实际上,世界就只有一个。在这个无限的世界里,我们的喉咙就像两片活动门,气的进出就像是有人穿过这两片活动门。
我们说“我在呼吸”,但话中的“我”这个字是多余的,根本没有一个“你”可供你说这个“我”字。所谓的“我”,只是我们在一呼和一吸之间开阖的两片活动门而已。它只是开阖,如此而已。如果你的心够清净静谧,就会察觉到这个开阖里面什么都没有:没有“我”,没有世界,也没有身或心,有的只是两片活动门。

觉察呼吸就是觉察佛性

所以在坐禅时,*存在的只有“呼吸”。但我们应该觉察着每一个呼和每一个吸,我们不应该心不在焉。要你觉察呼吸并非意味着要你去觉察“小我”,而是意味着你应该觉察你的普遍本性,也就是你的“佛性”。这种觉察很重要,因为我们通常都会偏向一边。我们对人生的一般理解是二元性的:你和我、这跟那、好与坏……
事实上,这些分别性本身都只是对普遍存在的一种觉察。“你”意味的是以你的形相觉察这个宇宙,“我”意味的是以我的形相觉察这个宇宙。“你”和“我”不过都是两片活动门。这种了解是不可少的,甚至,那不应该被称为“了解”,而应该说,它是透过禅修所获得的真实体验。

坐禅时,没有时间与空间观念

所以在坐禅时,不应该有时间或空间的观念。你也许会说:“我们从七点四十五分开始在这房间里打坐。”这就是有时间的观念(七点四十五分)和空间的观念(这房间)。但事实上你在做的,只是坐着和觉察着这个宇宙的活动,就那么多。在这一刻,活动门朝一个方向打开,下一刻,活动门朝相反方向打开。
一刻接着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停地重复这种活动。其中既没有时间的观念,也没有空间的观念。时间与空间合而为一。你也许会说:“我今天下午有事情要做。”但实际上并没有“今天下午”、“一点钟”或“两点钟”这种东西的存在。你在一点钟会吃午餐,吃午餐本身就是一点钟。到时候,你会身处某个地方,但那个地方跟一点钟是分不开的。对于一个对人生能真正存有感激之心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一样的。
但是,当你厌倦了人生,或许就会说:“我不应该来这地方,到别的地方吃午餐大概要好得多了,这地方的午餐不太好。”这时候,你是在脑子里创造了一个跟实际时间分离开来的空间观念。

无时空分离,无善恶对立

也或者你会说:“这件事不对,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情。”事实上,当你说“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情”时,你已经做了某件事情,所以你别无选择。当你把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分离开来,你会以为你可以有所选择,但事实上,你是非做某件事情不可的。“不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做”。
善与恶只是存在于你心里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之类的话。与其说“这是错的”,你应该说的是:“别去做!”当你有“这是错的”的想法时,就会给自己制造出困惑。所以在清净宗教的领域中,是没有时间与空间或是对与错这样的困惑。
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事情来到,就做什么事情,好好做它!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所以坐禅时,应该专注于呼吸,让自己成为两片活动门。做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事,做我们*须做的事,这就是禅修。在这种修行中,是没有困惑存在的,如果你能确立这样的生活,就不会有任何的困惑可言。

你我正如青山与白云

*的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807~869年):曹洞宗建立者之一,在彻悟自性(佛性)之后,感到六祖慧能倡导之“顿悟”法门并非凡人所能达到。他便揭示“五位”的方便法门,广接上、中、下不同根器的学人,后得大弟子曹山本寂大力支持与弘扬,发展为万古流芳的曹洞宗。)说过:“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这是对生命一个透彻的说明。很多事物的关系都是跟青山白云的关系相似,像是男与女、师父与徒弟,彼此都互相依赖。但白云不应被青山打扰,青山也不应被白云打扰,两者都是相当独立,但又互相依赖。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和修行的方式。
当我们变得真正地忠于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两片活动门,在*独立的同时又与万物相互依赖。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世界的万千事物之中,但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我们又都是身处于这个世界的中心。所以,我们是*独立而又*依赖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体悟,有这样的存在,你就会拥有*的独立性,不被任何事所打扰。所以坐禅时,心念应该集中在呼吸上头。这种活动是众生的基本活动。没有这种体悟,没有这种修行,人们就不可能达到*的自由。

基本信息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商品名称: 禅者的初心2
作 者: 铃木俊隆禅师著
定 价: 32.00
重 量: 360克
ISBN   号: 9787544362245
出  版  社: 海南出版社
开 本: 16
页 数: 219
字 数: 115000
装 帧: 平装
出版时间/版次: 2015-12-1
印刷时间/印次: 2015-12-1
编辑*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铃木俊隆禅师的第一本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初心”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了更多的篇章,将禅师简单却深奥的教示,再次分享给全世界。

内容介绍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禅者的初心2》由禅师在世*三年间的35篇开示讲稿编辑而成。铃木俊隆禅师以寻常生活的语调、幽默感和一颗慈悲心,教导我们如何打开本性,找到原初的自我,回归广大的心胸,超越得失荣辱,享受真实的生命。

作者介绍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铃木俊隆19041971日本曹洞宗法脉传人,父亲也是一位禅师。1959年,铃木俊隆禅师抵达美国。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第一所禅修院。此举带动美国本土开始广设禅修中心,并影响日本禅宗在美国的传播,进而大放异彩。他的代表作《禅者的初心》至今已*西方世界四十余年,成为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读书。
目录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译者序1

前言7

第一部部只管打坐:静心体悟佛性之美17

“当我们不期待任何事,我们便可以成为自己。这就是我

们坐禅之道——去完*全地活在每一当刻之中。”


让你心进入全然*的宁静状态/19

惟有去做,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23

拥有自一切事物中解脱的自在/28

不再执著于一个陈旧的自我/34

改变我们的业力/41

享受你的生命/46

像一头大象般行走/52


第二部 平常心,佛之心/57

“对实相的所有描述,都是对‘空’之世界的有限表达。

然而我们执着于这些叙述而认它们为实相;那是一个谬

误。”


从“空”捎来的一封信/59

在咀嚼中才能发现糙米的美味/66

如厕的禅道:清除我们的执著/69

如同土壤,空性是一切之母/76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场电影/78

回归广大的心胸/83

平常心,佛之心/89


第三部 敞开自己,放下一切/95

“研习真正的禅,并不是口头文章。只要敞开自己,放下

一切。不论发生什么事,密切地研究它,看你能发现什

么。这是基本的态度。”

来自内在的支持/97

打开本性,倾听你的直觉/103

寻找自己,找出答案/106

以亲切慈悲的呼吸关照你的修行/113

尊敬万物,让妄念之心停顿下来/118

不为持戒而持戒/123

纯净之丝,锐利之铁/129


第四部 不论我到何处,皆与自己相见/135

“这就是佛所教示的秘密。也许是如此,但不总是如此。

不被文字或规则所拘束缠缚,也没有许多预设的成见,我

们真实地做一些事情;而且经由实际从事某些事,应用了

我们的法教。”

严格执著于某事是一种懒惰/137

修行,即以佛教徒的方式阐说生命之道/143

专注:成就心的平静和清明之道/149

不论我到何处,皆与自己相见/155

修一颗大心,涵容一切/160

真挚的修行/165

不管你在哪里,与万物为一/171


第五部 不论你在何方,开悟即在当下/177

“即使在我们不*的修行中,开悟就在那里。我们只是

不知道罢了。所以,重点是,在证得开悟之前,发现修行

的真正意义。不论你在何方,开悟即在当下。如果你在所

在之处,当下站立起来,那便是觉悟。”

随处即开悟/179

不执着于开悟/184

专属于你的教法/188

站在大地上/194

足够的问题/200

日面佛,月面佛/204

如蛙之禅坐/210

编后记215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