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轻松学同步用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双色)
定价:58.00元
售价:37.7元,便宜20.3元,折扣65
作者:陈永甫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212605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双色分栏,重点突出,特别是作者具有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知道读者要什么学什么,符合读者需求,适合初学者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即学即用电工电子技术丛书”的电子元器件篇,主要介绍电子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器、电位器、特殊用途的敏感电阻器、电容器、可变电容器、电磁式继电器、干簧管和湿簧管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石英晶体、陶瓷谐振元件、压电蜂鸣器、扬声器、耳机、传声器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结构组成、工作机理、性能特点等基础知识及元器件的选择、使用和检测技能等。
目录
章电阻器与电位器1
1.1电阻器2
1.1.1电阻器的常见种类2
1.1.2电阻器的型号命名和主要技术参数4
1.1.3电阻器的标称值系列和标识方法7
1.2特种固定电阻器10
1.2.1熔断电阻器10
1.2.2水泥电阻器13
1.3电位器16
1.3.1电位器的作用、型号命名和分类16
1.3.2电位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8
1.3.3常用电位器19
1.3.4不同调节方式的电位器23
1.3.5电位器的质量检测26
1.3.6电位器的选用与代换27
同步自测练习题28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30
第2章特殊用途的敏感型电阻器36
2.1敏感型电阻器型号的命名方法37
2.2热敏电阻器38
2.2.1热敏电阻器的种类及命名方法38
2.2.2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39
2.2.3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42
2.2.4热敏电阻器的实际应用44
2.3光敏电阻器47
2.3.1光敏电阻器的型号命名及其电路图形符号47
2.3.2光敏电阻器的工作机理和结构48
2.3.3光敏电阻器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参数49
2.3.4MG型光敏电阻器50
2.3.5光敏电阻器的实际应用50
2.4湿敏电阻器53
2.4.1湿度及湿敏电阻器的分类53
2.4.2烧结型半导体陶瓷湿敏元件54
2.4.3涂覆膜型陶瓷湿敏元件57
2.4.4硅烧结型湿敏电阻器58
2.4.5电阻型结露传感器59
2.4.6常用的湿敏电阻器60
2.4.7湿敏电阻器、结露传感器的实际应用61
2.5电阻型气敏元件62
2.5.1概述63
2.5.2电阻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63
2.5.3电阻型SnO2系气敏传感器64
2.5.4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应用67
2.6压敏电阻器70
2.6.1压敏电阻器的特性及常见种类70
2.6.2氧化锌压敏电阻器70
2.6.3压敏电阻器的典型应用72
2.6.4选用压敏电阻器的注意事项74
同步自测练习题76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77
第3章电容器85
3.1电容器的基本概念86
3.1.1什么是电容器86
3.1.2电容器的电容量87
3.1.3影响电容器电容量的因素87
3.1.4电容器的分类及其命名方法88
3.2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90
3.2.1电容器的充电过程90
3.2.2电容器的放电过程91
3.2.3从充电、放电过程看电容器的特性92
3.3电容器中的电场能及其应用94
3.4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96
3.4.1电容器的并联96
3.4.2电容器的串联97
3.4.3电容器的混联99
3.5固定电容器99
3.5.1固定电容器的种类100
3.5.2无极性固定电容器100
3.5.3有极性电容器——电解电容器107
3.5.4电容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11
3.6可变电容器和半可变(微调)电容器114
3.6.1可变电容器115
3.6.2半可变电容器118
3.6.3可变和半可变电容器在电路中的应用119
3.7电容器的质量检测和判别120
3.8常用电容器的使用与选型124
同步自测练习题126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129
第4章电感器135
4.1电感线圈的分类和图形符号136
4.2电感线圈的主要技术参数137
4.3线圈的自感和自感电动势138
4.3.1线圈的自感和自感电动势简介139
4.3.2线圈的电感量139
4.3.3电感线圈中的磁场能140
4.4常用电感线圈的种类和特点142
4.5半导体收音机中的磁性天线和振荡线圈145
4.5.1磁性天线145
4.5.2磁棒的种类146
4.5.3调谐输入回路148
4.5.4磁棒、磁棒线圈和可变电容器的选配149
4.5.5收音机的本机振荡线圈150
4.6电感线圈的检测、选用、使用与代换152
4.6.1电感线圈的检测152
4.6.2电感线圈的选用、使用与代用154
4.7采用磁棒线圈的“随身听”三管收音机155
同步自测练习题159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160
第5章继电器163
5.1继电器的作用、组成和动作原理164
5.2继电器的分类165
5.3继电器的型号命名方法及电路图形符号166
5.4电磁式继电器169
5.4.1电磁式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69
5.4.2电磁式继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71
5.4.3常用中、小型电磁式继电器172
5.4.4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实例173
5.5双金属片温控开关和温度继电器175
5.5.1双金属片温控开关175
5.5.2双金属片温度继电器176
5.5.3双金属片温控开关和温度继电器的应用176
5.6舌簧管继电器177
5.6.1干簧管继电器177
5.6.2其他类型的舌簧管继电器180
5.6.3舌簧管继电器的型号命名和标识181
5.6.4干簧管继电器的应用182
5.7继电器的检测、选用和应用185
5.7.1电磁式继电器的检测185
5.7.2干簧管继电器的检测187
5.7.3电磁式继电器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189
5.8固态继电器192
5.8.1固态继电器的结构、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192
5.8.2固态继电器的分类和型号命名193
5.8.3固态继电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94
5.8.4固态继电器的主要参数196
5.8.5通用型固态继电器的应用197
5.8.6超小型固态继电器(JGC型PSSR)的应用200
5.8.7固态继电器的选型及合理使用204
同步自测练习题205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207
第6章石英晶体、陶瓷谐振元件和压电蜂鸣器210
6.1石英晶体谐振器211
6.1.1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分类和型号命名211
6.1.2石英晶体片的压电效应及晶体谐振器212
6.1.3石英晶体谐振器的主要特性及参数215
6.1.4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应用220
6.1.5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检测和使用222
6.2陶瓷谐振元件223
6.2.1陶瓷谐振元件的结构和特性223
6.2.2国产陶瓷谐振元件的型号命名224
6.2.3陶瓷谐振元件的常见种类224
6.2.4国产陶瓷谐振元件的性能和主要技术参数226
6.3压电蜂鸣器228
6.3.1压电陶瓷片的发声原理和结构228
6.3.2压电陶瓷片的主要性能参数230
6.3.3压电陶瓷片的应用232
6.3.4压电效应的可逆性及其应用235
6.3.5压电陶瓷片的检测236
同步自测练习题237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238
第7章电声器件241
7.1电声器件的型号命名242
7.2扬声器243
7.2.1扬声器的电声转换原理243
7.2.2扬声器的种类和特点245
7.2.3扬声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49
7.2.4电动式薄型YDB29系列扬声器简介255
7.2.5扬声器的选用和质量鉴别256
7.3耳机和耳塞机258
7.3.1耳机和耳塞机的分类258
7.3.2电磁式和电动式耳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59
7.3.3常见耳机、耳塞机及其主要性能参数260
7.3.4耳机的检查和检测263
7.4HC和HCM系列小型电磁讯响器264
7.4.1电磁讯响器的系列类别和特点265
7.4.2HC12系列电磁讯响器265
7.4.3HCM12系列电磁讯响器266
7.4.4HCM12X系列电磁讯响器267
7.5微型直流音响器268
7.5.1微型直流音响器的结构及种类268
7.5.2微型直流音响器的性能及特点269
7.5.3微型直流音响器的应用270
7.6传声器271
7.6.1传声器的种类271
7.6.2传声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72
7.6.3动圈式传声器274
7.6.4电容式传声器277
7.6.5驻极体传声器278
7.6.6晶体式传声器286
7.6.7铝带式传声器287
7.6.8炭粒式传声器288
7.6.9近讲式传声器289
7.6.10传声器的应用291
7.6.11传声器的合理安放和正确使用292
同步自测练习题293
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294
参考文献297
作者介绍
陈永甫,河北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紧贴,电工电子类基础图书畅销书作者,所著图书深受读者好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同步”学习方法,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在电子电路中的意义。以前,我可能只关注单个元器件的功能,比如电阻就是限流,电容就是储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通过“同步”配合,共同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在讲解数字逻辑门电路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介绍AND、OR、NOT门,而是立刻将它们组合起来,构建出半加器、全加器,甚至是更复杂的时序逻辑电路。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又能看到更宏观的架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元器件的等效模型”的讲解,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实际元器件和理想元器件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等效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电路的行为。作者在讲解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比如某些元器件是如何被发明出来,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电子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书中对一些“非理想”因素的分析,比如元器件的温漂、老化、噪声等,也做得非常细致,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补偿和抑制方法。这使得我对电路的鲁棒性和稳定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有序而精密的电子元器件王国。它以“同步”为核心理念,将看似杂乱的元器件知识,编织成一张张清晰的网络。我曾经对一些复杂的集成电路感到畏惧,觉得它们内部的原理深不可测,但这本书通过对基础元器件的深入讲解,以及它们在各种组合应用中的行为分析,让我对集成电路的构建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对“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的讲解,是我之前接触的许多教材中比较欠缺的部分。作者通过对高频信号传播的物理特性、PCB走线的阻抗匹配、电源退耦等方面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高速电路设计中,这些看似细微的因素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初步介绍,作者并没有深入到复杂的EMC测试标准,而是从元器件和电路设计层面,讲解了一些基本的EMC防护措施,比如合理的接地、屏蔽、滤波等。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设计出符合基本EMC要求的产品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双色印刷让图文更加清晰,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元器件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指导读者如何“融会贯通”的“武功秘籍”。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电子元器件的应用一直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很多时候是看到别人的电路图,然后照猫画虎地去实现,遇到问题也是一筹莫展。直到翻开这本书,我才觉得自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提供的“同步”学习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脉络,让我在理解每一个元器件时,都能考虑到它与周围其他元器件的协同作用。比如说,在讲解晶体管时,作者不仅介绍了BJT和MOSFET的基本原理,还重点强调了它们在不同放大模式下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偏置电阻来稳定工作点。这对于我这种之前只知道“搭个电路能用就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基础”的元器件,比如稳压二极管、光耦、继电器等,也做了非常深入浅出的介绍,并且直接链接到了实际的电源管理、信号隔离和控制等应用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电源模块的讲解,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低压直流电源,而是逐步深入到开关电源的原理,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设计思路和注意事项。这让我对电子系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更高级应用的兴趣。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每一个电路图都清晰明了,配合详尽的文字说明,即使是复杂的电路,也能被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
评分作为一名在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始终认为,学习电子元器件的应用,最忌讳的就是“碎片化”和“脱离实际”。这本书恰恰在这两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陈永甫先生的“同步”理念,在我看来,是贯穿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他没有给读者留下“这是理论,那是应用”的隔阂,而是让每一个元器件的特性都自然地融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例如,在讲解滤波电容的选型时,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几个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电容(陶瓷、电解、钽电容)在滤波效果、体积、成本、耐压等方面的权衡,并结合实际的电源纹波抑制、高频噪声滤除等场景,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常见问题分析”和“设计技巧”,这些内容往往是教科书里不会详细提及,但却是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比如,如何避免元器件的寄生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如何进行PCB布局以减小干扰,如何进行元器件的可靠性评估等等。这些“干货”内容,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而且,书中对一些前沿的应用,比如传感器接口电路、简单的嵌入式系统驱动电路等,也做了初步的介绍,展现了电子元器件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电子元器件世界最初的迷茫。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对“同步”这个词有点概念模糊,以为它只是个附加的说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电子元器件的学习和应用,真的需要一种“同步”的思维方式,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元器件,而是要理解它们在整个电路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配合。书中对每一个基础元器件,比如电阻、电容、电感,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不仅仅是介绍了它们的物理特性和符号,更重要的是,它详尽地阐述了它们在不同电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应用场景来选择和计算合适的参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动态特性”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初学者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对比,即使是那些抽象的电学概念,也变得生动易懂。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紧接着就给出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简单的滤波电路、放大电路,甚至是更复杂的电源模块。这些案例的讲解,不仅仅是让你了解“是什么”,更是告诉你“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步骤,搭建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收获满满。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很亲切,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让人感觉学习的过程既充实又不乏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