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对于活得很痛苦的人来说,阿德勒的话语代表希望。 因为阿德勒不要你追溯过去寻找原因,而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引起广泛共鸣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精髓, 透过岸见一郎清晰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调和,交织他自身的人生体验与哲学, 因此成为岸见一郎至今写得好的一本书。
人类,是只能被创伤玩弄的脆弱存在吗?
编辑推荐
即使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以及“未来”也可以改变。 挣脱心理创伤,带着强烈的意志、勇气与希望, 坚强努力,好好过完自己的人生吧。 也许你因为挫折与不被爱, 将自己的人生停滞在看不到希望与幸福的牢笼里。 你沮丧、夜不成眠,甚至必须求助药物或医师的协助。 你渴望抓住一根浮木,带给你勇气,去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的课题。 岸见一郎说: 人生很苦,特别是对那些很认真活着的人来说更是苦。 但人生对每个人一视同仁,不会仅仅只有苦。
阿德勒说: 其实我们是在这个地球上放松休息。 活着很辛苦没错,但我们其实可以不用过得那么严肃, 并感受活着的喜悦。 敢与人生的课题一决胜负的人,内心反而不会感到焦躁。 而不管现实状况如何,只要面向未来,同时活在此时此刻, 就越来越没有必要担心未来的事。 树木不会移动,若隔壁的大树挡到它, 它便难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无法长得高大。 但人可以移动,只要我们愿意, 我们可以离开阴影,移动到有日照的场所。
|
| ||||
|
|
| ||||
|
| ||||
|
暂无
|
| ||||
|
序 章 何谓阿德勒心理学——常识的反命题 怀疑常识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样原因论的问题一切取决于自己
第一章 与弗洛伊德的相遇与诀别——探索欲望的根源 自卑感与弗洛伊德的相遇器官缺陷攻击冲动 情感欲望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 从“从哪里来”变成“往何处去”——原因论与目的论 不是每个人都活在同一个世界拯救自由意志善的选择 内心没有挣扎作为真正原因的目的因果关系的假象 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善的层次改变现在的状态 连过去也跟着改变从器官缺陷到自卑感
第三章 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 何谓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预测未来 生活形态就是一种认知偏见自己选择的生活形态 影响生活形态的决定因素遗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 手足顺位吸引父母关注亲子关系阿德勒的幼年时期 阿德勒的亲子关系文化的影响改变生活形态 即使如此,生活形态还是可以改变相对主义 提示一个选择的方向面对人生的问题
第四章 共同体感觉——对自己的执着 人无法独自活下去共同体感觉战争精神官能症对他人的关心 对自己的执着现实的理想主义邻人之爱与共同体感觉 关于价值柏拉图的目的论共同体感觉的验证
第五章 优越性的追求——“善”的实现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才的事迹为了改变世界 “善”的目标正确的优越性追求以及错误的优越性追求 优越性追求与共同体感觉
第六章 脱离精神官能症性质的生活形态——活在简单的世界中 改善生活形态的必要被溺爱的小孩对自立的抗拒 即使长大之后精神官能症的逻辑关于震惊 比精神官能症的痛苦还痛苦的事光有良善的意图还不够 世界观与自我中心性面向未来的原因论 作为再教育的心理咨询摆脱精神官能症
第七章 阿德勒的教育论——人生的问题以及赋予勇气 维也纳的教育改革前往美国阿德勒所受的教育 是谁的问题不处理问题的决心帮助小孩找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责骂称赞的问题赋予勇气与自己的价值 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把短处看成长处 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贡献感获得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 遇到对峙的状况,仍把对方当同伴贡献感的重要性 不害怕失败对等这件事赋予勇气的问题
第八章 与他人的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与他人的共生 通过他人,活出自己给予和接受 赋予属性以及从中获得解脱不需要他人的认同 摆脱竞争从以力服人到对话
第九章 怎么好好地过完这一生——看清现实与理想 人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有意义现实 合乎现实地活下去乐观主义、乐天主义、悲观主义 运动与活动关于死亡克服死亡的恐惧 好好地活着活着的喜悦随时做好准备双重性 改善这个世界跨越的勇气游戏人生阿德勒的遗产
|
| ||||
|
怀疑常识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维也纳,未来将大大改变心理学历史的大师们如繁星般一位接着一位出现。但是,在欧美早已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阿德勒的名字,在日本却鲜为人知。 阿德勒并非盲从既有的价值观,而是从彻底怀疑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展开他的论点。这不代表他认为既有的价值观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在社会或文化中,被视为有价值的事物,绝非一开始就显而易见。即使是显而易见,也好要回归白纸一张,重新思考。
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样
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这些名词,是从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才开始在日本被广泛使用。即使对心理学没有研究的人,现在大概也都认识这些名词。人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事故、事件时,内心会受到伤害。而这些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抑郁、不安、失眠、噩梦、恐惧、无力感、颤栗等症状。 这些症状一定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强烈的打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有些人在往后人生的各个阶段遭遇不顺时,都把原因归咎是心理创伤造成的,这样的想法真的没有问题吗? 大阪池田的儿童杀伤事件发生之后,某位精神科医师接受电视台访问时,他是这么回答的:与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小朋友,即使现在看起来若无其事,等他活到人生的某个阶段,“一定”会发生问题。 我们想想,这些小朋友以后会慢慢长大成人、结婚对吧?他们的婚姻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遂的时候,但他幼年曾经身处事件发生现场的经历,就一定是夫妻相处不和谐的原因吗?婚姻生活不顺利,问题应该是出在两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才对,怎么会跟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某个事件有关。就像有人会把自己的犯罪归咎于贫穷,但是另一个认识他的人知道这件事后却说:“大家都一样穷啊。” 总的来说,人并非经历同样的事情,就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地震造成的伤害非常巨大,确实需要很长一段复原的时间。但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个事实——那就是大多数的人都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学校、职场上生活,就像地震发生之前一样。
原因论的问题
即使把现在问题发生的原因,归咎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想要处理“问题”,的办法就是思考我接下来该怎么做。若朝向过去寻求目前问题发生的原因,会让人回想起一些过去从未注意到的事件。有些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会帮助患者做这样的回想,并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错不在你。” 确实,患者被这么安慰,心情会轻松许多。“把过错怪罪在别人身上就好了,都是因为别人的错,所以自己才会这么痛苦”,我曾在某位心理咨询师的书中看到这段话。 仅仅只是把过去的陈年往事一件一件翻出来,根本没有解决任何事情。这就像病人在医院被医师诊断得了感冒,但医师却没有做任何治疗或开药一样。即使医师对引起感冒的原因做了多么详细的说明,病人的感冒症状并不会因为他的说明而有丝毫的改善。 如果能够查明原因,并借由改变原因来改善症状,这样的想法是可行的。但问题是,假设过去的事件真的是目前的问题发生的原因,那么想要改变这个原因,只有搭时光机回到过去才有办法。这也表示,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但是,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过去就是问题的原因。被安慰说“不是你的错”的人,很容易把至今活得很痛苦的原因归咎于父母,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然后责怪父母。因为他希望错的不是自己。但就算他持有这样的想法,接下来还是得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有办法脱离目前的状态。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时,眼光是看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详细介绍的,阿德勒的想法。
一切取决于自己
阿德勒并非主张过去的事件、父母的教育方式、环境等等完全不会对人造成影响,而是认为人不会完全受制于外界的刺激与摆弄。他认为人不应该会被不安、愤怒等感情,或者被其他拥有强制力的事物,强迫自己选择一个与意志相反的事物。 但是,对于做什么事对自己有益,或是做什么事能让自己得到幸福这件事,人确实有可能误判。阿德勒心理学的特征就在于:它明明白白地教大家如何活得幸福,如何坚强地活下去。 阿德勒说的话有时听起来很严苛,但对于那些活得很痛苦的人来说,这些话其实是代表希望的话语,因为阿德勒不要你从过去的事件中寻找原因,而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阿德勒说过:“想要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个体心理学很可能是所有心理学当中难学习,也是难实践的一种。”(阿德勒,《自卑与》①)虽然阿德勒对于自己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个体心理学下了这样的注解,但这个理论并不难理解。只是,或许会有人对阿德勒的想法产生抗拒,拒绝接受这样的理论。 过去,阿德勒的思想曾被誉为领先时代一个世纪的思想,如今已经获得证明。阿德勒死后将近一个世纪的现在,我们发现,时代仍没有追上阿德勒。人类直到目前,仍不肯用现实的态度,面对阿德勒构想的世界。 那么,学习时代先驱者阿德勒的思想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关于这点,我相信大家只要继续往下读,就可以逐渐明了。
|
...............
...............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清思绪、找到内心平静的书,无意间看到了《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用心理学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这几个字就好像直击了我内心的痛点。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生难题,有些是突如其来的打击,有些是日积月累的困扰,而很多人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这本书的名字承诺了一种解决方案,一种基于深刻心理学原理的实践方法,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尤其对“个体心理学”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我知道它是阿德勒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目的性以及与社会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个体心理学的精髓,并教会我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用以化解那些看似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认识自己思维模式中的误区,帮助我重新定义问题的本质,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实用性,希望它不仅能提供理论上的启发,更能给出具体的技巧和练习,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真正地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开始这场探索,寻找那个更强大、更从容的自己。
评分我被《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个体心理学”,这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它承诺了一种深入探究人类内心世界的方法。而“用心理学来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这句话,则直接击中了我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感到的困惑和无力。我们每个人都在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搏斗,无论是事业上的瓶颈、人际关系的困扰,还是自我价值的迷失,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一种基于阿德勒思想的心理学路径,来帮助我们度过这些难关。我脑海里构想的是,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揭示我们思维模式中的一些误区,并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追求卓越”和“社会兴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平衡中找到个人的幸福和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停止自我设限,如何勇敢地面对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生活的指引。
评分《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个书名,它直接点出了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一种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最终解决人生难题的方法论。当看到“用心理学来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时,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感到迷茫、无助,甚至怀疑人生的意义。“个体心理学”,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它暗示着这本书会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关注我们的内在世界,以及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实践指导的指南。它可能会揭示那些隐藏在我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如何在无意识中为自己制造麻烦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策略,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许,它会教我们如何摆脱过去的阴影,如何建立健康的自信,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帮助我们更好地“活”下去的工具书,一本能点亮我们内心,引领我们穿越迷雾的书。
评分拿到《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名字里蕴含的能量。“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这句话像是一个承诺,又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我们常常选择逃避,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的生命中的困境。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而心理学,特别是像阿德勒这样强调个体能动性和社会连接的理论,很可能就是我们手中的地图和指南针。这本书的书名清晰地表达了它的核心价值——用科学的心理学工具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棘手问题。这让我联想到,也许它会教我如何看待竞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如何在失败中汲取力量,甚至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和价值。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活生生的例子,如何通过阿德勒的理论视角,将看似无解的难题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被解决。我非常看重这种将深刻的心理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书籍,因为理论再美,如果不能指导行动,就显得有些空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以更积极、更建设性的态度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考验。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总是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就觉得它散发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这个开头就带着一种指引,仿佛是某个智者在低语,邀请你走进一段关于自我发现和改变的旅程。我一向对能够触及内心深处、提供实用方法的心理学书籍感兴趣,而“用心理学解决人生必须面对的难”这句话,直接戳中了现代人普遍的焦虑和困惑。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应对接踵而至的挑战,这本书似乎承诺了答案,或者至少,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路。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阿德勒那些关于“人生课题”、“归属感”、“共同体”之类的概念,想象着它们如何在书中被具体地解读和应用。我特别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毕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落地,最终只会停留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排版也比较舒服,我在书店翻了几页,文字的流畅度和逻辑性都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哲学腔调,而是用一种亲切而有力量的语言,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我甚至开始想象,读完这本书后,我是否能以一种更平和、更坚定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摩擦,以及那些关于自我价值的追问。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看到更清晰的自己,以及更明朗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