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 | 作者 | 邁剋爾·舒德森 |
| 定價 | 52.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93430 | 齣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數 | 259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美國的國父們並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權,並未支持信息公開、醫生嚮患者坦陳病情、商品標簽講述商品實情、公布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這些事是在我們的時代纔齣現的。“透明”這一觀念興起於20世紀50-70年代(遠在互聯網誕生以前)。它是一些銳意改革的政治傢、記者、“看門狗”團體和一些社會運動培育齣的果實,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機構對批判的倡導為它提供瞭養分。 在《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中,作者探討瞭《信息自由法》的頒布、超市商品商標改革、國會立法“陽光”改革、“環境影響評測報告”製度的建立、無黨派性和分析性新聞報道的增多等有助於開啓信息公開實踐的個案,並指齣,它們讓“知情權”進入瞭政治生活並改變瞭傳統的代議製民主製度——對政黨和選舉的關注減少、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增多、受到全年不斷的監督、政治與社會以及公與私之間的界限變模糊。“知情權”的興起標誌著民主自治進入瞭新時代。 |
| 作者簡介 | |
| 邁剋爾·舒德森,美國知名新聞傳播學者、社會曆史學傢。哈佛大學社會學係博士,曾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好公民:美國公共生活史》《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新聞的力量》《新聞社會學》《為什麼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等。2004年,他獲得瞭美國政治科學學會和國際傳播學會頒發的“默裏·艾德爾曼政治傳播學術成就奬”。 |
| 目錄 | |
| **章 作為文化權利的知情權 第二章 《信息自由法》的由來 《信息自由法》究竟是什麼? 莫斯委員會(1955—1966) 用冷戰說辭迫使提供信息 從法案到法律 “知情權” 第三章 消費者的被告知權 消費者權益立法活動的復興 埃斯特·彼得森——“巨人食品女郎” 彼得森帶來的巨大改變 消費者保護改革的說辭 改革成績單 迴望“六十年代前期” 第四章 開放國會 改革前夜的國會 變革的驅動力 1970年的《立法重組法》 眾議院裏的一場社會運動 眾議院第436位議員 小結 第五章 媒體到場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聞業的成熟季節 語境報道的語境 一個“批判性文化”假設:批判與異議在公共舞颱上亮相 第六章 “讓人民及時知悉” 《國傢環境政策法》齣颱的背景 被視為曇花的環境問題 斯庫普·傑剋遜對環境問題産生興趣 考德威爾教授的設想 無風不起浪 餘波:提升《國傢環境政策法》的公共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 轉型之後的民主社會中的透明 理解當代民主 “如果你看見瞭什麼,就說齣來”:監督民主中的公 餘音 第八章 信息披露及其缺憾 注釋 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邁剋爾·舒德森繼《好公民:美國公共生活史》之後的又一力作! 《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通過很多新鮮、新奇的材料,闡述瞭“透明”或“開放”在20世紀60-70年代逐漸成為美國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原則的過程。 |
| 文摘 | |
| 序言 | |
當我看到《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係列關於信息解放和權力監督的曆史片段。1945年,一個被戰爭陰霾籠罩的年代剛剛過去,世界進入瞭一個新的格局,信息流通的模式也在悄然改變。而1975年,則是美國社會經曆瞭一係列重大衝擊,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開始齣現裂痕的時期。這本書,我推測,一定深入挖掘瞭在這個關鍵的三十年裏,美國政治體製與社會文化是如何共同演變,最終將“知情權”推嚮瞭政治舞颱的中心。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法律法規的製定,而是關於一場深刻的思想啓濛,關於公民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求者。我想象書中會描繪齣記者們如何衝破重重阻礙,揭露真相;學者們如何理性分析,為公眾提供解讀;以及普通民眾如何通過集體行動,錶達對信息公開的訴求。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預示著一場關於透明和責任的偉大變革。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讀史,尤其是讀近現代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那些塑造瞭我們當下社會肌理的關鍵性轉變。1945年至1975年,這段時期在美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冷戰的陰影、民權運動的浪潮、越南戰爭的泥潭,以及隨之而來的公眾對政府信任度的動搖,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必然催生瞭對“知情權”這一概念的重新審視和強大訴求。這本書似乎正是要深入剖析這一過程,它不僅僅關注政治事件本身,更著眼於“透明文化”的興起,這暗示瞭它將探討信息傳播、媒體作用、公民參與等多個維度,勾勒齣一段從信息不透明到公眾要求知情、乃至製度性保障知情的曆史圖景。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深刻的見解,解釋在這些曆史洪流中,知情權如何從一個邊緣概念逐漸成為現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基石,以及這種轉變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湖北新華書店的齣版,也讓我對它的內容質量和編輯水平有瞭初步的信任,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美國政治文化演變的窗口。
評分這本書《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聚焦的時間段——二戰結束後的三十年。這是一個全球格局劇烈變動的時代,也是美國國內社會力量發生深刻碰撞的時期。我認為,這本書的作者很可能在探討,在冷戰思維的影響下,政府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對國傢安全的考量,是如何與公民日益增長的知情需求産生張力的。從1945年到1975年,美國經曆瞭一係列重大事件,如朝鮮戰爭、民權運動、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等,這些事件的背後,信息傳播與控製的博弈無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本書很可能揭示瞭在這些關鍵時刻,公眾是如何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以及政府又是如何試圖影響公眾認知的。更重要的是,“透明文化”的興起,意味著這不僅僅是關於信息公開的政策層麵,更是一種社會意識的覺醒,是一種對權力監督的內在訴求。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呈現一個關於信息、權力與公民意識之間復雜互動的曆史畫捲。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發展的書籍,書名是《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但僅僅從書名和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來看,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和深刻洞察。1945年到1975年,正是美國經曆重大變革的幾十年,戰後的繁榮、冷戰的對抗、社會運動的勃發,都對政治權力與公眾知情權的關係提齣瞭新的挑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段復雜而動態的曆史時期,與“知情權”和“透明文化”這兩個概念聯係起來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某些標誌性事件,比如水門事件,或者公民權利運動中信息公開的重要性?它會分析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嗎?是作為信息傳遞者,還是監督者?又或者是政府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公眾知情需求,從而催生齣一些新的政策和法律?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從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這本書的視角似乎超越瞭單純的政治史,而是觸及到瞭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變遷,這讓我覺得它非常有價值。
評分對於《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這本由湖北新華書店齣版的書,我腦海中已經構築瞭一個關於它內容的初步想象。1945年,二戰的結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啓,也意味著信息管控和政治宣傳的模式可能麵臨轉型。而1975年,一個經曆瞭越南戰爭、水門醜聞等一係列衝擊的年份,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無疑降至低點,對信息公開的渴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本書,我認為,必然會細緻梳理這段時期內,美國政治權力運作的隱秘與顯現,以及公眾如何一步步認識到自身“知情”的權利,並將其訴諸行動。它可能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政治事件,更會深入分析“透明文化”是如何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萌芽、生長,甚至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和政治規範的。我猜想,作者會剖析那些推動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媒體、學者、民間組織等不同力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書中或許還會探討,當“透明”成為一種顯性訴求時,政治權力又是如何與之博弈、適應,甚至利用它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