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 (美)徐善曾 中信 9787508685588

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 (美)徐善曾 中信 97875086855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徐善曾 著
图书标签:
  • 徐志摩
  • 家族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名人传记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徐善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上海中法图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5588
商品编码:2826667989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字数:253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
书号: 9787508685588
定价: 68.00
作者/编者: [美]徐善曾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内容简介

这本传记是徐志摩嫡孙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作者简介

徐善曾,徐志摩嫡孙,1946年生于上海,六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及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也曾任数家科技公司高管,现退休寓居南加州家中。



目录

序:徐志摩的觉醒——剑桥岁月?引燃诗情  阿兰·麦克法兰

前?言

*章?志在摩登

di二章?此间少年?1897—1917

童蒙幼学

*婚姻

附录一——梁启超小传

di三章?游学美欧?1918—1921

赴美寻知

转益多师

英伦寻梦

附录二——伯特兰?罗素小传

di四章?剑桥岁月?1921—1922

狄更生:大学底蕴

夫妻聚*?爱恨冤家

伯特兰?罗素:垂范终生

附录三——戈兹沃西?洛斯?狄更生小传

di五章?诗人涅槃?1922

新式离婚

故地重临

白庐碧蕤社:贯通中西

di六章?回归中国?1922—1924

造化弄人

名友双收

附录四——泰戈尔小传

di七章?文人之恋?1924—1925

名士求凰

新月诗社

爱情考验

di八章?感伤之旅?1925

幼子夭折

文苑寻新

附录五——张幼仪小传

di九章?终成眷属?1925—1927

宴尔新婚

晴雨难定

生计多艰

di十章?艺苑耕耘?1927—1928

风格隽永

新月兴衰

追寻彼岸

di十一章?惨淡人生?1929—1931

痛丧亲师

旧情复燃

渴望飞行

di十二章?横遭惨劫?1931

鹤坠云中

埋骨故乡

di十二章?劫后风波?1931—198

di十三章?身后名扬?1981—

附录六——徐志摩诗文选

附录七——大事记

附录八——术语表

附录九——参考书目

附录十——引用的文献和图片出处

跋:现代诗魂   米歇尔·奚密

后?记

致?谢

译后记

附录十一——徐志摩后人简介

附录十二——徐氏家族影集

 

徐志摩诗文选

 

石虎胡同七号

Seven, Tiger Stone Lane

 

为要寻一颗明星

In Search of a Bright Star

 

雪花的快乐

Joy of a Snowflake

 

翡冷翠的一夜

A Night in Florence

 

海韵

Sea Rhyme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What Exactly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我有一个恋爱

I Have One Love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Follow Me

 

深夜巷中琵琶

A P’i-Pa Tune in an Alley at Midnight

 

哈代

Thomas Hardy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I Know Not in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再别康桥

A 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春的投生

Birth of Spring

 

云游

Roaming in the Clouds

 

车上

On the Bus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On Hearing the Chant of Intercession at the Temple of Heaven’s Stillness at Ch’ang Chou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The Cambridge I Knew (excerpted)

显示*信息



追寻远方的足音: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家族史诗 书名: 远方的灯塔 作者: 林晚秋 出版社: 寰宇文汇出版社 ISBN: 9787578901234 --- 内容简介: 《远方的灯塔》 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家族史诗,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烈动荡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坚守与蜕变的故事。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人”的命运,通过三代人的跌宕起伏,折射出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焦虑与希望。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沈家展开。沈家祖辈是晚清时期受过新式教育的士绅,他们怀揣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为家族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 第一代:沈怀瑾——理想主义的破灭与坚守 沈怀瑾是故事的起点人物,一位早年留学日本的化学工程师。他踌躇满志地回到战乱初期的上海,投身于民族工业的建设。他的前半生充满了激情与挫折,他相信科学可以改变中国,却屡屡被军阀混战、外埠侵略和内部腐败所阻挠。 作者通过大量的书信、日记和对老上海工业区环境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沈怀瑾如何在理想与生存之间痛苦抉择。他建立的化工厂,不仅是家族的经济命脉,更是他“救国”抱负的具体体现。然而,随着局势的恶化,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是远走他乡寻求技术支持,还是留守故土,眼看着心血付诸东流?书中细致刻画了他与妻子苏雅之间的情感张力,苏雅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担忧丈夫的“空想”会危及家族安宁,但最终选择默默支持他的理想。沈怀瑾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如何安放自己“现代性”的挽歌。 第二代:沈若薇与沈清风——跨越海洋的两种选择 沈怀瑾的两个孩子,若薇和清风,代表了同一代人面对外部世界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沈若薇,一位聪慧而叛逆的女性,她在抗战爆发后,毅然选择南下,投身于艰苦的后方教育事业。她的故事线聚焦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图景,而非政治斗争的喧嚣,而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知识的火种。若薇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压力,还要处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她与一位坚守抗战前线的进步青年之间的情感纠葛,充满了克制与牺牲。她的选择,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以“文”抗“武”的精神体现。 沈清风,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追随父辈的脚步,前往战后的欧洲学习新的工业技术,本意是学成归国报效。然而,欧洲的战后重建和冷战格局,使他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他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师,而是一个文化冲突的观察者。书中详尽描述了清风在巴黎和柏林的生活片段,他如何被新的思潮冲击,又如何在异乡的孤独中,重新审视“根”的意义。他的故事探讨了“归属感”的丧失与重塑,以及“现代性”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呈现出的面貌。 第三代:沈之恒——在故土的重建与和解 故事的焦点最终落在了第三代,沈清风的儿子沈之恒身上。之恒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没有经历过战乱,但却承载着父辈未竟的理想和断裂的记忆。他是一名建筑师,受命参与故乡老城区的改造项目。 他的任务,不仅仅是设计新的建筑,更是要面对祖父沈怀瑾留下的旧工厂遗址,以及父辈的时代阴影。之恒的故事线充满了对历史的“修复”与“对话”。他必须在遵循时代要求的同时,努力去理解和保留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埋的家族记忆和建筑美学。通过他对老宅、旧工厂和新规划的反复考察,作者细腻地展现了个人记忆如何与宏大的时代叙事发生碰撞、融合。之恒最终的成就,在于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彻底割裂,而是让历史的“灯塔”在新的地基上继续指引方向。 主题与风格: 《远方的灯塔》以一种近乎“口述历史”的温和姿态,避免了意识形态的喧哗,着重于描绘知识分子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的“在场”与“缺席”。 地理的跨度:从江南水乡的沈家老宅,到霓虹闪烁的上海滩,再到西南边陲的穷乡僻壤,直至战后的欧洲都市,地理空间的转换,象征着家族视野的拓展与精神的漂泊。 情感的深度:作者摒弃了戏剧性的冲突,转而挖掘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对知识的渴望、对家庭的责任、在时代剧变面前的无力感,以及对故土和亲情的恒久依恋。 本书是一部关于“传承”的著作。它追问的不是“我们从哪里来”,而是“我们如何带着过去的重量,走向未知的未来”。那些远方的灯塔,或许是逝去亲人的背影,或许是未竟的学术理想,或许是脚下这片土地不灭的生机。它邀请读者一同沉浸于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族记忆,感受那些在风雨中沉默前行的人们的坚韧与温柔。 --- (注:本书内容完全独立,与您提到的任何其他图书内容无关,旨在提供一个详尽、富有文学色彩的虚构图书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志在摩登”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时代的光晕,仿佛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年代。而“我的祖父徐志摩”几个字,则又为这本书注入了浓厚的家族情感和个人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否带领我们超越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徐志摩形象——那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位周旋于几段情感纠葛中的浪子。由他的孙子徐善曾来讲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切入点。我非常好奇,徐善曾会如何理解和阐释“摩登”这个概念?它是否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是更深入地触及了徐志摩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观念,他的人生追求?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在追寻现代化的道路,徐志摩无疑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徐志摩在家庭生活中的样子,他与子孙的互动,以及他如何看待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潮流。这些鲜活的细节,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位文坛巨匠,看到他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摩登”气质,以及他对理想与自由的永恒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仅仅是看到它,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徐志摩,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浪漫、才情与时代的印记。而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是他的孙子徐善曾。这层亲缘关系,无疑为这本书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它将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诗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次家族记忆的挖掘,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迫切地想知道,“摩登”在徐善曾的笔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包含了徐志摩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对现代教育的投入,还是他对新生活方式的探索?徐志摩活跃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旧的观念在瓦解,新的思潮在涌动。“摩登”二字,在那时一定是一个充满吸引力且意义丰富的符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徐志摩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精神特质,以及他对理想、自由和新事物的不懈追求。或许,通过徐善曾的讲述,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徐志摩,一个在家族血脉中传承着“摩登”基因的智者。

评分

当我看到《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时代的剪影:旗袍、留声机、咖啡馆、飞机……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变革的色彩。徐志摩,这个名字本身就与浪漫、诗歌、以及一段段令人唏嘘的情感纠葛紧密相连。而这本书由他的孙子徐善曾执笔,这无疑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亲历感和解读视角。我非常好奇,这位与徐志摩有着血脉相连的后代,将如何超越那些已有的、被大众熟知的徐志摩形象,去发掘他内心深处、不为外人所知的“摩登”灵魂。所谓“摩登”,在当时的语境下,绝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时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新知识、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的拥抱。我想象着,徐善曾或许会带领读者走进祖父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如何在这种时代的浪潮中,既保持着传统的优雅,又积极地拥抱西方的进步,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这种融合,或许体现在他对诗歌的创新,对教育的思考,甚至是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徐志摩形象,让我们看到那个在时代巨变中,努力探索自我、追求理想的“摩登”先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志在摩登",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新时代的气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再看到作者是徐善曾,这立刻让人联想到那个风度翩翩、才情横溢的徐志摩。作为一位曾经在现代文明的中心成长起来的人,他的后代来讲述关于他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视角优势。我很好奇,这位孙子会如何解读祖父对“摩登”的理解?是关于当时的服饰、社交,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思潮?徐志摩活跃的时代,正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烈转型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旧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萌芽。“摩登”这个词,在那时一定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外在的时尚,更是内心的一种觉醒,一种对自由、独立、个性解放的追求。我很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徐善曾如何透过他家族的视角,来描绘徐志摩身上那份独特的“摩登”气质,以及这份气质是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缅怀,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性启蒙的探索,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徐志摩这个名字有了新的期待。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是通过他的诗歌,或者通过他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来认识他。然而,“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个标题,却似乎暗示着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徐善曾,作为徐志摩的孙子,他所能提供的,必然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亲身感受和家族记忆。我好奇的是,他会如何解读“摩登”这个词?它是否包含了祖父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对新式婚姻的理解,还是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徐志摩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身上的那种浪漫情怀,那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否就是他内心深处对“摩登”最真实的写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徐善曾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家族记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祖父形象。他或许会讲述祖父在家庭中的样子,在朋友间的谈吐,以及他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真实看法。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及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徐志摩会被视为那个时代“摩登”的象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