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画说中医故事 |
| 作者: | 范金成;吴晓晖;郁东海;陆小弟等 |
| 定价: | 68.0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ISBN: | 9787547838785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通过在历代史书、传记、医籍中筛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书目,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故事,共65条典故。本书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医药文化,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更好地挖掘和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 |
| 目录 | |
○?太昊伏羲?9 ? ○?岐黄论道?10 ? ○?神农尝百?13 ? ○?神医扁鹊?14 ? ○?坐堂医圣?17 ? ○?外科圣手?18 ? ○?济世药王?21 ? ○?幼科鼻祖?22 ? ○?丹溪先生?25 ? ○?本巨擘?26 ? ○?东垣老人?29 ? ○?撄宁先生?30 ? ○?西昌老人?33 ? ○?儒门大医?34 ? ○?侠医斗魁?37 ? ○?三折肱为良医?38 ? ○?上医医国?41 ? ○?扁鹊换心?42 ? ○?起死回生?44 ? ○?讳疾忌医?46 ? ○?病入膏肓?49 ? ○?相如病渴?50 ? ○?良言逆耳?53 ? ○?橘井泉香?54 ? ○?鹿门采药?57 ? ○?杏林春暖?58 ? ○?虎守杏林?61 ? ○?悬壶济世?62 ? ○?对症下药?65 ? ○?借药传情?66 ? ○?引线诊脉?69 ? ○?顶礼谢医?70 ? ○?钱乙辨病?73 ? ○?文伯奇术?74 ? ? ○?榜方通衢?77 ? ○?水火既济?78 ? ○?阴阳相生?81 ? ○?虚不受补?82 ? ○?久病成医?85 ? ○?摩腹治结?86 ? ○?刺胎催产?89 ? ○?刮骨疗毒?90 ? ○?摩笔正骨?93 ? ○?辨色知病?94 ? ○?回天乏 |
| 编辑 | |
|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当前中医典故内容方面缺乏科普性、系统性图书著作的不足,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医故事”提供了极好的文献资料。 |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学术著作,但里面的插画风格瞬间吸引了我。水墨晕染的意境,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神态,将一个个古老的中医故事变得鲜活起来。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药方、针灸手法,通过这些图画,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华佗刮骨疗毒”的那一章节,画面中将华佗的沉着冷静,关羽的坚毅不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甚至能感受到一丝丝紧张的气氛。而像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则用更为写意的手法,将疾病由浅入深的过程,以及预警的重要性,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发现,即便是对于中医略知一二的我,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插画,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医学知识。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更加亲民、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中医的智慧传递开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来得更为有效。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那些复杂的中医概念,以一种极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医的“辨证施治”很抽象,但通过书中对一个个病案的分析,我才明白,原来中医的治疗,是如此的精细和个性化。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位名医如何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方子,即使是同样的病症,也可能因为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细微的差别。这让我对中医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一些常见中药的介绍,也做得非常生动有趣。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药性,而是通过讲述这些药材的来历、功效,以及在历史上的应用故事,让这些原本陌生的名字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故事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药的认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底蕴。它让我觉得,中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学问和智慧。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新意,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中医普及读物那样,上来就讲穴位、讲药理,而是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个人比较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位老中医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以及细微的语调,便能准确判断出病因,并对症下药。这个故事让我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独到之处。另外,书中对一些经典中医理论的解读,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关于“阴阳五行”的讲解,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生动、最有趣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医的魅力。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高不可攀”变成了“亲切可信”。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道”,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把中医仅仅当作一门治病的学问,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书中的很多故事,都传递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这让我深受启发。比如,关于“时辰养生”的篇章,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养生秘诀,而是将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结合,告诉我们如何顺应时势,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还有关于“情志致病”的讨论,它强调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告诫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古风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通俗。读起来有一种沉浸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医馆,听着老中医娓娓道来。它让我感受到,中医并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医学,更是关于生命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到好奇,但又常常望而却步,觉得那些理论太过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壁垒。它选择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故事,将中医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故事,有的是历史上的传说,有的是民间流传的医案,每一个都饱含着智慧和人文关怀。我被“孙思邈救死扶伤”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不仅医术高明,更有着一颗仁爱之心,不分贫富贵贱,尽心尽力救治病人。而“葛洪炼丹”的情节,则展现了古代医者对生命探索的执着与勇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并非生硬的条文,而是巧妙地隐藏在故事的脉络之中,读起来自然而然,不会感到突兀。这种将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继续往下读,去探索更多中医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