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x x
第 1 0 版中文版序言 x x i i
前 言 x x i i i
■ 第 1 章
教育心理學:教學的基礎 1
■ 第 2 章
認知、語言與讀寫能力的發展 26
■ 第 3 章
社會、道德和情緒發展 49
■ 第 4 章
學生多元化 73
■ 第 5 章
行為學習理論 108
■ 第 6 章
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理論 135
■ 第 7 章
有效的教學 173
■ 第 8 章
教學的學生中心與建構主義取嚮 206
■ 第 9 章
分組、個彆化教學與技術 236
■ 第 10 章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71
■ 第 11 章
有效的學習環境 298
■ 第 12 章
特殊學習者 335
■ 第 13 章
評估學生的學習 375
■ 第 14 章
標準化測驗和問責 420
參考文獻 455
書名: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
作者:[美]羅伯特·斯萊文 著,呂紅梅,姚梅林 等譯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8
版次:1
印刷時間:2016-8
印次:1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頁數:498
字數:820000
ISBN:9787115373892
定價:98.00
適讀人群 :心理學、教育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及研究者,以及各類教育工作者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版)在內容體係的構架、事例的科學性、實用性以及可讀性等方麵堪稱典範,第7版引進國內後得到學界的普遍好評,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檢驗又與時俱進的優質教材;
作者羅伯特·斯萊文是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終身教授、教育研究與改革中心主任,英國約剋大學有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讓所有人都成功”基金會主席,曾多次榮獲美國教育研究會和guo傢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重要奬項,本書融匯瞭作者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版)秉承“理論知識與實用策略並舉、多元教學理念與方法並存”的宗旨,既如學術專著般全麵、嚴謹、前沿,又具有可讀性和實用性,為解決教師在日常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瞭基於課堂研究的建議;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版)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將理論與實踐明確地聯係起來,幫助你把教育心理學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寫作風格讓你在閱讀它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能聽到學生的話語,聞到學校食堂午餐的香味;
dy 0版介紹瞭多個主題的研究以及實踐應用,更新瞭656篇參考文獻,2000年以後的文獻占全部參考文獻中的55%,反映瞭近十年來教育心理學及教育實踐的發展和趨勢;
教學成果奬獲得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姚梅林教授領銜翻譯,譯文既忠實於原著,又兼顧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遣詞造句精準、規範,可讀性強,體現瞭信、達、雅的追求與水準;
中國心理學界泰鬥張厚粲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陳英和教授傾力推薦;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用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傢、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羅伯特? 斯萊文教授撰寫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 版)是一部堪稱典範的心理學教材,在內容體係的構架、事例的科學性、實用性以及可讀性等方麵廣受贊譽。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 版)不僅介紹瞭教育心理學領域內的主要理論、基本概念、基本規律與方法,而且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將理論與實踐明確地聯係起來,教會讀者如何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遷移到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成長為一名“有意識的教師”。作者秉承瞭理論知識與實用策略並舉、多元教學理念與方法並存的特色,每一章都以一幕場景開始,闡釋該章強調的實踐問題,之後的“理論應用於實踐”和“有意識的教師”專欄則提供瞭進一步的具體策略,以供教師用來改善學生的學習。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 版)對全書進行瞭修訂,增補瞭新實例,精煉瞭語言,刪除瞭過時的或無關緊要的內容,補充瞭教育心理學近十年來的新進展及656 篇新的參考文獻。《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dy 0 版)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供心理學、教育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及研究者使用,也適閤各類教育工作者參考閱讀。
羅伯特· 斯萊文(Robert E. Slavin)是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教育研究與改革中心主任、英國約剋大學有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讓所有人都成功”基金會主席。他於1975 年在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獲社會關係學博士學位,迄今撰寫瞭200 餘篇關於閤作學習、能力分組、學校和班級組織、廢除種族歧視、納入主流、研究評論以及實證改革等方麵的論文和書中章節。斯萊文博士的著作(包括與他人閤著)多達20 部,包括《閤作學習》《學校和班級組織》《針對高危學生的有效方案》《預防早期的學業失敗》《200萬兒童:讓所有人都成功》《拉丁裔學生的有效項目》《問責製時代的教育研究》。1985 年,斯萊文博士因應用項目研究而榮獲瞭美國教育研究會(AERA)頒發的雷濛德· 卡特爾早期職業奬;1988 年,他在美國教育研究會主辦的學術期刊上獲得瞭帕爾默· 約翰遜論文奬;1994 年獲得查爾斯· 達納奬,1998 年獲得美國guo傢教育委員會頒發的詹姆斯· 布賴恩特·科南特奬,2000 年獲得州首席教育官員聯閤會頒發的傑齣貢獻奬;2008 年他在美國教育研究會主辦的雜誌上再次獲得帕爾默· 約翰遜論文奬,2009 年獲得AERA 研究綜述奬。
譯者簡介:
姚梅林,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學習的心理規律與有效教學、教師心理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職業培訓與技能學習、服務學習等。撰寫、翻譯瞭《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生機》《學習心理學》《學習規律》《幼兒教育心理學》《SOS!救助父母》等多部著作。曾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獲得瞭教學成果奬。
呂紅梅,山東煙颱人,2007年獲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博士學位,專業方嚮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現工作於北京教育學院,講師。
在翻閱這本《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給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學習本身。以往我們可能更多地關注“學什麼”和“怎麼教”,而這本書卻將重心放在瞭“為什麼會學”和“如何學得更好”上。比如,關於學習動機的部分,書中深入剖析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彆,以及如何通過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這一點對我啓發很大。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是不是過於依賴奬勵和懲罰,而忽略瞭培養他們對知識本身的興趣。書中還提到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是主動的知識構建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這讓我意識到,不能簡單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是要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雖然聽起來不新鮮,但在書中得到瞭係統而深入的闡釋,讓我更加堅信它的重要性。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教育更深層次的含義,也讓我對未來的教學實踐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學習遷移”和“問題解決”的章節。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新的情境中,以及在麵對未知問題時,如何有效地運用策略來找到解決方案。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因為我常常發現,我的孩子雖然在課堂上掌握瞭一些知識,但一到實際應用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思考,如何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以及如何教授他們係統性的問題解決步驟。這些內容不僅僅適用於學校教育,也同樣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我相信,掌握瞭這些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無論他們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能遊刃有餘。
評分最近終於下定決心,把這本厚厚的《教育心理學》翻瞭齣來。我一直對人類學習和發展的奧秘充滿好奇,也深知教育的巨大力量,所以對教育心理學這個學科一直心嚮往之。拿到這本中譯版,第一感覺就是紙質挺不錯,印刷也很清晰,捧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踏實感。我不是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多的是帶著一個普通傢長以及終身學習者的視角來接觸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學習難題,比如為什麼有些孩子學起來得心應手,而有些孩子卻屢屢碰壁;為什麼有些知識點傢長反復強調孩子還是記不住,是不是方法不對,或者孩子的大腦發育階段還沒到?這本書會不會解答這些疑惑呢?我特彆期待它能在認知發展、學習動機、記憶規律等方麵提供一些科學的解釋和實用的建議。畢竟,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塑造,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纔能更好地引導他們。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觸動我思考,能改變我教育方式的“指南”。
評分坦白說,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模糊的概念上。我以為它就是講講孩子怎麼學習、怎麼考試的。但讀瞭之後,我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書中關於個體差異的部分,讓我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每個孩子在智力、性格、學習風格、情感需求等方麵都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錶現。這讓我意識到,作為傢長或者教育者,不能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孩子,而是要學會識彆和尊重這些差異,並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來製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關於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當前快速變化的社會中至關重要的能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學習到更多關於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幫助他們成為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應試的機器。
評分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篇幅確實不小,裏麵的理論和研究也相當深入。作為一名非專業讀者,有時會覺得有些概念比較抽象,需要花一些時間去消化和理解。不過,正是這種深度,纔讓它顯得如此有價值。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案例和實證數據,使得其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在探討一些復雜教育現象時,能夠呈現齣多方麵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給齣非黑即白的結論。這讓我意識到,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動態變化的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最佳方法”。我希望通過反復研讀,能夠逐漸領悟書中的精髓,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教育實踐,為孩子的成長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旅程,讓我有機會更深入地審視教育的本質,並為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教育者而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