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四书五经全11册
丛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陈晓芬、徐儒宗等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册数开本:全11册 32开精装
版式:简体横排
全套定价453元
编辑
1. 以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 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目录
书名:论语大学中庸
书名:孟子
书名:周易
书名:尚书
书名:礼记(上下册)
书名:诗经(上下册)
书名:左传(上中下册)
内容介绍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四书五经内容广泛、深刻,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光辉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经典。时至,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声誉播于海内外。本套丛书为全本。以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虽然这是一套包含古籍的“硬核”读物,但它在细节上完全为当代读者考虑到了。比如,在《孟子》的篇章中,每当孟子与梁惠王或其他诸侯进行辩论时,译文部分会非常清晰地标注出孟子所使用的比喻和论证逻辑的转折点,这对于梳理篇章结构至关重要。阅读古人的经典,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词汇,而是缺乏一个清晰的“地图”来指引思想的走向。这套书的注释体系就像是为这条思想长河准备的精确导航系统,让你知道现在处于哪个历史语境,面对的是何种哲学流派的挑战。我曾尝试用手机APP对比阅读一些段落,但那种冰冷的屏幕和快速滚动的文字,完全无法带来这种沉浸式的、可以随时翻阅索引和附录的实体书体验。纸质书的物理存在感,让你更能体会到古人的“慢节奏”思考,也更容易将那些道理真正沉淀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光是捧在手里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内页的纸张质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看就容易泛黄的纸,而是略带米色的铜版纸,印刷的油墨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小的古文标注,也看得一清二楚。装帧设计上,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那套精装的外壳,低调中透露着一种庄严感,摆在书架上,立刻提升了整个阅读空间的文化气息。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细节处理,文言原文、详细注释和白话译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方便了随时对照查阅。初翻《周易》部分,那密密麻麻的爻辞和卦象图,如果没有这套书这样详尽的注释辅助,我恐怕光是理解基本概念就要耗费数倍时间。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汇集了儒家和易学的核心经典,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权威性的学习路径,让人可以安心地沉浸其中,不用担心版本或译注的准确性问题。对于想要深入探究传统文化根基的读者来说,这几乎是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单本的《论语》或《孟子》译注本,但总觉得散乱不成体系,每次换一本新的,都要重新适应不同的注解风格,效率很低。这套“四书五经”全集的好处就在于它的统一性,中华书局作为古籍整理的权威机构,其注释体系是高度一致和严谨的。比如,在对照阅读《大学》和《中庸》时,你会发现它对“诚”和“格物致知”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是相互印证的,这种系统化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对宋明理学前身思想脉络的宏观认识。我尤其欣赏它在白话译文上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采取那种过于口语化、牺牲原意的翻译腔,而是保持了一种典雅、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既能让文言功底薄弱的读者理解字面意思,又不至于让传统文化的美感流失。每次读到那些振聋发聩的哲理时,眼睛可以快速扫过原文,然后目光自然下移到那句精准的白话总结上,实现高效的理解吸收,而不是被生涩的文言词汇卡住,这是我阅读体验中提升最大的部分。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来自于其对“周易”的深度挖掘。坦白讲,很多市面上的读物对《易经》的处理都显得过于神秘化或者过于简化了,要么堆砌玄学,要么只讲占卜吉凶。然而,这套精装本的《周易》部分,处理得极为扎实,它不仅详述了卦象的象征意义,更着重解释了周代社会背景下,每一爻辞所蕴含的处世哲学和伦理规范。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仅仅研读了《谦卦》的几条爻辞,配合注释反复咀嚼,才体会到古人“满而不溢,谦受益”的深远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算命的书,更像是一部古代的“情商管理学”和“风险控制手册”。对于像我这种职场人士来说,这种从古代经典中汲取务实智慧的能力,远比单纯的学术研究更有价值。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接受一位大师的私塾教育,那种被引导着去深入思考的感觉,是其他快速阅读材料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套书的“全套11册”的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它让你知道,你正在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碎片化的文化消费。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就是每当遇到特别精辟的论断,比如孔子关于“仁”的阐述,我会用铅笔在书页的空白处轻轻标注下自己当下的感悟,然后将注释中提到的相关章节也简单地标记出来,形成自己的“阅读网络”。精装本的装帧坚固耐用,经得起我这种频繁翻阅和标记的“折腾”。如果说有什么是这套书带给我的最实际的好处,那就是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抗干扰能力”。当外界信息碎片化、喧嚣浮躁时,能坐下来,打开这套书,进入到那种严谨、沉稳的古代思想世界中,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庇护所。它要求你慢下来,用最诚恳的态度去对话那些跨越了千年的智慧,这份沉静的力量,在当下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