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定价:79.0元
作者:约翰汤姆逊,徐家宁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9564880
字数:185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摄影大师、世界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的经典之作;入选世界摄影史100部*重要的画册。
2.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真实再现近150年前的晚清帝国。
3.一本摄影人必读之书,中国摄影界人士无不肃然起敬的经典作品;出版一个半世纪以来,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远弗届。
4.**次完整呈现英文版四册原著,**次拥有准确、认真的中文译本。
5.150年前,汤姆逊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镜头极为全面、客观,仿似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他的文字朴实、生动,充满哲思,至今读来依旧启发良多。
6.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7.本次增订,除在新考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译注,又对几处译文精益求精外,还特别收入汤姆逊同时代人的评论文章《汤姆逊的中国视野》和译者的译后记。
内容提要
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目录
作者介绍
约翰汤姆逊(JohnThomson,1837—1921),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是*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汤姆逊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进入一家生产光学仪器的工厂做学徒,同时通过两年夜校,他学习了一些自然哲学以及初级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掌握了摄影技术。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追随哥哥威廉到了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去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访了刚被发现不久的吴哥窟,成为个为吴哥窟拍照的摄影师。回国后,他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在暹罗、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引起极大反响,因此于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年,“中国的汤姆逊”得以成名,“汤姆逊的中国”才得以呈现给读者诸君。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21年10月7日,汤姆逊突发心脏病去世。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汤姆逊*重要的作品,也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其他作品还有《镜头前的中国》(ThroughChina with a Camera)、《福州与闽江》(Foochowand the River Min)、《伦敦的街头生活》(StreetLife in London)、《柬埔寨的古迹》(TheAntique of Cambodia)等。
译者徐家宁,长期从事中国老照片的研究和收藏,参与组织影像拍卖专场。编译有《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书,并在《老照片》、《温故》、《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收藏》、《紫禁城》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文摘
【前言】 中国影像收藏与出版新境界 / 秦风
尽管约翰·汤姆逊的四册巨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of China and Its People)已出版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远弗届,尤其中国摄影界人士一提到这位摄影大师和他的经典作品时无不肃然起敬,然而,这套书却始终没有中译本,其中的图片多半是零零散散地被刊载在不同的杂志和书籍中。一般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外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玻璃展柜中见到这套书,既不可能触摸,更不可能逐页阅读。中国人手中既无此无价之宝,完整的中译本自然难以产生。
幸运的是,秦风老照片馆近年耗费巨资购藏了一套四册完整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而且品相,这是迄今中国人收藏的一套。站在推广影像文化的角度,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宝贵的机会,立刻展开中译本的出版工作。我们邀请了热爱影像、知识渊博的年轻影像评论家徐家宁先生担任译介工作。由于书中文字涉及大量中国地理名词以及时代背景,家宁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考证,务求翻译得准确,其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认真,令人佩服。另外,就编辑方式而言,原书为大开本四册,约重达十七公斤,堪称巨著。为了阅读的便利,我们将中译本合为一册,以小开本精装形式呈现,同时尽量保留原书图片编辑的顺序和风格。今天,我们读中译本时,仍可感受到英文原著那特有的影像艺术风格。
简言之,这本有关近代中国的影像巨作的问世,应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而且,随着这本书的出版,秦风老照片馆也步入了中国历史影像收藏出版的新境界。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译序】晚清中国的光与影 / 徐家宁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多大程度上来源于早期来华的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的口述笔传,在今天依然能找到痕迹。从马可·波罗的时代到门户开放前夕,每一个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以某种方式向西方传递了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她独特的文化、奇异的风俗、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产、数量众多的国民,以及在这“广”、“富”、“多”背后潜藏的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宗教理想,总有一项能吸引天性外向的西方人,让他们不远万里泛海而来。
与前人一样,19世纪中期以后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依然要以某种方式记录并传递他们在东方的探险历程。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摄影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使以图像的方式介绍中国成为可能,于是就有了这部《中国与中国人影像》——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著作。
作者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是19世纪后期用照相机记录中国社会的外国摄影师之一。从19世纪40年始,随着英法等国在亚洲的远征,陆续有军队随行人员或商业摄影师带着笨重的照相设备来到中国,为帝国的扩张史或个人的冒险经历留证——这自然是摄影术实际的用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异。这些不辞辛劳拍摄中国的摄影史上的先驱者,与今天带着相机游览巴黎或伦敦的外国游客一样,关注的重点也是异国文化中能给自己带来身处异域这一感受的部分;不论建筑还是人像,照片上反映出来的同样都是西方人意图探索中国的努力,记录的是他们对于中国直接的观感。尤其在那个中西交流不甚通畅的年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认识显然局限于一些被先行者的叙述多次聚焦放大的部分,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标签式的题材被拍摄了无数遍,而这些标签式的题材,通常又都有着标准的面孔,排除摄影师受商业利益的支撑被动选材的因素,至少在快门按下那一瞬间,相信多数的摄影师都坚信——“这就是真实存在的中国”。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不管早期的西方摄影师观察中国的视角是否以偏概全,他们留下的照片无疑都成为珍贵的手资料。他们并不是为着给中国记录历史而来,但他们捕捉到的每一幅画面,写下的每一段附注文字,都在向今天的我们讲述“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中国”。当19世纪的中国通过同样的媒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与当时的西方读者相比,我们是跨越一百多年的时间,带着思想和认识的巨大进步,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自然能看到更多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信息。相比猎奇的西方人,我们更能发现这些图文资料所蕴含的价值,因而对西方人拍摄的中国早期影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一项极为有趣也极有价值的工作。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于1873—1874年在伦敦出版,是社会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收录的照片并不是约翰·汤姆逊有关中国的摄影作品,一些极具中国特征和明信片式美感的照片并没有收录其中;作者对照片的选择,是跟随他的行程,选取了更能表现“中国与中国人”这一全景式主题的作品,与详尽的文字叙述一起集结成册。约翰·汤姆逊的目标是向当时的西方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中国,既然目标是全方位,自然不能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标签,因而他在中国的旅行,比之前的摄影师都走得更远。
来中国之前,汤姆逊已经在东南亚游历了好几年,整个远东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又迥然不同的文化让他深为着迷,因而对各人种、各民族、各种文化的对比分析一直存在于他的摄影作品和文字叙述中。正是这种探寻区别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有别于那些单纯以异域风情为主要拍摄对象的摄影师。在他的书中,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是以照片为文字做说明。他不仅仅是一名旅行摄影师,更是一个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尽管很多时候并不准确,甚至是臆测,但是这种尝试用照片和文字相互印证来说明某个问题的方式反映到他的摄影作品中,就使得他的拍摄内容比同时期的其他摄影师更为丰富,努力传递更多的信息。
约翰·汤姆逊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近代走向变革的开始。经历两次战争的冲击,刚刚从太平天国的内乱中喘过气来的清王朝,此时正处在崩亡前后的“中兴”时代。随着通商口岸接连开放,洋务运动兴起,西方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正悄然带来改变,因而在汤姆逊的游历中除了名山大川、宫苑楼台这些中国游的传统项目,他也十分关注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金陵机器局及福州船政局等现代化机构成为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对奕、李鸿章等主张洋务的官员也多有着墨。对商业和机器文明的信仰,使得他每到一个城市都尽可能地收集当地工商业发展的讯息,并不止一次提及铁路、轮船等现代化设施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便利。尽管他在论及此类问题的时候不免带有强烈的商业利益和殖民主义色彩,但不论出于何种立场,对各种新生事物的关注使得他将照相机对准了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而不是被反复定格、在所有的镜头前千篇一律的中国。
对于西方文明影响之外的传统的中国,约翰·汤姆逊自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建筑,到文化,到自然风光,再到不同阶层的中国人,这些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元素,也是约翰·汤姆逊必然要拍摄的对象。相比之下,汤姆逊镜头前的传统中国更多变化,因为他游历更广,有机会将镜头对准不同地区、不同生存环境下更多类型的中国人,或者反过来说,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形形的中国人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对中国这一主题下人与环境多角度的呈现,满足了当时的西方人对遥远的中华帝国强烈的好奇心,也为今天的我们保留了昔日中国真实的影像。通过这些拍摄于1870年左右的照片,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某些方面甚至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关于中国的侧写。就在短短几十年之后,传统的农业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点点崩塌,这些照片所记录的旧中国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约翰·汤姆逊至少部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新的文明即将覆盖旧有文化的预期多次出现在他的叙述中,因此他可能是有意识地在记录一些即将远去的历史、快要消逝的风物,我们不能说他有这样的判断,但是这个来自工业革命发源地、相信机器工业必然给中国带来巨大改变的西方摄影师,确实用他的照相机,以更接近我们现代人认知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文明在变革前夕所处的状态,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四卷本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稀少的印量确立了它在摄影、印刷出版以及西方汉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地位。这部记录晚清中国社会百态的全景相册,本身就是文明进程与科技进步的一个见证。历经一百多年,完整的四卷本《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已不多见,大都作为珍本收藏在欧美公私图书馆中。鉴于此书的重要性及珍贵性,我们在秦风老照片馆的帮助和支持下,将此书介绍给中文读者。
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许多18至19世纪的西方汉学原著,对书中提到的地点、人物作了尽量详细、准确的考证,以保证译文中的内容能为读者所用。然而某些地名和机构在我们能查阅到的所有资料中都不见记载,不得已只能采用直译或音译。此外,尽管约翰·汤姆逊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已经相当深入,但他看待中国及中国人的视角毕竟是基于当时西方人的立场,不免会有一些误解和误读,对此我们不能苟同。然而这也为我们了解19世纪末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材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未加改动。原书中还有一处图片印刷错误,根据真实的地理环境和目前收藏在英国维尔康姆图书馆的底片原件,第三卷图版十六第三十图(汉口)印反了,本书在此进行了修正。
——徐家宁(老照片收藏、研究者,本书译者)
【自序】
我对这本书初的设想,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照片来展现中国和她的人民,她的艺术、习俗,各地的风土人情,我希望能将我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如实地传递给我的读者。怀着这样的目的,我让照相机成为我旅行中自始至终的伙伴,感谢它忠实地保存了我见到的景象,以及我遇见的形形的中国人。
那些对中国人和他们根深蒂固的迷信有所了解的人,应该能体会我这项任务所包含的艰辛和危险。在很多地方,人们从没见过白皮肤的外国人,而知识阶层则信守着这样的看法,即尽管各种各样的恶鬼都能小心谨慎地回避,但对于“番鬼”却无计可施,他化作人形,贪婪无度,常常用一种类似透视眼的幻术来达成他的目的,这种幻术让他能找到天上地下隐藏的财宝。于是我经常被当成一个危险的风水先生,我的照相机则是一件邪恶而神秘的工具,它能助我看穿岩石和山脉,刺穿本地人的灵魂,并用某种妖术制作出谜一般的图画,而与此同时被拍摄者身体里的元气会失去很大一部分,他的寿命将因此大为折损。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由于关乎性命,我发现儿童的肖像照片很难获得。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将孝道视为首要美德的国家,儿女们却不介意把他们上了年纪的父母带到外国人那于无形的神秘装置前。为了拍摄这些照片,我付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报酬,这些钱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购买一具棺材。为父母置办棺材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这件礼物会被隆重地送到老人家里,停在那里等待他咽气的时刻。读者不要认为我是在开玩笑,在中国,人们对于操办丧事极为看重,以至于年迈的父母将儿女们为自己准备一口冰冷而舒适的棺材看做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对自己尽责任和尊敬的表现,是每个孝顺的儿女应该做的。
中国人的迷信,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让我饱受猜疑。人们不止一次地朝我扔石头,或是用其他各种粗暴的方式对待我。而且,越是在那些大城市,对外国人的憎恨表现得越是明显。在很多乡村地区,不管是与欧洲人有来往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因与西方的交流而受益匪浅的普通民众,都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友好,给予我这个外国人真诚的款待。
用照片为一本游记做插图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多年以前照片还是不易保存而且难以翻印的,但现在的技术已经大为进步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设备将照片复制多份,用印制版画的材料将它们印刷出来。我相信这种尝试能取得成功,而且我希望这种工艺也会被应用到其他旅行家的著作里,因为照片的直观和真实能把书中的场景带到读者触手可及的眼前。
书中的文字是根据可靠的资料来源编写而成,有我拍摄照片时做的笔记,也有我在中国近五年的时间里收集的各种资料。我相信这些文字能让照片的内容更有趣味性,更易为读者理解。
在编排这些笔记和图片的时候,我尽可能依照我旅行的先后顺序,这是一次很长的旅行,粗略估计有四千到五千英里。
我的旅行将从英国殖民地香港开始。这里一度被称为欧洲人的坟墓,但是现在,这里漂亮的公共建筑,公园和绿地,码头和商馆,电报和蒸汽舰队,使得维多利亚城或许可以被看做是东方文明一个新纪元的诞生地。我的第二站是广州,外国人对它的历史应该很有兴趣,在与中国接触的早期,他们曾努力想要在这里立足。然后我将去往台湾,这个岛屿拥有美丽的热带森林和壮观的山脉,早期的葡萄牙航海家给予它“美丽岛”(Isla Formosa)之名确是名副其实。在台湾还能见到热兰遮堡垒(Zelandia,即安平古堡)的遗迹,关于它有一些有趣的传闻。的中国冒险家国姓爷(即郑成功)将荷兰人驱离此地,据说他们中的一些人避入土著人中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一些遗物和荷兰人的传统。这个岛的重要性正日益上升,它的资源逐渐得到开发,通商港口的贸易因此日渐增长,将来它必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
回到大陆,我游览了汕头和潮州府,这里以它们优质的糖和稻米、好斗的宗族以及村庄之间的战争闻名,让人想起苏格兰的封建时期。
然后我将向北前往厦门,这是外国人早到达的港口之一,它在近代很受瞩目,一方面由于这个地区持续不断地往马六甲海峡和美洲输出移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这里的人民不屈的性格,后向鞑靼人屈服的人就生活在这里。闽江沿岸风光迤逦,壮丽的山景构成了这部书中有吸引力的几个章节;作为交通大动脉,它每年为福州市场输送约七百万磅的茶叶。
我的旅行继续向北,接下来向读者介绍的是中国大的条约口岸——上海。短短二三十年间,一个大规模的外国租界在吴淞江岸边成长起来,初到此地的旅行者会在恍然中怀疑自己被瞬间传送到了某个繁华的英国港口。这里有数不清的船舶、码头、货栈、栈桥,还有石筑的江堤,这里的建筑典雅大气,造价不菲,街上车水马龙,道路平整宽阔,江岸边精心打理的花园显示出西方的精致和品味,所有这些都增添了他的错觉。然而,来到租界区以外的地方,梦境立即被驱散了,在这里他会发现本地人的房屋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就好像特意为移植到城市中间的更先进的文明让路。离开上海,我将前往宁波和雪窦山谷,这是上海居民喜爱的春季踏青之地,以它美丽的杜鹃花、秀丽的山区景色和瀑布闻名。然后我踏上扬子江之旅,游览了几个条约口岸和古都南京,观赏了扬子江上游峡谷里奇丽的景色,一直来到夔州府。我的后一段旅程包括芝罘、白河、天津和北京。那些令人难忘的古迹,宫殿、庙宇、观象台,城市里的各色人等,圆明园的废墟和明陵,一并呈现给读者。之后我将带领读者穿越南口峡谷,在长城与之作别。
序言
我对于历史图像的迷恋,由来已久。《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这个兴趣点。约翰·汤姆逊,一位在摄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晚清帝国,一个充满神秘与历史厚重感的时期,通过影像来解读,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方式之一。增订版,让我看到了出版方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和对读者的负责,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挖掘和补充,从而使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和深入。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是那些被历史书本反复提及的人物,还是更广阔的普通民众?他如何捕捉到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服饰、他们的生活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是关于一群人的生活,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那个变革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我希望能从这些影像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瞥见《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时,一种莫名的历史冲动便油然而生。约翰·汤姆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和记录的气息,他的摄影作品,是对一个遥远时代最生动的注解。晚清帝国,一个在我脑海中总是充满了模糊印象的时代,而“影像”的力量,恰恰能将这些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而鲜活。增订版,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学者的打磨,提供了更丰富、更具深度的内容。我非常期待看到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那些穿梭于街头巷尾的身影,那些在田间辛勤耕作的劳动者,那些在茶馆里高谈阔论的书生,甚至是那些深宅大院里的仕女,他们都将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一个帝国的衰落,不如说是关于一群人民的生活,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去理解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
评分《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个书名本身就承载了巨大的历史信息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约翰·汤姆逊,一位在摄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他的镜头语言,是对那个时代最直观、最生动的记录。晚清帝国,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而“影像”的出现,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视觉的冲击,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可估量。增订版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可能包含了更多未曾公开的珍贵照片,或者对汤姆逊作品进行了更深入、更专业的解读。我尤其好奇,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是那些被历史记录下来的重要人物,还是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民众?他的照片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帝国的衰亡史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下,各种生命形态的展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晚清中国,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中国人。
评分《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涟漪。约翰·汤姆逊,一位在摄影艺术和历史记录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镜头穿越了时空的距离,定格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晚清帝国,一个饱受内外冲击,风雨飘摇的王朝,它的影像记录,总是能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而“增订版”的出现,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它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史料补充,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或是对汤姆逊作品的全新解读,让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更全面、更具深度的晚清中国。我特别好奇,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那些在历史课本上见过的 iconic 形象,还是更贴近真实的、具有烟火气的普通百姓?他的照片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文化习俗、以及人民的精神状态?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帝国命运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真实写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晚清中国的独特魅力,以及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仅仅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貌的资料,而摄影,尤其是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珍贵影像,无疑是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这本书由约翰·汤姆逊这位摄影大师记录,他身处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用他的镜头捕捉下了大清帝国的真实图景,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增订版更是意味着内容上的充实和完善,或许会包含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或是对原有内容的深度挖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中国人”的记录,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状态、服饰、表情,甚至是隐藏在眼神中的情感,都将是了解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关键。我们常常从文字史料中了解历史,但影像的冲击力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它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触及我们的感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会带着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去探索汤姆逊镜头下的晚清,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每次看到《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样的书名,我都会被一种强烈的历史好奇心所驱使。约翰·汤姆逊,这位以摄影闻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他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视角。晚清帝国,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争议性的历史时期,而“影像”恰恰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增订版的存在,更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可能意味着增加了更多此前未公开的珍贵照片,或是对汤姆逊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更细致的解读,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晚清图景。我迫切想知道,汤姆逊是如何“记录”中国人的?他的镜头下,是那些在历史书中被刻意塑造的形象,还是那些被忽略的、更真实的生活细节?是宏大的宫廷场景,还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帝国,更是关于生活在这个帝国里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时代印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晚清中国,理解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
评分《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魅力,让我欲罢不能。约翰·汤姆逊,一个在摄影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字,他的镜头,就像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中国。晚清帝国,一个充满着矛盾与转折的时代,它的影像记录,总能带来一种直观而深刻的感受。而“增订版”的出现,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和生命力,它很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珍贵的史料,或者对汤姆逊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晚清图景。我迫切地想知道,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是那些历史书里被反复提及的帝王将相,还是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百姓?他的照片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以及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状态?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帝国衰落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历史变革中,不同群体、不同命运的生动展现。
评分对于我这样热衷于历史深度探索的读者来说,《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个名字,无疑如同发现了一座宝藏。约翰·汤姆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镜头语言,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晚清帝国,这是一个风云激荡、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而“影像”的力量,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其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无可比拟的。增订版这个标签,更是让我看到了书籍的生命力,说明它在出版后依然得到了关注和更新,或许意味着其中蕴含着更丰富的解读,或者引入了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提升。我尤其关注汤姆逊如何捕捉“中国人”的影像,是那些穿着长袍马褂的士大夫,还是在田间劳作的农夫,抑或是市井小贩?他的镜头是否带有西方人的审视,还是能够超越文化隔阂,呈现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帝国衰落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时代洪流中不同面貌的呈现。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听见那个时代的声音。
评分在浩瀚的书海中,一本以“影像”为核心的史学著作,总能轻易抓住我的眼球。而《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个书名,更是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时代。《约翰·汤姆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他作为一位在晚清中国留下大量摄影作品的西方人,其视角是独特的,他的记录必然带着某种程度的观察者立场,但这恰恰是我们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订版更是让我看到了出版方在内容上的严谨与用心,很可能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珍贵的史料,或者对汤姆逊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学术解读。我非常好奇,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形象?是那些在故纸堆中被反复提及的帝王将相,还是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百姓?他的照片是否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会风貌、城乡对比、民俗习惯?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正在巨变中的帝国,一群正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或前行的中国人。我期望这本书能带给我视觉上的震撼,也能引发我对那个时代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每当我看到《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这样的书名,内心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历史探究欲望。约翰·汤姆逊,一位以其卓越的摄影技艺而闻名的旅行家,他的镜头,如同历史的见证者,捕捉了那个遥远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晚清帝国,一个充满着复杂历史印记的时期,而“影像”的出现,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增订版的存在,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可能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珍贵的资料,或者对汤姆逊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学术研究,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晚清图景。我特别好奇,汤姆逊镜头下的“中国人”,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那些在历史书本上耳熟能详的人物,还是更广泛的、生活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普通民众?他的照片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以及人民的精神状态?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帝国兴衰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各种生命形态的生动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