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 9787100138871

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 978710013887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玉貴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隋唐史
  • 突厥史
  • 中亞史
  • 民族關係
  • 政治史
  • 軍事史
  • 歐亞研究
  • 絲綢之路
  • 邊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美美陽光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8871
商品編碼:2855261730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

定價:116.00元

作者:吳玉貴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0138871

字數:

頁碼:4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研究6—7世紀北方遊牧的突厥汗國與同時期的內地農業政權的政治關係的著作。突厥汗國的興起,改變瞭歐亞內陸地區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響瞭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作者通過對捲帙浩繁的漢文史料的考辨,對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上聚訟不已或未及引起重視的問題,如突厥汗國的徵服與分裂、隋朝對突厥汗國的政策、厥汗國對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據勢力的影響與製約、唐朝對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國對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動的決定性影響等,提齣瞭一係列獨到的見解,並在此基礎上梳理齣6—7世紀突厥汗國與內地政權交往的曆史綫索,將作為國際顯學的突厥史研究嚮前推進瞭一步,為認識南北朝後期至唐朝初年中國曆史的變遷提供瞭新的思路。

n

叢書簡介:“歐亞備要”叢書所謂“歐亞”指內陸歐亞(Central Eurasia)。這是一個地理範疇,大緻包括東北亞、北亞、中亞和東中歐。這一廣袤地區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於遊牧部族的活動,內陸歐亞各部(包括其周邊)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有瞭密切的聯係。因此,內陸歐亞常常被研究者視作一個整體。由於內陸歐亞研究難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剋服的障礙往往多於其他學科。這也體現在成果的發錶方麵:即使付梓,印數既少,錯訛又多,再版希望渺茫,不少論著終於絕版。有鑒於此,商務印書館發大願心,選擇若乾較、尤急需者,請作者修訂重印。不言而喻,這些原來分屬各傳統領域的著作(專著、資料、譯作等)在“歐亞”的名義下匯聚在一起,有利於讀者和研究者視野的開拓,其意義顯然*越瞭單純的再版。

n


目錄


目錄

n

n

序 說 突厥汗國的興起及其對西域的統治

n

前 言...... 3

n

章 突厥汗國的徵服與分裂...... 5

n

一、突厥興起前的西域形勢......5

n

二、突厥汗國對漠北的徵服...... 9

n

三、室點密可汗探跡...... 14

n

四、突厥汗國對西域的徵服...... 18

n

五、突厥汗國的內亂與分裂...... 21

n

六、西突厥的東進...... 26

n

第二章 突厥汗國對西域的統治...... 33

n

一、《隋書·西突厥傳》商兌...... 33

n

二、阿波係突厥的崩潰與西突厥汗國的建立...... 38

n

三、突厥統治下的西域...... 43

n

四、突厥與西域諸國的聯姻...... 51

n

五、突厥與絲綢之路...... 56

n

篇 “遠交近攻”方略與隋朝對突厥及西域的關係

n

第三章 文帝時代隋朝與突厥的關係...... 71

n

一、突厥與周、齊關係溯源...... 72

n

二、厥的南下及潰敗...... 82

n

三、“遠交近攻”方略考析...... 90

n

第四章 煬帝時代隋朝對西域的經營...... 99

n

一、徵服吐榖渾活動述略...... 99

n

二、隋朝在西域設立郡縣...... 104

n

三、隋代西域校尉、安西都護獻疑...... 111

n

四、鐵勒、阿波係突厥及高昌與隋朝的關係...... 115

n

第二篇 厥汗國的興衰與唐朝統一北方

n

第五章 厥稱霸東亞...... 127

n

一、從啓民稱臣到突厥稱霸東亞...... 128

n

二、唐滅西秦史事鈎沉...... 134

n

三、突厥政策的轉變與劉武周的潰敗...... 144

n

四、唐朝與突厥軍事對抗的開始...... 153

n

第六章 唐朝與厥的戰爭及厥汗國的滅亡...... 160

n

一、頡利可汗與劉黑闥、高開道...... 160

n

二、雁門、馬邑易主與河東戰略形勢的轉變...... 164

n

三、唐朝與突厥在關內道的戰爭...... 173

n

四、鬱射設與厥大可汗頡利關係析疑...... 180

n

五、厥汗國的滅亡...... 186

n

第七章 唐朝對厥的措置...... 194

n

一、安置突厥疏奏校證...... 194

n

二、安置突厥疏奏條析...... 203

n

三、突厥都督府州考實...... 210

n

四、突厥都督府州廢置...... 221

n

第三篇 西突厥汗國的內亂與唐朝進兵西域

n

第八章 西突厥汗國的強盛與衰落...... 237

n

一、西突厥汗國的強盛...... 237

n

二、西突厥戰亂的開始...... 242

n

三、厥西侵與泥孰取代肆葉護...... 247

n

四、泥孰派的統治及唐朝與西突厥的關係...... 256

n

五、乙毗咄陸可汗的東漸...... 262

n

第九章 唐朝在西域的活動與西突厥汗國局勢的演變...... 269

n

一、河西大涼政權的覆亡...... 270

n

二、唐朝對吐榖渾的徵服...... 274

n

三、乙毗咄陸東進與唐朝齣兵高昌關係考論...... 279

n

四、焉耆嚮背與乙毗咄陸派西突厥對安西的威脅...... 286

n

第四篇 西突厥汗國的覆亡與唐朝在西域統治秩序的確立

n

第十章 乙毗咄陸派西突厥的衰落與昆丘道行軍...... 293

n

一、射匱可汗與唐朝爭奪焉耆辨析...... 294

n

二、唐朝“撫慰”處月、處密部落考...... 301

n

三、昆丘道行軍背景索隱...... 306

n

四、昆丘道行軍與阿史那賀魯...... 314

n

第十一章 貞觀、永徽之際唐朝對西域政策的轉變...... 323

n

一、漠北局勢的變化與唐朝對車鼻部的戰爭...... 323

n

二、貞觀、永徽之際西域形勢新探...... 328

n

三、阿史那賀魯之亂...... 338

n

四、阿史那賀魯與西突厥殘部的關係...... 343

n

第十二章 唐朝在西域統治秩序的確立...... 348

n

一、塔裏木盆地羈縻府州的設置...... 348

n

二、西突厥故地羈縻府州的設置...... 354

n

三、粟特地區羈縻府州的設置...... 359

n

四、吐火羅故地羈縻府州的設置...... 362

n

n

附錄一 突厥汗國可汗與隋唐關係年錶...... 374

n

附錄二 突厥汗國世係錶...... 394

n

參考文獻與縮略語...... 395

n

索 引...... 404

n

初版後記...... 439

n

新版後記...... 440

n


作者介紹


吳玉貴,新疆奇颱縣人,1956年生,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主要從事曆史文獻學及民族史研究。代錶著作有《資治通鑒疑年錄》(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4年)、《唐書輯校》(中華書局,2008年)、《突厥第二汗國漢文史料編年輯考》(中華書局,2009年)等,主要譯著有《中亞史綱要》(〔美國〕漢布裏主編,商務印書館,1994年)、《唐代的外來文明》(〔美國〕謝弗著,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5年)等。

n


文摘


初版後記

n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的撰寫,與我前些年申請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有關。初在1989 年申請的課題是“隋唐與西域關係史研究”,1993 年結項以後,繼續從事這方麵的研究,發現原來的工作很粗疏,很多問題都浮在錶麵,沒有進行深入發掘,有必要重新加以整理。《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就是在原課題前三章的基礎上寫成的。書中有些內容以前曾以論文的形式發錶過,但是這次做瞭較大改動,或充實瞭內容,或修正瞭觀點,有些乾脆放棄瞭原來的看法。為瞭存真,在“參考文獻”中具列瞭我已經發錶的有關突厥史的主要論文,供有興趣的讀者查檢、批判。

n

本書能夠齣版,首先要感謝羅傑偉先生及唐研究基金會的資助。在從事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自始至終得到瞭陳高華和郭鬆義老師的指點和關心,張澤鹹先生也在業務上給予瞭我許多具體指導;李斌城、張弓、餘太山、吳焯等先生曾審讀過“隋唐與西域關係史研究”結項稿;榮新江先生在資料方麵無私地為我提供瞭許多便利;孟凡人、商傳、齊東方、王小甫、宋立道、紀宗安、羅新等諸位先生也在各方麵給予瞭許多幫助;定宜莊、陳爽、孟彥弘諸位同事對書稿提齣瞭許多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潘誌平、王淑梅先生曾對本書的齣版給予瞭特彆的關注;馮廣裕先生認真負責地審閱瞭書稿,發現瞭許多錯誤,並提齣瞭很好的修改意見。謹在此錶示深切的謝意。

n

吳玉貴

n

1998 年9 月於北京

n

n

n

新版後記

n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1998 年正式齣版。倏忽迴首,已經過瞭十幾個年頭。這部小書是我前半生學術生涯的小結,也珍藏瞭一段平靜安然的讀書歲月,為瞭存真,這次再版隻修訂瞭一些文字錯誤並編製瞭“名詞索引”,對原書內容和觀點沒有改動,希望讀者鑒諒。

n

吳玉貴

n

                         

n

n

部分篇目介紹

n

突厥汗國的興起

n

總之,到瞭6世紀中葉時,上個世紀由柔然和嚈噠平分西域霸權、東西對峙的格局已經不復存在。西域地區除瞭早先的柔然和嚈噠兩大勢力之外,還有仍然活動在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的高車殘部和已經發展到瞭西域東南部鄯善、且末一帶的吐榖渾勢力。柔然政權雖然終消滅瞭高車起義政權,但是從高車部叛離時起,柔然就已經進入瞭衰落階段,再加上與北魏和高車之間連年不斷的戰爭以及內部的起義,實際上到6世紀時,柔然已無力控製西域。當柔然在西方勢力衰退的同時,嚈噠人不失時機舉兵東進,迅速填補瞭柔然衰落之後在西域東部留下的政治真空,但是嚈噠政權對這一地區的實際控製是很微弱的。與大多數遊牧政權一樣,嚈噠對西域的統治隻是一種鬆散的、僅僅限於“稱臣納貢”的役屬關係,絕大多數西域的土著政權都仍然保持著相當大的自主權。而且嚈噠的統治中心遠在阿姆河以南地區,對於原來役屬於柔然的西域東部諸國來說,嚈噠的控製就更是鞭長莫及瞭。至於吐榖渾政權,雖然它的勢力已經進入瞭西域,但隻是局限在西域東南一隅的鄯善、且末等邊緣地帶,它還無力將西域東部地區統一起來。高車政權雖然在名義上已被柔然消滅,但是由於上述幾種勢力實際上都無力真正實施對西域東部地區的控製,所以在金山以南、天山以北的高車餘部還能夠獨自活動在他們原來居住的牧地,並且保持瞭相當強大的實力。而位於塔裏木盆地的西域城郭諸國由於綠洲經濟自身的製約,也無力獨自建立強大的統一政權。自從5世紀中葉以來,西域東部地區一直是幾大勢力反復爭奪的熱點地區,但是到瞭6世紀中葉時,這裏反而成瞭整個西域地區統治力量薄弱的地區,客觀形勢為突厥汗國的興起提供瞭良好的曆史機遇。

n

n

突厥汗國的分裂

n

突厥汗國是突厥貴族在武力徵服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遊牧政權。從552年土門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國到558年前室點密可汗攻滅嚈噠,在前後不到10年的時間裏,突厥人就建立瞭東至東海、西到裏海、北達貝加爾湖、南抵沙漠、西南跨越阿姆河的龐大的遊牧帝國。對於一個建立在分散、流動的遊牧經濟基礎上的政權而言,要保持對如此遼闊的疆域的統治,就隻能采取鬆散的,甚至是隻維持名義上的統治方式。突厥汗國的高首領是可汗(Qaghan),在可汗之下還有一些由可汗的子弟或者是宗族擔任的小可汗(Qan),為瞭區彆這些小可汗,突厥可汗又被稱作大可汗。此外,突厥汗國還設有俟斤(Irkin)、特勤(Tegin)、設(Shad)、葉護(Yabughu)、啜(Chur)、匐(Beg)、俟利發、吐屯(Tudun)等二十八等官爵。由於遊牧民族往往都具有生産組織與軍事組織閤一的鮮明特點,所以突厥汗國各部首領都有相當強的獨立性。而且突厥汗部有許許多多被武力徵服的異姓部落或政權,他們與突厥政權之間缺乏必然的經濟、政治、文化方麵的聯係,雖然在武力的脅迫下名義上臣服瞭突厥政權,但實際上大多都保留瞭本民族固有的政治、文化傳統,具有強烈的離心傾嚮,貌似強大的突厥政權在很大程度上隻能依靠武力來維持統一。分散的遊牧經濟和建立在它上麵的政治結構,從一開始就注定瞭突厥汗國日後分裂的命運。

n

在東徵西討的過程中,突厥汗部形成瞭以土門係為主體的厥和以室點密係為主體的西突厥兩大係統。厥的轄地主要是在金山以東的漠北草原地區,西突厥則大體上占有金山以西廣大的西域地區。在突厥汗國創立的初期,厥係統的可汗一直保持著大可汗的位置,西突厥作為一個分支,奉厥的可汗為突厥汗國的共主。土門可汗去世之後,突厥汗國的大可汗先後由土門的兒子乙息記可汗(552—553)、木杆可汗(553—572)和佗鉢可汗(572—581)繼承,突厥汗國經曆瞭將近30 年的安定、統一時期。但是在581 年佗鉢可汗去世以後,以爭奪大可汗位置為,突厥汗國的內外矛盾趨於激化,並終導緻瞭汗國的分裂。

n

n

突厥汗國對西域的統治

n

從6世紀中葉到7世紀中葉,西域主要是由西突厥政權統治的。突厥政權,尤其是西突厥汗國對西域的統治,將聯結曆史上各大文明的歐亞大陸腹地統一在瞭突厥汗國的旗幟之下,使西域各土著國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諸方麵都程度不同地打上瞭突厥的烙印。而且突厥統治西域期間在西域建立瞭有效的驛馬係統,促進瞭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推動瞭我國古代內地與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中華民族大傢庭形成和發展的曆史上也占有突齣的地位。就隋、唐時期而言,爭奪西域的鬥爭,始終是隋、唐兩朝與突厥關係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隻有詳盡地瞭解突厥政權統治西域的狀況,纔能得到對隋、唐與突厥關係史的較為全麵的認識。

n

…………

n

從6 世紀中葉到7 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除瞭鐵勒政權在擺脫突厥控製後曾經短暫地統治過西域東部的部分地區,吐榖渾政權進入過西域東部邊緣地區之外,波斯以東的西域地區基本上一直處於突厥遊牧政權的統治之下。突厥政權對西域的統治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n

個階段是室點密、達頭可汗統治時期。這時西突厥還沒有正式從突厥汗國中獨立齣來,西域地區在名義上仍然是歸厥的大可汗管轄,而且在西域東部的金山和博格達山地區也分布著一些厥的小可汗。

n

第二個階段是厥阿波係的處羅可汗在位的時期。這時的西域地區由幾個政權分彆統治,從東到西依次是鐵勒政權、阿波係突厥政權和室點密係突厥政權。三個政權中以阿波係突厥為強大,射匱可汗在名義上尊奉處羅可汗為主,西域的城郭國傢也大多臣服瞭處羅可汗。此外,在隋朝消滅吐榖渾之前,吐榖渾的勢力一直占據著西域東南部的地區。

n

第三個階段是西突厥汗國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射匱可汗將阿波係厥勢力趕齣瞭西域,再次徵服瞭鐵勒政權,恢復瞭室點密係突厥對西域的統治,並且建立瞭西突厥汗國。而隋朝也通過建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將勢力擴拓到瞭西域東部的邊緣,並控製瞭西域與內地交往的交通要衝地區。西突厥汗國對西域的統治一直持續到瞭唐朝消滅西突厥政權為止。

n

n

突厥與絲綢之路

n

歐亞大陸的腹地在世界曆史上是一塊非常奇特的地區,在它的周圍依次排列著古代中國、印度、伊朗以及西方諸文明。一方麵,由於這塊廣大的地區所具有的復雜而惡劣的自然環境,使位於腹地周圍的諸文明遠遠地被隔絕開瞭;另一方麵,也正是由於有瞭這塊神奇的地區,古代世界的各大文明之間纔得以在相互間保持瞭微弱但久遠的聯係。突厥人在歐亞大陸建立的遊牧帝國,在曆史上次統一瞭東盡大漠、西至波斯、南抵印度的歐亞大陸的內陸地區,使歐亞大陸腹地的許多較小的草原或森林居落,以及被荒漠隔開的相對孤立的綠洲社會都深深地打上瞭突厥的烙印,從而進一步加強瞭各種古代文明之間久已存在的聯係。盡管統一的突厥汗國隻存在瞭很短的時間,而且汗的各個屬國實際上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權,但是突厥的統治在當時和後世都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如漢、唐等朝代在世界各地對中國的稱謂中所起的重大影響一樣,在西方,突厥的名稱甚至取代瞭舊有的“斯基泰人”的稱呼,在許多世紀中,成瞭“野蠻人”的通稱。僅此一點,就可以反映齣突厥政權在東西交往的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n

…………

n

在突厥人之前,絲綢之路交通主要是沿著歐亞大陸腹地的邊緣地帶進行的,即大緻上從今新疆的塔裏木盆地翻越帕米爾高原,或南下印度次大陸,或繼續嚮西,到達波斯,然後經過兩河流域,進而抵達拜占庭;另一條道路是翻越帕米爾高原之後,經過锡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地區南下,抵達波斯。當時的交通路綫主要是將中國、印度、波斯和羅馬連接起來,而通往羅馬的道路則需要從波斯境內通過。突厥汗國建立之後不久,就因為絲織品貿易的問題與波斯之間發生瞭糾紛,紛爭的結果導緻瞭突厥與羅馬之間的貿易通道的開通,從而促進瞭東西方之間的瞭解。

n

n

文帝時代隋朝與突厥的關係

n

在周、齊時代,突厥汗國藉助強大的武力和長江以北地區分裂為不同的兩個政權的有利局麵,始終在當時東亞的政治格局中占據著主動權。隋朝統一之後,內外形勢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但是突厥汗國仍然是新建立的隋政權麵臨的大的威脅。隋文帝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對突厥實行瞭以“遠交近攻,離強閤弱”為指導思想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瓦解瞭突厥汗國這個威脅大的對手。北方邊境地區的巨大壓力阻礙瞭隋朝初年與西突厥及西域之間的交往,但也正是這種壓力促成瞭隋朝與西突厥之間的聯係。文帝時代與西突厥的交往是在“遠交近攻”策略的指導下開展的。由於隋朝初年與西突厥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為瞭聯閤西突厥來共同對付厥,所以在交往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這種交往畢竟促進瞭隋朝與西突厥及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的聯係,為隋煬帝時代進一步發展與西域之間的關係打下瞭基礎。

n

n

煬帝時代隋朝對西域的經營

n

仁壽三年(603)室點密係西突厥達頭可汗兵敗漠北,對漠北和西域的形勢都産生瞭重大的影響。此後,室點密係的西突厥和厥分裂勢力結成的聯盟退齣瞭漠北,由隋文帝冊立並受到隋朝保護的突厥啓民可汗占據漠北,並完全臣服於隋朝,減輕瞭厥對隋朝北方邊境的壓力。原來一度稱雄漠北的西突厥聯盟也在仁壽三年之後分化瓦解,無力再次東進,進而解除瞭來自西方的壓力。在此基礎上,隋煬帝在“遠交近攻”方針的指導下積極嚮西方發展,開始瞭全麵經營西域的活動。隋煬帝的活動不僅開創瞭隋代與西域關係的新局麵,促進瞭內地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而且對唐代經營西域的活動産生瞭重大的影響。

n

n

厥稱霸東亞

n

隋末戰亂,厥幾乎完全控製瞭東北亞地區,勢力盛極一時。唐朝初年的史學傢在記載隋末厥的盛況時說:“俄屬群盜並興,於此浸以雄盛,豪傑雖建名號,莫不請好息民。於是分置官司,總統中國,子女玉帛,相繼於道,使者之車,往來結轍。自古蕃夷驕僭,未有若斯之甚也!”杜佑也對隋末唐初厥的狀況做瞭更具體的描述:“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淩中夏,迎蕭皇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麵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東自契丹,西盡吐榖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陳寅恪先生早年曾就唐初稱臣突厥事有縝密的論證,稱高祖稱臣突厥事“後來史臣頗諱飾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其實史書中不僅對唐初稱臣突厥之事多所諱飾,即唐初與突厥交往的具體史實,似也多有避諱,或語焉不詳,或闕而不載,以至於厥在東亞各種勢力交往中的特殊地位隱而不彰。本章試以唐朝與北方割據勢力的關係為綫索,討論厥在隋末唐初的重要曆史作用,並對唐初與厥關係中長期認識不清,或者尚未見提齣過的一些問題,做初步的探討。

n

n

唐朝與厥的戰爭及厥汗國的滅亡

n

對厥戰爭的勝利,一直是為後人稱道的唐朝武功的一個重要的方麵。但是仔細梳理就會發現,厥汗國的覆滅與其說是唐朝武力徵討所緻,倒不如說是突厥內部矛盾衝突發展的結果。頡利可汗繼位之後,與具有大可汗繼承人資格的突利、鬱射設的矛盾日益突齣,有跡象錶明,鬱射設及其所轄的關內道北部六州之地,從武德四年(621)起就脫離瞭大可汗的控製,自成一係。豳州、渭橋兩次戰役,突厥兵臨長安,隻不過是暫時的局部的現象,到唐太宗決定對厥用兵時,統一的厥汗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瞭,唐太宗發動的戰役,不過是起瞭收拾殘局的作用。與隋朝比較而言,唐初對厥用兵的規模要小得多。分裂的厥諸部在突厥汗國的覆滅過程中起瞭重要的作用。

n

n

唐朝對厥的措置

n

隨著突厥部眾大批入降和被俘,處置厥殘部的問題突齣地擺在瞭唐朝統治者麵前。不僅對如何安置南下降唐的突厥部落産生瞭尖銳的意見分歧,而且以後的安置過程也幾經反復,體現瞭厥汗國滅亡之後,唐朝邊疆局勢復雜多變的特點。對這場爭論和安置情況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不僅有助於瞭解唐朝與突厥的關係,而且對於認識唐朝邊疆政策以及唐朝統治者對待周邊政權的態度、政策等都可以提供有益的藉鑒。

n


n


序言



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 一、 曆史背景梳理: 本書並非直接闡述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而是以更為宏觀的視角,為理解這一復雜曆史進程提供一個必要而深入的背景鋪墊。在正式進入突厥與隋唐的具體互動之前,我們需要對構成這一曆史畫捲的幾個關鍵元素進行細緻的梳理和描摹。 首先,對“歐亞大陸”這一廣闊地理空間的再認識是必不可少的。這片地域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構成。本書將首先勾勒齣歐亞大陸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主要地理障礙(如高加索山脈、帕米爾高原、戈壁沙漠等)以及這些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早期人類的遷徙、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交流。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哪些區域具有成為強大遊牧民族發源地的潛力,哪些區域又是農耕文明得以發展和集中的沃土。我們將考察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例如水草豐美的草原、肥沃的河榖地帶,以及這些資源如何支撐起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 其次,在地理框架之上,本書將著重審視“備要”的概念,即對那些在塑造歐亞大陸曆史進程中扮演瞭基礎性、前置性角色的早期文明和政治實體進行必要的迴顧。這並非簡單地列舉,而是旨在揭示它們如何為後來的衝突與融閤埋下伏筆。例如,早期在中亞地區齣現的若乾部落聯盟或王國,它們在政治組織、軍事製度、文化習俗等方麵的發展,為突厥汗國的崛起奠定瞭基礎。這些早期的政治實體,雖然可能規模不大,但其形成的權力真空、民族構成、以及與周邊地區的早期互動模式,都值得深入分析。 第三,對於“突厥”這一民族及其早期的形成和發展,我們將進行一個初步的探討。在正式進入其輝煌時期之前,追溯其可能的起源、部落構成、早期宗教信仰、以及在遷徙和擴張過程中與其他民族的接觸和融閤,是理解其強大力量的重要前提。我們將考察早期突厥人的社會組織形式,例如氏族、部落聯盟等,以及它們如何隨著環境和外部壓力的變化而演變。同時,早期突厥人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關係,例如柔然、鮮卑等,也將被納入梳理範圍,以揭示突厥崛起過程中的復雜繼承與超越。 最後,本書還將對“隋唐”這一即將登場的偉大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早期特徵進行概述。即便是在突厥汗國強盛的時期,隋朝和唐朝的內部狀況也對其外交政策和戰略選擇産生著深遠影響。因此,對隋朝統一的艱難曆程、其政治製度的雛形,以及唐朝建立初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都應有所涉及。特彆是唐朝早期在民族政策、邊疆管理、以及軍事力量建設方麵的初步規劃,將為後續理解其與突厥的互動提供一個關鍵的參照係。 通過對上述幾個維度的深入考察,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紮實的知識框架,使之能夠更清晰、更全麵地理解,在突厥汗國勢力達到頂峰之際,為何恰恰是處於崛起或鞏固階段的隋唐帝國,成為瞭其在地緣政治、軍事力量以及文化交流上的主要對手和重要夥伴。這種“備要”式的梳理,不僅能夠避免直接跳入復雜史實而産生的睏惑,更能深刻揭示曆史演變的內在邏輯和多重動力。 二、 曆史敘述的視角與方法: 本書在進行“歐亞備要”的梳理時,將秉持一種多維度的曆史敘述視角,力求展現曆史事件的復雜性和關聯性,而非將各個部分割裂開來。 首先,地理環境決定論並非本書的唯一導嚮,但地理因素對早期人類活動、社會形態形成、以及政治格局演變的影響將得到充分的強調。我們將不止步於描述地理特徵,更著眼於分析這些特徵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産方式、生活習慣、軍事策略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模式。例如,草原的遊牧文化如何塑造瞭突厥人的軍事優勢,而河流流域的農耕文明又如何為隋唐帝國的穩定提供瞭物質基礎。 其次,本書將注重民族構成與文化交流的動態過程。我們不會將民族視為靜態的實體,而是審視其在曆史長河中的不斷形成、融閤與分化。早期歐亞大陸各民族之間的遷徙、徵服、通婚以及貿易往來,如何塑造瞭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並將這些基因傳遞給後來的文明,將是敘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有助於理解突厥人為何能在廣闊的歐亞大陸上崛起,以及隋唐帝國為何能夠包容並吸納多元文化。 再者,政治經濟結構的演變將是分析的重點。無論是遊牧民族的部落聯盟,還是農耕帝國的中央集權,其內部的政治組織、經濟運作模式及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都直接影響著它們的力量對比和戰略選擇。我們將考察不同政權在資源汲取、軍事動員、以及邊疆管理等方麵的策略,以理解其興衰的原因。 最後,在敘述方法上,本書將避免過於宏大敘事或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強調曆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係和相互作用。即使是對“備要”部分的梳理,也會時刻留意其與未來隋唐時期突厥關係的潛在關聯。這種“前瞻性”的迴溯,旨在為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通過上述的“備要”式梳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的堅實基礎。這既是對曆史事件的還原,更是對曆史邏輯的探尋,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曆史視野的大門。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之前,我對突厥汗國的認知僅限於“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淺薄印象。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和嚴謹的邏輯分析,為我呈現瞭一個立體而復雜的突厥世界。我瞭解到,突厥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部落聯盟關係,以及不同政治派彆的角力。這種內部的復雜性,直接影響瞭其與隋唐王朝的互動模式。書中對突厥汗國的分裂過程及其後續發展,尤其是東西突厥的並立,以及它們各自與隋唐的關係,都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梳理。這讓我明白,隋唐王朝的邊疆政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突厥內部力量的消長,以及自身國力強弱,靈活調整的。我尤其對書中對於“懷柔”與“徵伐”並存的政策分析感到震撼。隋唐並非單純的軍事擴張者,他們也懂得運用外交手段,通過冊封、賜予、通婚等方式,來維持與部分突厥部落的良好關係,從而達到孤立敵對勢力、鞏固邊疆穩定的目的。這種策略的運用,展現瞭古代統治者高超的政治智慧。

評分

這本《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就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充滿傳奇色彩的古代歐亞大陸。在閱讀之前,我對突厥汗國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星的曆史名詞,而隋唐帝國,雖然耳熟能詳,但其與這個強大北方鄰國的互動,卻總是被籠罩在一層模糊的麵紗之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揭開瞭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得以近距離地審視這兩個在當時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文明體,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裏,通過戰爭、聯姻、朝貢、貿易等多種形式,編織齣復雜而深刻的關係網絡的。作者的敘述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些互動發生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經濟利益的驅動、地緣政治的考量、文化交流的碰撞,以及雙方統治者各自的戰略決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突厥汗國分裂後,其各部與隋唐王朝的微妙關係描寫印象深刻。這種分裂並非簡單的瓦解,而是催生瞭新的政治格局,使得隋唐能夠更靈活地運用分化拉攏的策略,鞏固自身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位。同時,這種關係也並非單嚮的施壓,突厥各部的軍事力量和遊牧文化的韌性,也時刻對隋唐構成挑戰,迫使後者不斷調整其邊疆政策。這種動態的、相互影響的敘述方式,讓整個曆史畫捲顯得生動而立體。

評分

這本書《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曆史觀。它打破瞭我以往對古代歐亞大陸關係的簡單認知,讓我看到瞭突厥汗國與隋唐帝國之間,並非僅僅是簡單的徵服與被徵服的關係,而是一種更加復雜、動態的相互作用。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精細梳理和深入分析,展現瞭這兩個強大文明體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上的深刻聯係。我瞭解到,突厥汗國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其內部存在著復雜的權力鬥爭和分裂趨勢,而這種內部的變化,也直接影響瞭其與隋唐王朝的關係。反過來,隋唐王朝的政策調整,也對突厥汗國的命運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突厥汗國分裂後,其各部與隋唐王朝的互動,進行瞭極為詳盡的描繪,這讓我看到瞭古代政治智慧的運用,例如分化拉攏、軍事威懾與經濟援助並存的策略。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曆史中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主題的探索欲。翻開此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著草原上的狼煙與長安城內的繁華交織在一起。書中所描繪的突厥汗國,並非單一的麵孔,而是經曆瞭興衰更迭,其內部的復雜性,以及對外政策的多變性,都被作者細緻地勾勒齣來。而與突厥汗國互動最為密切的隋唐帝國,也在書中呈現齣其作為強大中央王朝的雄姿,但同時也展現瞭其在處理與周邊強大力量關係時的智慧與挑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挖掘,例如書中對不同汗國首領的性格特徵、決策動機的分析,以及對隋唐皇帝在對突厥政策上的權衡考量。這些微觀的敘述,使得宏大的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真實情感與思考。此外,書中對於戰爭場麵的描寫,雖不似武俠小說那般激烈,卻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我能夠感受到古代戰爭的殘酷與戰略的博弈。而對於和親政策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政治聯姻在那個時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評分

我對古代絲綢之路以及其沿綫國傢間的互動一直抱有極大的好奇,《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段曆史的窗戶。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和軍事的交鋒,更是關於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作者在書中細緻地描繪瞭突厥汗國與隋唐帝國之間,除瞭官方的往來,還有商貿、宗教、文化等方麵的廣泛聯係。我從中瞭解到,突厥地區不僅僅是隋唐對外貿易的通道,其本身也擁有獨特的文化和經濟特點,並對隋唐産生瞭一定的影響。比如,書中關於突厥人對隋唐的軍事技術、服飾、音樂等方麵的影響的論述,都讓我耳目一新。同時,我也看到瞭隋唐帝國強大的文化輸齣能力,漢文化如何在與突厥文化的交流中,既保持瞭自身的特色,又吸收瞭部分外來元素,從而豐富瞭自身的內容。這種雙嚮互動的視角,讓我對古代文明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關於使節往來的描寫,更是生動地展現瞭兩個強大帝國之間的外交博弈,以及在這種博弈中,雙方如何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爭取主動權。

評分

對於我這樣對古代曆史細節充滿渴求的讀者而言,《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嚴謹治學態度和紮實的史料功底,令人欽佩。我從中看到瞭突厥汗國從崛起、強盛到分裂的完整過程,以及其與隋唐王朝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互動模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突厥汗國分裂後,其各部與隋唐王朝之間的復雜關係,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梳理。這讓我明白,古代的邊疆管理並非簡單的軍事控製,而是需要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纔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書中對於戰爭的描寫,並非是廉價的煽情,而是側重於戰爭背後的戰略考量和政治影響,讓我對古代戰爭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書中對於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文明互鑒在古代社會的積極作用。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之間的互動都充滿好奇,《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這本書,為我提供瞭絕佳的視角。我從中瞭解到,突厥汗國並非是簡單的“蠻夷”,而是擁有其獨特的政治製度、軍事組織和文化傳統。作者通過細緻的史料考證,展現瞭突厥汗國在不同時期,其內部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其對外政策的演變。而與突厥汗國長期處於復雜關係中的隋唐帝國,在書中也展現齣其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的宏大氣魄,以及在處理與北方強大力量關係時的智慧與挑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雙方互動細節的描繪,例如對於戰爭的起因、進程和結果的分析,對於外交使節的往來和談判的解讀,以及對於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探討。這些細節的呈現,使得曆史的畫麵更加生動和真實。書中對於突厥汗國分裂後,其各部與隋唐王朝之間復雜關係的描寫,更是讓我對古代地緣政治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帝國,不僅要看其內部的統治,更要看其對外關係,尤其是與周邊強大勢力的互動。《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閱讀需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突厥汗國作為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是如何與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文明——隋唐帝國,在近百年的時間裏,進行著復雜而深刻的互動。作者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描繪瞭雙方在軍事衝突、政治聯姻、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麵的交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突厥汗國分裂後,其各部與隋唐王朝之間的微妙關係,進行瞭極為詳盡的梳理。這讓我看到瞭古代統治者是如何運用“分而治之”、“以夷製夷”等策略,來鞏固自身的邊疆安全和國傢利益。同時,我也看到瞭突厥各部如何在與隋唐的交往中,既保持瞭自身的民族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瞭漢文化的影響。這種雙嚮的視角,讓我對古代歐亞大陸的曆史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在曆史舞颱上留下濃墨重彩卻又逐漸淡去的文明都抱有特殊的感情,《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這本書,滿足瞭我對突厥汗國這一偉大文明的深切好奇。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嚴謹的論證,為我揭示瞭突厥汗國在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與同期強大的隋唐帝國之間錯綜復雜的曆史聯係。我從中瞭解到,突厥並非簡單的遊牧民族,而是擁有其獨特的政治體係、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書中對突厥汗國的分裂及其後續發展,以及其各部與隋唐王朝的互動,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梳理。這讓我看到瞭古代政治傢是如何在高壓與拉攏之間遊走,如何在軍事衝突與經濟往來中尋求平衡。書中對細節的關注,例如不同汗國首領的性格特點、戰略決策的考量,以及隋唐皇帝在處理突厥問題時的權衡,都使得這段曆史躍然紙上。

評分

我一直著迷於曆史上那些曾經輝煌卻又逐漸消失的帝國,《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這本書,將我帶入瞭突厥汗國與隋唐帝國之間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和解讀,為我呈現瞭一個完整而生動的圖景。我瞭解到,突厥汗國並非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經曆瞭一個復雜的興衰過程,其內部的政治鬥爭、民族矛盾,以及與周邊強大勢力(尤其是隋唐)的關係,都對其命運産生瞭至關重要的影響。書中對突厥汗國分裂後,其各部與隋唐王朝的互動,進行瞭極為細緻的分析。我看到瞭隋唐王朝在麵對強大的北方鄰國時,是如何運用軍事、外交、經濟等多種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時,我也看到瞭突厥各部如何在與隋唐的交往中,既保持瞭自身的獨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隋唐的影響。書中對於戰爭的描寫,並非渲染殺戮,而是側重於戰爭背後的戰略意圖和政治影響,讓我對古代戰爭的理解更加深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