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64680
條碼:9787511864680
圖書名稱: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
定價:36
作者:馬驍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2014-12-01
質量:360g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二、國內文獻綜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與缺陷
第三節 基本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主要創新點
第一章 中央與地方政府糾結中的 “兩個分離”
——基於對某省財政部門的調查分析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自上而下的單嚮話語:中央政府的父愛主義
一、上令下行
二、單嚮運動:以轉移支付與資金配套為例
三、力擴張:“管得越來越細”
第三節 自下而上的溝通阻滯:地方政府的行為與反應
一、利用部委之間的矛盾獲利
二、反嚮逼迫中央政府就範
三、地方政府的虧本買賣
第四節 理性之不可調和:“兩個分離”現象
一、既有解釋的反思
二、另一種可能性的解釋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財政關係中的行動者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第一節 財政關係中行動者的界定
一、誰是行動者?
二、行動者的類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第二節 行動者之間的力分配結構
一、力分配的主要內容
二、不同的財政關係模式與力分配結構
三、影響力分配結構的主要因素
四、行動者間力分配結構的調整
第三節 行動者的選擇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選擇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選擇偏好
三、行動者偏好之間的分歧與差異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我國財政製度變遷及其評價
第一節 製度變遷與中國的財政製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統收統支階段
二、劃分收支、分類分成以及劃分收支、總額分成階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財政包乾製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稅製改革
第二節 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製度變遷過程中的行為邏輯
一、中央與地方政府行動的邏輯起點——“經濟人”理論假設
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遵從與背離的行動邏輯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的憑據及其可能性選擇
第一節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論選擇
一、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理論
二、基本假設與研究框架
第二節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憑據
一、政治話語:憲製中的政治統一性和行政領導性原則
二、製度輸齣:集中立法與政策製定
三、經濟:政府收入與財政轉移支付
四、人事:績效考核與政治晉升
第三節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為憑據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選擇性執行與變通
二、地方政府製度創新與政策實驗
三、財政徵收偏好和財政支齣自主
第四節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行為選擇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與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選擇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選擇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財政結構中的博弈策略與均衡
第一節 關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論
一、博弈理論
二、中央與地方在財政稅收方麵的博弈
第二節 博弈策略與均衡
一、中央與地方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二、中央與地方在財政結構中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地方政府對財政製度影響力狀況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自始至終的“遵從”
第二節 含“背離”行為的地方政府策略選擇
一、地方政府主動違規現象
二、地方政府被動違規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地方政府財政政策的執行策略
第一節 中央財政政策的模糊與衝突
一、財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財政政策的衝突性
三、模糊性與衝突性:財政政策的類型
第二節 地方政府對財政政策的執行策略:一個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背離的彌閤之道
第一節 概括與結論
第二節 政策建議
一、意見上浮與雙嚮運動
二、主體性重塑
三、具體製度與措施
附錄1背離行為
附錄2博弈互動
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簡介:
暫無內容
初見《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這本書的書名,我便被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現實關懷所吸引。在我看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演變,是理解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和區域發展差異的一把鑰匙。書中“遵從”一詞,或許代錶瞭國傢宏觀調控的統一性原則,確保瞭財政政策的整體效力;而“背離”,則可能揭示瞭在地方實踐中,麵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現實,財政體製可能齣現的局部調整、創新甚至是某種程度的“適應性偏離”。這種“背離”的動機和後果,以及它與“遵從”之間的張力,是極具研究價值的。更吸引我的是“彌閤”與“重構”這兩個詞,它們預示著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現狀的描述,而是對未來改革方嚮的積極探索。我希望書中能深入分析我國當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結構性問題,例如權責不對等的現象、轉移支付的效率與公平性問題、以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權與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之間的平衡。如果能結閤具體的曆史時期和經濟發展階段,對財政關係的“重構”提齣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那將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研究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關鍵點。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與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稅收分成等製度緊密相連。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遵從”這一環節的,是否包含瞭地方政府在接受中央財政指令、執行國傢宏觀調控政策時的具體案例和分析?而“背離”,這個詞組讓我嗅到瞭潛在的學術突破點。它是否指嚮地方政府為瞭追求經濟增長、改善民生,而在財政支齣、舉債融資等方麵,與中央的政策導嚮産生瞭一些偏離?這種“背離”的成因是什麼?是製度設計的缺陷,還是地方官員的博弈?更重要的是,“彌閤”這個詞,預示著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揭示問題,而是要提齣解決路徑。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論證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的,是否會涉及到改革財權、事權劃分,優化轉移支付製度,抑或是探索新的地方稅種,以期建立一個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續的中央地方財政運行模式。我對書中的分析框架、實證研究以及政策建議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理解和解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理論依據。
評分這部《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長期觀察。長久以來,中央的財政政策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比如通過轉移支付來支持欠發達地區。我猜測,“遵從”大概是指地方政府在接受和執行中央財政政策時所遵循的普遍性原則和規範。而“背離”,則可能指嚮在某些情況下,地方政府為瞭適應自身獨特的經濟結構、産業特點,或者是在資源配置、財政投嚮上,齣現瞭與中央政策不完全一緻,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調整”的現象。這種“背離”是齣於無奈的現實需求,還是源於製度的某種彈性?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探討這種“背離”的成因和影響的。而“彌閤”和“重構”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旨歸,它似乎要探索一條路徑,通過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再設計,來消弭區域間的財政差距,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最終實現全國經濟的整體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我期望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省份在財政政策執行上的差異,以及中央如何通過政策調整來應對這些差異。
評分《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僅憑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探索國傢治理體係的強烈好奇心。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特彆是財政上的聯係,無疑是中國政治經濟運行的核心議題之一。我猜想,“遵從”可能代錶瞭中央集權下的財政指令性命令,以及地方政府在執行國傢宏觀經濟政策時的服從性。而“背離”,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它或許暗示瞭在實際操作層麵,地方政府在財政自主權、稅收徵管、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麵,為瞭應對地方特殊情況,可能齣現的某種程度的“自主行動”,甚至是在某些方麵與中央政策産生“溫和的衝突”。這種“背離”的界限在哪裏?其背後驅動力是什麼?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而“彌閤”與“重構”,則錶明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是對未來製度設計的展望。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中存在的深層矛盾,比如財權與事權的錯配、地方政府的融資睏境、以及如何實現財政激勵與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如果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既能保證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又能充分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新型財政管理體製的思路,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真是引人深思,光是這幾個關鍵詞就勾勒齣瞭一個充滿張力與復雜性的主題。我一直對國傢治理的微觀層麵,尤其是財政體製如何影響地方發展和民生福祉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財政關係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階段和動態變化:既有順應中央政策的“遵從”,也可能存在為瞭適應地方實際而産生的“背離”,而最終的目標似乎是達到一種“彌閤”,實現一種更加健康、協調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這讓我聯想到,在現實中,許多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政策時,往往會遇到與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産業結構、人口分布等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如何化解?是需要地方政府在遵守大方嚮的前提下進行創造性探索,還是中央需要更加靈活和具有地方針對性的政策設計?“重構”二字更是點明瞭本書並非僅僅是理論探討,而是要深入到體製機製的層麵,尋找解決之道。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剖析這些“遵從”與“背離”的具體錶現形式,以及“彌閤”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提齣的創新性方案。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探討,更是關乎國傢發展大局和人民福祉的實際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