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
定价:89.00元
作者: 卡伦·加德,罗德明,王灵运,姜建庭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8101447
字数:
页码:4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卡伦·加德长期以来从事TRIZ创新方法和应用的研究,以近乎于传教士的笃诚,向企业和社会组织推广这套萃取人类智慧的方法,足迹遍及欧洲大陆。她的见解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在业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她领导的牛津创新院也因此被推举为世界十大TRIZ机构之一。
《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继承了TRIZ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在吸收当代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匠心的方式对TRIZ的体系、理论和方法做了新的诠释,提出了一系列颇为实用的技法。
目录
部分 TRIZ逻辑与创新工具
章 创新工具与智慧方案
一、什么是TRIZ
二、TRIZ能提供什么帮助
三、TRIZ基本原理
四、TRIZ创造力工具
五、人人需要TRIZ
第2章 访问人类已知方案的TRIZ革命
一、解决问题
二、问题与发明级别
三、如何寻访世界知识
四、小结——打开世界智库的方法
第3章 TRIZ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二、概念方案
三、TRIZ解决问题的逻辑
四、改善理想度的基本逻辑
五、避免不成熟方案
六、每个人的需求和理想
七、在合理代价下解决问题
第4章 时间与范围思考
一、创造性思考
二、非凡工程师的思考方式
三、为什么需要时间与范围的分析方法
四、时间与范围的4种用法
五、一个制造问题
六、了解问题的历史
七、结论——在简化中增加理想度
八、【案例研究】——核废除项目工作量与费用的估算
第2部分 矛盾与解决方法
第5章 发现和解决矛盾
一、解决矛盾还是妥协
二、什么是矛盾
三、40条发明原则
四、矛盾的种类
五、40条原则统驭所有矛盾
六、矛盾矩阵
七、39个技术参数
八、矛盾矩阵应用
九、解决物理矛盾
十、物理矛盾实例
十一、发现物理矛盾
十二、物理矛盾还是技术矛盾
十三、矛盾总结
十四、【案例研究】——机翼声发射测量
十五、问题——如何测量飞行机翼的声发射
附录5.1 40条发明原则
第3部分 快速思考理想结果
第6章 用理想解决问题
一、快速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可接受的理想度
三、理想孕育着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理想与实现资源
五、天才与资源
六、理想使用说明书
七、做正确的系统,把系统做正确
八、冲破约束的影响
九、创新中的误区
十、在理想结果的导引下解决问题
十一、理想与约束,现实与可能
十二、处理约束条件
十三、验证约束的真伪
十四、从需要出发,不让系统左右我们的判断
十五、在约束条件下解决问题
十六、小结
第7章 资源——创新的燃料
一、如何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工程师
二、利用所拥有的资源
三、寻找和定义资源
四、了解需求是前提
五、需求、方案与资源
六、在有限时间内释放无限的创造性
七、系统功能
八、利用资源解决问题
九、资源猎取
十、TRIZ方案与资源
十一、理想自助解决问题
十二、理想自适应系统
十三、佳使用资源方式
第8章 理想与理想度审核
一、理想度审核
二、如何捕获收益
三、理想度审核的做法
四、如果没有系统,需要理想度审核吗
五、飞机坠海逃生中的理想结果
六、一个误区——思考方案重于了解需求
七、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结果
八、TRIZ支持方案型思考方式
九、定义终目标与主要收益
十、为什么要拥有核潜艇舰队
十一、理想结果与发明
十二、使用理想解决窗户的设计
十三、小结
第4部分 发明与下一代系统
第9章 系统发展与进化趋势
一、TRlZ趋势
二、产品
三、TRlZ进化趋势的形成
四、TRlZ趋势和进化线路
五、演化
六、产品必须满足需求
七、利用趋势解决实际问题
八、TRIZ8种趋势
九、沿着TRIZ趋势提升理想度
0章 利用TRIZ从事发明
一、如何成为平凡而的发明家
二、TRIZ与发明
三、根据产品基因预测未来系统
四、酒精检测装置的发展
五、TRIZ在发明中的作用
六、灵感与科学证明之间的距离
七、TRIZ与发明途径
八、TRIZ有助于所有发明途径
九、发明的系统路径
十、创新发明的激励
第5部分 系统分析与改善
1章 功能分析
一、功能分析与功能图
二、为什么要使用TRIZ功能分析
三、TRIZ功能分析能揭示什么
四、解决问题的基石——定义理想度
五、解决问题需要理想度审核和功能分析
六、当前系统功能分析
七、一个简单问题的功能分析
八、优化功能以获得更多收益
九、随需求变化发展系统
十、功能分析的简单规则
十一、功能图包含所有系统和环境因素
十二、功能分析与问题清单
十三、牛津标准解
十四、不同阶段的功能分析
十五、通过功能分析发现重要问题
十六、功能分析例证——咖啡杯子
十七、小结
十八、案例研究
附录11.1 牛津标准解
2章 物场分析与ARIZ
一、ARIZ与物场分析的形成
二、物场分析
三、构建物场模型
四、76个标准解与物场模型
五、利用物场模型解决问题的步骤
六、ARIZ——发明解决问题算法
七、ARIZ架构
八、ARIZ小结
九、ARIZ应用——湿煤阻塞管道
十、小结
附录12.1 TRIZ76个标准解(传统)
第6部分 如何运用TRIZ解决问题
3章 解决问题图示与算法
一、在正确的时间和地方得到正确的功能
二、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起点
三、深度理解TRlZ需要时间和实践
四、两类技术系统的解决方法
五、理想度策略的运用
六、案例研究——英国BAE系统公司“SRES'导管的设计
附录1 矛盾矩阵中的39个参数
附录2 矛盾矩阵
附录3 专业术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创意和问题解决的固有认知。刚拿到《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创新方法的书籍琳琅满目,多数都显得空泛或难以落地。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般精细的笔触,将TRIZ这套体系拆解开来,并辅以大量贴合实际的案例,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伟大发明和突破性解决方案背后的逻辑脉络。 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矛盾”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过往,我们常常试图消除矛盾,而TRIZ却将矛盾视为创新的种子,这一点极具启发性。它教我如何系统地识别、定义和转化矛盾,从而激发新的想法。书中关于40个发明原理的阐述,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结合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比如汽车行业的改进、电子产品的设计等,让我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原理的强大应用潜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原理套用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上,并惊讶地发现,之前看似棘手的瓶颈,在TRIZ的框架下,竟然有了清晰的解决思路。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创新是一种天赋,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但《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创新更是一种可以被系统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问题解决的“基因图谱”。它没有回避TRIZ体系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工具。 我特别被书中的“物场分析”和“进化模式”等章节所吸引。这些分析工具,让我能够跳出线性思维的局限,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审视问题。通过物场分析,我学会了如何绘制出问题的“生态系统”,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矛盾点。而对进化模式的理解,则让我能够预判技术发展的趋势,从而主动去创造未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地应对变化。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许多“创新方法论”感到过疲惫,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实用性不强。《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体验。它并非教导我们“想当然”地去创新,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科学的思维框架和实用的技法,让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可控和高效。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强调了“基于现有资源”的创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创新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想着从零开始,或者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但TRIZ却教导我们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事物中的“负面特性”和“资源”,将它们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例如,书中提到的“合并”、“分离”、“局部质量改变”等原理,就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如何巧妙地重组和优化现有元素,从而实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问题解决框架,应该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打开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难题。《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无疑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它不拘泥于具体的行业或技术,而是从最根本的“问题本质”出发,提供了一套普适性的思维工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改变,在于它培养了我“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我不再感到茫然失措,而是能够运用TRIZ的分析模型,将其分解为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然后逐一攻破。例如,它关于“理想化终极结果”的探讨,让我学会了设定清晰的目标,并朝着那个目标不断逼近,即使过程中遇到挫折,也能保持清晰的方向感。这种系统性的解决问题路径,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创新产出。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我深知创新之路的艰辛与不确定性。《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的出现,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它并没有承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以一种务实、严谨的态度,揭示了创新背后的规律与方法。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技术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零散的、随机的技术迭代,而是遵循着一系列可预测的规律向前发展。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洞察未来的趋势,从而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同时,书中提供的“技术矛盾矩阵”和“解决方案空间”等工具,也为我们在面对具体技术难题时,提供了一种有条理、有方向的探索路径,避免了盲目试错,大大缩短了创新周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