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经典文集(手稿图文珍藏版)——季羡林自传
定价:32.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47033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季羡林之子季承倾情授权
学术大师的人生感悟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季羡林
内容提要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次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进入正谊中学 在过去的济南,正谊中学多只能算是一所三流学校,绰号“破正谊”,与“烂育英”凑成一对,成为难兄难弟。但是,正谊三年毕竟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即使不是重要的阶段,也总能算是一个有意义的阶段。因此,我在过去写的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正谊;但是,谈得很不全面,很不系统。现在想比较全面地,比较系统地叙述一下我在正谊三年的过程。
正谊中学坐落在济南大明湖南岸阎公祠(阎敬铭的纪念祠堂)内。原有一座高楼还保存着,另外又建了两座楼和一些平房。这些房子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我不清楚,也没有研究过。校内的景色是非常美的,特别是北半部靠近原阎公祠的那一部分。绿杨撑天,碧水流地。一条清溪从西向东流,尾部有假山一座,小溪穿山而过。登上阎公祠的大楼,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向北望,大明湖碧波潋滟,水光接天。夏天则是荷香十里,绿叶擎天。向南望,是否能看到千佛山,我没有注意过。我那时才十三四岁,旧诗读得不多,对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和赞美,不甚了了,也没有兴趣。我的兴趣是在大楼后的大明湖岸边上。
每到夏天,湖中长满了芦苇。芦苇丛中到处是蛤蟆和虾。这两种东西都是水族中的笨伯。在家里偷一根针,把针尖砸弯,拎上一条绳,顺手拔一枝苇子,就成了钓竿似的东西。蛤蟆端坐在荷叶上。你只需抓一只苍蝇,穿在针尖上,把钓竿伸向它抖上两抖,蛤蟆就一跃而起,意思是想扑捉苍蝇,然而却被针尖钩住,提上岸来。我也并不伤害它,仍把它放回水中。有了这个教训的蛤蟆是否接受教训,不再,我没法研究。这疑难问题,虽然比不上相对论,但要想也并不容易,只有请美国科学家们代劳了。笨的还是虾。
这种虾是长着一对长夹的那一种,齐白石画的虾就是这样的。对付它们,更不费吹灰之力,只需顺手拔一枝苇子,看到虾,往水里一伸,虾们便用长夹夹住苇秆,死不放松,让我拖出水来。我仍然把它们再放回水中。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戏耍也。上下午课间的几个小时,我就是这样打发的。
我家住在南城,要穿过整个济南城才能到大明湖畔,因此中午不回家吃饭。婶母每天给两个铜圆当午餐费,一个铜圆买一块锅饼,大概不能全吃饱,另一个铜圆买一碗豆腐脑或一碗炸丸子,就站在校门外众多的担子旁边,狼吞虎咽,算是午饭,心里记挂的还是蛤蟆和虾。看到路旁小铺里卖的一个铜圆一碟的小葱拌豆腐,简直是垂涎三尺。至于那几个破烂小馆里的炒木樨肉等炒菜,香溢门外,则更是如望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即了。有一次,。我从家里偷了一个馒头带在身边,中午可以节约一个铜圆,多喝一碗豆腐脑或炸丸子,惹得婶母老大不高兴。古话说:君子不二过,从此不敢再偷了。又有一次,学校里举办什么庆祝会,我参加帮忙。中午每人奖餐券一张,到附近一个小馆里去吃一顿午饭。
我如获至宝,昔日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今天我终于来了,饱饱地吃了一顿,以致晚上回家,连晚饭都吃不下了。这也许是我生平吃得饱的一顿饭。我当时并不喜欢念书。我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我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其实我根本不计较这些东西。
P31-33
序言
这本《季羡林经典文集(手稿图文珍藏版)》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季羡林经典文集”本身就意味着这是大师思想的精华汇聚,涵盖了他一生学术研究的精髓,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必定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洞察力。而“手稿图文珍藏版”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我们有机会窥见季羡林先生创作过程中最真实、最原始的一面。那些泛黄的手稿,潦草的笔迹,或许还夹杂着修改的痕迹,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他深思熟虑的印记。与文字并存的珍贵图片,无论是他求学时期的照片,还是考察研究时的场景,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他的人生轨迹。这样的版本,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与大师进行跨时空对话的体验,从中汲取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启迪。它不仅仅是书架上的藏品,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
评分仅仅是“季羡林自传”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位学界巨匠一生传奇的无限遐想。自传,是作者对自己生命历程最真诚的梳理与呈现,而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他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路,到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探索,再到归国后在学术界的砥砺前行,乃至晚年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反思,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挑战与智慧。我想,通过他的自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学者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坚守初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他温厚的人格魅力,理解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以及他那份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这无疑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并从中获得力量的读物。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语言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季羡林经典文集”这个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关注。季羡林先生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就卓著,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敬仰。而“手稿图文珍藏版”的定位,则进一步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它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印刷的文字,而是带有作者最真实创作痕迹的版本。看到季先生的手稿,无疑是一种极具历史感的体验,可以从中感受到他治学的严谨和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同时,图文并茂的设计,也将使得文字的理解更加生动具象。如果书中包含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珍贵照片,或者是一些与研究相关的插图,那将大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量。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以及对一代宗师深深的缅怀。它将是我书架上一件值得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珍宝。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触及历史真相,并且带有个人独特视角的作品充满好奇。当得知有《季羡林经典文集(手稿图文珍藏版)——季羡林自传》这样一本结合了学者人生经历与珍贵史料的书籍时,我的兴趣被彻底点燃了。尤其是“手稿图文”的表述,让我联想到那些历史学家、文学家们留下的珍贵笔迹和影像资料,它们是还原真实历史、理解人物思想的重要依据。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其人生经历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充满了时代的印记。而这本“自传”将通过他的视角,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这本身就具备了极高的阅读价值。更何况,辅以珍贵的手稿和图片,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季老先生并肩而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的思想精华。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画卷,一扇窥探大师内心世界的窗口。
评分《季羡林经典文集》的“手稿图文珍藏版”设定,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瞬间爆棚。我一直认为,手稿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最直接、最纯粹的桥梁。那些未经过多修饰的文字,那些涂改和圈画,都像是作者在思想的海洋中探索时留下的足迹,比经过润饰的定稿文字,更能触及灵魂。想象一下,翻开书页,看到季老先生亲笔写下的那些关于东方学、语言学、文学研究的心得,或是对人生的感悟,那会是怎样一种震撼人心的体验?而“图文”的结合,更是将这种体验升华为一种全方位的沉浸。或许是他在异国求学时期的校舍照片,又或许是他潜心研究时的书房一角,又或是他在田野考察时与当地人的合影,这些画面与文字相互映衬,将形成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季羡林形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封存着大师最真实、最宝贵的研究过程和人生片段,对于每一个热爱学术、敬仰大师的人来说,都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