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医故事

画说中医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传统文化
  • 健康养生
  • 图文
  • 科普
  • 故事
  • 中医入门
  • 文化
  • 养生
  • 中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785
商品编码:28344086587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画说中医故事
作者:范金成;吴晓晖;郁东海;陆小弟等
定价:68.0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47838785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在历代史书、传记、医籍中筛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书目,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故事,共65条典故。本书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医药文化,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更好地挖掘和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

  目录

○?太昊伏羲?9
?
○?岐黄论道?10
?
○?神农尝百?13
?
○?神医扁鹊?14
?
○?坐堂医圣?17
?
○?外科圣手?18
?
○?济世药王?21
?
○?幼科鼻祖?22
?
○?丹溪先生?25
?
○?本巨擘?26
?
○?东垣老人?29
?
○?撄宁先生?30
?
○?西昌老人?33
?
○?儒门大医?34
?
○?侠医斗魁?37
?
○?三折肱为良医?38
?
○?上医医国?41
?
○?扁鹊换心?42
?
○?起死回生?44
?
○?讳疾忌医?46
?
○?病入膏肓?49
?
○?相如病渴?50
?
○?良言逆耳?53
?
○?橘井泉香?54
?
○?鹿门采药?57
?
○?杏林春暖?58
?
○?虎守杏林?61
?
○?悬壶济世?62
?
○?对症下药?65
?
○?借药传情?66
?
○?引线诊脉?69
?
○?顶礼谢医?70
?
○?钱乙辨病?73
?
○?文伯奇术?74
?
?


○?榜方通衢?77
?
○?水火既济?78
?
○?阴阳相生?81
?
○?虚不受补?82
?
○?久病成医?85
?
○?摩腹治结?86
?
○?刺胎催产?89
?
○?刮骨疗毒?90
?
○?摩笔正骨?93
?
○?辨色知病?94
?
○?回天乏

  编辑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当前中医典故内容方面缺乏科普性、系统性图书著作的不足,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医故事”提供了极好的文献资料。 




《画说中医故事》是一本旨在向更广泛读者群体介绍中医独特魅力的读物。它并非一本枯燥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生动、直观、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画说”二字,通过精心绘制的插图,将抽象的中医概念、复杂的穴位、微妙的病理变化以及神奇的治疗过程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看懂”中医,进而“理解”中医。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中医知识点,而是巧妙地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和民间流传的,与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医者仁心等主题相关的经典故事、传说以及真实案例。这些故事的选择,既有宏观的历史叙事,例如名医的传奇一生,也有微观的个体经历,如普通百姓如何通过中医调理重拾健康。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情节,读者得以窥见中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密相连。 例如,本书可能会讲述一位古代名医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声音、舌苔,再结合其脉象,就能精准地诊断出一种当时难以理解的疾病,并用草药将其治愈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案,更是对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法的生动诠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医者如何“望”其形,“闻”其声,“问”其情,“切”其脉,并从中体会到中医注重整体、体察细微的诊疗哲学。 再比如,书中可能还会描绘一个关于“治未病”的朴素故事。在一个小山村,人们世代遵循着一些简单的养生法则,比如根据四时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利用当地特有的食材制作保健汤羹。即使偶有小恙,也多能通过艾灸、按摩等方法自行调理。这个故事将展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超前理念,以及其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智慧的融合,让读者明白中医并非仅限于疾病治疗,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哲学。 本书对于中医理论的阐述,也并非照搬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将诸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学说”、“脏腑功能”等核心概念,巧妙地融入故事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之中。例如,在讲述一个因情绪失调而致病的案例时,书中会借由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形象地解释“情志致病”的原理,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展示肝气郁结、心火亢盛等不同状态下身体可能出现的微妙变化,以及中医如何通过疏肝解郁、清心泻火等方法来恢复平衡。 对于读者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于书中对中医诊断手段的细致描绘。比如,当介绍“舌诊”时,本书不会仅仅给出一堆舌苔的图例和名称,而是会讲述一个关于舌头颜色、形态、舌苔厚薄与身体状况之间微妙联系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生病的孩童,他的舌头上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白苔,医者通过观察这个舌苔,结合其他症状,便判断出其体内有寒湿之邪,从而对症下药。插图将生动地呈现不同舌象,并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其背后的中医含义,让读者即使没有医学背景,也能对舌诊的神奇产生直观的认识。 同样,在讲述“脉诊”时,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个关于医者如何凭借指下微妙的跳动,感知病人身体内部变化的片段。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能通过触碰病人的手腕,就能感受到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是否规整,血管的弹性如何,甚至推测出气血运行的快慢。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插画,将“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不同脉象的特点描绘出来,让读者在故事中体会到中医诊断的精妙之处。 本书对于中药的介绍,也并非枯燥的药理说明,而是会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一些经典中药的来源、炮制方法、功效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有趣案例。例如,当介绍“人参”时,书中或许会讲述一个关于采药人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一株千年野山参,并用它救治垂危病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不仅能了解到人参的珍贵和补气固脱的功效,更能感受到中医“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以及中药背后蕴含的自然力量。 对于读者普遍关心的养生保健方面,本书也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内容,但同样以故事为载体。例如,关于“经络按摩”的内容,可能通过讲述一个长期失眠的年轻人,在一位中医的指导下,通过每天坚持按摩特定的穴位,最终获得香甜睡眠的故事。书中会配以清晰的穴位图示,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读者如何进行自我按摩,让读者在感受中医治愈力量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中医的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可能会讲述一些医者如何以仁心仁术,对待贫困的病人,如何怀揣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去救死扶伤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展现中医的博大精深,更能传递出中华民族崇尚仁爱的传统美德,让读者在了解中医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熏陶。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生动、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即使在介绍一些基础中医理论时,也会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插图的风格也将根据故事内容而变化,或写实,或写意,力求将中医的精髓用最直观、最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 总而言之,《画说中医故事》是一本旨在架起读者与中医之间桥梁的书籍。它不是一本用于应试的教材,也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本能够陪伴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逐渐领略中医的魅力,理解中医的智慧,甚至激发对中医学习兴趣的读物。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画面,让中医不再神秘,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健康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学术著作,但里面的插画风格瞬间吸引了我。水墨晕染的意境,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神态,将一个个古老的中医故事变得鲜活起来。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药方、针灸手法,通过这些图画,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华佗刮骨疗毒”的那一章节,画面中将华佗的沉着冷静,关羽的坚毅不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甚至能感受到一丝丝紧张的气氛。而像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则用更为写意的手法,将疾病由浅入深的过程,以及预警的重要性,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发现,即便是对于中医略知一二的我,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插画,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医学知识。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更加亲民、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中医的智慧传递开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来得更为有效。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那些复杂的中医概念,以一种极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医的“辨证施治”很抽象,但通过书中对一个个病案的分析,我才明白,原来中医的治疗,是如此的精细和个性化。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位名医如何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方子,即使是同样的病症,也可能因为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细微的差别。这让我对中医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一些常见中药的介绍,也做得非常生动有趣。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药性,而是通过讲述这些药材的来历、功效,以及在历史上的应用故事,让这些原本陌生的名字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故事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药的认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底蕴。它让我觉得,中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学问和智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新意,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中医普及读物那样,上来就讲穴位、讲药理,而是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个人比较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位老中医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以及细微的语调,便能准确判断出病因,并对症下药。这个故事让我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独到之处。另外,书中对一些经典中医理论的解读,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关于“阴阳五行”的讲解,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生动、最有趣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医的魅力。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高不可攀”变成了“亲切可信”。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道”,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把中医仅仅当作一门治病的学问,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书中的很多故事,都传递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这让我深受启发。比如,关于“时辰养生”的篇章,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养生秘诀,而是将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结合,告诉我们如何顺应时势,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还有关于“情志致病”的讨论,它强调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告诫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古风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通俗。读起来有一种沉浸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医馆,听着老中医娓娓道来。它让我感受到,中医并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医学,更是关于生命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到好奇,但又常常望而却步,觉得那些理论太过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壁垒。它选择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故事,将中医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故事,有的是历史上的传说,有的是民间流传的医案,每一个都饱含着智慧和人文关怀。我被“孙思邈救死扶伤”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不仅医术高明,更有着一颗仁爱之心,不分贫富贵贱,尽心尽力救治病人。而“葛洪炼丹”的情节,则展现了古代医者对生命探索的执着与勇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并非生硬的条文,而是巧妙地隐藏在故事的脉络之中,读起来自然而然,不会感到突兀。这种将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继续往下读,去探索更多中医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