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曾,徐志摩嫡孙,1946年生于上海,六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及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也曾任数家科技公司高管,现退休寓居南加州家中。
序:徐志摩的觉醒——剑桥岁月?引燃诗情 阿兰·麦克法兰
前?言
*章?志在摩登
di二章?此间少年?1897—1917
童蒙幼学
*婚姻
附录一——梁启超小传
di三章?游学美欧?1918—1921
赴美寻知
转益多师
英伦寻梦
附录二——伯特兰?罗素小传
di四章?剑桥岁月?1921—1922
狄更生:大学底蕴
夫妻聚*?爱恨冤家
伯特兰?罗素:垂范终生
附录三——戈兹沃西?洛斯?狄更生小传
di五章?诗人涅槃?1922
新式离婚
故地重临
白庐碧蕤社:贯通中西
di六章?回归中国?1922—1924
造化弄人
名友双收
附录四——泰戈尔小传
di七章?文人之恋?1924—1925
名士求凰
新月诗社
爱情考验
di八章?感伤之旅?1925
幼子夭折
文苑寻新
附录五——张幼仪小传
di九章?终成眷属?1925—1927
宴尔新婚
晴雨难定
生计多艰
di十章?艺苑耕耘?1927—1928
风格隽永
新月兴衰
追寻彼岸
di十一章?惨淡人生?1929—1931
痛丧亲师
旧情复燃
渴望飞行
di十二章?横遭惨劫?1931
鹤坠云中
埋骨故乡
di十二章?劫后风波?1931—198
di十三章?身后名扬?1981—
附录六——徐志摩诗文选
附录七——大事记
附录八——术语表
附录九——参考书目
附录十——引用的文献和图片出处
跋:现代诗魂 米歇尔·奚密
后?记
致?谢
译后记
附录十一——徐志摩后人简介
附录十二——徐氏家族影集
徐志摩诗文选
石虎胡同七号
Seven, Tiger Stone Lane
为要寻一颗明星
In Search of a Bright Star
雪花的快乐
Joy of a Snowflake
翡冷翠的一夜
A Night in Florence
海韵
Sea Rhyme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What Exactly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我有一个恋爱
I Have One Love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Follow Me
深夜巷中琵琶
A P’i-Pa Tune in an Alley at Midnight
哈代
Thomas Hardy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I Know Not in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再别康桥
A 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春的投生
Birth of Spring
云游
Roaming in the Clouds
车上
On the Bus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On Hearing the Chant of Intercession at the Temple of Heaven’s Stillness at Ch’ang Chou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The Cambridge I Knew (excerpted)
显示*信息
“志在摩登”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时代的光晕,仿佛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年代。而“我的祖父徐志摩”几个字,则又为这本书注入了浓厚的家族情感和个人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否带领我们超越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徐志摩形象——那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位周旋于几段情感纠葛中的浪子。由他的孙子徐善曾来讲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切入点。我非常好奇,徐善曾会如何理解和阐释“摩登”这个概念?它是否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是更深入地触及了徐志摩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观念,他的人生追求?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在追寻现代化的道路,徐志摩无疑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徐志摩在家庭生活中的样子,他与子孙的互动,以及他如何看待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潮流。这些鲜活的细节,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位文坛巨匠,看到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摩登”气质,以及他对理想与自由的永恒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仅仅是看到它,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徐志摩,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浪漫、才情与时代的印记。而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是他的孙子徐善曾。这层亲缘关系,无疑为这本书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它将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诗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次家族记忆的挖掘,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迫切地想知道,“摩登”在徐善曾的笔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包含了徐志摩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对现代教育的投入,还是他对新生活方式的探索?徐志摩活跃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旧的观念在瓦解,新的思潮在涌动。“摩登”二字,在那时一定是一个充满吸引力且意义丰富的符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徐志摩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精神特质,以及他对理想、自由和新事物的不懈追求。或许,通过徐善曾的讲述,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徐志摩,一个在家族血脉中传承着“摩登”基因的智者。
评分当我看到《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时代的剪影:旗袍、留声机、咖啡馆、飞机……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变革的色彩。徐志摩,这个名字本身就与浪漫、诗歌、以及一段段令人唏嘘的情感纠葛紧密相连。而这本书由他的孙子徐善曾执笔,这无疑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亲历感和解读视角。我非常好奇,这位与徐志摩有着血脉相连的后代,将如何超越那些已有的、被大众熟知的徐志摩形象,去发掘他内心深处、不为外人所知的“摩登”灵魂。所谓“摩登”,在当时的语境下,绝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时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新知识、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的拥抱。我想象着,徐善曾或许会带领读者走进祖父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如何在这种时代的浪潮中,既保持着传统的优雅,又积极地拥抱西方的进步,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这种融合,或许体现在他对诗歌的创新,对教育的思考,甚至是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徐志摩形象,让我们看到那个在时代巨变中,努力探索自我、追求理想的“摩登”先驱。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志在摩登",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新时代的气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再看到作者是徐善曾,这立刻让人联想到那个风度翩翩、才情横溢的徐志摩。作为一位曾经在现代文明的中心成长起来的人,他的后代来讲述关于他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视角优势。我很好奇,这位孙子会如何解读祖父对“摩登”的理解?是关于当时的服饰、社交,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思潮?徐志摩活跃的时代,正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烈转型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旧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萌芽。“摩登”这个词,在那时一定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外在的时尚,更是内心的一种觉醒,一种对自由、独立、个性解放的追求。我很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徐善曾如何透过他家族的视角,来描绘徐志摩身上那份独特的“摩登”气质,以及这份气质是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缅怀,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性启蒙的探索,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徐志摩这个名字有了新的期待。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是通过他的诗歌,或者通过他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来认识他。然而,“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个标题,却似乎暗示着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徐善曾,作为徐志摩的孙子,他所能提供的,必然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亲身感受和家族记忆。我好奇的是,他会如何解读“摩登”这个词?它是否包含了祖父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对新式婚姻的理解,还是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徐志摩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身上的那种浪漫情怀,那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否就是他内心深处对“摩登”最真实的写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徐善曾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家族记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祖父形象。他或许会讲述祖父在家庭中的样子,在朋友间的谈吐,以及他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真实看法。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及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徐志摩会被视为那个时代“摩登”的象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