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肖生博士通过系统分析罗尔斯的公共辩护理念,一方面试图一般地解决实践上的合法性危机问题,另一方面对罗尔斯的“政治学转向”、尤其是其晚期政治哲学提出一个详细的批判性阐释。他不仅提出了诸多有原创性的见解,对一些重要思想家做了有见识的批判性分析,而且有力地澄清了罗尔斯晚期政治哲学中容易遭受误解的地方。这部著作在总体上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政治哲学研究者的*高成就,其论点、叙述和论证与国外某些同类著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徐向东
根据陈肖生博士的分析,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政治性”, 首先是以公共辩护原则为基础的“辩护性政治”。他认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可以说是在实践理性的新哲学基础上系统地重建了社会契约论传统通过公民同意为现代政治原则奠基的努力,书中澄清了许多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误解。这一阐释思路,不仅系统阐发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如何观察宪法、*高法院、定期投票和代议政府结构等现代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出发点。
——李 猛
陈肖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哲学。在《外国哲学》、《现代哲学》等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译著包括《罗尔斯论文全集》、《万民法》等。
这本书的论证密度极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但这完全是值得的。作者在处理“冲突的合法化”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了一种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性,每一个概念的引入和每一个论点的铺陈,都像是在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结构严密,几乎没有可乘之机。尤其是在比较不同政治立场时,作者的态度是极其审慎和克制的,他避免了将任何一方简化为漫画式的对立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论证的内在合理性,即使最终选择了批判性的立场。这种对对话对象的充分尊重,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既专业又充满人文关怀。对于致力于理解现代政治责任核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应然”与“实然”之间张力的最深刻探讨之一。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的智力挑战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精密的解剖刀,将复杂的理论结构一丝不苟地拆解开来;时而又化身为充满激情的演说家,对某些关键的道德直觉进行强有力的辩护。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充满了阅读的张力。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于“公共理性”概念的重新界定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这似乎超越了以往对该概念的常规理解,赋予了它一种更具规范性和实践性的内涵。在处理那些经典争议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到,他既尊重了传统的对话基础,又勇敢地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修正意见。对于希望在现有政治哲学对话中找到一个坚实立足点并准备好进行深入辩论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场原本可能局限于象牙塔的辩论,带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关切之中。作者并未将“政治”仅仅视为权力的分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不断的、以说服为目的的社会实践。书中对“公开辩论”这一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其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几乎如同在进行一场严格的司法程序审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不牺牲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清晰、有力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伦理选择。它不仅仅是在解释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更是在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到这场关于我们应如何共同生活的严肃对话中去。这本书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面临的深刻挑战,并提供了一套审视这些挑战的全新工具。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背景,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穿透迷雾的清晰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座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桥梁,将纯粹的理论思辨与具体的社会治理难题紧密结合起来。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如何维持一个稳定且被广泛接受的政治框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书中对“合理性边界”的描绘,精妙地揭示了在自由民主体制下,不同群体如何能够既保持其根本分歧,又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可操作的公共生活空间。这种对平衡点的执着探求,让整本书散发出一种既理想化又脚踏实地的独特光芒。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所谓的“共识”究竟建立在何种脆弱的基础上,以及我们愿意为维护这种共识付出多大的思想努力。
评分这本聚焦于特定政治哲学流派的著作,深入挖掘了其核心理念的复杂性与实践意义,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一个宏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通过精妙的论证结构,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特别是书中对于“正义原则”如何在多元社会中获得合法性基础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将思想的演进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社会基本结构如何影响个体权利与义务的深刻问题所吸引,感觉仿佛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争论,真正理解当代政治哲学基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开启复杂思想迷宫的钥匙。它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对我们共同生活世界秩序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