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

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崔誌海 著
圖書標籤:
  • 蔡元培
  • 教育
  • 迴憶錄
  • 自傳
  • 近代史
  • 學術
  • 文化
  • 人物傳記
  • 思想
  • 中國近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河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5053281
商品編碼:2867823069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

:16.00元

作者:崔誌海

齣版社:河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215053281

字數:128000

頁碼:17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傢、教育傢、科學傢。字鶴卿,號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7歲考取秀纔,18歲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锡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武昌起義後迴國,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次年與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1916年迴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1年,法國裏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彆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在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次、第二次全國代錶大會上,入選中央監察委員會。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彆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常務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並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還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為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閤作。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製度的創造者。他明確提齣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瞭資産 階級的新教育體製。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麵。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齣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 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傢。

目錄


故鄉與傢世
紹興筆飛弄
商賈之傢
父親的去世
我的母親
十年私塾教育
始進傢塾
嚴厲的李塾師
學做八股文
拜王子莊為師
中季纔
科舉之路
省城鄉試
徐氏鑄學齋
得益大的三本書
金榜題名
上虞縣誌局總纂
補應殿試朝考
南下交遊
委身教育時代
甲午驚雷
冷眼看變法
紹興中西學堂
嘗試書院改革
寜紹會館
在杭城
執教南洋公學
我的第二次婚姻
中國教育會
愛國女學
東瀛之行
愛國學社
會社分裂
青島少憩
滬上革命
學德車
在動蕩的民初歲月
主持北大的六年
國民時代
亡友追憶
蔡元培年譜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江山萬裏——宋代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 作者:[此處可留空或填寫一個假想的作者名,例如:林鴻飛] 齣版社:[此處可留空或填寫一個假想的齣版社名,例如:華文文史齣版社] 開本/頁數:16開/約680頁 --- 內容簡介 《江山萬裏——宋代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是一部深入考察北宋至南宋近三百年間,中國社會結構、思想文化、經濟形態以及技術革新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演進的重量級學術專著。本書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將文化與政治、經濟割裂敘述的窠臼,力求構建一個宏大而精細的宋代曆史全景圖,揭示這一被譽為“近世之祖”的時代,為後世留下瞭哪些深刻而持久的遺産。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變遷”二字。宋代,一個在軍事上看似積弱、但在文化、商業、科技和市民生活上卻爆發齣驚人活力的時代。作者通過對海量史料,包括地方誌、宋代碑刻、宋人筆記以及齣土文獻的爬梳整理,係統梳理瞭以下幾個關鍵維度上的深刻轉型: 一、 士的崛起與文官政治的成熟 本書首先聚焦於宋代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士大夫階層的權力結構重塑。不同於唐代以門閥和軍功為基礎的晉升路徑,宋代通過科舉製度的完善,使得知識分子群體得以大規模地進入統治核心。 1. 科舉製度的精細化與士人階層的固化與流動: 詳細分析瞭宋代糊名、謄錄等製度如何保障瞭考試的相對公平性,以及這一製度如何塑造瞭士人的價值取嚮。同時,深入探討瞭“恩蔭”製度的補充作用,揭示瞭精英內部的代際傳承機製。 2. 儒學復興與理學的興起對政治倫理的影響: 並非簡單羅列程硃理學的思想,而是探討瞭理學(特彆是新儒學)如何被內化為士大夫集團的“內聖外王”的政治信仰。它為官僚體係提供瞭一種超越君主專斷的道德約束力,但同時也帶來瞭學術僵化、對異端思想的排斥等結構性問題。作者通過對比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與後世某些保守學者的言論,勾勒齣士大夫群體在忠誠與改革之間的張力。 二、 商業革命與城市生活的重構 宋代的經濟成就常被後世贊嘆,本書則著重分析這種“商業革命”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生活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1. 紙幣的誕生與金融體係的復雜化: 詳細考察瞭“交子”、“會子”等紙幣的發行、流通及其對區域經濟整閤的作用。分析瞭政府如何管理和控製這一新興的金融工具,以及它如何改變瞭傳統以土地和實物為基礎的財富觀念。 2. 坊市製度的瓦解與市民文化的勃興: 重點剖析瞭開封、臨安等大都市中,夜市的齣現、瓦捨勾欄的繁榮對社會風俗的滲透。研究瞭說書、雜劇、傀儡戲等新興娛樂形式如何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而是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催生瞭更加世俗化、更具消費導嚮的審美趣味。對《東京夢華錄》等文獻的解讀,清晰描繪瞭市民階層對物質享受和文化參與的熱情。 三、 技術革新與社會視野的拓展 宋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常常被低估。本書將技術史視為理解社會變遷的重要切入點。 1. 印刷術的普及與知識的平民化: 詳細探討瞭雕版印刷嚮活字印刷過渡的技術難點和商業考量。強調瞭印刷術的普及如何使得官方文獻、私人著作、甚至地方性的實用手冊(如農書、醫書)得以大規模傳播,極大地降低瞭知識獲取的門檻,間接推動瞭科舉競爭的白熱化。 2. 軍事科技與邊患的交互作用: 分析瞭火藥武器(如“突火槍”、“震天雷”)的早期發展,以及這些技術進步在邊境防禦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探討瞭軍事需求如何反哺民用技術(如冶金技術)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或惡性的循環鏈條。 四、 區域整閤與地理認知的變遷 宋代疆域的變動,塑造瞭其獨特的文化心態。本書關注的是文化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以及知識分子如何看待“天下”的概念。 1. 南方經濟重心的確立與地域文化的融閤: 考察瞭江南地區農業技術的提升(如占城稻的引進)如何支撐瞭人口的增長,並最終使長江中下遊地區取代黃河流域,成為新的經濟核心。這種經濟基礎的轉移,對藝術風格(如院體畫的細膩化)和文風的影響進行瞭深入辨析。 2. 邊疆觀念的演變與“夷夏之防”: 梳理瞭宋代知識分子對遼、金、西夏等政權的復雜心態,從早期的文化優越感,到後期的被迫現實主義。通過分析宋人的文學作品和外交文書,揭示瞭文化認同在麵對強大外部壓力時所經曆的掙紮與重塑。 總結 《江山萬裏》並非簡單地描繪宋代的繁華,而是旨在解構繁華背後的結構性動力與內在矛盾。本書認為,宋代是一個充滿悖論的時代:在政治上受製於外部和文官集團內部的保守力量,但在經濟和文化上卻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嚮近現代轉型。通過對官僚、商人、工匠、士人等不同社會群體的生存狀態的細緻描摹,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維度、動態化的宋代曆史畫捲,深刻理解一個偉大文明是如何在動蕩中實現自我革新與升級的。 本書適閤對象: 曆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高校師生,以及對中國古代城市史、思想史和經濟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滿懷期待,畢竟是蔡元培先生的自述,這位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經曆,對我們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然而,翻開書頁,我發現這套文叢所呈現的,遠不止一個簡單的迴憶錄。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蔡元培先生從少年求學到晚年治校,再到投身革命的漫長而復雜的人生軌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留學德國的章節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技術,更是在那個思想解放的年代,深刻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與睏境,並以此為基礎,構建瞭他日後在中國教育改革中的宏偉藍圖。他對於“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的堅持,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自他對東西方文明深刻理解和獨特體悟。書中對他與王國維、陳寅恪等學界巨匠的交往的細緻描繪,也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學術爭鳴的激烈與精彩。這種純粹的學術精神,在今天看來,彌足珍貴。

評分

初讀《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書中那股樸實而真誠的文字力量。這不是一本刻意雕琢、辭藻華麗的著作,而是蔡元培先生用最平和的語言,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片段。他記述童年在傢塾的讀書經曆,以及對傳統文化初窺門徑時的懵懂與熱愛,那種質樸的情感,仿佛穿越時空,把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過去。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個人經曆的堆砌,更是一部思想發展的脈絡圖。他記錄瞭自己在科舉製度下的掙紮與反思,以及後來對西方教育模式的接觸與學習,這其中充滿瞭探索、碰撞與自我革新。我特彆留意瞭他關於“謀個性者,其行事也,不受人約束;謀公益者,其行事也,不為己利圖”的論斷,這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瞭他一生為人處世的準則,也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書中對於他擔任教育總長期間的改革措施的闡述,雖然篇幅不長,但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他對於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和不懈努力。

評分

《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的傢國情懷。蔡元培先生並非一位孤芳自賞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實踐,始終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書中,他對辛亥革命前後社會變革的觀察,對民國初年教育體製重建的思考,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與抱負。我反復咀嚼瞭他關於“中國教育之危機”的論述,他清晰地指齣瞭當時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對於北大改革的魄力,尤其是打破舊有藩籬,引進新思想、新學科的舉措,至今仍是教育史上的佳話。而他在這過程中所麵臨的阻力與挑戰,書中也有提及,這讓我更加敬佩他的堅韌與智慧。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是為民族培養棟梁之纔。

評分

坦白說,《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並非一本輕鬆讀物,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書中涉及的教育理論、哲學思考,以及曆史事件的梳理,都相當深刻。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通纔教育”的闡釋,他認為教育不應過早地將學生限製在某個狹窄的專業領域,而應注重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麵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點,對於當下我們所麵臨的教育睏境,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書中對他在巴黎和柏林求學期間的見聞,以及與諸多國際知名學者的交流,也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西方學術前沿的窗口。他記錄的那些關於哲學、藝術、科學的討論,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

《蔡元培自述——學人自述文叢》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是一部承載著曆史厚重感的思想自傳。蔡元培先生在書中,不僅僅記錄瞭自己的人生經曆,更是在迴顧中,梳理瞭他的思想發展脈絡,以及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我注意到書中多次提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他並非全盤否定,而是力求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他對於“整理國故”的倡導,以及對於西方科學精神的引入,體現瞭他一種融會貫通的治學態度。我尤其欣賞他對教育的理想主義追求,即便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依然堅守著教育的純粹性,緻力於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維的現代公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如何用畢生的精力,去迴應時代提齣的挑戰,去為國傢民族的未來貢獻自己的智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