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万千心理)
作 者:(美)麦克威廉斯(McWilliams, N.) 著;鲁小华,郑诚 等译
I S B N :9787518402304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7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5-7-1第1次
字 数:330000字
页 数:426页
开 本:16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克
定 价:98元
目录
介 绍
关于术语(名称)
关于语言风格
部分 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章 诊断的意义
精神动力学诊断vs精神病疾病诊断
治疗计划
关于预后
保护来访者
共情的沟通
防止脱落
附加效益
诊断应用的局限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其演变
自我心理学
客体关系理论
自体心理学
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精神分析对人格评估的其他贡献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发育阶段观点
历史背景:人格异常的诊断
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的连续谱系
小结
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四章 心理发育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神经症性来访者的心理治疗
对精神病性患者的治疗
对边缘患者的治疗
性格的成熟度和类型的相互作用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五章 初级防御过程
极端退缩
否认
控制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
自我的分裂
躯体化
付诸行动(行动化)
性欲化(本能化)
极端解离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六章 次级防御过程
压抑
退行
情感隔离
理智化
合理化
道德化
间隔化
抵消
攻击自身
置换
反向形成
反转
认同
升华
幽默
总评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性格组织的类型
引言
章节组织的思路
性格病理和情境因素
人格改变的限制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精神变态的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八章 自恋型人格
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恋者的关系模式
自恋性自体
自恋型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自恋诊断的治疗应用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九章 分裂样人格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样自体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章 偏执型人格
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偏执型自体
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一章 抑郁和躁狂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及气质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抑郁者的自体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轻躁狂(躁郁型)人格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躁狂者的防御机制
躁狂者的关系模式
躁狂者的自体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二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自虐型自体
自虐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三章 强迫型人格
强迫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强迫者的关系模式
强迫型自体
强迫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四章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
癔症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癔症人格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癔症心理的关系模式
癔症性自体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癔症型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第十五章 解离性心理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性自我
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鉴别诊断
小结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南希·麦克威廉斯的个人崇拜。她的文字风格我曾经在其他作品中领略过,那种既深刻又富有洞察力,同时又带着一股温暖的人文关怀,让我印象深刻。我期待在这本“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也能再次感受到她独特的学术魅力和写作风格。我希望她的论述清晰、逻辑严谨,能够带领我一步步深入精神分析的复杂世界,而不是给我留下晦涩难懂的感觉。我尤其好奇,她将如何处理精神分析诊断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挑战,以及她自己对于不同人格结构的看法和理解。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多样性?我期待它不仅能成为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一位杰出心理学家的深度对话,一次启发我心灵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精神病理学教材书”定位,让我对其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充满了信心。我一直对人类精神困扰的根源和表现形式感到好奇,而精神病理学正是系统性地研究这些问题的学科。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严谨而不失人性的方式,为我揭示各种精神病理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读。我想了解,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下,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常见的精神疾病,是如何被理解和分类的,它们的深层根源可能是什么。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与这些病理相关的经典案例,并通过分析来帮助我理解诊断过程?我期望它能够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我能够将所学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准确地应用于理解和评估临床上的精神病理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简洁却充满力量,书名“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几个字,就直击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自我和他人内心世界的渴望。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模式。南希·麦克威廉斯这个名字,在心理学领域有着非凡的声誉,她的作品自然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万千心理作为一家知名的心理学图书出版商,其出品的教材往往都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质量的内容,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将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能够实际应用于诊断和理解人格结构的工具。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日常互动中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一扇门,让我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能够洞察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力。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也暗示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开始这段探索之旅。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人格结构”的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我一直觉得,了解自己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的哪些特质可能是由童年经历或更深层次的心理冲突塑造的,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这本书承诺将精神分析的洞见应用于人格结构的理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精神分析是如何区分不同的人格组织模式,例如,神经症性、边缘性以及精神病性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个体的情感、认知、关系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的诊断框架,来识别这些结构,并提供相应的理解和治疗方向。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诺的“精神分析引论”部分。在我看来,很多心理学著作往往直接跳入理论应用,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个扎实、清晰的理论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流派,其核心概念,如潜意识、移情、阻抗等等,一直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具有启发性。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我介绍这些基本概念,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在精神分析诊断中发挥作用的。作者能否将弗洛伊德、荣格等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与当代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相结合,提供一个连贯而全面的视角?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被运用于实际诊断中的,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如果这本书能够在我心中建立起一个扎实精神分析理论的地基,那么我再来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人格结构,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