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 /本书编委会

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 /本书编委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大法律评论
  • 法律
  • 法学
  • 期刊
  • 2014年
  • 第1辑
  • 学术
  • 法律研究
  • 理论
  • 中国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67827
商品编码:28662972563
丛书名: 人大法律评论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7827  

条码:9787511867827  

图书名称:人大法律评论(2014年卷第1辑 总第16辑)  

定价:48

作者:本书编辑委员会组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10-01  

质量:580g  

 

目录:

暂无

内容简介:

《人大法律评论(2014年卷第1辑)》设“专题研讨”“评论”“论文”三个栏目。
在“专题研讨”栏目中,我们选取了关注康德法哲学的三篇文章,分别关注康德的权利概念、人民主权观和法权学说等方面。其中,张龑先生的力作《论康德的人民主权观及其批判》,以康德为绝对王权辩护和为人民主权进言的矛盾关系为出发点,借助从当代商谈哲学和正确性概念,重新梳理和建构康德人民主权观及其代表制度,并在康德普遍先天联合的人民意志中发掘出主体间性和本体共和国、现象共和国之间的引导性关联,这种关联对我国完善民主代议政治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板块,能促使法律学人更加关注康德哲学在西方法律思想史和西方法哲学中的重要地位。黄涛先生《论康德权利演绎的基本结构》一文,从康德哲学中分析了处于纯粹理性范畴的“权利”概念,通过分析三大批判、《和平论》《道德的形而上学》等著作,试图结合《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由观念,对康德哲学中基于目的论基础上的权利概念进行演绎,进而展开康德哲学中的权利概念分析和研究,试图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与之异曲同工,吴彦先生《批判与形而上学:康德法权学说的体系位置》一文,则试图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关注康德的权利概念,并尝试回应法权学说与批判哲学、法权学说与道德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法权学说在康德哲学尤其是道德形而上学中的位置,并将此与批判、自由、启蒙观念相勾连,使对康德法权学说的体系位置有更深入的理解。
“论文”栏目选取了基础法学、民商法、社会法等领域著作十篇。


《人大法律评论》2014年卷第1辑:严谨治学,洞见前沿 《人大法律评论》2014年卷第1辑,集结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领域学者们在2014年度最前沿、最深刻的研究成果。本辑内容,一如既往地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对当下中国乃至全球法治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剖析。本辑的出版,不仅是学界思想碰撞的结晶,更是对法学研究深度与广度的有力呈现,旨在为理解和推动中国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本辑的卷首,一如既往地邀请了国内享有盛誉的法学大家,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当前法治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他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读者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图景,并深刻反思了在改革深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些开篇之作,不仅奠定了本辑的学术基调,更激发了读者对法治背后深层逻辑的思考。 在民商事法律领域,本辑汇聚了多篇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理论价值的文章。其中,关于合同法解释论的最新进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合同解除权行使的界限、不安抗辩权在交易风险分配中的作用,以及格式条款的规制问题。这些探讨,紧密结合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有学者深入研究了网络交易中电子合同的效力认定,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平衡,为新兴领域的法律适用提供了理论指引。 物权法方面,本辑关注了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的深层法律问题,对不动产权利变动公示的效力、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以及相邻关系纠纷的法律适用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框架构建,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构想,旨在推动城乡土地制度的协调发展。 公司法领域,本辑聚焦于上市公司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学者们深入剖析了股东权利保护的新挑战,如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信息披露的完备性以及关联交易的规制等。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诸多公司内部治理困境,本辑的研究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合规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此外,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与法律风险控制,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 知识产权法作为当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本辑中占据了显著篇幅。学者们对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再审视,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界定和平衡权利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知识获取权。专利法方面,对专利侵权判定、专利无效宣告以及高新技术专利的保护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商标法研究则关注了驰名商标保护的国际视野与国内实践,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商标混淆的认定标准。 在刑事法律领域,本辑呈现了对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入思考。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辨析,学者们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辩护事由的适用边界进行了精细化的界定,力求在保障社会安全与维护个人自由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对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本辑关注了特殊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犯罪预防和矫正机制。毒品犯罪、经济犯罪等领域的法律规制,也得到了深入的论述,体现了对新时期犯罪形态变化的关注。 证据法学在本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者们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证明责任的分配以及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审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尤其是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公正的证据制度,以提升司法公信力,是本辑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在宪法与行政法领域,本辑关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学者们分析了其在促进政府透明度、提升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问题,以及行政补偿制度的构建,也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旨在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宪法学部分,则聚焦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特别是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权利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限制。 国际法与比较法领域,本辑亦展现了学者们开阔的国际视野。对国际人权法的发展趋势、国际公法下主权与干预的界限等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对全球法治格局的深刻理解。在比较法研究方面,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等不同法律传统的比较研究,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在一些新兴法律制度的引入和完善方面。 此外,本辑还涵盖了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律领域。在环境法方面,学者们关注了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实践。劳动法研究则聚焦于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制、工会作用的发挥以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优化。 总而言之,《人大法律评论》2014年卷第1辑,是一部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推理,敏锐的问题意识,为读者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也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本辑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学者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篇文章,都闪耀着理性思考的光芒。它不仅是法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更是任何关心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了解前沿学术动态、洞察时代发展脉搏的绝佳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汇聚了中国顶尖法律学者的智库。它所涵盖的议题之广泛,视角之多元,都让我感到惊叹。无论是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是实践问题的探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书中有些文章的论证过程,简直就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律方法课,教会我如何去构建一个严密的法律论证体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拿出笔来,在旁边做着笔记,划着重点,甚至在某些观点上写下自己的批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书,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这本书无疑是我法律学习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

阅读《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的过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它并非易读之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和耐心。但正是这种“不轻松”,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理解和每一次的进步。书中那些精辟的见解,那些对复杂法律概念的清晰阐释,都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我理解法律的道路。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文章的处理方式,它们在理论分析之外,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使得抽象的法律原则变得生动具体,更具说服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风格,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法律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如同一扇通往法律前沿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当下中国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思考。它所展现出的学术视野之开阔,研究方法之多样,都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一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推敲,字字珠玑。我特别欣赏那些在书中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它们不仅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也让我对未来法律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些预判。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法律界的智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了他们的智慧,也激发了自己更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评分

初读《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能够让你捧着闲适地翻阅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座需要你静下心来,带着问题去探索的知识殿堂。每篇文章的开篇都仿佛为我指引了一条通往深邃法律世界的路径,作者们以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层层剥茧,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剖析得条分缕析。读罢一篇,总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总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对法律的认知深度。那种研究的细致、论证的周密,以及对现实法律现象的深刻洞察,都让我由衷地钦佩。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学术盛宴,每一道“菜肴”都蕴含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等待着品鉴者的细细咀嚼。

评分

翻开《人大法律评论 2014年卷第1辑》,我的思绪仿佛被迅速拉入了法律的“主战场”。在这里,你不会看到那些哗众取宠的论调,也不会找到空洞的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信服的理性声音,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条文为准绳,对当下社会出现的种种法律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批判性思维,它们敢于挑战既有的定论,勇于揭示法律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种敢于直面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推动法律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群最优秀的法律大脑进行思想的碰撞,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智识的洗礼,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立体、更加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