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 湖北新华书店

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舒德森 著
图书标签:
  • 知情权
  • 透明度
  • 美国政治
  • 政治文化
  • 历史
  • 1945-1975
  • 湖北新华书店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3430
商品编码:28402802088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 作者 迈克尔·舒德森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93430 出版日期 2018-04-01
字数 259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美国的国父们并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权,并未支持信息公开、医生向患者坦陈病情、商品标签讲述商品实情、公布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事是在我们的时代才出现的。“透明”这一观念兴起于20世纪50-70年代(远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它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记者、“看门狗”团体和一些社会运动培育出的果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对批判的倡导为它提供了养分。
  在《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中,作者探讨了《信息自由法》的颁布、超市商品商标改革、国会立法“阳光”改革、“环境影响评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无党派性和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增多等有助于开启信息公开实践的个案,并指出,它们让“知情权”进入了政治生活并改变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对政党和选举的关注减少、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增多、受到全年不断的监督、政治与社会以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知情权”的兴起标志着民主自治进入了新时代。

   作者简介
迈克尔·舒德森,美国知名新闻传播学者、社会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曾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新闻的力量》《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等。2004年,他获得了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和国际传播学会颁发的“默里·艾德尔曼政治传播学术成就奖”。

   目录
**章 作为文化权利的知情权

第二章 《信息自由法》的由来
《信息自由法》究竟是什么?
莫斯委员会(1955—1966)
用冷战说辞迫使提供信息
从法案到法律
“知情权”

第三章 消费者的被告知权
消费者权益立法活动的复兴
埃斯特·彼得森——“巨人食品女郎”
彼得森带来的巨大改变
消费者保护改革的说辞
改革成绩单
回望“六十年代前期”

第四章 开放国会
改革前夜的国会
变革的驱动力
1970年的《立法重组法》
众议院里的一场社会运动
众议院第436位议员
小结

第五章 媒体到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闻业的成熟季节
语境报道的语境
一个“批判性文化”假设:批判与异议在公共舞台上亮相

第六章 “让人民及时知悉”
《国家环境政策法》出台的背景
被视为昙花的环境问题
斯库普·杰克逊对环境问题产生兴趣
考德威尔教授的设想
无风不起浪
余波:提升《国家环境政策法》的公共性和重要性

第七章 转型之后的民主社会中的透明
理解当代民主
“如果你看见了什么,就说出来”:监督民主中的公
余音

第八章 信息披露及其缺憾

注释

索引

   编辑推荐
迈克尔·舒德森继《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通过很多新鲜、新奇的材料,阐述了“透明”或“开放”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成为美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原则的过程。

   文摘

   序言

《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1945-1975)》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水门事件前夕(1945-1975)这三十年间,美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变革。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是战后经济的繁荣与“黄金时代”的幻象,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政治认同的剧烈动荡与重塑。全书聚焦于非官方权力结构的松动、大众文化的渗透、身份政治的萌芽以及技术进步对日常生活模式的根本性影响。 第一部分:战后秩序的重构与“黄金时代”的表象(1945-1959) 战后初期,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消费经济的过渡。本部分首先考察了“郊区化”浪潮如何重塑了美国人的居住模式和家庭结构。通过对“米德尔顿”(Middletown)研究的后续分析,我们揭示了中产阶级的迅速扩张如何建立起一套以家庭为核心、以物质占有为衡量标准的社会规范。汽车工业、住宅建设和家用电器的大规模生产,共同构建了一个看似稳定、富足的“美国梦”。 然而,这种表象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张力。我们详细探讨了麦卡锡主义对政治异见的压制,以及冷战思维如何渗透到教育、科学研究乃至流行文化之中。原子能的威慑力,塑造了一种既依赖技术进步又充满末日焦虑的集体心理。 文化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新兴的“青少年市场”。摇滚乐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是对战后严格的道德规范的一次集体反叛。通过对詹姆斯·迪恩和马龙·白兰度的银幕形象分析,本书阐述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如何首次以一种尖锐的姿态,挑战了主流社会对顺从与同质性的推崇。 第二部分:裂痕的扩大——社会运动与身份的觉醒(1960-1968) 1960年代是美国社会价值观彻底翻转的十年。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对民权运动的系统梳理。我们不仅关注了马丁·路德·金等领导者的策略演变,更深入分析了自下而上的地方抗争,以及非裔美国人社区在经济与教育领域争取平等权利的艰辛历程。重点探讨了“黑人权力”(Black Power)思潮的兴起,及其对民权运动策略的深刻影响,包括对文化自决和政治激进主义的强调。 与此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开始复苏。以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为标志,本书剖析了中产阶级女性对“家庭主妇”角色的反思与挑战。我们追踪了“第二波女性主义”如何从个体心理困境转向组织化的政治诉求,探讨了其对劳动参与、生育权及法律平等的早期影响。 这一时期,越南战争的逐步升级成为了催化剂,将社会矛盾推向了顶点。本书详细描述了反战运动的演变过程,从大学校园内的温和请愿,如何发展为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并最终演变为对美国外交政策及其道德基础的全面质疑。我们审视了媒体在战争报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新闻真实性”在公众信任危机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破碎的共识与文化反叛的深化(1968-1975) 1968年是美国社会的分水岭。总统和重要政治人物的遇刺,标志着社会信心的崩塌。本部分聚焦于“反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的成熟及其对主流社会规范的冲击。从嬉皮士的出现到迷幻药的使用,再到性解放的思潮,这些运动挑战了传统的家庭观、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的吸引力。 本书对新兴的社会运动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原住民权利运动(AIM)、拉丁裔的“奇卡诺”运动,以及早期LGBTQ+权利组织的萌芽。这些边缘群体的崛起,揭示了战后“一体化”承诺的局限性,并开启了美国政治多元化的新篇章。 最后,我们分析了环境运动的制度化进程。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的举行,标志着公众对工业污染和资源枯竭的关注达到高潮。本书考察了环保主义者如何利用新兴的科学数据和公众舆论压力,推动国会通过了里程碑式的环境保护法案,从而为联邦政府在环境监管领域树立了新的职权范围。 结语:未竟的遗产 本书总结道,1945年至1975年是美国从单一霸权叙事向多元复杂性过渡的“转型期”。虽然这一时期充满了冲突与痛苦,但它也为后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社会对权力的审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个人自由的重新定义,构成了理解当代美国政治生态的必要前提。 目标读者群: 本书适合对美国战后史、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政治传播史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及普通历史爱好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政治史框架的视角,揭示了文化张力如何驱动了重大社会变革。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这本由湖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书,我脑海中已经构筑了一个关于它内容的初步想象。1945年,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意味着信息管控和政治宣传的模式可能面临转型。而1975年,一个经历了越南战争、水门丑闻等一系列冲击的年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无疑降至低点,对信息公开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书,我认为,必然会细致梳理这段时期内,美国政治权力运作的隐秘与显现,以及公众如何一步步认识到自身“知情”的权利,并将其诉诸行动。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政治事件,更会深入分析“透明文化”是如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萌芽、生长,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政治规范的。我猜想,作者会剖析那些推动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媒体、学者、民间组织等不同力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书中或许还会探讨,当“透明”成为一种显性诉求时,政治权力又是如何与之博弈、适应,甚至利用它的。

评分

当我看到《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系列关于信息解放和权力监督的历史片段。1945年,一个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年代刚刚过去,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信息流通的模式也在悄然改变。而1975年,则是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冲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开始出现裂痕的时期。这本书,我推测,一定深入挖掘了在这个关键的三十年里,美国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是如何共同演变,最终将“知情权”推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法规的制定,而是关于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关于公民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求者。我想象书中会描绘出记者们如何冲破重重阻碍,揭露真相;学者们如何理性分析,为公众提供解读;以及普通民众如何通过集体行动,表达对信息公开的诉求。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预示着一场关于透明和责任的伟大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史,尤其是读近现代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社会肌理的关键性转变。1945年至1975年,这段时期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冷战的阴影、民权运动的浪潮、越南战争的泥潭,以及随之而来的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动摇,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必然催生了对“知情权”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强大诉求。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剖析这一过程,它不仅仅关注政治事件本身,更着眼于“透明文化”的兴起,这暗示了它将探讨信息传播、媒体作用、公民参与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一段从信息不透明到公众要求知情、乃至制度性保障知情的历史图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深刻的见解,解释在这些历史洪流中,知情权如何从一个边缘概念逐渐成为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基石,以及这种转变对美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湖北新华书店的出版,也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编辑水平有了初步的信任,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美国政治文化演变的窗口。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发展的书籍,书名是《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来看,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洞察。1945年到1975年,正是美国经历重大变革的几十年,战后的繁荣、冷战的对抗、社会运动的勃发,都对政治权力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段复杂而动态的历史时期,与“知情权”和“透明文化”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某些标志性事件,比如水门事件,或者公民权利运动中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它会分析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吗?是作为信息传递者,还是监督者?又或者是政府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公众知情需求,从而催生出一些新的政策和法律?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视角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聚焦的时间段——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这是一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是美国国内社会力量发生深刻碰撞的时期。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在探讨,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政府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对国家安全的考量,是如何与公民日益增长的知情需求产生张力的。从1945年到1975年,美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朝鲜战争、民权运动、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信息传播与控制的博弈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很可能揭示了在这些关键时刻,公众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以及政府又是如何试图影响公众认知的。更重要的是,“透明文化”的兴起,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关于信息公开的政策层面,更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对权力监督的内在诉求。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呈现一个关于信息、权力与公民意识之间复杂互动的历史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