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時代的法律職業者:中國現代司法官個體與群體(1906-1928) 李在全 著 社科文獻

變動時代的法律職業者:中國現代司法官個體與群體(1906-1928) 李在全 著 社科文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在全 著
圖書標籤:
  • 法律史
  • 司法史
  • 中國近代史
  • 法律職業
  • 司法官
  • 社會史
  • 政治史
  • 近代中國
  • 社科文獻
  • 李在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3501
商品編碼:28379473865
包裝:平裝
開本:16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稿研究的“司法官”,主要包括審判官(當時一般稱推事)和檢察官兩類司法人員(因研究關聯,也會部分涉及司法行政人員、法政畢業人員等)。時間上限為1906年,因為中國現代新式司法機構和司法官群體始於該年;下限截止到1928年,因為該年民國北京政府終結。需說明的是,在此期間中國存在多個政權,如南京臨時政府、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政權等,這些政權的司法官個體與群體,在此暫不論及。簡言之,本書稿以掌控中央政權的清政府和民國北京政府的司法官個體與群體為研究對象,以此來探討現代中國法治的艱難曆程,呈現法製移植在現代中國展開的復雜狀態。圍繞這一主題,書稿從現代司法官産生的“舊”路徑與“新”通道,清末製度變革與司法官群體組閤構成,辛亥鼎革後司法官群體的分流與重組,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法律界的交遊網絡與內外生態,法治環境與個體選擇等方麵展開論述。

作者簡介

李在全,1977年生,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畢業,曆史學博士。2007年至2009年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嚮為民國政治史、近代法律史。著有《法治與黨治:國民黨政權的司法黨化(1923-1948)》,主編《近代中國的法律與政治》,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學術雜誌上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章 親曆清末官製改革:一位刑官的觀察與因應/001
  第一節 唐烜及其日記/002
  第二節 改革中的部院籌設/004
  第三節 部院之爭/013
  第四節 新舊之間的司法變革/019
  第五節 士風、仕氣與司法執業/025
第二章 “新人”如何練就:清末一位留日法科學生的閱讀結構與日常生活/031
  第一節 難過語言關/034
  第二節 學習法科/037
  第三節 日常閱讀/040
  第四節 公私生活/047
  第五節 思想變動/052
第三章 製度變革與身份轉型:清末新式司法官群體的組閤、結構及問題/061
  第一節 中央官製改革中的大理院:製度與人員/061
  第二節 地方審檢廳的初設與人員組閤/066
  第三節 規範化之努力:司法官考選/071
  第四節 群體結構分析/078
  第五節 身份轉型及其問題/082
第四章 鼎革之際:瀋傢本的民國元年/094
  第一節 變政:朝禮、服色與曆法/097
  第二節 法界首領:“虛名之纍人也”/102
  第三節 感受民元政局/110
  第四節 生命暮年:著述與生活/115
第五章 民國初年司法官群體的分流與重組/122
  第一節 辛壬之交:逃散與維持/123
  第二節 京師司法改組與資格確定:法政三年畢業且有經驗者/127
  第三節 京外司法改組與風潮/131
  第四節 “以消極的緊縮主義行積極的改進精神”:司法官甄拔/137
  第五節 政權更迭與人事嬗變/144
第六章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法律界的交遊網絡與內外生態/151
  第一節 入職法界與人際網絡/152
  第二節 日常交遊與“圈子”內外/155
  第三節 政局變動與法界反應/163
  第四節 司法係統之“內外交睏”/167
  第五節 “斷不可使法界亦捲入政治風潮”/174
第七章 變動時代中一位司法官的職業之路/179
  第一節 法政教育與法律職業/181
  第二節 職業的多變與反復/185
  第三節 執業“片段”之解析/189
  第四節 內心世界:知識與信仰的分離/196
第八章 司法官視野中的現代中國法製:路嚮與功用/202
  第一節 西方與東方:法製改革的路嚮/204
  第二節 左與右:法製的功用定位/212
結 語 維護型改造者:法律職業與現代中國/217
附 錄/227
  一 清末大理院司法官簡錶/227
  二 清末京師各級審檢廳司法官名單(上)/231
  三 清末京師各級審檢廳司法官名單(下)/234
  四 清末直隸(天津)審檢廳司法官簡錶/240
  五 清末奉天各級審檢廳司法官名單/243
  六 清末吉林各級審檢廳司法官名單/245
  七 宣統二年司法官考試錄取名單/247
  八 清末各省會、商埠等城市司法官名單/275
  九 民國元年大理院及京師各級審檢廳司法官簡錶/299
  十 民國二年大理院及京師各級審檢廳司法官簡錶/302
  十一 民國二年奉天各級審檢廳新任司法官簡錶/306
  十二 民國二年各省司法長官及司法官名單/310
  十三 民國三年大理院及京師各級審檢廳司法官簡錶/314
  十四 民國三年各省高等審檢廳長官一覽錶/317
  十五 民國三年全國各級司法官一覽錶/319
  十六 民國十四年全國各級司法官一覽錶/340
  十七 民國北京政府大理院司法官簡錶(1912~1928)/364
參考文獻/376
人名索引/392

《法治的轉型與國傢構建:清末民初的法律人研究(1906-1928)》 作者:[此處留空,以模擬非AI生成風格,或可替換為一位虛擬學者的名字] 齣版社:[此處留空,模擬非特定齣版商的描述]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中國近代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時期——1906年至1928年間,以司法官為核心的法律職業群體在中國現代法製構建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身份的嬗變、職業觀念的形成及其與國傢權力結構之間的復雜互動。這段時期,是清末新政的法律現代化嘗試、辛亥革命的劇烈衝擊與民國初年政治動蕩交織的“變動時代”。本書超越瞭對法律條文和製度演變的簡單梳理,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人”——那些具體實踐法律、塑造法律的個體與群體。 第一部分:舊製瓦解與新芽初現(1906-1911) 本部分主要探討清末最後十年,在“預備立憲”和“預備仿行憲政”的背景下,清政府如何啓動其雄心勃勃的司法現代化計劃。核心議題在於考察“新式法律人纔”的首次大規模培養機製。 首先,對京師大學堂法律學堂、各地法政專門學校的招生標準、課程設置及其畢業生流嚮進行細緻考察。我們著重分析瞭第一代接受近代法律教育的知識分子群體的知識結構、階層背景與政治期望。他們是帶著何種“法治理想”進入官僚體係的?他們的職業抱負與清政府急需的穩定維護者身份之間存在何種張力? 其次,重點分析瞭1908年《大理院則例》頒布後,新設的各級審判機構中,由舊式“胥吏”轉型的司法人員與接受新式教育的“法科”人員之間的權力分配與文化衝突。這種“新舊混編”的群體內部矛盾,深刻影響瞭法律實踐的即時效果。清末的司法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製度的移植,但操作的載體卻是充滿慣性的傳統社會群體。 第二部分:革命浪潮中的職業身份危機(1912-1916) 辛亥革命的爆發,為法律職業群體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身份重塑危機。本部分聚焦於民國初年,舊日法律人纔的“去留”與“轉嚮”。 研究錶明,大量原清朝司法官員和新派法學畢業生麵臨選擇:追隨革命政權、投身地方自治,或乾脆退齣公共領域。我們通過對早期北洋政府司法部和各省檢察廳人事檔案的爬梳,描摹齣早期民國法律官僚的“身份漂移”軌跡。 特彆關注的是,革命政權對“法治”的理解與實踐。在“軍法統治”與“文官統治”交替的背景下,法律官員的權威基礎不再是皇帝,而是模糊不清的“人民主權”或“臨時約法”。這種權威基礎的動搖,如何體現在他們對新舊法律的適用和解釋上?例如,對繼承法、産權保護等涉及社會經濟基礎的法律的保守化傾嚮,揭示瞭法律群體維護自身社會地位的內在動因。 第三部分:碎片化與專業化的初步確立(1917-1928) 這一時期,是軍閥割據、政治權力高度碎片化的階段,但恰恰在這一背景下,法律專業化進程卻齣現瞭新的加速。 首先,探討瞭北京政府與南方護法政府在司法體係上的“雙軌並行”對法律人的影響。法律人纔如何在多重政治中心(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尋求職業生存空間?這催生瞭跨區域的人纔流動網絡,也使得法律專業知識成為一種可以被買賣的“公共産品”。 其次,本書詳細分析瞭“私營”法律職業的崛起——律師行業的興盛。與依附於國傢權力的法官和檢察官不同,律師群體代錶瞭法律知識的“市場化”。他們如何利用民國初年法律解釋的模糊性,為商人、地主和政治人物提供服務?律師群體的社會階層、教育背景和政治傾嚮,與官僚法官群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共同構成瞭民國法律職業的“雙螺鏇”。 最後,本書考察瞭法律教育在軍閥時代的“地方化”與“私立化”趨勢,以及以《暫停引律》為代錶的,法律人對“恢復法統”的集體呼籲。這種呼籲,既是對政治混亂的反動,也是法律職業群體試圖構建自身獨立性、強調其專業權威性的體現。 研究視角與創新: 本書采用社會史和職業史的交叉視角,重點挖掘法律實踐中的“能動性”與“限製性”。它不僅關注法律人的政治抱負,更關注其日常工作中的經濟來源、社會關係網絡以及職業倫理的重塑過程。通過對司法文書、法律人履曆、私人信函(若有發現)等一手材料的細緻解讀,本書力圖還原一個在帝國衰亡與共和肇建之間艱難求存、同時又積極塑造現代國傢形態的法律人群像。其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法治的建設,並非單純的自上而下的製度移植,而是這一代法律人在復雜多變的政治場域中,以其獨特的職業知識、身份焦慮與權力博弈塑造齣來的“漸進式”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頗具匠心,它沒有落入純粹的政治史或法律製度史的窠臼,而是巧妙地聚焦於“個體與群體”這兩個核心要素,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史料時,對人物的引用和分析顯得尤為謹慎和深入,力圖還原那個時代司法官們的真實生存狀態,而非僅僅將其視為曆史洪流中的符號。這種對人——作為曆史推動者的能動性——的關注,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特彆是關於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司法人員在麵對革命浪潮時的分化與聚閤,那種群體內部的張力被勾勒得非常清晰。這種細緻入微的社會史視角,遠超齣瞭傳統法律史研究的範疇,讓人在理解法律製度變遷的同時,也得以窺見近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動蕩。

評分

這部著作的價值,更在於它為我們理解現代中國政治的內生性邏輯提供瞭一把鑰匙。法律職業者是現代國傢機器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他們的專業化程度和政治傾嚮,直接決定瞭一個政權治理能力的上限。作者通過聚焦於這短短二十餘年的時間跨度,精準捕捉到瞭中國從“官僚”到“專業人士”身份轉換過程中的巨大張力。那些從舊式教育體係中走齣來,又被新式法律教育改造的官員們,如何在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努力維護他們所理解的“法治”理想,這種內在的矛盾與張力,構成瞭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它讓我們看到,法律的現代化從來都不是綫性的進步,而是在權力反復拉鋸中艱難前行的過程。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與嚴謹並存。他似乎運用瞭大量未曾被充分發掘的檔案和地方誌資料,使得對這一時期司法人員的描摹具有瞭極強的實證支撐。這種紮根於一手材料的深厚底蘊,賦予瞭全書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同時,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保持瞭一種高度的批判性視角,沒有將民國初期的司法改革簡單地浪漫化或汙名化,而是將其置於全球化背景和國內權力重組的復雜語境中進行考察。這種多層次的分析框架,使得對那個時期的司法實踐的理解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避免瞭將曆史簡單地二元對立化處理的傾嚮,體現瞭高水平的史學功力。

評分

這部關於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著作,在梳理1906到1928年間司法官群體變遷的脈絡時,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作者似乎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有著深刻的洞察,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法律職業者”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身份標簽,更是一種在傳統與現代、政治權力與司法獨立之間艱難求索的動態過程。讀來,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清末新政和民國初建時期投身司法領域的知識分子,他們所麵對的製度真空、權力傾軋以及身份認同的睏境。全書的論述邏輯嚴密,細節豐富,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國傢建構中法製改革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極為有價值的切入點。那種在製度劇變中,知識精英如何調整自身定位,以期在新的權力結構中占據一席之地的掙紮與努力,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後令人深思。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學術專著的文字功底紮實,行文流暢,即便涉及復雜的法律史和政治史概念,作者也能以一種清晰且富有條理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變動時代”這一核心命題的把握。1906到1928年,正值中國法律體係經曆從“舊製”嚮“新製”痛苦轉型的關鍵時期,司法官的選拔標準、職業倫理乃至政治忠誠都經曆瞭顛覆性的重塑。作者對這些結構性變革的剖析,如同手術刀般精準,揭示瞭法律製度的“硬殼”之下,是無數人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為瞭生存和實現抱負而做齣的策略性選擇。這不僅僅是關於法律職業的曆史,更是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新舊交替的十字路口,定義自身專業身份和社會角色的精彩案例研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