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8年3月, 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建设无疑是多方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与中国传统“为政以德”思想一脉相承。
本书从治国宝典《群书治要》中选取历代圣贤的政德实践智慧,由中央党校教授按“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体
系,结合党政工作之需,进行精要解析。以古论今、古为今用,旨在帮助领导干部深入认识政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升
综合素质,成就新作为。
严私德,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严私德,是政德的基础,是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一、修身始于戒贪 / 3
二、欲不可纵 / 10
三、万恶淫为首 / 18
四、好名之患 / 23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32
六、君子四重 / 40
七、谦德之光 / 49
八、吉人之辞寡 / 57
九、好学近乎知 / 64
十、重家风家教 / 71
十一、善事父母为孝 / 79
十二、兄友弟恭 / 89
十三、敬妻守道义 / 96
十四、择贤而友之 / 104
守公德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守公德,是政德的保障,是领导干部要彰显的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一、乐者天地之和 / 113
二、民惟邦本 / 120
三、仁者爱民 / 127
四、富民安众 / 133
五、取信于民 / 138
六、求贤于天下 / 144
七、任贤 治 / 153
八、贤主贵士 / 162
九、礼贤下士 / 171
十、女子显坤德 / 180
十一、积善之家 有余庆 / 186
十二、上老老而民兴孝 / 192
十三、师尊则道隆 / 197
十四、慎终追远 / 202
十五、善制而后致治 / 208
明大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明大德,是政德的统领,是领导干部 须有的自我修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 215
二、圣人以天下为度 / 219
三、我无欲而民自朴 / 224
四、德本财末 / 228
五、以德报怨 / 234
六、心存仁恕 / 239
七、境缘无好丑 / 244
八、君子忧道不忧贫 / 249
九、官人无私 / 255
十、君臣有义 / 263
十一、同志相从 / 270
十二、和谐共荣好战 亡 / 280
十三、正身一听 / 286
十四、罪在朕躬 / 295
十五、人心正则国治 / 301
我在翻阅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并没有忘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书中引用和分析的许多案例,都紧密围绕着领导者在复杂环境下面临的决策困境和道德抉择。它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不断地将古代的治理经验“翻译”成当下可以理解和借鉴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修身”与“齐家”如何影响“治国”的论述部分,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深刻揭示了个人品德在公权运用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将哲学思辨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专著。它促使我反思自身的行为准则,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将所学的原则转化为坚定的行动指南,这对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决策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层层递进,让人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它似乎不是简单地将原文拆解成片段进行注释,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比如,它在处理一个核心主题时,会先从概念的溯源讲起,然后深入分析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应用与演变,最后落脚到对现代领导力与决策的启示。这种“由表及里,由古及今”的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我发现自己可以很容易地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地图,不再觉得内容庞杂难以消化。对于需要将其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和思考的读者而言,这种清晰的逻辑梳理能力,比单纯的知识堆砌要重要得多。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构建和呈现复杂知识体系的优秀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光是外包装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封面采用的是一种沉稳的深红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大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字体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理论书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页边距和行间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版面呼吸感很强,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体现出出版方在制作品质上毫不妥协的态度,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完全符合它作为重要学习读物的定位。每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来翻阅时,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对我保持专注和敬畏之心去学习书中的内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实体书的匠心打磨,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需要深入钻研的经典解读,我原本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解析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化的阐释手法,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能够与当代治理理念无缝对接。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上,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腻和到位,既保留了原著的深邃意蕴,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分析,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我特别喜欢它在进行横向对比时所展现出的广博视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古代文献,而是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与现实情境中进行多维度考察。这种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有“茅塞顿开”的惊喜,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灌输,而是在一个经验丰富者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知识的宝库。对于希望系统学习并真正理解传统治理思想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种可读性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激发出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读完某一章节后,我经常会停下来,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层意涵,并将其与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关联。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现代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各种挑战,让我们懂得,许多看似崭新的难题,其根源可能早已在古代经典中被深刻地洞察和论述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学会用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维度去分析问题。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让传统智慧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随时取用、能够解决现实痛点的“活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思维训练工具,令人受益匪浅,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