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建筑策划与设计 |
| 定价 | 59.00 |
| ISBN | 9787112193325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庄惟敏 |
| 编号 | 1201292057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印刷日期 | 2016-04-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477千字 |
| 页数 | 346 |
| 序 1问题的提出与建筑策划的定义 1.1当今建筑学发展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建筑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1.1.2人居科学架构下的建筑学体系构成 1.1.3建筑策划——问题的提出 1.1.4建筑策划概念的引出及明确化 1.2策划的定义与原理 1.2.1建筑策划的定义 1.2.2建筑策划与规划的关系 1.2.3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2.4建筑策划的领域 1.2.5建筑策划的特性 1.2.6建筑策划的构成框架 1.3建筑策划的内容与步骤 1.3.1建设目标的确定 1.3.2建设项目外部条件的把握 1.3.3建设项目内部条件的把握 1.3.4建设项目的动态构想——抽象空间模式及构想表现 1.3.5建设项目运作方法和程序的研究 1.3.6建筑策划的步骤概述 2建筑策划的演进与在中国的本土化 2.1建筑策划在全球的发展演进 2.1.1全球与行业中的建筑策划 2.1.2建筑策划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2.1.3职业教育中的建筑策划 2.1.4建筑策划的团队与工具 2.1.5建筑策划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基本技能 2.2建筑策划在中国的定位与发展 2.2.1中国建筑师的国际化 2.2.2外国建筑师在华实践 2.2.3建筑策划研究的本土化进程 2.2.4建筑策划——建筑师的职责与责任 2.2.5建筑策划——建筑设计文化创作的保障 3建筑策划的方法 3.1建筑策划方法的误解与概念界定 3.1.1传统方法的三点误解 3.1.2方法论层面下概念的界定 3.2建筑策划的方法 3.2.1早期的问题搜寻及其局限性 3.2.2矩阵法 3.2.3SD法——语义学解析法 3.2.4模拟法及数值解析法 3.2.5多因子变量分析及数据化法 3.2.6AHP法——层级分析法 3.2.7策划评价、使用后评估与建筑性能评价 3.2.8大数据方法及在建筑策划中的应用 3.3建筑策划步骤的展开 3.3.1目标规模的构想方法 3.3.2外部条件的调查与把握方法 3.3.3内部条件的调查与把握方法 3.3.4空间构想 3.3.5空间构想的预测和评价 3.3.6规模的经济预测和评价——经济策划 3.3.7技术构想 3.3.8结论的归纳及报告的拟定 3.4建筑策划的决策体系及模糊判断 3.4.1建筑策划与决策 3.4.2管理科学中的模糊决策方法 3.4.3模糊决策理论背景下的建筑策划方法框架(认识论层面) 3.4.4建筑策划模糊决策工具的优势(方法论层面) 4建筑策划与设计 4.1建筑策划操作体系 4.1.1建筑策划操作体系的理解 4.1.2建筑策划的知识储备体系 4.1.3建筑策划的过程组织体系 4.1.4建筑策划的支撑保障体系 4.2建筑策划项目与研究 4.2.1办公建筑策划——以三个办公建筑策划项目为例 4.2.2档案馆建筑策划——中国D1一历史档案馆项目前期策划研究 4.2.3体育场馆建筑策划——赛后利用研究 4.2.4住宅室内空间环境策划的调查评价研究 4.2.5居住环境策划研究 4.2.6日本近代建筑视觉环境及古典建筑语汇利用的研究 4.2.7北京旧城居住区改造建筑策划研究 4.2.8嘉兴科技城空间策划研究案例 4.3建筑策划思想指导下的建筑设计 4.3.1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馆 4.3.2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策划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4.3.3金沙遗址博物馆 4.3.4华山游客接待中心 5建筑策划的再思考 5.1建筑策划的外延思考 5.1.1建筑策划与空间论 5.1.2建筑策划与建筑商品化 5.1.3建筑策划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5.2我国建筑策划发展状况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我国建筑学进程的断层与建筑策划的产生背景 5.2.2建筑策划在我国建筑理论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5.2.3我国的建筑可行性研究与建筑策划发展状况 5.2.4我国建筑策划的主要问题 5.3建筑策划与城镇化发展的保障 5.3.1建筑策划与城市规划的新潮流 5.3.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筑策划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5.3.3在城镇化过程中以人和环境为出发点的建筑策划立场 5.4建筑策划与教育 5.4.1美日建筑策划教育体系 5.4.2我国建筑策划教育现状 5.4.3通过建筑策划课程促进建筑师职业化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 普通大众 |
| '建筑策划与设计'结合十六年前'建筑策划导论'中的建筑策划框架与理论核心 更新了建筑策划方法与建筑设计及建筑策划实践 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人居科学的范畴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建筑策划的近期新版。在16年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 重新梳理和界定建筑策划的概念和原理 并结合大数据、模糊决策等跨学科的研究 对建筑策划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进一步进行论述和引介。本书的重点是结合近年来建筑策划的研究案例以及在策划指导下的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 尽量为读者呈现出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互动关联的研究成果。 |
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建筑策划与设计》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更是一剂良药。庄惟敏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剖析了建筑项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项目定位模糊,导致设计方向摇摆不定;或是各方利益主体意见不一,造成沟通成本过高。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做”。特别是关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决策机制建立”的章节,让我对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化解矛盾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掌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也更加坚信,优秀的策划是成功设计的重要基石。
评分作为一名建筑设计领域的资深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阐述建筑项目前期策划的著作,而《建筑策划与设计》这本书,正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庄惟敏老师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项目立项、市场调研、概念规划到投资估算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论述所打动,原来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深入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这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书中提到的“可持续性”和“韧性设计”的概念,也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在纯粹的设计技巧之外,更为重要的价值考量。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提升对建筑项目的理解深度,更能启发我在思考设计问题时,跳出狭隘的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和价值层面。
评分这本《建筑策划与设计》真的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我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一直觉得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特别是对于“策划”这个概念,总觉得它离我们日常的设计工作有些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庄惟敏老师的文字,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娓娓道来。他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战略,到微观的项目启动前的可行性分析,再到设计过程中如何与各方沟通协调,每一个环节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他关于“需求挖掘”的章节,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项目,背后需要如此精细的市场调研、用户画像和功能定位。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客户要求,而是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预判未来的趋势,去创造真正的价值。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项目,让我看到了策划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如何影响最终的设计成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造型和技术,而是多了一层战略性的思考,也更加明白了“好设计”的内涵远不止于美观。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观察者,偶然间接触到庄惟敏老师的《建筑策划与设计》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以往我对建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其最终呈现的形态上,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建筑项目背后那复杂而精密的“前世今生”。庄惟敏老师以其独到的视角,详细解读了建筑策划如何成为设计的重要前置条件,以及它在整个项目周期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政策导向分析”和“市场趋势预测”的章节印象深刻,这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建筑项目,离不开对宏观环境的精准把握。此外,书中对于“设计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探讨,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建筑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载体,更承载着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现代建筑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评分刚拿到这本《建筑策划与设计》,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没想到瞬间就被它所吸引。庄惟敏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复杂的策划理论分解成一个个清晰易懂的逻辑链条。与其说这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经验分享的实战手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风险管理”部分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设计的创意和美感,却忽略了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比如政策法规的变化、预算超支、技术难题等等。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风险,这对于一个项目能否顺利推进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强调了“沟通”和“协同”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建筑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与开发商、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甚至最终的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提升我们作为设计师的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项目成功密码的金钥匙,为我未来的职业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