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ISBN 978-7-5174-0503-0 定价:45.00元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作者:韩庆祥等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方法,着眼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站在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上整体把握新时代思想,对历史新变革、时代新课题、实践新征程、表述新界定等内容作出了详实阐述,对新时代思想中蕴含的重要构成,如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观、国家总体安全观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全书有纵向历史观察,又有宏观理论把握,注重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其中,深入浅出,阐释透彻,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掌握新时代思想提供了非常高端的阅读文本。
【作者简介】
韩庆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曾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哲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组 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教材委思政专家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 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论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哲学理论创新丛书》《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当代中国》等获国家 奖项。
【目录节选】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解新时代新思想的一把钥匙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
第一章十九d报告:阐述新时代思想的超级文本
十九d报告将会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进一步发生可喜变化,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十九d报告意义重大
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新论断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
第二章 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马克思明确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
一、极不平凡的五年:解决了过去的难题,办成了想办的大事
二、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和目标:“三个意味着”“五个是”
四、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
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飞来峰”“舶来品”,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有其形成的内在逻辑。
一、由“前半程”走向“后半程”
二、深得传统文化滋养
三、基于对世情党情国情社情的科学研判
四、以新版本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
第四章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中国梦:居于引 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二、历史使命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主题高度契合
三、历史使命彰显了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
四、历史使命引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五、历史使命显示了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第五章 新时代的战略谋划:“四个伟大”
推进“四个伟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是当代中国发展 根本、 具时代精神、 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也是贯穿十九d报告的主题主线、核心灵魂。
一、“四个伟大”并非空 来风,有其形成逻辑
二、怎样干、谁领导、干什么、干成什么
三、着力解决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新时代的思想脉络》的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作者对于当前社会思潮的梳理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挖掘了深层次的逻辑和历史渊源。尤其是在论述科技进步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时,文笔流畅,论证有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观点。比如他分析“数字鸿沟”如何从技术问题演变为新的社会阶层固化形式时,引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古典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交叉印证,逻辑闭环非常严密,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像是为初学者铺设了一条平坦的认知阶梯,又为资深研究者预留了深入探索的岔路口。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有了一种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视角,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一幅有条理、有层次的宏伟蓝图。这本书对于希望系统性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逻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手边正在读一本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集,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国家宏观战略落地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启发。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实操性,里面汇集了多个智库关于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案例分析。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在流域治理中的应用那一章节。作者们没有回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地方利益博弈和资金筹措的难题,反而将这些“硬骨头”的问题摊开来谈,并提出了几套可行的利益共享模型。这种直面现实挑战的态度,远比空泛的理论指导要来得珍贵。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脑海中构建着这些模型如何在我的工作中得以借鉴和优化。文字风格非常务实,多用图表和数据说话,非常适合政策研究者和规划师参考。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这两个核心议题,有了更具操作性的理解框架,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演变的著作,装帧朴实,内容却极为扎实。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文学史的深厚感情。特别欣赏他对于“乡土书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变化所做的细致辨析。他没有简单地将之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作家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其创作母题和表现手法的微妙转换。比如,他对比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改革开放初期两位重要作家的作品,指出前者更多关注的是生存的困境与对土地的依恋,而后者则转向了对个体精神世界的重塑和对现代性的反思。这种对比分析,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全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和私人书信,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能真切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义利之辨”变迁的学术专著,它的思辨深度令人叹服。这本书的行文如同一场精妙的辩论,作者层层递进地探讨了儒家、道家乃至法家思想对“道义”与“功利”关系的不同诠释。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宋明理学中“心学”如何调和这一矛盾的论述,作者认为,朱熹和王阳明的差异,本质上是对“如何实现个体道德完善”的不同路径选择。他巧妙地运用了西方伦理学的某些概念,对传统文本进行重新解读,使得古老的命题焕发出新的光彩。虽然阅读门槛略高,需要一定的哲学背景,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思维被不断挑战和拓展的感觉非常美妙。这本书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高阶的思维工具,让人学会如何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体系中进行审慎的判断。
评分我刚刚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物质文化交流史的通俗读物,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信息密度却非常高。作者的笔法带着一种旅行家的浪漫情怀,将冰冷的考古发现与鲜活的市井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书中描述一种产自西域的香料如何一步步走进唐代长安贵族的厨房,以及它对当时服饰染料工艺产生的影响,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将历史、地理、艺术史和经济史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生活习惯,都深深根植于这些跨越千年的物质流动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革命性的新发现,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方式,让我们重新爱上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它所承载的悠久文明,是周末闲暇时提升文化素养的绝佳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