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马克思主义史(D13卷) |
| 定价 | 66.00 |
| ISBN | 9787811299069 |
| 出版社 |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
| 编号 | 1201360172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印刷日期 | 2015-06-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43千字 |
| 页数 | 400 |
| D1二篇中国和马克思主义 D1一章在革命时期的主张 D1二章武装革命胜利后的观念和实践 D1三篇马克思主义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j1a D1一章马克思主义在西德 一、恩斯特?布洛赫 二、麦克斯?霍克海默、泰奥多尔?维森格伦德?阿多诺 三、于尔根?哈贝马斯 四、赫伯特?马尔库塞 五、埃里希?弗洛姆 六、列奥?科夫勒 七、恩斯特?费舍 D1二章马克思主义在法国 一、昂利?列菲伏尔 二、让?保罗?萨特 三、路西安?哥德曼 四、罗歇?加罗迪 五、关于辩证法的讨论 六、其他理论争论 D1三章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 安东尼奥?班菲 加尔万诺?德拉?沃尔佩 切扎雷?卢波里尼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 D1四章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美国和古巴 一、英国 二、美国 三、古巴 D1四篇马克思主义和南斯拉夫革命 D1一章革命以前的时期 D1二章革命的D1一阶段-1941-1945 D1三章革命的D1二阶段-1945-1950 D1四章革命的D1三阶段-1950-1965 一、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含义 二、理论上的进一步突破和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 三、其他理论关切 D1五章革命的D1四阶段-1965-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译名对照表 |
| 普通大众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巨大,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它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高昂的乐章,也有沉静的独奏。作者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功力深厚,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和思想,经过他的梳理,犹如被一根无形的丝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把握,既没有陷入过度的枝节描述而冲淡主旨,也没有为了追求宏大叙事而牺牲掉关键的历史细节。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现有的框架,以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社会的思想浪潮。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仿佛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穿梭于复杂的思想丛林之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探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迷宫中发现新的出口。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理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世界,将那些看似晦涩的概念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那种能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笔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观念的重塑。读完之后,感觉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了。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很多其他理论著作无法给予的。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思考,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上的飞跃。那种逻辑的严谨性,就像精密的钟表一样,每一个齿轮都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咬合,推动着整个论述向前发展,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在学术著作中其实是很不容易得的。厚重的质感,加上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章节划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尤其是在需要频繁查阅和对照的时候,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意识到,一本好的学术书籍,其物质形态的考究同样是对读者智力劳动的尊重。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非常细致,避免了因术语模糊而导致的理解偏差,这对于梳理复杂的历史线索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安心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本身,而不是被阅读载体所分散精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值得投入时间的深度阅读之旅,它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也磨砺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对读者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扫读”的读物。但正是这种“硬核”的特质,让它显得格外珍贵。它不迎合读者的懒惰,而是不断地设置思想上的挑战。每一次遇到那些需要反复琢磨的论述时,我都会停下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和理解,这种主动的认知过程极大地巩固了所学。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导,让人很难产生“这是作者一家之言”的怀疑。它更像是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邀请读者加入进来,共同探讨那些关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其背后思想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极其可靠的路线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在关键处流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哲人气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激烈冲突的理论观点时,那种保持的冷静和克制。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来观察这些思想的碰撞,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褒贬。这种超然的态度,反而使得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每种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所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作者对人类思想史深深的敬畏与热爱,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的智力劳动。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转化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史诗,让人在阅读时不仅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