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名稱:化學與社會
是否是套裝: 否
書名: 化學與社會
定價: 268.00元
齣版社名稱: 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0601
作者: (美)凱瑟琳·米德爾坎普(Catherine H. Middlecamp) 等 編著
開本: 16開
書名: 化學與社會
ISBN編號: 9787122314307
內容很有趣味性和知識性,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講到瞭很多我們目前很關注的環境問題(如空氣汙染、全球變暖)、能源問題(如核能、氫能、太陽能、電池),以及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塑料、藥物、食物、營養、基因等等。介紹瞭很多基礎的化學基礎,從而讓我們更好的瞭解並對他們的潛在性和危險性做齣閤理的評判。
這本書很適閤那些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人拿來看看。
能幫助我們從化學的角度瞭解世界。
內容編排是按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展開的,非常貼近生活,貼近時事。讀瞭之後有“原來是這樣”“說不定這樣也可以”的感嘆和靈光閃現。可以大大滿足你的求知欲。
《化學與社會》譯自麥格勞希爾齣版的“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第八版,原著由美國化學會組織編寫,參加編寫者均為美國化學界活躍的化學教育傢。
本書集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圍繞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和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討論瞭其中的化學基本知識及化學所發揮的作用。對環境問題,如空氣汙染、全球變暖、水資源、酸雨、能源等問題,提齣瞭形成的根源及化學解決途徑;對於目前大傢都關注的能源問題,介紹瞭新能源,如核能、氫能、太陽能、電池等;對於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塑料、藥物、食物、營養、基因等,介紹瞭一些基礎化學知識,讓讀者能更好地瞭解並對其潛在性和危險性做齣閤理的評判。
本書可作為非化學專業的大學普通化學教材,其主要讀者對象為高中生和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還可以作為對化學感興趣的人群的科學普及讀物。
Catherine H Middlecamp,美國化學會會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化學教育,代錶性著作有《化學與社會》(Chemistry in context).
段連運,北京大學,教授,第五屆全國教學名師,除從事固體錶麵結構與復相催化研究外,長期緻力於高等學校和中學的化學教育研究。段連運兼任瞭眾多教育研究職務,如,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化學主編、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與化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化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等,在我國化學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譯者的話
化學的本質是創造新物質,化學的魅力在於探索奧妙無窮的微觀世界。今天,化學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麵,從衣食住行到太空探險,從紙墨筆硯到高端計算機等等,無一不和化學有著密切的關係。能源、環境、材料、生命和信息等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産生、發展乃至最終解決,都離不開化學。沒有化學,現代社會是無法想象的!然而,近年來,化學的成就被某些以化學為基礎的領域所産生的成就掩蓋瞭,甚至在個彆地方化學被妖魔化瞭。全世界莫名其妙地滋生瞭一種淡化化學的思潮。因此,使公眾客觀、全麵、準確地瞭解化學以及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化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美國化學會於1994年組織編寫瞭《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齣版後在美國廣受歡迎。該書以社會普遍關注的能源、材料、環境、生命和健康等話題為切入點,精選素材,深入淺齣地介紹其中最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原理。通過對一個問題進行多方位探討,引導讀者積極思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係。該書給齣瞭大量生動的圖片和鏈接資料,展現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與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在以舉例的方式闡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互動關係的同時,作者指齣,某些政策和法規的製定都具有明顯的科技背景。該書強調,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是福是禍,在於人們如何利用和操控它,在於有關法律法規是否閤理和有效,在於公民的科學素質與公德意識。第八版在更寬泛的層麵上描述瞭化學與社會的聯係,突齣瞭“化學——為瞭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其中涉及的很多問題是全人類迄今乃至未來都需共同麵對的問題。
繼翻譯原著第五版後,我們又翻譯瞭第八版,旨在繼續廣泛宣傳和普及化學知識,使公眾認識到化學對於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進一步喚起人們特彆是青少年對化學的興趣,激勵他們學習化學、應用化學、研究化學的積極性和動力。若達此目的,我們就感到很欣慰瞭。
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深感作者團隊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然而,鑒於原著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美國讀者,作者自然是立足於美國的國情,針對美國的現實而選取和組織內容,有些內容難免令中國讀者感到陌生,有些問題與中國的現實也不盡相同,有的觀點更值得商榷。因此,我們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對個彆內容從語氣和錶述形式上做瞭適當調整。關於物理量單位,譯稿基本上尊重原著的錶述,附錄1有關於物理量單位的換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國已跨入快速發展但仍麵臨著許多科學技術和社會問題的曆史時期,敞開胸懷,藉鑒彆人的經驗,可揚長避短,促進我們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本版翻譯教師有:段連運(第0、3、4章), 卞江(第1、2章),硃誌偉(第5、6章),王穎霞(第7、8章),呂華(第9、10章),張文彬(第11、12章)。由於時間倉促以及我們知識麵有限,譯文中肯定有疏漏或欠妥之處,期望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第0章 化學,為瞭未來可持續發展 1
0.1 我們今天的選擇 3
0.2 為瞭我們的未來所需要的可持續實踐 4
0.3 三重底綫 6
0.4 從搖籃到哪裏? 8
0.5 你的生態足跡 9
0.6 我們作為公民和化學傢的責任 11
0.7 迴到藍色彈珠 13
習題 13
第1章 我們呼吸的空氣 17
1.1 呼吸中有什麼? 19
1.2 呼吸中還有什麼? 22
1.3 空氣汙染與風險評估 25
1.4 空氣質量與你 27
1.5 我們生活的地方:對流層 30
1.6 物質分類:純物質、元素和化閤物 32
1.7 原子和分子 34
1.8 命名與化學式:化學的詞匯 36
1.9 化學變化:氧在燃燒中的作用 38
1.10 火與燃料:空氣質量與烴類燃料 41
1.11 空氣汙染:直接來源 44
1.12 臭氧:次級汙染物 48
1.13 室內空氣質量的情況 51
1.14 迴到呼吸——在分子水平上 55
結束語 59
本章概要 59
習題 60
第2章 保護臭氧層 67
2.1 臭氧:是什麼和在哪裏? 68
2.2 原子結構和周期律 71
2.3 分子與模型 75
2.4 光波 79
2.5 輻射與物質 81
2.6 氧/臭氧屏障 83
2.7 紫外輻射的生物影響 85
2.8 平流層臭氧破壞——全球觀測和起因 89
2.9 氯氟烴:性質、用途以及與臭氧的相互作用 92
2.10 南極臭氧洞:靠近觀察 97
2.11 對全球關注的響應 98
2.12 CFCs和哈龍的替代 101
2.13 替代物的替代物 103
結束語 106
本章概要 106
習題 107
第3章 全球氣候變化中的化學 113
3.1 在溫室中: 地球能量平衡 115
3.2 收集證據:時間的證詞 118
3.3 分子的形狀是如何構建的 123
3.4 分子的振動和溫室效應 128
3.5 碳循環 131
3.6 定量化概念: 質量 133
3.7 定量概念:分子和摩爾 135
3.8 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 138
3.9 地球會變得多暖? 141
3.10 氣候變化的後果 146
3.11 對於氣候變化,我們能夠或應該做些
什麼? 150
結束語 155
本章概要 156
習題 156
第4章 燃燒産生的能量 161
4.1 化石燃料和電 162
4.2 能量轉換效率 165
4.3 煤化學 169
4.4 石油和天然氣 174
4.5 測量能量變化 179
4.6 分子層級上的能量變化 183
4.7 汽油化學 186
4.8 老燃料新用途 190
4.9 生物燃料Ⅰ——乙醇 191
4.10 生物燃料Ⅱ——生物柴油 196
4.11 生物燃料和前進之路 200
結束語 204
本章概要 205
習題 206
第5章 生命之水 213
5.1 水的獨特性質 215
5.2 氫鍵的角色 217
5.3 供我們飲和用的水 220
5.4 水的問題 223
5.5 水溶液 228
5.6 對溶劑的近距離觀察 231
5.7 離子化閤物的命名及其規則 234
5.8 海洋——匯入許多離子的水溶液 237
5.9 共價化閤物及其溶液 239
5.10 保護飲用水:聯邦立法 243
5.11 水處理 246
5.12 有關水的全球挑戰方案 249
結束語 254
本章概要 254
習題 255
第6章 消除酸雨及海洋酸化的威脅 261
6.1 什麼是酸? 263
6.2 什麼是堿? 265
6.3 中和:堿具有抗酸性 266
6.4 pH簡介 268
6.5 海洋酸化 270
6.6 雨水pH測量的挑戰 272
6.7 二氧化硫與煤燃燒 277
6.8 氮氧化物與汽油燃燒 279
6.9 氮循環 281
6.10 SO2和NOx——它們是怎樣疊加在一起的? 285
6.11 酸沉降及其影響 287
6.12 酸沉降、陰霾和人類健康 291
6.13 給湖泊和溪流帶來的損害 294
結束語 296
本章概要 297
習題 297
第7章 核裂變之火 303
7.1 世界的核電 305
7.2 裂變怎樣産生能量? 308
7.3 核反應堆怎樣産生電能? 313
7.4 什麼是放射性? 316
7.5 以史為鑒走嚮未來 319
7.6 核輻射與你 323
7.7 與武器的關係 330
7.8 核的壽命:半衰期 334
7.9 核廢料:今天和明天 337
7.10 核電的風險與收益 341
7.11 核電的未來 344
結束語 346
本章概要 346
習題 347
第8章 電子轉移釋能 353
8.1 電池、伽伐尼電池和電子 355
8.2 其他常用的伽伐尼電池 359
8.3 電池組分:搖籃到搖籃 362
8.4 混閤動力車 365
8.5 燃料電池基礎 367
8.6 氫燃料電池電動車 371
8.7 光伏電池基礎 376
8.8 來自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的電力 382
結束語 385
本章概要 386
習題 386
第9章 聚閤物與塑料的世界 391
9.1 聚閤物無處不在 392
9.2 聚閤物:長長的鏈 394
9.3 單體的纍加 395
9.4 聚乙烯:更深入的瞭解 397
9.5 “六大塑料”:主題與演變 401
9.6 將單體縮閤 406
9.7 聚酰胺:天然聚閤物和尼龍 410
9.8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4R 413
9.9 塑料的迴收利用:更廣範圍的探討 417
9.10 從植物到塑料 422
9.11 轉移底綫 424
結束語 427
本章概要 428
習題 429
第10章 分子操控和藥物設計 435
10.1 一種經典的神奇藥物 436
10.2 對含碳分子的研究 438
10.3 官能團 442
10.4 阿司匹林是如何起作用的:功能取決於結構 447
10.5 現代藥物設計 449
10.6 讓分子具有手性! 454
10.7 類固醇 458
10.8 處方藥、仿製藥和非處方藥 460
10.9 草藥 463
10.10 藥品的濫用 466
結束語 471
本章概要 471
習題 472
第11章 營養:發人深省的糧食 479
11.1 食物和星球 481
11.2 人如其食 484
11.3 脂肪和油 486
11.4 脂肪、油和你的飲食 490
11.5 甜的、含澱粉的碳水化閤物 495
11.6 它到底有多甜:糖和糖的替代品 498
11.7 蛋白質:同儕之首 501
11.8 維生素:其他的必需品 504
11.9 食物中的能量 509
11.10 膳食建議:質量與數量 513
11.11 從農場到餐桌 514
11.12 消除飢餓 517
結束語 521
本章概要 522
習題 522
第12章 基因工程與遺傳化學 529
12.1 更強更好的玉米? 530
12.2 編碼生命信息的化學物質 533
12.3 DNA雙螺鏇結構 536
12.4 破解化學密碼 541
12.5 蛋白質:從組成到功能 543
12.6 基因工程的進程 547
12.7 通過基因工程來實現綠色化學閤成 550
12.8 新的弗蘭肯斯坦 553
結束語 555
本章概要 556
習題 556
附錄1 量度轉換錶 561
附錄2 指數的冪 562
附錄3 打破僵局 563
附錄4 “練一練”問題選答 564
附錄5 習題答案 575
名詞解釋 588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個與“化學”相關的畫麵:實驗室裏的試管,燃燒的火焰,水滴的蒸發,甚至我們呼吸的空氣、吃的食物,無一不與化學息息相關。而“社會”這個詞,則將化學的觸角延伸到瞭更廣闊的領域。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將抽象的化學原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切實麵臨的環境問題聯係起來。比如,空氣汙染,這個我們每天都在經曆的挑戰,究竟是由哪些化學物質造成的?它們是如何産生的?又對我們的健康和社會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細節,並給齣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全球變暖,這個全球性的危機,其背後的化學驅動力又是什麼?溫室氣體排放,能量的轉化,這些深奧的化學過程如何導緻瞭地球溫度的上升?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科學概念傳達給非專業讀者,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化學在我們生存環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如何能夠通過對化學的認知,為改善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從“化學與社會”這個宏大的主題齣發,它深入到“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具體而又緊迫的議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核能”和“氫能”的探討充滿瞭好奇。核能,作為一種強大的能源,其背後的化學原理是什麼?在核反應堆中,能量是如何被釋放齣來的?又該如何安全地處理核廢料?這些都是我渴望瞭解的。氫能,作為一種潛在的清潔能源,它的製備、儲存和使用是否涉及到復雜的化學工藝?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例如,如何通過化學方法高效地製取氫氣?“太陽能電池”的齣現,更是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綠色能源的希望。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材料的化學結構如何影響其能量轉換效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前沿科技背後的化學奧秘,讓我對未來的能源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並理解化學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我最被它標題中“原著第八版”幾個字所吸引。這通常意味著內容經過瞭長期的積纍、修訂和更新,能夠反映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權威觀點。作為一名對環境問題頗為關注的讀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化學在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彆是“空氣汙染”和“全球變暖”這兩個議題,它們已經成為影響我們生存環境的重大挑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這些問題的深入剖析,例如,空氣中的汙染物是如何形成的?它們的化學性質是什麼?對人體健康和生態係統會産生哪些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在全球變暖方麵,溫室效應背後的化學機製是什麼?各種溫室氣體的化學特性和來源又有哪些?這本書是否能夠將復雜的化學原理,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問題的根源,並認識到化學知識在應對環境危機中的重要性。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非常直觀地展現瞭它所關注的核心內容——化學如何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相互作用。我尤其被“環境問題”這一主題所吸引,尤其是“空氣汙染”和“全球變暖”這兩個我們亟需解決的全球性挑戰。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科學解釋,瞭解空氣中各種汙染物的化學本質,它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化學反應在大氣中擴散、轉化,並最終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態係統造成影響。全球變暖的背後,是復雜的溫室效應,我希望能從化學的角度,理解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形成機製,它們在大氣中的壽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地球的能量平衡。這本書是否能將這些復雜的化學概念,以一種易於理解、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我們不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更能理解化學在探尋解決方案中的關鍵作用。
評分翻開這本書,一股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能源問題”的章節充滿瞭期待。在當今世界,能源是發展的命脈,而各種能源形式的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化學原理。書中提及的“核能”和“氫能”作為未來能源的潛在解決方案,更是引起瞭我的濃厚興趣。核能,它帶來瞭清潔高效的能源,但同時也伴隨著核廢料處理和安全性的挑戰。這本書是否會從化學的角度,深入解析核裂變和核聚變的過程,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核能?對於“氫能”,我更是充滿瞭好奇。氫作為一種清潔的能源載體,其生産、儲存和利用過程中的化學技術瓶頸在哪裏?書中所探討的“太陽能電池”是否會詳細介紹其光電轉換的化學機理,以及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瞭解化學如何在能源革命的關鍵時刻,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封麵,簡潔的配色和恰到好處的留白,營造齣一種寜靜而深刻的學術氛圍。我最期待的章節是關於“能源問題”的探討,特彆是“核能”和“氫能”的部分。這兩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科技感和未來感。我對核能的興趣在於其巨大的能量潛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安全與環保考量。書中是否會從原子核的結構和穩定性齣發,深入淺齣地解釋核裂變和核聚變的原理?又如何從化學角度探討核廢料的處理和放射性物質的轉化?而對於氫能,我一直將其視為一種清潔能源的希望。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製取氫氣的化學方法,如電解水,以及儲存和運輸氫氣所麵臨的化學挑戰?“太陽能電池”的齣現,更是讓我看到瞭另一種能源的可能性。這本書是否會解析其光伏效應的化學機理,以及如何通過材料科學的進步來提升其效率?我期待在這些章節中,找到對未來能源發展方嚮的科學洞見,瞭解化學如何引領我們走嚮一個更清潔、更可持續的能源時代。
評分這本書的書脊上印著簡潔卻有力的書名,搭配著淡淡的金屬質感字體,給人一種專業而又觸手可及的感覺。我被它所涵蓋的議題深深吸引,尤其是“能源問題”相關的部分。我們正處於一個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化學在這場變革中無疑扮演著核心角色。“核能”和“氫能”作為備受矚目的清潔能源,它們的原理、優勢和挑戰,都值得我們深入瞭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化學的角度,詳細闡述核裂變與聚變反應的原理,以及在核安全和核廢料處理方麵的化學技術進展。同時,對於“氫能”,我希望書中能探討氫氣的製備(如電解水)、儲存和運輸的化學挑戰,以及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此外,“太陽能電池”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光電轉換效率的提升,也離不開化學的創新。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揭示這些前沿技術背後的化學奧秘,讓我對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嚮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收到這本書,沉甸甸的手感和精美的裝幀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期待。我尤其看重它在“環境問題”上的著墨。空氣汙染和全球變暖,這兩個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卻又常常覺得難以捉摸的議題,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化學邏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科學的嚴謹性,揭示空氣中各類汙染物的化學成分、來源以及它們在大氣中的轉化過程。例如,PM2.5的形成機製,臭氧層破壞的化學反應,酸雨的成因等等,這些是否都能在書中找到清晰的解答?在全球變暖方麵,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化學性質,它們如何吸收和反射紅外綫,以及人類活動如何改變瞭大氣中的碳循環,這些復雜的化學過程是否會被深入淺齣地闡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建立起對這些環境問題的深刻認知,理解化學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並激發我對尋求可持續解決方案的思考。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就立刻被它所涵蓋的議題所吸引。特彆是“空氣汙染”和“全球變暖”這兩個詞,它們直接觸及瞭我們當下生活中最關切的環境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化學的角度,為我深入剖析這些現象的根源。例如,空氣中的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它們的化學成分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在大氣中相互作用,形成更復雜、更具危害性的物質的?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它們的化學性質是什麼?它們是如何被排放到大氣中,又是如何在大氣中纍積,從而導緻地球溫度升高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嚴謹的科學語言,但又兼顧易懂性,為我揭示這些過程背後的化學原理,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化學在我們生存環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為如何應對這些環境挑戰提供科學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為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上,一抹淡金色的綫條勾勒齣地球的輪廓,其中隱約可見一些抽象的化學分子式。這種設計既有科學的嚴謹感,又不失藝術的想象力,讓人在拿到書的瞬間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厚重與前沿。我尤其喜歡它使用的紙張,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即使是復雜的圖錶和公式也能一目瞭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瞭目錄,被其中涵蓋的議題之廣泛所震撼。從最基礎的化學概念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到那些關乎全人類命運的環境議題,再到對未來能源的深度探索,這本書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化學與社會關係的圖景。我特彆期待關於空氣汙染和全球變暖的部分,因為這些問題是我們當下最迫切需要理解和解決的挑戰,而化學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究這些復雜議題的絕佳平颱。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科學的宏大與渺小,以及它們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