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徐锡麟评传—越文化研究丛书
:36.00元
作者:谢一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010097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徐锡麟与陶成章等人创办大通学堂,招收会党骨干,进行兵式体操的军事训练。大通学堂成了光复会发展会员的主要基地.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的所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培养武装干部的学校。徐锡麟指挥巡警学堂部分学生,占领了军械局.与前来围剿的清军进行了四小时的激烈枪战,终因众寡悬殊,孤立无援,徐锡麟,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被剖腹挖心而死。徐锡轔发动的安庆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仅仅三年后,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上海起义和杭州起义,光复东南,并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目录
前言
章 山阴望族
一、鉴湖明珠
二、东浦徐氏
三、徐家台门
四、梅生师爷
五、鼎食之家
第二章 忧国忧民
一、东浦少年
二、博览群书
三、改良之策
四、维新方案
五、人才兴国
六、伉俪情深
第三章 教育救国
一、府校教习
二、游览大阪
三、结识志士
……
第四章 创办大通
第五章 赴日学军
第六章 奔赴安庆
第七章 筹划起义
第八章 安庆起义
第九章 力量受挫
第十章 惊破*胆
第十一章 浩气长存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一种罕见的审美愉悦,这源于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作者似乎深谙“知人论世”的精髓,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是在探究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与断裂。它巧妙地将个体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深层的文化基因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被某种精妙的论述所触动,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回味。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珍贵的,它超越了单纯获取信息的层面,上升到了对人类处境的哲学思考。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它不仅为我们理解过去提供了一把钥匙,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那种余韵悠长,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那深沉的黛青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初次捧读,我便被它那种凝练而富有张力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作者在叙事时,笔触如同精密的雕刻刀,毫不拖泥带水,却又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和人情世故。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史学的敏锐洞察力,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结构性因素。读起来,既有历史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复杂的人物群像和时代侧影,让人不禁沉思良久,回味无穷。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赞叹的,它没有采取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轻快叙事,而是坚持了一种扎实的研究态度。每一处引述和论断,似乎都能看到背后海量资料的支撑,这让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的充实感。作者对复杂历史语境的梳理能力,堪称一绝,他总能将那些看似零散、互不相关的历史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个逻辑自洽、脉络清晰的整体结构。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评价,也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批判性的反思角度,这种不盲从权威、敢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勇气,非常值得称道。虽然某些专业术语的出现,需要偶尔放慢速度细细揣摩,但这恰恰是它区别于通俗历史读物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历史观也被微妙地拓宽和修正了。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与内敛。它的句子结构多变,很少有重复堆砌的现象,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反复锤炼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特别是在描述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道德困境时,作者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比直白的宣泄更有力量,它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去填补那份深藏于文字之下的巨大悲怆或坚定信念。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摹,那些对于特定地理环境、建筑风格乃至日常器物的细致刻画,构建了一个极其可感的历史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种环境描写的功力,使得人物的行动和抉择,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不再是抽象历史符号的机械运动,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仿佛是高明的音乐指挥家在操控着情感的起伏。有些章节,文字如同急促的鼓点,将事件的紧张感推向高潮,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而另一些篇章,则像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在对人物心境的细腻剖析中,缓缓流淌出岁月的沧桑与无奈。作者在叙述中娴逸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这些材料的运用非但没有打断叙事,反而像是精美的马赛克,共同拼贴出了一幅立体而鲜活的时代画卷。尤其是对特定时期社会思潮变迁的描摹,那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处理,显得极为自然流畅。我读到一些地方时,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深切关怀与复杂的敬意,这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传记或历史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次与逝去时代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