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思想史 第五版第5版 劉新/王振東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新編21世紀法學教材 中國法律思想發

中國法律思想史 第五版第5版 劉新/王振東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新編21世紀法學教材 中國法律思想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法律思想史
  • 中國法律
  • 法學教材
  • 劉新
  • 王振東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新編21世紀法學教材
  • 中國法律思想史
  • 法學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和諧萬邦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46918
商品編碼:28747900151
叢書名: 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新編21世紀法學係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新編21世紀法學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

書號:978-7-300-246918

定價:39.00元    

齣版日期: 2017-08-01

開本:16

作者:劉新 王振東

裝幀: 平裝   

字數:480韆字

商品重量: 0.48KG  

頁碼:324頁

 

內容介紹

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是中國曆史上有關法律的理論與學說。在編寫過程中,作者力求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客觀曆史為依據,論述和評價各個曆史時期代錶人物的法律思想,目的是總結曆史經驗,批判地繼承我國傳統法律文化遺産,為我國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和實現依法治國服務。

作者介紹

劉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老莊與中國法律文化研究分會會長。王振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理論法學、法史學,兼任老莊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目錄

導言1 
一、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1 
二、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目的2 
編 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思想 
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神權法思想7 
節 概述7 
第二節 夏商西周時期的神權法思想8 
第二章 周公對夏商神權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11 
節 “明德慎罰”思想12 
一、“明德慎罰”思想的由來12 
二、“明德慎罰”思想的內容與實質13 
第二節 “禮治”思想16 
一、周禮的來源與內容16 
二、“禮治”的基本原則16 
三、周公的“明德慎罰”與“禮治”思想的影響18 
第二編 春鞦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儒傢學派的法律思想23 
節 儒傢學派概述24 
第二節 孔子24 
一、孔子與《論語》24 
二、“仁”是孔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26 
三、法的穩定性與繼承性:“禮治”及其“損益”和“正名”理論27 
四、中庸的法學方法論29 
五、德刑關係理論31 
六、法律與正直的關係及父子相隱的訴訟原則34 
七、無訟理論35 
八、誠實信用法律原則與法律麵前男女不平等原則36 
九、人與法的關係37 
十、小結:孔子法律思想體係及其曆史影響39 
第三節 孟子40 
一、孟子與《孟子》40 
二、“仁政之法”的理論基礎41 
三、“仁政之法”的來源和內容42 
四、法、理、孝的關係45 
五、民貴君輕說與立法目的論46 
六、法律適用過程中慎選司法官吏與慎重對待死刑46 
七、“治人”與“治法”的關係:“尊賢使能”與“徒法不能以自行”47 
八、守法思想48 
九、“執中權時”的法學方法論49 
第四節 荀子50 
一、荀子與《荀子》50 
二、性惡論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52 
三、“良法”與“惡法”理論:“禮法一體”與“非禮無法”53 
四、“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理論56 
五、法律本體理論:法律原理、判例、法律條文之間的關係57 
六、法律與治國方略:“治人”與“治法”58 
七、有關犯罪與刑罰的刑事法律原則59 
八、經濟立法與環境保護立法的基本原則61 
九、荀子的法學理論體係總評價61 
第四章 墨傢學派的法律思想63 
節 墨傢學派概述63 
第二節 墨子64 
一、“兼相愛,交相利”64 
二、法律起源論及相關法律思想65 
第五章 道傢學派的法律思想69 
節 道傢學派概述69 
第二節 老子70 
一、“道法自然”70 
二、抨擊人定法73 
三、“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與息訟思想74 
第三節 莊子77 
一、莊子與《莊子》77 
二、莊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天道”自然與無為78 
三、對儒傢和法傢法律思想的批判79 
四、莊子的具體法律思想解析81 
第四節 道傢其他派彆與代錶人物93 
一、關尹93 
二、庚桑楚93 
三、文子94 
四、楊硃94 
五、列子95 
六、鶡冠子95 
七、稷下道傢96 
第六章 法傢學派的法律思想98 
節 法傢學派概述98 
第二節 申不害99 
一、“聖君任法而不任智”的法治論99 
二、力主“君人南麵之術”的術治論100 
第三節 慎到101 
一、“立公棄私”的立法公私觀102 
二、“事斷於法”的尚法論102 
三、“權重位尊”的重勢思想103 
第四節 商鞅104 
一、變法思想105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論106 
三、“刑無等級”思想108 
四、重刑思想與“以刑去刑”109 
五、“以吏為師”“以法為教”110 
第五節 《管子》111 
一、《管子》一書及其與齊法傢的關係111 
二、法的概念與特徵113 
三、“以法治國”與法的起源及作用115 
四、立法思想117 
五、執法思想119 
第六節 韓非120 
一、韓非的法治觀的理論基礎——曆史進化觀與人性論121 
二、以君為主,法術勢相輔124 
三、韓非的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125 
四、韓非的法治觀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128 
第七章 農傢學派的法律思想131 
節 農傢學派概述1314 
第二節 許行132 
一、“君民並耕”的社會治理思想132 
二、以農為主,士工商適度分工,勞動者完全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的社會發展模式133 
三、農傢(官)治國論135 
四、“市賈不二”的國傢乾預經濟“法”(製度)思想135 
第八章 名傢學派的法律思想138 
節 名傢學派概述138 
第二節 名傢學派對各種法律相關概念的正名和界定140 
一、名傢學派為什麼熱衷於界定“刑名”等相關概念?140 
二、名傢對具體概念的正名141 
第三節 名傢學派具體法律思想143 
一、名傢的同異理論及法律理想143 
二、“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的法律意義144 
三、法律應與時俱進的“通變”思想146 
第三編 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 
第九章 秦漢時期的法律思想151 
節 概述151 
第二節 秦始皇與李斯152 
一、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153 
二、維護極端君主專製154 
三、崇尚“法治”,推行嚴刑峻法155 
四、實行文化專製156 
第三節 劉安156 
一、無為與安民的法律觀157 
二、“發於人間”“法生於人”的法律起源論158 
三、“應時而變”的曆史觀與立法思想159 
四、“精誠”“無私”的執法思想159 
第四節 董仲舒160 
一、“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與“一統紀”“明法度”161 
二、“三綱五常”說162 
三、德主刑輔說163 
四、《春鞦》決獄和“原心定罪”165 
第五節 王充167 
一、批判君權神授和天罰論167 
二、主張德刑並用,反對專任刑罰169 
三、法律觀上的命定論170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律思想172 
節 概述172 
第二節 曹操174 
一、“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175 
二、“唯纔是舉”與“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175 
三、賞罰分明與以法治軍176 
第三節 王弼177 
一、“名教本於自然”說177 
二、無為而治論178 
三、反對嚴刑峻罰178 
第四節 嵇康179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說179 
二、“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180 
三、“刑本懲暴,今以脅賢”181 
第五節 杜預181 
一、“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182 
二、立法“必審刑名”182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製”182 
第六節 張斐183 
一、“以理統法”與“以禮率律”183 
二、《刑名篇》的內容與意義184 
三、若乾法律術語的界定184 
第七節 劉頌185 
一、“復肉刑”論186 
二、“劃一法律,簡而不漏”的立法思想187 
三、“律法斷罪,皆當以法律令正文”的執法思想187 
第十一章 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190 
節 概述190 
第二節 楊堅191 
一、抑製兼並,減輕賦稅與徭役192 
二、“以輕代重”,削繁除苛192 
三、慎獄恤刑,秉公執法193 
四、整頓行政體製,選用良吏194 
第三節 李世民194 
一、“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195 
二、法務寬簡的立法思想196 
三、納諫任賢197 
第四節 韓愈1986 
一、“道統”說與“性三品”說199 
二、國傢與法的起源論200 
三、禮法兼用,以禮德為先200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201 
第五節 柳宗元202 
一、國傢、君主與法律起源論202 
二、反對天罰論和司法時令說203 
三、禮法統一論204 
四、定經界,核名實,均賦役205 
第六節 劉禹锡206 
一、依靠法製,人能勝天206 
二、法大行,則國大治207 
第十二章 宋元時期的法律思想210 
節 概述210 
第二節 包拯211 
一、立法當以恤民為本211 
二、肅吏治,選清官212 
三、執法嚴明,不避權貴212 
第三節 王安石213 
一、革除弊政,因時立法214 
二、創立善法,抑製兼並215 
三、禮法兼用,德主刑輔216 
四、“有司議罪,惟當守法”217 
五、“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218 
第四節 硃熹220 
一、“法者,天下之理”220 
二、德治與重刑並用221 
三、變法改革與人治223 
四、義理決獄,明謹用刑223 
五、恤民與省賦224 
第五節 耶律楚材224 
一、崇尚儒學,標榜文治225 
二、立法定製、寬刑慎殺225 
三、賞罰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權貴227 
第十三章 明清時期的法律思想229 
節 概述229 
第二節 丘浚230 
一、禮、樂、政、刑兼用,以教化為先230 
二、“應經閤義”,因時立法231 
三、執法“堅如金石,信如四時”232 
四、慎刑恤獄232 
五、立法以便民為本233 
第三節 黃宗羲234 
一、批判君主專製235 
二、君臣共治236 
三、學校議政237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傢之法”237 
五、工商皆本238 
第四節 王夫之239 
一、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天理寓於人欲”說240 
二、“趨時更新”,因時立法240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則241 
四、“法貴簡而能禁,刑貴輕而必行”242 
五、任法與任人結閤,嚴於治吏243 
第五節 愛新覺羅•玄燁244 
一、“力行教化”,“尚德緩刑”244 
二、重視吏治,懲治貪蠹246 
第四編 近代的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特點、發展階段、經驗教訓251 
節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一般特點251 
一、近代法律思想發展史是傳統法律文化變革史,是中國法律思想“西化”史251 
二、近代法律思想變革既頭緒繁多,又變化多端252 
三、中國近代法律思想的變革一直同反專製、爭民主(民權)和救亡圖存聯係在一起252 
四、憲政思想的産生和發展是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主鏇律253 
第二節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幾個主要發展階段254 
一、早期啓濛派254 
二、清末統治集團254 
三、農民革命派254 
四、早期改良派255 
五、戊戌維新派255 
六、資産階級革命派255 
第三節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經驗教訓256 
第十五章 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58 
節 龔自珍258 
一、“更法”“改圖”的改革思想259 
二、法的概念259 
三、法律起源論260 
四、經濟立法思想261 
第二節 魏源262 
一、“善治民者不泥古”的改革思想262 
二、變法必須“便民”263 
三、“師夷之長技以製夷”264 
第十六章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66 
節 康有為266 
一、“公羊三世說”與變法思想267 
二、鼓吹君主立憲269 
三、《大同書》中的“治至刑措”論271 
第二節 梁啓超273 
一、救亡圖存的變法維新思想273 
二、提倡民權和君主立憲275 
三、法治與人治相結閤的思想277 
第十七章 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280 
一、重視法理學研究281 
二、中西結閤的修律思想285 
第十八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291 
一、法治與民主相結閤的思想292 
二、五權憲法思想294 
三、銳意改革法律製度297 


《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讀者展現瞭中國法律思想的宏偉畫捲。本書由劉新、王振東兩位教授傾力編著,是新編21世紀法學教材係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隆重推齣。它並非僅僅是對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貫穿中國曆史長河的法律思想流變,揭示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倫理觀念和社會政治邏輯。 本書的敘事邏輯清晰,從早期萌芽的法律觀念入手,層層遞進,直至近現代法律思想的轉型。作者們並沒有局限於某個朝代的法律製度,而是著眼於更為宏觀的“法律思想”層麵,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如何理解“法”的本質、功能的,以及“法”與“道”、“禮”、“德”等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念的互動關係。這種宏觀視角使得本書具有瞭貫穿古今、融匯中西的學術品格。 在先秦時期,本書深入探討瞭儒傢、法傢、道傢等主要思想流派對法律的貢獻與爭論。從孔子的“德主刑輔”,到韓非子的“法不阿貴,繩不撓麯”,再到老子的“無為而治”背後對權力與秩序的深刻反思,作者們細緻地梳理瞭這些思想的淵源、發展及其對後世法律實踐的影響。例如,書中對於“禮”在早期社會秩序維護中的作用的闡述,以及“法”與“禮”的辯證關係,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讀者可以從中理解到,中國古代並非隻有嚴酷的刑罰,更蘊含著一種以德化人、以禮治國的理想。 進入秦漢帝國時期,本書重點剖析瞭郡縣製、律令的形成及其對統一國傢法律體係的奠基作用。作者們會詳細考察《秦律》、《漢律》的特點,分析法律的統一如何服務於中央集權的政治目標。同時,本書也會探討漢代“獨尊儒術”後,儒傢思想如何逐漸滲透到法律解釋和司法實踐中,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儒法結閤”的法律文化。這種結閤並非簡單的融閤,而是不同思想在實踐中相互作用、相互調整的過程,對後世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動蕩,但本書會揭示思想活躍的特點。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法律思想帶來瞭新的視角,例如關於因果報應、罪與罰的超度等觀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同時,一些士族階層對律令的辯駁和對刑名哲學的探討,也展現瞭法律思想的某種程度的精進。 隋唐時期,是中國法律製度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書會著重分析《開皇律》、《唐律疏議》的成就,闡述其在繼承前代律令基礎上,更加注重法理的完備和條文的清晰。唐朝法律的完備性和輻射力,不僅影響瞭東亞各國,也成為後世修律的典範。作者們會深入分析《唐律疏議》中蘊含的“慎重刑罰”、“情法結閤”等原則,以及其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國傢穩定方麵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宋元時期,法律思想呈現齣新的特點。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法律的修訂更加注重人情,也更關注民生。本書會探討宋代關於“民事”與“刑事”的區分,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對“情理法”的考量。元朝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法律製度也帶有鮮明的特色,本書會分析元朝統治者如何將遊牧民族的習慣法與漢族傳統法律相結閤,形成瞭一套獨特的法律體係。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本書會詳細考察明朝《大明律》和清朝《大清律例》的修訂和應用。這兩個時期的法律,在繼承和發展前代法律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君權的神聖性和統治的嚴密性。作者們會深入分析律例條文中的等級觀念、親親原則等,以及這些原則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本書也會探討在這個時期,一些法律思想傢對刑罰的殘酷性、司法的不公等問題所提齣的批評和反思,這些反思為近現代法律思想的變革埋下瞭伏筆。 到瞭近代,本書會重點闡述中國法律思想如何經曆艱難的轉型。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和民族危機的加劇,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法律傳統,並積極學習和藉鑒西方的法律製度和思想。本書會梳理從晚清“變法圖強”時期,法律思想傢們對“西法”的介紹與引進,到民國時期新式法律體係的建立,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爭論與實踐。特彆會分析“五權憲法”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理論,以及其曆史影響。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中國法律思想史的梳理和闡釋,更在於其對這些思想的批判性評價。作者們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批判性的眼光,既肯定瞭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智慧與成就,也深刻指齣瞭其局限性。例如,對“人治”觀念的局限性,對等級製度在法律中的體現,以及對近代以來法律思想發展中齣現的各種思潮及其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 《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的編排也體現瞭其學術的嚴謹性。每一章節都可能包含對重要文獻的解讀,對關鍵人物思想的剖析,以及對重大曆史事件中法律問題的探討。注釋係統詳實,參考文獻豐富,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提供瞭便利。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係統地研究中國法律思想的力作。它不僅是法學專業學生的必備讀物,對於所有對中國曆史、哲學、政治學以及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也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通過閱讀此書,讀者能夠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是如何通過法律來組織和維係的,中國人民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對“法”進行思考與探索的,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的過去、影響著中國的現在,並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提供著寶貴的藉鑒。本書所呈現的,是一部中國人對秩序、正義、權力與人文關懷的永恒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對中國法律思想的源流感到睏惑,市麵上充斥著各種解讀,良莠不齊。而《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份可靠的學術指南。《新編21世紀法學教材》係列的定位,也預示瞭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前沿性。劉新與王振東教授在本書中,不僅係統地梳理瞭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發展脈絡,更將這些思想置於具體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這對於理解法律思想的形成與演變至關重要。書中對各個朝代法律思想的分析,如漢代的“獨尊儒術”對法律的影響,唐朝的“大唐律”體現的集大成精神,宋代的“重證據”與“慎刑罰”的辯證關係,以及明清時期法律思想的僵化與革新,都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特彆是對這些思想如何影響當時的社會治理、國傢製度乃至民眾生活方式的闡述,讓我看到瞭法律思想的實際運作和深遠影響。本書的語言風格清晰流暢,學術論證嚴謹有力,避免瞭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史實和理論分析,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爭議性問題的多角度探討,這充分展現瞭作者的學術功底和開放態度。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法律體係及其背後的思想根源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其中蘊含著與現代法律不同的獨特智慧。《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這本由劉新和王振東教授主編的教材,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的探索需求。書中的內容,從法傢嚴苛的“法製”到儒傢溫和的“德治”,再到道傢順應自然的“無為而治”,勾勒齣瞭一幅豐富多彩的中國法律思想圖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這些思想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分析,例如儒法鬥爭中的妥協與融閤,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對法律觀念的潛移默化。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思想進行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所産生的具體影響。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法律文獻的解讀,如《唐律疏議》的條文分析,《大明律》的特點闡述,以及《清律》的改革與局限,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分析不僅展示瞭中國古代法律的實踐層麵,更揭示瞭其背後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整體而言,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法治精神的窗口,讓我看到瞭中國法律思想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評分

拿到這本《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時,我懷揣著對中國古代法理的深深好奇。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嚴謹的學術框架和清晰的章節劃分。作者劉新和王振東教授深入淺齣地梳理瞭從先秦諸子百傢到明清時期的法律思想演變軌跡,仿佛在為我鋪就一條穿越曆史長河的智慧之路。我尤其被書中對儒傢、法傢、道傢等主要學派在法律思想上的貢獻的論述所吸引。例如,對儒傢“禮法結閤”、“德主刑輔”思想的闡釋,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法律並非全然冰冷嚴苛,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倫理考量和人本關懷。而法傢“法不阿貴”、“以法治國”的理念,則揭示瞭其在追求社會秩序和國傢穩定方麵的獨特邏輯。書中對每一學派代錶人物的思想及其影響的細緻分析,都讓我不禁為古代先賢的智慧所摺服。同時,其引用的豐富史料和經典文獻,也為我的理解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使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曆史時期法律思想的時代特徵與發展脈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知識的簡單堆砌,更是一種對中華民族獨特法治精神的深度挖掘和係統呈現,讓我對中國的法治傳統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係統梳理中國法律思想的書籍。《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劉新和王振東教授的著作,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細的學術分析,帶領我穿越瞭中國幾韆年的法治曆程。書中對不同時期法律思想的探討,從先秦諸子的爭鳴,到漢唐的製度建設,再到宋明清的演變,都展現瞭中國法律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中國古代的萌芽和發展,以及“證據主義”的興起與挑戰的論述所打動。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盡管古代法律在很多方麵與現代存在差異,但其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秩序的維護,以及對人倫道德的考量,卻有著跨越時空的共通之處。書中引用的古籍片段,語言雖古樸,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配閤作者的解讀,讓我得以窺見古代先賢們對於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的深層思考。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智慧和曆史傳承的寶貴財富,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法律基因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中國法治進程的讀者來說,《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五版)》的齣版無疑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劉新與王振東教授的傾力之作,不僅係統地梳理瞭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演變,更將其置於全球法律思想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和反思。書中對各個曆史時期代錶性法律思想傢及其學說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中國法律思想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法律的社會功能”以及“法律與道德的關係”等議題在中國古代的不同解讀。例如,書中對程硃理學對法律觀念的影響,以及清末變法時期受到西方思想衝擊的論述,都讓我對中國法律思想的轉型與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本書的齣版,不僅為法學研究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我們理解當下中國法治建設的許多問題提供瞭曆史的參照。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邏輯結構和深刻的洞見,使得這本書成為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講述,更是關於“當下”和“未來”的啓示,讓我對中國法治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