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價:1524.00
南懷瑾作品集 45冊(紫封平裝) 圓覺經略說 978-7-5060-9790-1 38.00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978-7-5060-9797-0 29.00 定慧初修 978-7-5060-9416-0 30.00 如何修證佛法 978-7-5060-8998-2 45.00 禪宗與道傢 978-7-5060-9207-4 38.00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978-7-5060-9127-5 46.00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978-7-5060-9111-4 25.00 藥師經的濟世觀 978-7-5060-8036-1 39.00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978-7-5060-8331-7 40.00 禪海蠡測 978-7-5060-8903-6 32.00 金剛經說什麼 978-7-5060-8936-4 42.00 曆史的經驗(增訂本) 978-7-5060-8278-5 30.00 話說中庸 978-7-5060-8161-0 32.00 禪話 978-7-5060-8035-4 18.00 新舊教育的變與惑 978-7-5060-7629-6 25.00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978-7-5060-7984-6 20.00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 978-7-5060-7693-7 24.00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978-7-5060-7910-5 24.00 易經雜說 978-7-5060-7803-0 39.00 易經係傳彆講 978-7-5060-7717-0 49.00 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 978-7-5060-7490-2 35.00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 978-7-5060-7600-5 22.00 老子他說(初續閤集)(全二冊) 978-7-5060-7534-3 88.00 孟子旁通 978-7-5060-7318-9 39.00 孟子與盡心篇 978-7-5060-7532-9 26.00 論語彆裁(上下冊) 978-7-5060-7396-7 89.00 莊子諵譁(上下冊) 978-7-5060-6936-6 65.00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978-7-5060-7408-7 32.00 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978-7-5060-6956-4 16.00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 978-7-5060-7076-8 24.00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978-7-5060-6050-9 43.00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978-7-5060-5640-3 48.00 我說參同契(中) 978-7-5060-3690-0 32.00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下) 978-7-5060-4016-7 39.00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上) 978-7-5060-3973-4 42.00 我說參同契(下) 978-7-5060-3848-5 30.00 我說參同契(上) 978-7-5060-3499-9 32.00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978-7-5060-3417-3 38.00 漫談中國文化——金融?企業?國學 978-7-5060-3317-6 26.00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978-7-5060-3197-4 24.00 原本大學微言(上下) 978-7-5060-7395-0 69.00
適讀人群 :對宗教感興趣的讀者
《如何修證佛法》是南懷瑾先生重要著述之一,他結閤自身修持經驗,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闢的講解和具體的指引。
《如何修證佛法》 南懷瑾先生在颱北時,曾以“如何修證佛法”為主題,開設係列講座,共二十八次。這些講座的內容,經記錄整理,便形成瞭本書。書中以“見”(見地)、“修”(修證)、“行”(行願)為重點,以《楞嚴經》《法華經》《增一阿含經》《起世經》《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宗鏡錄》《指月錄》《密宗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佛典為資料,結閤自身的修持經驗,對佛教的修持方法作瞭簡潔明瞭的闡述,既有要點提示,又有例證說明,是南先生重要的著述之一。……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齣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傢、佛學傢、教育傢、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傢、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曆任颱灣政治大學、颱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名傢評價
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復旦大學曆史教師薑義華)
南懷瑾為奇人,雖與嚴謹學者異其道,但其修養確有高人之境。(曆史學傢許倬雲)
南懷瑾的一生不能僅當作“國學大師”、“禪學大師”看待,在學術研究中也多有創新,在有的讀者看來,可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總歸成績是主要的。他經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樣的質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談論,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事情纔是*重要的。(書法傢王國平)
南懷瑾沒有被任何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文化所束縛。他寫瞭那麼多傳統文化的書,但在他身上人們卻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後遺癥”,不做作。(颱灣曾子南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
《如何修證佛法》十版前言
九版說明
編輯說明
第一講
本講緣起 釋迦悟瞭什麼 參考經典 解脫和悟道 倒因為果 見地修證及行願 四加行
第二講
僞經之辨 《楞嚴經》的密因 心與緣 七處徵心 八還辨見 五十陰魔 色陰
第三講
走火入魔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第四講
水老鶴 識陰 五陰及邊際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脫 佛說《法華經》 拈花微笑
第五講
《法華》和《莊子》的寓言 五韆比丘離席 分段及變易生死 彈指八萬四韆劫 《序品》:東方現瑞 《比喻品》:火宅三車 《信解品》 《藥草喻品》 《化城喻品》
第六講
《法華》與寒山 衣中寶 少欲及無欲 佛法與皇帝 永恒不變存在的真理 大醫王 多寶如來和張商英 龍女成佛
第七講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齣息入息 氣與兩腿 羅雲念安般
第八講
修持證果 初禪到四禪 結使和大阿羅漢 念身與白骨觀 念佛與淨土宗 念法與學理實踐 念僧念聖賢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捨 念天及天堂
第九講
孟子的浩然之氣 見思惑和結使 《楞嚴經》中的十種仙 六欲天道 斷欲及煉氣調息 瑜珈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講
聽息數息的問題 精氣神樂明無念與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觀 密宗及修氣 修脈 生命和宇宙法則
第十一講
達摩的理入行入 二祖安心 四祖與各宗派 五祖的時代 六祖的時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 小釋迦仰山 臨濟四料簡
第十二講
參話頭 觀心法門 三際托空 再說臨濟四料簡 永嘉說三身 禪與《指月錄》 生死問題 溈仰的對答 夾山悟道
第十三講
思想念頭的流動 三際托空與現在心 四料簡與火候 軍事藝術和禪 夾山度洛浦 《宗鏡錄》悟道十問 洛浦三關 說臨濟 說曹洞
第十四講
不二法門與自然外道 真空頑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說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種滲漏 說曹山 如來禪與祖師禪 五代的人纔
第十五講
如何去身見 鳥飛式 再說修氣 睦州的草鞋 說雲門 三平偈 法身兩般病 陳尚書宴雲門
第十六講
顧鑒咦 法眼宗 見桃花悟道 圍起來打 四禪四大和三大劫 身心健康的修道 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陰 意識和餘力
第十七講
說圓悟勤 聞思修是什麼 信之難 說定 昏沉定世間定 修定 修空與枯禪 修有與緊張 調整色身
第十八講
水火風三劫 三界天人 宇宙的災難 人類自身的災難 心法與色法 人體的三界 無住無著無願 心體及其作用 心、意、識 變化氣質
第十九講
第一障礙:身見 色身轉變 不是絕對的時間 三災與修持 四大種與色法 相續心 四禪八定和精氣神 善人的凡夫禪 輕安、定、非定
第二十講
什麼不是定境 專一作意 世間定及非世間定 有心地無心地 生起和圓滿 六位無心地 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柴
第二十一講
佛法在世間 《禪宗直指:大事因緣》 雪岩欽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講
明心見性與三身 呂純陽與黃龍南 重要的資糧 不能得定與齣定 定境中的退位 現觀與聖教量
第二十三講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聲聞乘的四加行 獨覺乘的四加行 八萬四韆對治 習氣次第斷過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檠 把握行蘊
第二十四講
往生兜率天 第一義 四正斷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薩道的加行 鈍根菩薩 四十六種魔 六度菩薩行 四種魔境
第二十五講
李長者的《閤論》 妄念和情 性與情 濟顛和林酒仙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第二十六講
睏在感覺境界 變成習慣的思 再說行陰 心不相應行法 說識陰 融通妄想與顛倒妄想 心行五陰解脫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講
一知與色身 一知與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觀、所緣 假想産生的魔境 守著靈明清淨 不守靈明清淨 漏 任脈的變化
第二十八講
隻有行願 三韆善行,數韆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途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附錄一:見思惑與三界九地、斷惑證真之關聯
附錄二:三界天人錶
《如何修證佛法》:
圓悟勤傢世儒宗,讀四書五經,以孔孟為教,世間的學問研究得很好。據傳記上說,他“日記韆言”,記憶力之強如此。小時候有一天到瞭一個廟子去玩,廟裏有佛經,他拿起一本佛經看,就傻瞭,當時,“三復悵然,如獲舊物”。第一次看佛經,就自然被吸引住瞭;再看,捨不得馬上丟,看瞭一段,又迴轉來看,如此三次。讀完瞭佛經以後,很難過,好像掉瞭東西一樣,非常惆悵。便想,我過去前生一定是個和尚,便要求傢庭準許他齣傢瞭。
研究高僧傳記,發現其中十分之六七,都是儒傢的傢世,開始完全是中國傳統的觀念,反對佛教,結果成就的,都是這一類的人。這也是個話頭,是個大話頭,自己去研究。
圓悟勤齣傢以後,就跟著一個法師學教理,以他的天資,佛學的道理通透極瞭。這時,有個機會來瞭,他生一場大病,病得快死瞭。據後來他成道得法後,上堂說法所講的情形是:我那時候的確死瞭,隻覺得前路是黑茫茫的。總算給他一掙,我不能死,還沒有成道,給他又蹦迴來瞭。
這裏頭是個問題,是不是人死瞭以後,有這個勇氣可以蹦迴來?如果拿唯識學來研究,圓悟勤不一定足真死瞭。比方說抗戰時軍中有位朋友,被炮彈打死瞭,後來又迴生。事後說,死是很痛快的,子彈打過身上冰得無法形容,非常痛苦,痛苦以後,感覺非常舒服,那種舒服隻有一刹那,一感覺舒服就完瞭,死過去瞭。剛死的時候,先是什麼都不知道,茫茫然,空空洞洞的,的確是中國人形容的“黃泉路上”,灰灰黃黃的一片。以後怎麼活過來也不知道,隻感覺自己好像在跳闆上一樣,就是那麼一翻,就迴來瞭。這不是全死,阿賴耶識還沒有離開,這一種現象在中國《禮記》上稱作假死。
圓悟勤禪師所講的死究竟如何,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學佛修道是科學的,不是隨便講,該怎麼信就怎麼信,並不是不信,而是對自己修道應該負責,不能盲目地自欺。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